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土城战役,是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硬仗、险仗,虽然战斗惨烈,红军伤亡巨大,但毛泽东英明决断,及时撤离,才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展现了他高超的“用兵如神”的军事智慧。

 长征初期,红军一路受挫,损失惨重,士气低落。遵义会议后,急需打一场胜仗来鼓舞斗志,毛泽东也刚刚“出山”,也需要打一场胜仗来提升威望。在得知土城只有川军郭勋祺四个团5000人的兵力时,毛泽东提出攻打士城。

士城当时由川军郭勋祺部占领,郭的部队是川军中赫赫有名的“模范师”,官兵不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而且武器装备精良,极具战斗力,他们构筑了坚固的阵地,修筑了雕堡,以逸待劳。红军将士信心百倍,奋勇作战,全力以赴。但战斗打响后,却异常激烈,交战双方近乎陷入胶着状态,打成了“拉据战”“消耗战”。关键时刻,朱老总不顾个人安危,亲率陈赓、宋任穷的干部团,到一线作战指挥。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毛泽东从一个俘虏兵得知,土城的兵力不是原先预计的4个团,而是6个团1万多人时。他果断地下令,主动撒离,开始了一渡赤水。郭勋祺因守城有功,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毛泽东在分析士城战役的教训时,主要讲了三条:一是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是四个团,实际是六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二是轻敌,对刘湘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同时,他还讲到:“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资),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

现在大家对土城战役的结果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川军胜了,红军失败;有的认为是打了个平手。但不管谁胜谁输,毛泽东就是从这次战役中,实现了军事战略上的转变,开始四渡赤水。应该讲,没有土城战役,就不会有毛泽东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评论探讨,不喜勿喷。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正是如此,中国军队虽然最后没能守住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汉,但是在历经三个月的大会战中,通过层层防御和不断消耗敌人,实现了“以血肉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而日寇受占领区扩大、补给线加长和精锐师团伤亡严重的影响,在攻取武汉后一度失去了进攻能力,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占领武汉城区)

中国军队吸取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教训,正确提出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在武汉外围利用山川地利,逐次抵抗和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一旦外围各要地和要塞失守,则绝不死守武汉城区,主力转进长江两岸继续威胁日寇侧翼。

事实证明,近35万日军虽然使出吃奶的力气达成了战役目标,溯江西上经过苦战于1938年底攻入武汉,但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任何一个师级建制,反而是其长江补给线完全暴露在第五和第九战区和大别山桂军的攻击范围内,只得到一座空城而已。



(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

日军“速胜论”的战略就此标志破产,叫嚣“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更成为一句梦话,从1937年7月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整整15个月过去了,国民政府没有丝毫屈服的迹象,在战役指挥上反而日趋经验老道,整个武汉会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对战争指导和战略判断无一重大失误,一反淞沪和南京的混乱,这是非常难得的。

百万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也很惨重,伤亡大约10余万人,但基本保持了建制完整,主力兵团战斗力仍在。已开始着手把部队分为三部分准备持久战:即正面作战部队、敌后游击部队和后方整训部队,其中作战部队和整训部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轮换。而日军却从长江下游开始向中游伸进,形成一个“蝌蚪状”军事态势,极易受到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压迫,漫长的交通线和广大的占领区都需要分兵守卫,势头锐减。

(日寇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

武汉会战结束后,由于伤亡高达40000余人,日军的素质比例严重下降:1937年的现役士兵只剩11%,其余的全部是预备役、后备役和补充役士兵,年龄最大的甚至超过40岁。几个精锐师团为了恢复元气,也不得不调回国内休整,比如第9、第16师团等,同时将新组建的第33、34、39、40等二流师团派往中国战场。

比如后来大破日军的上高战役,罗卓英当面之敌就是第33和第34两个新建师团,战斗力远不如那些老牌师团。中国军民一年半的坚持抗战,使日本军费开支巨增,国内物价飞涨,国力不足的恶果开始显现出来。

(武汉警备总司令罗卓英)

在武汉会战期间冈村宁次第11军消耗弹药达39400吨,而后面三年(1939到1941)总共才用掉13300吨,显然库存不够了;更由于武器不足,日本人把军校的训练用枪都集中起来送到新兵手中,倾举国之力进行的会战,满以为一战即可决定胜负,最后才发现毫无结果。

武汉会战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国府有充足的时间将大批物资、工厂、院校和机关内迁,通过宜昌转运大西南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做好了人员与物资的储备,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步枪和手榴弹被运往前线,而富金山、万家岭等战役也让中国军民信心重塑:日本人不是不可战胜的。

武汉沦陷后,以武汉三镇为中心点,南至湖南长沙、北至河南信阳、东至江西九江、西至湖北宜昌战火四起,中国军队甚至有能力进行局部反攻,而日军被压缩在狭窄的长江两岸,战略上反而非常被动,短期内试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梦想破灭,战略上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为了摧毁国民政府的抵抗意志,切断外援通道,日本人只好在武汉会战之后继续用兵广州、南宁、越南,开始威胁英法关闭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进而引起美国警惕,终于使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武汉会战后的江南局势)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一次典型的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行动。

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大举进攻各根据地,中原根据地在国军的第一轮进攻中,实际上等于被放弃,中原军区所属部队突围,除了原本留下来承担潜质任务的皮定均旅,其他各部损失惨重,此后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消失,没有留下成建制的部队。

失去中原根据地之后,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就基本上被切断了,被压迫在几个不同的区域分散作战。虽然抗战第一年仍然消灭了敌人的很多机动部队和有生力量,但各个根据地被包围压制的局面并未改变。实际上,即便是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整编七十四师,也仍然没有打破内线作战的整体格局,山东根据地仍然被压制着。

其他战场上,东北部队被分割压缩在北满和南满,尤其是在南拉北打的格局下,南满受到国军的重点进攻,形势非常危急,最严重时甚至不得不退入朝鲜境内。在延安,也被胡宗南追着打,陈谢集团被压缩在太岳山区,刘邓大军被压缩在晋冀鲁豫的黄泛区。整体上,形势都不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各根据地内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应和支援,分散作战,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打破敌人的围困和封锁。这样,各根据地的兵源,物资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会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样,被国军困死在各根据地。

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现在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打到外线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去。这就有了华东部队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内线兵团留守根据地,外线兵团打到外线去,在外线歼灭敌人,策应根据地的内线作战。

另一个很关键的举措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体离开根据地,南下大别山地区,威胁华中和江浙地区,减轻各根据地的压力。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当然是一次很不成功的行动,到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白崇禧的华中部队追着打,最后不得不放弃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打算,退出大别山地区。因为长途行军又始终没有摆脱被追着打的局面,部队损失近六成,重武器损失近八成,从出发时的十万多人变成了四五万人。

从战术角度看,这是不是失败?当然是。但是从战略上看,千里跃进大别山非常成功的打破了国军的封锁线,并且将华中国军拖在大别山,迫使华中国军不敢抽调太多部队东进参与围攻华东野战军。这位粟裕部队在鲁豫一带大范围机动进退,寻找战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中原野战军拖住华中国军,粟裕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黄维兵团极力东进,接近主战场,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李延年各兵团都会出动,那么形势就会非常危险。正是因为中原野战军死死拖住了华中国军,所以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的只有黄维兵团,而且受到中原野战军的顽强阻击,没有靠近主战场。这样,徐州的国军也没有坚决支援,犹豫不决,为歼灭黄百韬兵团拉出了时间差。

所以说,即便是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整体上损失重大,但是这一行动为在战略上打破解放军只能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打乱了国军的部署,拖住了华中国军,这是牺牲自己,成就其他各战区,尤其是华东战区的行动。这也是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能够得到追击国军解放大西南的机会的原因。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越南战争后的美国应该算吧?

越战之前,美国上下普遍都很狂傲,认为这世界上只有美国不想摆平的事,没有美国摆不平的事。

比如当时美国空军上将柯蒂斯·李梅就曾经狂傲的说:“我对这个问题(越战)的解决方案是坦率地告诉他们放老实点,要不然我们会把他们(北越)炸回石器时代去”。

然而当战争开始后,狂傲的美国人被社会主义国家当头一闷棍,打的两眼冒金星。美国原以为搞定了北越,就搞定了越战问题,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当美军陷入泥潭后,美国高层很快就认清了现实——这不是美国和北越的单挑,而是苏联+中国+北越VS美国以及其盟友的团战。

不搞定中苏,美国就无法赢下越战,而要搞定中苏,那就得发动世界大战。就以美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它似乎还无法对抗整个社会主义世界。

并且,就单单一个越战问题,美国社会就发生了严重的撕裂现象。很多美国人已经不再信任政府,不再热爱自己的国家。如果这场仗再这么继续打下去,美国会怎么样,谁都说不好。

于是,在战争的末期,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从越战泥潭中脱身,并且调整国际战略,启动缓和政策,访问了中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缓解了中美对立的紧张情绪后,苏联立即做出回应。

1973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美。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深刻交流了美苏对彼此的意见。此时是美苏两国和缓政策的高峰点。

↓摄于1973年。左为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右为美国总统尼克松

在接连与中苏缓和关系后,美国得到了宝贵的七年时间。在这七年中,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总统专心处理内部问题,美国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改善。

美国的内部稳定后,当苏联在七十年代后期再度挑起对立情绪时,美国的应对就非常从容淡定了。(起码不再像六十年代中后期那么被动了)

1979年1月1日,这是对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中美建交,中美联手坑杀苏联的战略合作正式开始。

当中美联手后,冷战胜利的天秤就倒向了美国一方。因为任凭苏联再强,它还能强的过北约加中国?

↓七十年代末,北约和北约的兵力部署情况

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先是教训了一下越南,向全世界展示了所谓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到底是个神马玩意。期间,美国舰队开到北部湾,卫星情报和炮兵雷达都给了中国。而苏联尽管囤兵中国北境,但敢怒不敢言。

之后的整个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被中美联手坑了,这个坑可比越南深多了。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混得风生水起,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对苏联的牵制作用也越来越大。

1983年,里根抛出“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经济。此后的苏联已然是穷途末路,完全不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了。

总的来说,如果只局限在越南战争本身,美国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却失了战略。而如果把时间线再推长一点会发现,越战其实是美国的一个转折点:越战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非常的愚蠢,四处树敌,几乎要把国家经济拖垮;而越战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变得理性了,开始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八十年代,里根有钱搞“星球大战”计划,这跟美国此前调整策略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输了一场战役,赢得了整个战争,这明显说的是解放战争中的青树坪战役。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五大主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桂系军阀,始终跑的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找不到桂系军阀主力进行决战,如果将来这支20多万的桂军逃到大西南山区,对中国解放事业是很大的损失。

这时,一场败仗改变了这个局势。这场败仗就是青树坪战役。

在青树坪吃败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钟伟。钟伟担任49军军长,和40军军长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时任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军87师的胜利,这一战,钟伟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唯一。

青树坪战役,也创立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的唯一一败。钟伟的49军渡江之后求战之心很急切,49军的146师孤军冒进和后方失去联系,在青树坪被第46军236师伏击,桂系头号王牌第7军的171师、172师又前来助攻。钟伟和146师取得联系后派出145师进行接应。这一战,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可谓元气大伤,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这是桂系军阀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遭遇解放军的恶战大战,从此以后,钟伟的49军再也没能担任主力部队出击,基本一直在二线担任预备队,钟伟也因此在建国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青树坪战役,虽然解放军49军被重创,也同时让桂军骄傲轻敌,与我军死磕,很快被全歼。

衡宝战役,几乎是把青树坪战役复制了一遍,国民党第一名将白崇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四野第45军第135师孤军深入,被桂军白崇禧集中5个师围攻,几日后,林彪集中了54万军队不仅把桂军20万人围困在衡阳到宝庆的公路周围,同时封锁了桂军逃往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道路,当白崇禧发现这一点时,已经大势所趋。

衡宝战役后,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桂军的精锐师全部被歼灭,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从此以后,桂军再也不能发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话。

不过,平心而论,桂军的实力比起蒋军来说,还是差很多,都解放战争了,桂军还是的主力兵器还是汉阳造的老套筒,与蒋介石军队的全美械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穷亲戚。渡江战役后,解放军的装备甚至略好于桂军。

桂军最大的战斗力就是跑得快,青树坪一战,桂军不跑了,那还不是等死了。

经过青树坪战役,桂军自信心膨胀,以为自己可以和解放军死磕,就注定了骄兵必败结局。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有一个非常狂妄的计划,那就是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个计划可以说非常狂妄了,他们认为彼时的中国不但军阀割据,而且一盘散沙,根本就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全部拿下。

而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则似乎佐证了这一点,实力强劲的东北军几乎未放一场,便全员退出了东三省,而日本关东军仅有极少量的兵力就完成了对东三省的侵占,这一事件的成功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得日本军事上的少壮派就此抬头,从而对中华的侵略战争变得越来越激进和狂妄。

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正式开始,当时的日本用了一个非常拙劣的借口,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对北平的宛平县城进行搜查,我们中国的军人们首先自然是严辞拒绝,可是日本就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全面战争的爆发,使得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开始了第2次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前期,日军凭借多年的谋划和渗透,轻而易举的就将整个华北平原纳入手中。甚至可以讲,日军早期侵略非常的顺利,这进一步佐证了日军军部的判断,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上下军民都非常的担忧,因为当时非常明显的一点,那就是日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中国军民的战斗力,并且日军进展实在是太过于迅速和迅猛,当时甚至有很多国民党的高官要员,纷纷选择屈膝投降,真想着做汉奸,这种情况下要打破日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论断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当时这个论断似乎真的要成真了。

国民党和日军在今天的上海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后来人称之为淞沪会战,在这场战争当中,虽然中国军队再次的失败了,但是打得非常的顽强,当时的报纸进行了很多报道,单单一个淞沪会战就打了足足三个月。

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中国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精锐战力,我们中国在淞沪会战投入的实力实在是惊天动地——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这才将日寇侵略的脚步拖住足足三个月。

这三个月的拖住对整个抗战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中国军人普遍认为日军战无不胜,日军三个月内望中国的论断,很有可能实现,很多中国人都做好了死的准备——就算三个月又要给日本一点代价!这种人心的涣散和人心的悲哀,被淞沪会战给重新拯救起来了。这场会战打垮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谎言和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除这种精神上的战略能够起到鼓励之外,在实质的战略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由于日本是东北入侵,继而拿下华北,日本鬼子的战略目标效仿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由北向南的大一统路线,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由北向南发动战争,都是非常顺利的碾压局面,可以说熟悉中国历史的日本人选择了一条能够最快速度完成它们灭亡中国野心的绝佳路线。

而淞沪会战的爆发和扩大,非常成功和顺利的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按照官方说法那叫利于长期作战,实际上这种方向的变化对整个抗战起到战略性上的绝对的影响,完全有理由讲,这场淞沪会战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是为日后抗战胜利的大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