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是“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代表,任何人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和粟裕、徐海东、陈赓等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个个雄才大略,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但都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才建功立业的。
△从秋收起义起,毛泽东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等等,实践证明,只要按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打仗,就能胜利,反之,就会受挫,甚至失败。四渡赤水,更是他用兵如神的得意之作。
△毛主席在延安13年,用红色电波指挥着全国的各个战场,先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解放了全中国。
△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准海战役、渡江作战,都是元帅们正确贯彻毛主席的思想战略,指挥千军万马实施的,毛泽东也随时掌握着战场的态势,及时进行指挥。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敌我态势,指示华北军区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首先指向平张线,完成分割包围傅作义嫡系部队,一举歼灭了新保安的敌35军,为和平解决北平问题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军事天才,这一点连美国人也不否认。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毫无疑问是林彪。
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真的是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经常指挥大兵团作战,规模都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不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役,从衡宝战役到广西战役,再到海南战役,他指挥千军万马,无役不胜。
林彪一路从东北打到华中,从华南打到海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林彪这一路几乎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林彪还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三猛”、“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这些战术战法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林彪关于行军作战、战术战法的经验,被广泛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对解放军的野战和攻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找这样的人,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将帅。二是能指挥大兵团作战,虽然不一定必须指挥过上百万军队,但怎么也得指挥过几十万十几万人参加的大战役。三是没打过大败仗,小的恐怕哪个将军都难免,即使是常胜将军。按着这几个条件介绍四个古今将帅:
1.秦国武安君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称为杀神,来源于其曾坑杀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卒四十万,虽然是否杀了真么多存疑,但是白起善于打大仗和杀戮无数应该是无疑的。他是秦统一六国的大功臣,战国时期没有打过败仗,见谁灭谁。不过他军事上天才,政治上欠火候,最后受谗言而死。
2.西汉三杰之一韩信。题目所说的这句话本身就是汉高祖刘邦评价汉初三杰时说韩信的,所以韩信必须得上榜。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自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关,差不多把项羽封的诸侯国又灭了一遍,一直打到齐国,做了齐王。不过韩信的政治头脑也一般,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没有意识到危险。最后被吕后杀害于未央宫。刘邦得知韩信死讯,“且喜且怜之”,之所以会有怜惜之情,主要是因为淮阴侯韩信的确对于大汉朝的建立功劳太大了。
3.开国元帅林彪。十大元帅里面林彪排第三位,军委评的36位军事家里也榜上有名。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打赢了辽沈战役后,他指挥的四野部队已经达到100万以上,是真正的“连百万之师”。后续他又指挥四野参加了平津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战功赫赫。美中不足是曾有四平街之失。
4.开国大将粟裕。十大将军之首,我军有名的战神,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副司令、代司令,全面负责军事工作,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先后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战、决战的胜利,像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兵力加起来已经达到140万,最后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的战果,解放了长江以北。
还有徐向前元帅也是大军事家,但是指挥的大兵团作战没有林、粟裕二位多,而且有西路军之败,虽然这个失败并不能归咎于徐帅的指挥,但是事实是作为总指挥,的确败了。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当得起这个评价者,古有白起、韩信、李靖、徐达,他们分别是秦、汉、唐、明四个帝国最顶尖的军事家。近现代以来,只有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军事家们,我认为最符合者有四人,他们是毛主席、彭德怀、林彪和粟裕。
古代皇帝中有军事才能者不少,李世民、朱元璋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足以当得起的评价,但他们跟毛主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毛主席出身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军校,只当过半年没打仗的兵,但毛主席熟读兵法,胸中自有百万兵。毛主席有超人的远见卓识,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显智慧;毛主席有杰出的指挥艺术,国内革命时期,三次反“围剿”四渡赤水显神威;毛主席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抗战时坐镇延安,指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指挥反“扫荡”,救民族于危亡之际;毛主席有非凡的雄才伟略,解放战争时期,指挥数百万军队如臂使指,解放全国。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国家领袖或军事统帅能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且能让全军上下行动一致,如同一体,做到战必胜,攻必取。毛主席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
彭德怀——横刀立马,彭大将军提起指挥大兵团作战,很多人会讲林彪、粟裕,但在我心目中,彭德怀丝毫不亚于林彪、粟裕,更难得的是彭德怀有一种横刀立马、不惧强敌的霸气,他不像林彪“只打有把握的仗”,也不像粟裕“尽打神仙仗”,彭德怀面对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毫不示弱,敢打敢拼。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占领了半个中国,气焰极其嚣张的日本侵略者,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前线总指挥,亲自策划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打的日寇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以6万VS30万,三战三捷,把胡宗南耍的团团转;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顶着巨大压力,冒着极大风险,率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最多时指挥高达130多万人民子弟兵与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浴血搏杀,最终将侵略者赶到三八线,这种霸气无人可挡。
无论毛主席如何欣赏林彪、粟裕,如何表扬两人的天才和军功,但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彭德怀始终是人民军队的副总司令,充分表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彭德怀能力的认可。
林彪——精筹细算,纵横千里古今中外兵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精髓,“不打无把握之仗”,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林彪无疑是运用这一军事思想精髓最彻底的军事家。
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跟黄埔师生喜欢按照军事理论打仗不同,林彪更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很早就展现出自己杰出的军事才华。红军时,林彪是最年轻的军团长,打的国民党溃不成军,蒋介石恨得牙痒痒;八路军时,林彪是最年轻的师长,平型关大捷名震中外;解放战争时,林彪是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麾下猛将如云,巅峰时期指挥四野超百万雄狮纵横驰骋,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元帅。
粟裕——兵法之妙,存乎一心开国将帅中,有十大元帅排在粟裕之前,无论资历、声望,粟裕确实逊于十大元帅,但论军事能力和功勋,粟裕完全可以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并驾齐驱,若是论指挥大兵团作战,更是无人可出粟裕之右。
古语有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带兵越多,指挥难度越大。跟十大元帅乃至十大大将相比,粟裕出道晚,资历浅,成长慢,直到抗战结束时,粟裕不过是指挥新四路的区区数万人,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他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纵横捭阖,人莫能敌,指挥的豫东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都是十几数十万的大型战役,到了淮海战役,粟裕更是指挥近百万军队,在一个广阔巨大的战场上谋篇布局,部署兵力,如大师奕棋,心思缜密,步步为营,取得军事生涯巅峰一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我国近现代史上能在战略或指挥层面上,统领百万级大兵团作战而挥洒自如,毫无压力者,毛主席、彭德怀、林彪、粟裕四人而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则缺乏如此统帅级人才,这也是他们最终失利的重要军事因素之一,怪不得蒋介石时常感叹:怎么人才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中国历史上,唯一实现“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高级将领,想来想去只有林彪和粟裕两个人。
在古代史中,因为生产力不发达,军队补给困难,基本上带的兵越多,死的就越快。所谓的“百万之兵”,可能实际作战兵力不超过10万。中国古代一次作战兵力超过100万的军队有这样几只,都以失败告终。
淝水之战中,苻坚号称百万大军投鞭断流,可是还没见到长江就被杀的打败,苻坚死了,前秦帝国也灭亡了。苻坚军队最主要问题是兵力不集中,前线已经与东晋军队接战了,后方大军还没开出潼关。这样分散兵力,简直就是给对方送人头。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能把正在崛起的大隋帝国彻底拖垮,可见军队规模之庞大,耗费粮草之众多。隋炀帝的百万大军,最主要问题是,没有统一指挥的统帅,隋炀帝自己又不懂军事,再加上并没有灭掉高句丽或者占领高句丽土地的明确目的,失败也就不是偶然了。
到了近代,中国军队总数也很少超过100万,关键是战斗力太差。湘军淮军虽然战斗力强,可是总兵力也不超过10万。袁世凯的北洋军,最强大时也不过6个师,6万人,段祺瑞直接断言,面对日本侵略最多能坚持48小时。国民革命军前期能打,可是后期内讧的战争简直不忍直视。
解放战争中,我军有两个常胜将军——林彪和粟裕。两相比较,林彪的军队更多一些。
第四野战军,原来是叫做东北人民自治军,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国民党出卖外蒙,换区了苏联不支持八路军的承诺。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近东北时,总共才10万人,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东北野战军在1947年4月20日的总兵力达46万人。
因为东北常年战乱,民风彪悍,再加上军工基础好,东北野战军扩军特别快。1948年春,东北野战军建立了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兵员总数1039737人,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可谓是兵强马壮。辽沈战役中,我军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47万人。所以,当东北野战军入关时,总兵力早已超过了150万。
不仅军队多,装备好,战斗力强,仅仅第四野战军的军歌《我们是林彪的战士》都杀气腾腾: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端起冲锋枪,带上手榴弹,哪里有敌人,就在哪里干。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作战打冲锋,灵活又勇敢,活捉蒋杜军,缴他的重机枪。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林总的命令往下传:军号响,红旗展,林总命令往下传,号召东北野战军,创造千百个尖刀连,要顽强,要勇敢,朝着敌人心脏钻,刺刀见红敌人全部完了蛋 。反观粟裕及其带领的华东野战军,虽然基础比较好,却始终担任的是“牵制作战”。华野由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两个野战军一开始成立时兵力分别是20万人和13万人,是东北野战军初建时的3倍以上。
1947年,华野正式成立时,经历国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华东野战军还有36.6万人,加上军区部队,总兵力也超过了70万。
淮海战役中,华野和中野在粟裕统一指挥下进行作战,我军兵力60万,再加上民兵40万,兵力也能达到100万人。
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歼敌807万,其中245万是华东野战军歼灭的。不过,粟裕将军每次直接指挥作战的军队,经常是30万上下,直到渡江战役时才真正突破了100万。
渡江战役中,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总兵力100万。所以毛主席讲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实说的是粟裕将军的第三野战军。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是谁真正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就纯数字而言,中国历史上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只有三个人:
毛泽东、林彪、彭德怀
1、毛泽东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指挥各个战场上的几百万大军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作为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很少有直接指挥某一战场某一战役,总是从全局大战略着眼进行。
2、彭德怀
在十年内战时期彭德怀作为一名战役军团级指挥官最多指挥过几万人的部队作战,直到抗日战争中后期这才作为一名真正指挥大军的战略军团级指挥员,指挥着华北敌后战场上的近数十万八路军、上百万民兵武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争取最后胜利起到了主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担任五大野战军之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受战场条件和战略任务所限制,第一野战军为五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少,成军时仅15万,最多时也不过30余万。
彭德怀真正指挥百万大军的正规化大兵团作战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五大野战军的各精锐兵团连同新组建的空军、装甲兵部队悉数入朝参战。志愿军总兵力最多时高达135万人,在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下与兵力相当、火力占绝对优势的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殊死相拼并最终粉碎了联合国军妄图侵占朝鲜进而威胁中国的图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林彪
同样出身于红军时期的战役级军团指挥员,加上在抗日战争初期负伤,林彪在此期间指挥过的部队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万把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遵照党中央的做出的进军东北战略,全国各个解放区都抽调精兵强将向东北开进。林彪原定于去山东,因东北战事吃紧,这才改道去了东北。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与国民党军名将杜聿明、孙立人、陈诚、卫立煌、廖耀湘这些昔日的同窗校友及教官轮番交少并将这些人一个个打得败走麦城。仅在东北一地歼敌就逾百万,当初进入东北时的10万部队也发展到了拥有12个步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个炮兵纵队、15个独立师并成为五大野战军中兵力火力最强拥兵80万、初具机械化规模的第四野战军!
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奉命率大军入关加入关内战场,先后与国民党华北傅作义集团、华中白崇禧集团这些数一数二的实力派交手并大破之,从山海关一路打到海南岛,将胜利的红旗插向了天涯海角!至国内战争结束前夕,第四野战军所属正规军部队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150万人。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纯粹从数量上来讲所谓“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之人。实际上,具有此等才能之人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开国将帅刘伯承、粟裕等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