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李广的战绩不如霍去病、卫青,为什么能赢得诗人的一片赞扬,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李广虽然出身将门,但他是靠自已能征善战,一步一步奋斗,靠实力当上将军的,他精通骑马射箭,骁勇善战,而且战绩也很显著。汉文帝曾经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而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裙带关系,卫青本来是个骑奴,一入伍就成为千军万马的统帅,霍去病17岁首次出征,没有任何战功,就封为骠姚校尉。如果没有皇帝的关系,他俩能有这么高的官位吗?

二是李广为人豪爽仗义,一家满门忠烈,但结局悲惨。李广从不居功自傲,做官清廉,从不贪占。他爱兵如子,与官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为了大汉,忠心耿耿,有英雄气节和本色,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他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他的儿子李敢作战也很勇敢,因年轻气盛,对卫青不恭,却被霍去病杀死,孙子李陵在大破匈奴后,终因寡不及众被俘投降,汉皇帝珠杀了他的母亲和妻儿。而霍去病居功自傲,常夸大战功,又不顾士兵的疾苦,和李广形成明显的反差。

第三,我国的诗兴盛于大唐时期,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追李广、李敢为先祖,唐德宗时又将李广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这些诗人为了迎合皇上的旨意和当时的政治氛围,所以对李广大加赞赏,歌功颂德。

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常败将军”,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常胜将军”,虽然在战绩上李广根本不能和霍去病相提并论,但是李广的知名度却高于霍去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引起了无数不得志的人的共鸣,李广去世后,后世的很多诗人都写诗怀念李广。李广不仅是怀才不遇的代名词,还是猛将的代表。《水浒传》中的花荣,箭法高超武功高强,被称为“小李广”。李广能够有这样的地位,笔者总结主要有四个原因:司马迁的追捧,诗人的共鸣,李广的能力,唐朝的影响。

首先是司马迁的追捧,司马迁和李广的私交很好。李广死后司马迁为了给李广的后人求情,被汉武帝判了死刑,最后受了宫刑才出狱。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很偏爱,李广在汉武帝时期每一次出征都打败仗。而司马迁在描写李广战败的时候,总要写李广如何英勇,让人们读完之后感觉李广很厉害。正是司马迁的这种偏爱,才成就了飞将军李广勇武善战的形象。反观霍去病打的仗,司马迁从来都是简单的一写,根本不能显示出霍去病有多么厉害。

其次来说诗人的共鸣,古代诗人们大部分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看到一生顺利的霍去病,他们眼中可能只有羡慕嫉妒恨。但看到同样不得志的李广,诗人们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很容易可以勾起诗兴。诗人们甚至不惜违背历史,也要歌颂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激起了无数人对李广的怀念。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首诗中的龙城之战,是卫青带兵打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卫青攻占龙城的时候,李广全军覆没,本人被匈奴俘虏,辗转才逃回汉朝。

论李广的能力,《史记》中详细记载李广多次亲自上阵杀敌。第一次是汉朝的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攻击匈奴的3个射雕手,结果骑兵全被射雕手射杀。李广出手后,射杀了其中两个人,活捉了一个人。第二次是李广被匈奴俘虏之后,抢夺了匈奴的快马和弓箭。一路上边打边退,击退了匈奴追击的部队。第三次是李广军队被匈奴包围,李广拿着强弩“大黄”,射杀匈奴将领多人。《史记》对史实记载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这三件事让李广树立了一个猛将的形象。诗人一直喜欢猛将,李广自然是他们的偶像。霍去病虽然善于打仗,却没有李广这样冲锋陷阵的记录,在文人心中的形象反而不如李广高大。

最后就是唐朝的影响了,李世民和李渊都擅长射箭,他们自称是李广的后代。不管是真是假,皇帝既然认祖归宗了,唐朝的文人肯定要歌颂一下李广的功绩。唐朝时期,很多人都改姓李,冒充宗室,自然没人敢说李广的坏话,唐朝皇室把李广提升到和霍去病平起平坐的地位,位列64将之一。歌颂李广的文章,大部分都出自于唐朝,唐朝灭亡的时候,李广怀才不遇的形象已经定型,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的影响,李广才有今天的形象和影响。当然李广作为西汉名将,得到这些赞誉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诗人,注意是诗人,我国的诗人十有八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根据那些同样郁郁不得志的人来暗示自己同样的经历。

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空有其名,打仗找不着北,真是奇葩。

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匈奴威胁依旧,卫霍功绩何在?戌边四十八年,其中艰辛有谁知?

卫青七征匈奴,统兵1万,3万,3万,3万,10万,10万,5万,共计35万(不包括步兵),共斩杀匈奴人5万余。 霍去病六征匈奴,功绩全部出自于汉武帝对他的封赏“天子曰:……”。具体如何?……

李广戌边四十八年,是历史上守边时间最长的将军。无论哪个朝代,守边将士永远是最艰苦,最危险,而封赏却最少。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且不说,而敢于犯边的敌人,肯定是最悍勇的敌军精锐。在没有出战权,只能被动防守的情况下,杀敌立功?那只是奢望。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古代没有退役制度,从军戌边,那就意味着有去无回,在极端危险艰苦的环境下渡过一生,直到战死,埋骨他乡。正是通过唐代的“边塞诗”,世人才了解到边塞之苦,守边之难。这才想起了那位守边四十八年的“军神”李广。这才明白李广为何会军容不整,面对那些无赏赐,无抚恤,注定必死且尸骨无存的士卒,还能苛求他们什么?

古人推崇李广,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而现在人们却只崇拜那些“一战功成,坐享荣华”的将军,谁还能想起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家守卫边疆的边防战士。

向边防战士致敬!

李广战绩明显低于卫青霍去病,为何反而获得诗人一片叫好之声?

这主要是司马迁的推荐,他的命运不济,认为李广也是一样。他在《史记》中用尽笔墨夸奖李广。再后来到唐朝,由于李姓成为国姓,他们找到的祖先就是陇西李家,极力推崇李广,有一大批文人认为李广是命运不济,极力夸奖,将李广推到神一样位置,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