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人,是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他之所以灰溜溜地离开,根本原因在于他站错了队、跟错了人,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军事谋略付之一炬,烟消云散。
古代的谋士,把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都寄托在他辅佐的主公身上,范增也不例外。他为人老谋深算、审时度势、洞察敏锐,以70岁的高龄投奔到项梁、项羽叔父帐下,成为反秦义士。项梁对他此较器重,还能采纳他的意见建议,如他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形势,提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判断,扶植义帝楚怀王,建立楚政权等,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托咐他辅佐项羽,称他为“亚父"。项羽是一介匹夫,有勇无谋又刚愎自用,没有任何政治战略,还生性多疑,对谁都不放心。范增的智慧和计谋,项羽根本听不进去,从不采纳,最著名的就是鸿门宴,任凭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就是若无其事,视而不见,致使刘邦躲过了一劫。后来,刘邦的部下陈平利用反间计,轻易就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疏远和猜忌。范增愤然离去,郁郁而死。他死后的第二年,刘、项决战该下,项羽大败自杀身亡,刘邦缔造了伟业,登基成为汉高祖。
应该说 范增对楚国、对项梁项羽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也有智慧谋略,是难得的军事战略奇才,可惜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正如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范增最后灰溜溜地离开,有两个原因: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范增对于项羽的种种行为失望导致离开。
01、范增离开的直接导火索,是刘邦手下的谋臣陈平的反间计
公元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相遇,处于劣势的刘邦提出停战协议,项羽可能也是打累了,所以欣然接受。 可是范增却认为此时楚军占领优势,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刘邦。
刘邦眼看要被范增坏事,于是用了陈平的反间计。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谈判,刘邦让摆上丰盛筵席,然后上饭的下人故意假装惊讶地对使者说:“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却原来是项王的使者。”立即换上粗食淡饭。
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本来就猜疑心颇重,这下真的以为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权柄。 范增恼怒之下告老还乡,在去彭城的路上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该计策其实破绽百出,可是却轻易成功,完全是因为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君臣关系早已岌岌可危,只是维持着表面的一层关系,这个反间计犹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就来看看这对情如父子的君臣最后走向破裂 。
02、项羽优柔寡断而且刚愎自用,范增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怨恨和不满
项羽的性格优柔寡断,这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几次三番放过刘邦,失去了除掉刘邦的最好时机,也为日后称霸失败埋下伏笔。
项羽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刚愎自用,这和刘邦形成了鲜明对比,刘邦文不能出谋划策,武不能上阵杀敌,有时甚至有点像个无赖,但是他能从善如流,所以身边聚集了一群谋士,形成了一个“智囊团”。
反观项羽,韩信、陈平、英布先是投奔他,后来转而投向刘邦,都是因为他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导致人才流失,反戈一击。
仅仅留下一个范增,可是他也是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称“亚父”,其实大多数时候对他的忠告和建议置若罔闻。以致于范增常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恼,尤其是鸿门宴一事,范增对他已经失望至极。
03、范增因为善于谋略,心底里小瞧项羽,以致于最后心灰意冷离去
从最开始项梁死去,项羽不禁有所埋怨,范增一生气跑了,最后项羽不得不磕头认错。 鸿门宴刺杀刘邦失败,范增指着项羽的鼻子骂:“竖子不足谋也!”
其实从中不难发现,足智多谋的范增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愣头青,可是他又一心想辅佐他成就大业,自己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很遗憾的是,范增遇人不淑,没有遇到能让他一展抱负的老板。但同时范增又是老派思想,加上他是有着情怀的人。
故不会像陈平和韩信那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所以他虽然对项羽有着诸多不满,依然对他忠诚不二,但因为彼此心中有着太多芥蒂和摩擦,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关系破裂。
所以一切只能感叹天意弄人,只能说是两个本不是同道之人,机缘巧合地走到了一起,终究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范增最初投靠项梁,项梁视其为心腹谋士,言听计从,使楚军成为当时反秦义军最强大的一支。最后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打压项氏集团,范增并没有得到楚怀王的重视。
项羽杀死宋义代表项氏重新掌握了楚军实权。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一战使诸侯胆战心惊,扬名天下。出于对范增的尊敬加上范增对其夺取军权有积极作用(当时楚怀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次将,范增为末将。如果项羽杀宋义,范增不同意,项羽也很难成功夺权)所以,项羽敬范增为“亚父”,其实按照年龄,范增可以做项羽的爷爷。
西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加上一次次的胜利产生了自负的心理,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只知道自己天下无敌,把最仇恨的眼光对准了秦朝,完全体会不到最终的对手。鸿门宴上对于范增的提醒丝毫不在意,放走了刘邦。气的范增破口大骂,这也是范增和项羽的第一次裂痕。范增难道不觉得当众羞辱自负的领导是一个错误吗?当然范增自己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是项羽会怎样认为?
矛盾激化,黯然离场跟随项羽这么久,范增一直得不到项羽的信任,相反因为种种因素反而相互猜忌。项羽真正相信的是项氏家族的“自己人”。
荥阳对决打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在“物极必反”的关键时刻,刘邦首先顶不住了,表示议和。项羽也很狼狈,准备同意。这时候范增就给项羽讲了:刘邦为什么议和?他是想喘口气,整顿好实力然后再回过头来吃掉你。现在刘邦顶不住了,我们正好趁此机会灭了他。项羽这次听了范增的意见,选择继续攻击。(这就有了后来刘邦“许封”:谁要是能帮我把项羽灭了,我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全部给他。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陈平给刘邦献上“离间计”,告诉刘邦,要解决当前危机必须先把项羽身边的范增除掉。一个不算太高明的计策就成功的让项羽逼走范增,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项羽的不信任。
最后范增叹道:天下大事已定,剩下的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走了。再不走就成为你的刀下鬼了……
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不受重用,保命没错!
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性格决定命运,范增有才是不错,但是有才的人往往会自负。武将看不起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谋士看不起有勇无谋的武夫,职场鄙视链。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的手法,就史书记载十分低劣。就范增不会看不出来,之所以走人,主要是以项伯为首的项氏一族对范增的排挤污蔑。项梁在世还能平衡谋士和亲族之间的矛盾,项梁死后平衡失去了支点,论资排辈应该是项伯充当项氏一族的族长,但是在范增的支持下,项羽成为了族长,地位高于项伯,这伤害了项伯的利益。项羽当上项氏一族的领头羊后多方依靠范增,范增在各个方面都压项氏一族一头,自然引起项伯对范增的不满,煽动族人在项羽面前毁谤范增是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下难免心生不满,唯一之称工作热情的就是自己一手培养的项羽对自己的信任,现在项羽表现出对自己的不信任。维系两人关系的纽带已经消失,加上自己自负的性格,最后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项羽。
范增靠杰出才干,获得楚政权极大肯定,为何最后却灰溜溜离开?
项羽自视强大,目空一切。早期还能听从范增计策,尊范增为亚父。后期二人矛盾加深,意见经常不和,如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谋士陈平用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中计,范增负气出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