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预言成真的不是凭空想象,有的是因为坚信信仰,所以才有预见,也才能实现。1928年4月,党的先驱、创始人李大钊在临牺牲时,预言:我相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时隔2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成立,今天我们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更加验证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放射出对信仰追求的光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被称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1年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因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李大钊是重要负责人,与政府交涉,追讨工资,错过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敌人为摧毁他的意志,竟让他上了三次绞刑架,可李大钊始终信仰不改,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他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对身边的同志感叹:“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大家听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吗?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一块蜀地产的织锦。上织有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块织锦匠人的原创,早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天官书》中就写道“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结果,在这块织锦问世的两千多年以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了黑暗,落后,腐朽的旧中国,建立起独立,民主,自由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任人欺负,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9月26日,经毛主席提议,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以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决议,从此,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象征,高高飘扬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上。

为了捍卫五星红旗的尊严,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与企图侵犯新中国利益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做了殊死战斗。数十万英雄儿女的热血洒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和祖国的南疆,北疆,但确保了祖国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人民群众的安宁生活。

为了常葆五星红旗的鲜艳,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打开国门,自力更生,用30年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300年时间走过的发展道路,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令人赞叹的伟大建设成就。

为了证明五星红旗的力量,我们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九八特大洪水,非典,零八汶川地震,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是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在海外,哪里的中国同胞有困难,五星红旗就会出现在哪里!今天,14亿中国人民为五星红旗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幸运。

正如有首歌唱道: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要说有哪些预言最后应验了,这在历史上应该很多,但是我第一时间想到一个人物他就是田丰。

影视剧中的田丰

田丰何许人也?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即今天河北巨鹿一带人,东汉末年袁绍账下的谋士。曹操账下谋臣荀彧评价其为:刚而犯上。足可见此人刚直的性格,不会变通,只要自己认为对君主好的,就敢直接上谏,也不管君主高不高兴、满不满意,同时对臣僚们也是一样,看不过一些小人作为。

官渡之战

田丰有何预言?

【1】预言官渡之战袁绍必败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一举攻灭曹操,但是沮授建议以逸待劳,打持久战,但是袁绍手下郭图等人极力反对,并怂恿袁绍速战速决。但是袁绍本打算联合张绣和刘表一起攻打曹操,但是派去使者说服,最终也没有个明确的态度,于是进一步贻误战机。

而此时曹操见刘备在徐州公然反对他,于是曹操带兵攻打刘备。而此时田丰向袁绍献计,建议此时曹操后方空虚,如果袭击必然会大胜。但是袁绍以儿子有病给予拒绝,进一步贻误了胜利的机会。最终曹操将刘备打败,而此时袁绍这次发兵进攻曹操的许都。而此时曹操已经战胜刘备,兵力已经开始回撤,此时不是攻打许都的最佳时机,于是耿直的田丰再一次站出来,向袁绍建议,曹操此时许都已经不再空虚,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计。进一步加强兵力和粮草,让后挑选精兵攻打曹操薄弱地区,使其疲于奔命,不出三年,曹操必败。如果现在要想以一战决定胜负,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袁绍一听田丰的建议,怒火就不打一处来,田丰你这就是长他人气势,灭自己的威风啊!这还了得,这简直是扰乱军心,于是下令将田丰关进大牢。

于是袁绍带领着自己的千军万马对曹操展开了厮杀,这也就是历史上除了名的战役官渡之战。最终曹操对袁绍打胜,实现了以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以少胜多的战果,袁绍只得灰溜溜的回到大本营。田丰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影视剧中的袁绍

【2】官渡之战后预言自己比被主公袁绍所杀

袁绍大败而归,在退败的路上自然是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这其中当然有这次战败的因素,毕竟自己几十万大军,竟然干不过曹操几万的军队。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回去无法面对田丰,因为在出战前田丰就极力对他进行劝阻,望其坚持持久战打赢曹操,自己没有采纳。

袁绍的情绪被手下谋士逢纪看到,于是宽解袁绍,而袁绍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虑,而田丰平日耿直自然没少得罪逢纪,看到主公因为田丰而为难,正好利用此机会在袁绍面前诋毁田丰,说田丰的坏话,诬陷他在监狱中听到主公打败的消息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袁绍一听大怒,立刻派人到监狱赐死田丰。

而当狱卒听到主公袁绍大败后,跑到田丰面前报喜,说主公战败,先生可以出狱了,可以得到主公的重用了,田丰听后笑了笑,说自己的死期不远了。果然,没几天袁绍派来的处斩他的官员就到了,最终田丰被处死。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我也看了很多关于预言文章。可是经过实践的论证,对很多预言的形成持怀疑态度,很多预言之所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是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喜欢未卜先知的心理,如果所有的事情,大事件都有预言,并能感知到预言的准确性。那我想这样的大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很多时候都是先有了结果,而撰写预言的人在倒推时间节点,再形成成预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人们就会信以为真了。其实在当时人们阅读他的写的预言的时候,明知道他这都是伪命题, 可是有些东西传着传着,人们就信以为真了。

我记得原来看过一本书,叫诺沙丹玛斯的预言家写的,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的也是津津乐道,预言当中也记录了很多世界的大事件,就连希特勒挑起二次大战,都记录在内,还有各个时期的大事件,当时这个预言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其中有一个预言让人们最担心。好像预言当中说,1997年是是世界末日。那个时候我20多岁。因为预言说是世界末日,弄得所有人人心惶惶的,很多人天天也不干活了,也不存钱了,大吃二喝的就等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可是,很快1997年就平安的过去了,也没有出现世界末日,这一语言的诚信度也就不攻自破了,1997年什么事情都没有。从那个时候我就认定了,所有的预言都是后人借助前人的名字瞎编的,都是后人按照时代的发展肆意编造的东西,都是从现代往前面去推的,真的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都是骗人的东西,博人眼球的东西。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预言都应验了。

比如薄姬在还是姑娘的时候,就有“当生天子”的预言。后来,她的儿子刘恒真的就当了皇帝。比如李世民时期,出现“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后来,武则天真的就当了皇帝,取代了李唐王朝。比如秦始皇时期,出现“亡秦者胡也”的预言,最后秦朝的灭亡,真的在胡亥身上应验了。

我们知道,所谓的“预言”,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因为预言预示的是一种天命思想。而天命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也是宿命论的,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对于未来进行预测,并不是没有可能。但那必须是一种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合乎社会发展运行规律的分析,而不是所谓的“命相”。因此,所有的预言,显然都是不可靠的。

(武则天)

既然预言是不可考的,为什么上面的三个预言,却那么准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对上面的三个预言进行一些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预言之所以会那么准的原因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上面的三个预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预言的事情,本身显得很不可靠,但是最终却神奇地应该了。其离奇曲折,简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薄姬“当生天子”的预言。最早介入这个预言的人是魏豹。魏豹听说有这样的好事,赶紧娶了薄姬。没想到他不但没有得到好事,反而为此丢了命,被刘邦给杀死了。这是这个传奇预言的第一个不可靠。薄姬归了刘邦,但就算归了刘邦,似乎也不像是能生“天子”的样子,因为刘邦那时候只是个很一般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远远比不上项羽。这是预言的第二个不可靠。后来就算刘邦终于有点出息了,但是薄姬并不受宠爱,而是在洗衣房里。这是预言的第三个不可靠。后来终于因为朋友的推荐,薄姬被刘邦临幸了,不过也就仅仅一次。这是预言第四个不可靠。薄姬虽然生了儿子,但是并不受刘邦器重,刘邦把刘恒的封地,封在了边疆地区的代地。这显然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这是预言的第五个不可靠。后来刘如意和刘盈争太子,都没刘恒什么事,他一直不在权力中心。这是预言的第六不可靠。吕后去世后,获得皇位呼声最高的,是刘肥的儿子刘襄,也不是刘恒。这是预言的第七个不可靠。

有七个不可靠,都预示着刘恒不可能当皇帝。然后最终,刘恒竟然奇迹般地当了皇帝,其神奇曲折,到了惊人的地步。

(刘恒)

“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和“亡秦者胡也”的预言,也是一样的,充满离奇曲折和不可靠,而最终却又惊人地应验了。

李世民因为有这个预言的出现,杀掉了身上与“武”有五个关系的李君羡。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女人会成为皇帝。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妃子武则天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他去世后,这个注定会出家的妃子,怎么可能和他的儿子李治发生联系。这些都是这个预言的不不可靠性,而这些不可靠,又都预示着这个预言不可能实现,而最终竟然实现了。

当秦始皇得到卢生从海外得到的“天书”,而“天书”中只有“亡秦者胡也”这几个字的时候,他的意识中,也只能想到灭亡秦国的是胡人,绝对想不到是胡亥。因为他尽管喜欢胡亥,实际上从来没想过要把皇位传给他。就算传给胡亥了,秦始皇也认为他的江山绝对不可能只传到第二代。何况还不可能传给胡亥。这样来说,这个预言本身也是非常不可靠的。但是最终实现了,其神奇之处就体现出来了。

这些预言神奇不可靠,而最终实现了。这就说明,很可能这些预言,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出来的。由于具有神奇性,因此,就算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民间老百姓也都很相信,因为这愈加说明,天命是存在的,天命不可违的。

(秦始皇)

不过,如果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这个预言有许多漏洞。

比如薄姬的预言,很有可能是薄姬和刘恒编造出来的。因为这样一来,会让刘恒的天子之位,更有说服力。武则天的预言,也有可能是武则天编造的和散布出来的,其目的和刘恒是一样的。而“亡秦者胡也”,更像是后人对秦始皇北击匈奴和梦想长生不老的一种附会与讽刺。

为什么我说是人为编造的呢?

比如薄姬的预言,至少说明刘邦和吕后都没听过。如果刘邦听过,肯定会把刘恒作为一个继承人的选项。如果吕后听过,绝对不会饶过薄姬和刘恒。

还有武则天的预言。既然这个预言有一个“女”字,而且李淳风也说了在李世民的后宫中,李世民为什么却要杀李君羡呢?不管有没有可能,先把武则天拿下再说啊。秦始皇北击匈奴,也发生在卢生海外归来之前。

经不起推敲,预言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参考资料:《史记》《旧唐书》等)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预言最后应验了?

灭大清者必叶赫也

有这么一种说法,当年爱新觉罗家族打败了叶赫那拉家族,两家结下了不解之仇,叶赫那拉族长去世前曾发誓只要叶赫那拉家族还有一位女子,清朝必将亡于我族手中。

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朝廷任命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又分出了建州右卫。这样,就形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

明朝时,叶赫部落开始称雄于海西女真。当时女真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而明朝对付女真的策略,是尽力维持各部落的均势,防止其中某个部落成为独霸东北的势力。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崛起。

某一天,叶赫部落草原上突然燃起了烽烟,爱新觉罗突然袭击,叶赫那拉没办法只能和对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双方在城外开战。

最终叶赫那拉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叶赫那拉氏也成为了满族中的大姓。

原本两个氏族可以相安无事的相处,可努尔哈赤的野心越来越大,到了明末的时候,爱新觉罗再一次和叶赫那拉爆发了大战,叶赫那拉败给了爱新觉罗,战争相当激烈,死伤无数。

努尔哈赤还残忍的杀死了叶赫那拉部落的首领布扬古。作为一个生不逢时的部落首领,他没有向努尔哈赤屈服。临死前他曾其说只要叶赫那拉还有一个女人就一定要消灭建州女真。

叶赫那拉部落在向努尔哈赤要还他们首领的尸体的时候,努尔哈赤残忍的将尸体分为两半,一半归还叶赫一半留在建州,极尽挑衅羞辱之事,双方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清朝在慈禧入宫前的二百多年还算平静,不说富得流油,但日子勉强还得过的下去。这一切因为慈禧的出现开始有了变化。

  • 1852年,17岁的慈禧进入后宫。清朝的不幸开始了
  • 1856年,她生下同治帝。
  • 1861年,她发动宫廷政变掌控朝政。洋务运动期间她挪用经费。这直接导致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
  • 1898年,她囚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阻止中国变法,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清朝在慈禧的掌控下走向衰败,而最终签订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的本姓也是叶赫那拉,仿佛冥冥之中有着定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