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共产党的支持下,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岛上,创建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级将领,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这些将领都成为中流砥柱,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国民党黄埔系将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号称“天子门生”。黄埔毕业的将领见到蒋介石,只要喊一声“校长”,无形中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著名的将领有:

△杜聿明,陕西省米脂县人,黄埔一期,中将,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

△ 胡宗南,浙江镇海人,黄埔一期,陆军一级上将。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黄埔一期,陆军中将。

△宋希濂,湖南省湘乡人,黄埔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

△ 关麟征,陕西鄠县人,黄埔一期,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

△贺衷寒,湖南岳阳人,黄埔军一期,与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台湾交通部长、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

△ 戴笠,浙江省衢州府江山县人,黄埔六期,陆军中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也就是军统局。

△桂永清,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人,黄埔一期,曾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海军一级上将。

△黄维,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淮海战役被俘。

△邱清泉,浙江省永嘉县蒲人,黄埔二期,陆军中将,曾任二兵团司令,系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还有张灵甫、毛人凤、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郝柏村、彭孟缉、谢晋元、范汉杰、蔡文治、廖耀湘、郑作民、黄翔、曾泽生、董钊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胡宗南是黄埔毕业生中,最被蒋介石器重,升迁最快的一个学生。

说到国民党出自黄埔军校的著名,将领真的是太多了,其中最被蒋介石倚重的就是胡宗南了。说到胡宗南就不得不说,胡宗南和蒋介石的相识了。

胡宗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本人长的是其貌不扬。个子还不高,在他去黄埔军校报名的时候,就因为他的个子矮,被拒绝在了黄埔军校的门外。

不过胡宗南表示不服气,他要和当时的负责人去理论,说国民党中的代表人物廖仲恺个子也不高,他怎么就能在黄埔军校担任高管职位。

这句话正好被廖仲恺听到,廖仲恺觉得这小子还真有意思。所以,就破格让他进入到了黄埔军校。

就这样胡宗南正是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

不过,黄埔军校一期当中人才济济,为何胡宗南会如此受蒋介石的器重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发生在蒋介石和胡宗南之间的一场误会了。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为了选拔一些人才,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早上还是起的很早的。

就有那么一次,蒋介石看到了胡宗南,一大早就坐在操场上读书了。这时候蒋介石和胡宗南谈了一些话,胡宗南说自己来自浙江,蒋介石一听这个人是自己的老乡,顿时就更加对胡宗南刮目相看了。

正是因为胡宗南出自黄埔系,又是蒋介石的老乡,所以,他在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中,才是升迁最快的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说蒋介石和胡宗南的相识是一场误会,最为主要的是,那一天胡宗南真的不是早起读书了,而是他昨天晚上出去玩,回来的时候,差不多是早上四五点了。这个时候胡宗南一想即使在睡觉,也睡不了多久了。

索性,还不如去操场看看书呢,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胡宗南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不过话又说回来,蒋介石赏识胡宗南,也许真是蒋介石人生的一个坎,毕竟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并没有给蒋介石帮上什么忙,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一直都是被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上牵着鼻子走,大大的脱了蒋介石的后腿。真是老乡坑老乡,两眼泪汪汪呀。

杜聿明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

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作为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一支嫡系部队,还是大大的给蒋介石长了那么几次脸的,至少他第一次和日军作战就取得了胜利,这一次战役就是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更是被蒋介石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是,这一刻因为他们是和代表人民利益的解放军作战,所以,无论是东北战场,还是淮海战场,他们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最终杜聿明也是在淮海战役之后,成为了俘虏的。蒋介石也正是在淮海战役之后,退守到了台湾的。

王耀武黄埔三期毕业生中,最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的一个人。

王耀武毕业于黄埔三期,他是山东人,并不是蒋介石的老乡,但是,他最终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做了封疆大吏,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他为蒋介石镇守济南这个地方。

但是,王耀武也是辜负了蒋介石的信任,最终,他败在了自己的老对手。战场上的常胜将军粟裕的手里。

最终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在攻占济南的城池之后,王耀武也就做了俘虏。

张灵甫的履历前半生平平无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提拔为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的事业,达到了军旅生涯的最高峰。他带领的七十四师,有蒋介石禁卫军的美称。

但是,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因为不得民心,以民为敌,最终败在了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手里。。

张灵甫和他的七十四师,阵亡在孟良崮。

国民党中出自黄埔军校的人还有很多: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李玉堂、李铁军、贺衷寒、黄维、桂永清、范汉杰、宣铁吾、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

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王耀武、杜聿明、胡琏、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俞济时、陈明仁、李玉堂、黄梅兴、黄杰、戴笠、戴安澜、王敬久、曾泽生、陈明仁、谢晋元、郑洞国、李默庵、桂永清、孙元良、张灵甫、李仙洲、李延年、李弥、黄维、范汉杰、邱清泉、廖耀湘。

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特赦1959》中有个战犯,名字是虚拟的,叫叶立三。他特别爱干净,一开始一直对改造很抵触,还试图逃跑,被副所长胡大树体罚过,但是后来因为他学过机械,所以给灯泡厂建设出过主意,发挥了作用,这之后他对改造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了。而他刚开始的时候,每次看到王耀武,都要立正敬礼,恭恭敬敬的叫王佐公,王耀武说了几次,让他不要这样叫,他也不听。

剧中他对王耀武说过,你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我却给弄丢了,我对不起你!王耀武让他不要再提了。稍微熟悉军史的人都能马上从这里看出来,叶立三的原型就是原来的整编七十三师师长韩浚。他说的当时王耀武手下最好的一个部队,指的就是整编七十三师,也就是原来的七十三军。

在剧中王耀武对所长说,他就是把叶立三当小兄弟,他也管不了,希望所长他们能够尽量帮助他改造。其实,韩浚是黄埔一期出身的天子门生,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所以,按黄埔系习惯的排资论辈方式,王耀武是要叫韩浚一声学长的,因为韩浚是和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乃至陈赓这些人同期,而王耀武在这些人眼里都是学弟。

不过韩浚虽然是黄埔一期生,但是在一期生中并不是特别出挑,所以晋升速度比较一般。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韩浚才升任七十七师师长,编在七十三军作战序列,奉命增援当时驻守长沙的泰山军第十军。在到达长沙之后,他先以黄埔同学的身份去看同为黄埔一期的第十军军长李玉堂,但是李玉堂对他很冷淡,也没有因为是黄埔同期同学就对他有什么特别的优待,只是让他去驻守河西,而河西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并不是日军主攻方向,所以七十七师并没有经历大战。

不过韩浚本人对七十七师还是比较自豪的,常说要把这个师打造成中国最好的部队。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韩浚升任七十三军军长,并编入王耀武任集团军的二十四集团军,才和七十四军,一百军成了王耀武麾下的骨干部队。所以说,与其说是王耀武把整编七十三师交给了韩浚,不如说是韩浚把整编七十三师带到了王耀武麾下,《特赦1959》在这里并不是特别准确。

王耀武本人在解放战争中坐镇山东,但他原来的老部队七十四军先是被调驻南京,后来长期参加对华野的作战,一直到在孟良崮之战中被歼灭,重建够又在淮海战役中在邱清泉兵团麾下再次被歼灭。另一个军一百军作为姐妹花部队,在李天霞指挥下多次遭受华野部队打击,孟良崮战役后李天霞被撤职,周志道接任,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所以,这两个部队都在充当机动兵团,只有七十三军一直跟着王耀武。不过,七十三军的情况还不如七十四军和一百军,早在1947年2余额就在莱芜战役中被歼灭了,韩浚本人被俘,之后重建的七十三军是逃出来的曹振铎任整编师师长,一直到最后在济南战役中再次被歼灭,王耀武也一起被俘。所以,整个抗战时期打满全场的王耀武下属的部队中,其实坚持到最后在战略决战中才被歼灭的反而是一百军,也就是原来的整编八十三师。

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我们知道,在民国时期(仅以1949年底为界),国民党军将领有两大系统,一个是保定系,一个是黄埔系。

【黄埔系】黄埔系中,国军的主要将领有:胡宗南、杜聿明、王耀武、张灵甫、宋希濂等。黄埔系将领是国军新生代将领,属少壮派,他们当中只有胡宗南军衔最高,为二级上将,其它基本都是中将。如:胡宗南:国军二级上将,曾任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杜聿明:中将,曾任军长、集团军司令、东北保安司令、徐州“剿总”副司令等职。王耀武:中将,曾任军长、方面军司令、绥靖区司令、山东保安司令等职。张灵甫:中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师师长。

宋希濂:中将,曾任集团军司令、兵团司令等职。

【保定系】在保定系将领中,主要有陈诚、白崇禧、顾祝同、傅作义、薛岳、唐生智等。这几人都是国军将领顶级人物,都担任着极高的职务。如:陈诚:国军一级上将,曾任第十八军军长(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军政部长、参谋总长等职,有小委员长之称。白崇禧: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国军一级上将,曾任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战区司令、国防部长等职。顾祝同:国军一级上将,曾任战区副司令、陆军司令、参谋总长等职。傅作义:国军上将,曾任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华北“剿总”司令等职。

薛岳:国军上将,曾任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等职。

从上可见,保定系将领都是身居高层,掌控全军的核心人物;而黄埔系将领大都是兵团司令及某个地方的军政大员,其军衔与地位都不及保定系,都是保定系的下属。因此说,保定系更胜黄埔系一筹。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国民党中有哪些著名将领出自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数不甚数,但最精英者属第一至第六期。

1935年国民党军队正规化整顿后,混乱不堪的军衔进行铨叙。

一级上将中,何应钦原为黄埔教官;二级上将中,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原为黄埔教官;中将中,除陈诚等教官外,学生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俞济时(补叙);少将中,黄埔军校学生更多,有桂永清、黄杰、李玉堂、黄维、霍揆彰、关麟徵、宋希濂、陈琪、刘戡、王敬久、孙元良等等。

短短十年光景,他们从毕业少尉到少将中将,其升迁速度非常迅速。

升迁速度之快的背后是高素质的军事训练和真枪实弹的战场历练。

1926年北伐誓师,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六期,其中第五期在读,第六期入伍生训练,共3.3万人组成参加北伐。

他们从广东一路进军,席卷东南各省,克武汉、南昌、南京、上海,在胜利之迅的背后是牺牲之惨。从第一期到第五期的牺牲人数占到总毕业人数27%。

共产党的队伍中,也有很多黄埔军校的将领,在此不一一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