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蒋介石好与人结拜兄弟,尤其是在他起步的阶段,借机拉拢军阀、人才,扩大势力,巩固政权。他一生到底结拜了多少兄弟,可能他自己也记不清。
他结拜的弟兄,大致分为西个层面,一个是在他加入国民党初期,为了攀附,加强自己的力量,如陈其美,黄郛,张静江,戴季陶,张群等,这些人死心踏地的为蒋介石卖命,维护他们集团的利益。另一个是为了利用、控制,缓兵之计,如许崇智,李宗仁,张学良,冯玉祥等,这些人多是政治上的“盟兄弟”,他一旦翼羽丰满,与这些盟兄弟就兵戎相见,反目为仇,事情就很尴尬了。
比如他和冯玉祥。冯玉祥是西北军首领,在军阀混战中,他左右逢源,扩充实力,到1925年时,他的部队达到6个师、15万人。1928年,冯玉祥就任河南省主席,蒋介石为了拉扰冯,提出要与他结为“金兰之好”,换帖上写着:“谱弟蒋中正敬奉焕章(冯玉祥字)如胞兄: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石烂,死生不渝。”但随后时间不长,1930年3月他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与蒋进行中原大战。这时,蒋介石又派人去游说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与张学良结为拜把兄弟,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张学良因有功,被封为国民党陆、海、空军副司令,年仅30岁。
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退到山西,后由于政治需要,蒋介石在1935年给冯玉祥了一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职务,有职无权。 1948年7月,冯玉祥准备参加新中国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父子软禁了54年,直到1990年才恢复了人身自由,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有句俗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道出了朋友之间微妙的关系。历史上许多的结拜兄弟情,在生存、权势、利益的面前,都低下了昂贵的头。
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这位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的兄弟情。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
在铁木真的成功道路上,少不了他的安达(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帮助。他和札木合是一同长大的发小,因扎木合承认他这个兄弟,他们自小便结下了深厚的情义,而且这份情义还非常深刻,直到后来发生的事情。
铁木真的父亲是一个部落首领,有一次在与敌对部落交战中被毒死,留下铁木真六姊妹,后铁木真带着部落离散后留下的人开始为父报仇。由于部落群体太小,无法抗衡大部落,此时铁木真想到了自己的安达,也就是他的结拜兄弟扎木合,相隔多年的两人见面后没有一点隔阂,看着已经成为了强大部落首领的扎木合,铁木真心里难免有所顾忌,好在扎木合对他十分的信任,听闻铁木真要为父报仇,扎木合立马召集了大军,一起打下了和铁木真有仇的部落,后铁木真就在札木合部落居住下来。慢慢扎木合发现铁木真非常会拉拢人心,导致自己部落的部分人开始崇拜铁木真。
最后铁木真离去的时候,带走了札木合部落的部分人群,至此,两兄弟之间有了隔阂。后来铁木真手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射杀了札木合弟弟。于是,两人就彻底撕破了脸皮,他们的关系也从情同手足、肝胆相照变到彼此的仇人。
所以再好的朋友之间,共患难容易,同富贵却非常难。
感谢大家阅读,欢迎吐槽、围观、关注。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来回答。
结拜,又叫结义,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演义小说中有很多关于结义兄弟的故事,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中没有三人结义的记载,但说过张飞对关羽“兄事之”)、《隋唐演义》里的贾柳楼46友结义、《杨家将》里“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孟良和焦赞、《明英烈》里乱石山朱元璋等七兄弟结义。这些故事里有义薄云天的兄弟情,有齐心创业的豪壮志,也有兄弟反目的千古恨。不过,演义都有很大虚构成分,作为故事听听很好,不要太当真。
颐和园长廊彩绘《桃园三结义》
题主说的“尴尬事情”,我的理解是在一些结义兄弟之间发生过异乎平常、或不应该发生的事情。除演义小说外,正史中记载了一些名人之间兄弟结义的故事,下面我讲的几对结义兄弟间发生的故事,是正史中记载的、或有比较确切史料记录的。大家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够“尴尬”?
(一)玄奘法师:取经归来见义兄,义兄却已身死国灭玄奘法师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西游记》里说,唐太宗和唐僧结为兄弟,因此唐僧又被人们称为“御弟”(皇帝的弟弟)。历史上的玄奘可没这么好运气,他去天竺取经,是“偷渡”出去的。不过,在取经路上,他还真结拜了一位义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鞠文泰。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李世民要和唐僧结拜兄弟
鞠文泰笃信佛教,听说有高僧玄奘路过高昌,亲率后妃和群臣,举行盛大欢迎仪式,把玄奘迎请到王宫。鞠文泰的想法是,请玄奘不要西去了,留下来做高昌国师。他亲自劝说,玄奘不从;请高昌国的高僧劝说,还是不行。鞠文泰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这下急了,给玄奘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留下,要么回大唐去。玄奘也不甘示弱,当即绝食抗议。
玄奘绝食了三天,鞠文泰屈服了。他同意放玄奘西行,但提出是三个条件:一、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二、玄奘在高昌国讲经一个月;三、玄奘取经归来,在高昌国住上三年,接受他的供养。玄奘一听,条件不错,当即成交,开始吃饭。两人在佛像盟誓,结为兄弟。
鞠文泰作为义兄是很够意思的。一个月后,玄奘告辞。鞠文泰给沿途24个国家的国王各写了一封信,说明玄奘是自己的义弟,请多加关照;为玄奘准备了30匹骏马,25名随从跟随;给玄奘准备的金银物品,足够20年之用。鞠文泰亲自把玄奘送到王城百里之外的交河城,眼看就出国界了,才依依不舍地分手。玄奘离去后,鞠文泰还专门去了一趟长安,向大唐朝贡。唐太宗接见了他们,给鞠文泰的王后宇文氏赐姓“李”,以示关系亲密。
古代绘画《玄奘西行图》
十几年后,玄奘取经归来,专门赶往高昌,要与义兄相会。然而,高昌国已经不存在了。原来,鞠文泰从长安归来后,觉得大唐不过如此,竟然与西突厥结盟。就在玄奘归来三年前,唐朝大将侯君集征讨高昌国,鞠文泰忧惧交加死去,他的儿子刚刚继位就被灭掉。昔日的高昌,已经成为大唐西域都护府的辖区。玄奘法师践约不成,只能洒下几滴高僧泪,念经为义兄超度了。
玄奘的尴尬:情深义重的义兄,终生再无相会之日,三年之约终成泡影。岂不是造化弄人?此情此意,他们只有到极乐世界相会时再叙了。
(二)李克用:在遗嘱中让儿子把义弟干掉李克用是唐末大将,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他被尊为“唐太祖”。李克用本是沙陀族人,靠镇压黄巢起义起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在群雄逐鹿中,他割据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中心,是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李克用毕生最大的敌人,就是黄巢的叛将朱温。两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灭掉谁。李克用死前一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了后梁。
李克用画像
当时,刘仁恭被范阳节度使李匡威驱逐,遂去晋阳依附李克用。李克用出兵帮他拿下范阳,并上表朝廷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谁知这个刘仁恭翅膀硬了之后,就脱离李克用的控制,乃至与朱温勾结在一起。李克用出兵讨伐刘仁恭,竟然木瓜涧吃了败仗。
恰好,这时刘仁恭也与契丹开了战,活捉了契丹王子萧翰,契丹人花了很多钱才把萧翰赎回去。契丹人咽不下这口气,又拿刘仁恭没办法。契丹可汗阿保机开始在中原的军阀中寻找同盟者。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李克用和阿保机在云州(今山西大同)相会。《旧五代史》记载,是李克用把阿保机“召”来的,阿保机率部族十万到云州。在会见中,两人“握手甚欢,结为兄弟,旬日而去”,阿保机临走“留马千匹,牛羊万计”。《辽史》的记载略有不同,说是李克用“求”阿保机来的,阿保机率骑兵七万到云州。在宴会上,“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阿保机)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李克用比阿保机大16岁为兄,阿保机为弟。
史书上虽然说的不一样,但这两位枭雄“约为兄弟”是确定的。两人结拜后,李克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朱温上,竟没顾上收拾刘仁恭。阿保机则两次进攻刘仁恭,占了几个州,捞了不少好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雕像
阿保机和李克用的“友谊”,来得快,去的也快、他们结拜的第二年,朱温向阿保机伸出橄榄枝,派人带着金银财宝,从海上与契丹联络。阿保机来者不拒,收了朱温的钱,马上就和朱温交好了。至于刚刚结拜不久的义兄李克用,只好对不住了。
公元908年,李克用去世。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记载,他临终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说:梁(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刘仁恭),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盟立约的兄弟。燕王和契丹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我的愿望。
王禹偁编的《五代史阙文》,也记录了这件事,说得更详细:李克用临死交给儿子三支箭说,一支箭,要你干掉刘仁恭。你不先拿下幽州,黄河以南的地盘没戏;二支箭,要你打契丹。阿保机与我结为兄弟,发誓说一起光复大唐江山,他却背信弃义依附奸贼;三支箭,要你灭掉朱温。你能完成我这三个愿望,我就死而无憾了。可见,李克用对结义兄弟阿保机的仇恨,到死都没解开。
李克用的尴尬:人家跟你是互相利用的“势利之交”,你还当真了?否则怎么临死都难以释怀呢?
(三)蒋介石:让结义兄长当“背锅侠”蒋介石也好结拜兄弟。像他与冯玉祥结拜、与李宗仁结拜,其实与李克用和阿保机的结拜类似,不过是军阀之间的一种“结盟”,谈不上兄弟情谊。
蒋介石早年的一次结拜,倒是可以说说。1911年冬,上海光复后,沪军第5团团长蒋介石和沪军都督陈其美、沪军都督府参谋长黄郛结为兄弟。陈其美是大哥,黄郛是二哥,蒋介石是三弟。三人都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用孙中山集的一副对联作结拜的“约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黄郛(坐者)和蒋介石青年时期在日本合影
时代风云变幻,考验着结义兄弟的情谊。
1916年,陈其美被张宗昌派出的人暗杀。蒋介石闻讯赶来,抚尸痛哭,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无可奈何。此后,蒋介石若即若离地追随孙中山,黄郛宣称自己“不加入任何政党,不信仰任何主义”,与北洋政府合作,当过外交总长、教育总长、国务总理。两人渐行渐远。
1928年初,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想起了黄郛,拉这位义兄出来当外交部长。
黄郛一上台,就把国民党的外交方针,由“打倒列强”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转变为“依照国际公法”和“改订新约”。在处理美英等国制造的“南京惨案”、日本制造的“济南惨案”时,黄郛处处妥协。别说人民不满,国民党内部对他的指责也不少。黄郛因此得了个“亲日派”的名头,实际上却有苦难言,因为他必须执行蒋介石定的方针。
1928年5月,蒋介石架不住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压力,致电黄郛“请兄暂行辞职,并望从速”。黄郛给义弟干了不到三个月的外交“脏活儿”,就要被迫辞职,心中自然有气。他马上致电南京政府,要求辞去本兼各职,“谨避贤路”。蒋介石看出来了,亲自出面解释,劝他不要辞去兼任是外交委员会主席职务。同时,还派说客上门劝说慰留。黄郛是真气了,带着家人去莫干山隐居学佛去了。
黄郛(1880-1936),字膺白
1929年,蒋介石又拉黄郛出来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他自己亲任委员长。他给黄郛的电报中说,自己只是挂名,所有事儿由黄郛做主,并请黄郛“为三十年友谊”不要推辞。黄郛的回电很有意思:“欲保三十年友谊于不敏,故不共事也。”——拜拜了兄弟,哥哥我不伺候了。
黄郛还是没能安静几年。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无心抗战,华北危急。蒋介石又把义兄拉出来,让他到华北办理对日外交。黄郛的亲友都劝他别去干这个受累不讨好的“脏活儿”。黄郛也很无奈,最后本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去了。路上就很不太平,先是火车差点出轨,接着在天津又有爱国青年向他投炸弹。尽管没炸死,也受了一场虚惊。
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给黄郛的要求是,只要不承认伪“满洲国”、不割让东北四省,别的条件都可以答应。1933年5月,黄郛代表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导致华北门户大开。黄郛“卖国”的帽子,戴的更结实了。这还没完,日军在谈判桌上步步紧逼,蒋介石在背后步步紧逼,黄郛被搞的焦头烂额,一再要求辞职。1934年4月,黄郛专门到南昌,找蒋介石辞职,被蒋介石拒绝。6月,他又去杭州找蒋介石辞职,蒋介石看义兄实在是扛不住了,只好勉强答应。
当晚,蒋介石又后悔了。第二天一早,他亲自拜访黄郛,说要收回昨晚的承诺,黄郛无语了。
1934年蒋介石与黄郛合影
黄夫人沈亦云忍不住了,责问蒋介石为什么出尔反尔。蒋介石自知理亏,只得赔着笑脸,拿出“党国”的大帽子压人,说黄郛是“为党国负责”。
沈亦云大怒,对蒋介石说:“辱国差使,宜派人轮流充当,为什么只让膺白(黄郛)一人独担?”意思很明白,丧权辱国的件事儿,你们国民党派人轮着干吧,别让我老公一个人承担了。
蒋介石实在没别的理由了,只好说:哥哥您是学佛的,应该明白佛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宗旨。
黄郛听到这里,彻底无语,硬着头皮返回华北,继续干那个“辱国差使”。
1935年春,黄郛是真病了。蒋介石只好放他回莫干山,继续隐居生活。同年底,黄郛去南京见蒋介石,劝他一面继续与日本交涉,一年要做好抗战的准备了。
黄郛给义弟干了两年“背锅侠”,落下一身骂名一身病,1936年12月病逝。
黄郛的尴尬:以前的义弟、下级,变成了自己的上级,而这个义弟又需要一个人来“背锅”。“给兄弟打工”,实在不容易啊!
中国人重情重义。对于结拜,古来就有“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瓦岗一炉香”的说法。刘关张桃园结义,一生不离不弃,关张死后,刘备为他们报仇不成,自己的命也搭上了,这是结义的真谛;瓦岗寨的贾柳楼46友,最后各奔东西,结义之情随之灰飞烟灭,这是结义的尴尬。
结义结义,重在兄弟间有情有义。
怎样才是好的结义兄弟,欢迎各位赐评讨论!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为啥不是亲兄弟之间,这样我心里倒是有几个亲兄弟最后反目的故事。结拜的我好像脑子里一时也想不出,不好意思啊!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作品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兄弟结拜的画面。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乃至近代,异姓兄弟之间的结拜是经常发生的。1907年,东北王张作霖和另外7人结拜为盟兄弟。他们按照年龄长幼顺序排列,另外七个人分别是马龙潭,吴俊生,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以及张作相。在这七人中,张作霖只比张作相年龄稍长,因此排行第七。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在皇姑屯预先埋下了炸药,直接炸死了张作霖。那么他的7个结拜兄弟,后来结果都如何呢?
作为几个兄弟当中的大哥,自然要有大哥的德行,马龙潭一生戎马生涯,但是却一直心系故乡,他曾经两次对自己的家乡发起捐款。作为东三省很有名望的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也妄图收买马龙潭,但是被他严词拒绝,最终马龙潭于1940年在四平病逝。相比于大哥,二哥吴俊生各方面都要差一些。吴俊生的身材比较矮小,他也不像马龙台那样才德过人,文武双全,他为人比较粗鲁。在吴俊生年幼时,他嘴受过伤,因此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所以很多人都戏称他“吴大舌头”。在几位兄弟当中,吴俊生的下场比张作霖还惨,他和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一同被炸,他被钉子直接穿入脑部,当场死亡。
三哥孙烈臣不仅是张作霖的兄弟也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左膀右臂,他和张作霖一起建设东北,他还是东北军的陆军上将。不过早在1924年,孙烈臣就因病去世,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结拜的几人当中,最让人难以启齿的就是四哥张景惠,他没有像其他兄弟一样坚守民族大义。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公开投敌当了汉奸。1945年,苏军出兵东三省,张景惠被苏军逮捕,最终关押于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并且死在了管理所中。
张作霖对五哥冯德麟是有着救命之恩的。1917年,冯德麟被段祺瑞俘虏,是张作霖通过各种关系的运作将他给保释了出来。冯德麟和孙烈臣一样,都死在张作霖在前面,他1926年病逝于北镇。
六哥汤玉麟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少年时为了养家糊口外出给人干活,但是却遇到了抢劫。此次的经历改变了汤玉麟的人生轨迹,他也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也是在此期间,汤玉麟救了张作霖一命,二人因此成了生死兄弟。1949年,汤玉麟病死于天津。在几个人当中,只有张作相的年龄是比张作霖还要小的。在张作霖生死之后,是张作相一直在辅佐张学良。他也延续了张作霖在世时的风格,重视教育,创办实业,另外一边也拒绝和日本人合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张作相在天津病逝。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结拜兄弟之间,发生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结拜好多都以桃园三结义为背景,说的是不熟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可是刘关张三人 并不是同时死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