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人(今安徽省怀远县),在雍正年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他率兵征青海、平西藏,战功卓著,官拜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位极权重,深受雍正倚重,但为什么会落得个被赐自尽身亡的下场,一句话,他不懂得君臣交往之道,犯了皇帝的大忌,也就是说他情商太低,不会人际交往。
一是皇帝信任有加,但他却无人臣之礼。一开始,雍正非常看好年羹尧,朝有大事,必先与他商议,征求他的意见,这本来是好事,但他却忘了“伴君如伴虎”的古训,慢慢地就自以为是,对雍正不再是敬仰爱戴,由敬畏仰视变为平视,甚至是不屑。他在雍正面前行止失仪,态度也十分骄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极为不快。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过从甚密,不分你我,到后来往往是矛盾最深,水火不容,何况君臣之间?《清史稿》中记载:“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二是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搞小“圈子”。在雍正年间,雍正用人,起先都先与年羹尧商议,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这样一来,年羹尧借此机会,不断培植个人势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他的势力越来越大,纵使他忠心耿耿,没有造反、谋叛之心,雍正能相信吗?你已危及到了江山社稷,雍正能放过你吗?
三是生活不检点,又贪腐成性。年羹尧才气凌厉,太过于揽功,你的意见建议被皇帝采纳并实施,那也得说是皇帝的英明。但年羹尧为了显示自己,爱显摆、表功,如他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是听了他的话才处理的,等等,这不是在挑战皇上的权威吗?何况,年羹尧贪图财富,贪脏受贿,凡是想升官的,必须先给他进贡,收受银两达数百万两之多,是典型的贪官,得罪的官吏又多,雍正又是雄才大略之人,看的清、认的准,这就注定了年羹尧的结局。公元1724年,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赐自尽,死于狱中。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帝从夺嫡到继位初期稳固皇位的两大功臣之一,另一个是隆科多。
在夺嫡的阶段,年羹尧主要的作用是身为川陕总督,钳制在西北统兵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在继位初期的阶段,年羹尧帮助雍正帝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稳固了局势,增长了雍正帝的威信。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是在雍正二年,当年十月就进京面圣,一时之间荣耀加身,满朝的王公大臣无人可及,甚至于年羹尧面对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视若无物,也不下马,面对满族宗室王爷,也只是在马上颔首而已。
从雍正继位开始,到年羹尧被撤掉抚远大将军职位,雍正多次赏赐年羹尧,肉麻的雍正帝恨不得要跟年羹尧并股而眠。
雍正帝除了不断给年羹尧加官进爵,赏赐朝服朝珠、冠带花翎、金银珠宝,甚至赏赐他一些平常的日常之物,比如折扇、珐琅鼻烟壶、荔枝、枷楠香等等,为了安稳住年羹尧,雍正帝还一厢情愿地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他的另一个大功臣隆科多为子,而年羹尧向来不喜欢隆科多这个人,说隆科多是个平常人。
雍正二年,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批过很多的朱谕,除了跟年羹尧说正事,还夹杂着很多肉麻的话,以及罕见的家常话。比如,雍正说不知道怎么疼年羹尧,跟年羹尧说,你过继给隆科多的儿子年熙病了,不过快好了,你别担心,比如说,我把你儿子过继给隆科多,你虽然没说什么,可是你爹终究是祖孙情深,颇有不舍,别担心,你家里的事,我都好好给你看着呢,你好好打仗就行。
然而,就在年羹尧打完胜仗,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从如胶似漆,就变成了恨之入骨,漠然如路人。雍正三年,雍正帝就开始借势整年羹尧。其实年羹尧刚打完胜仗,雍正就开始压制他了。
青海西藏叛乱,皆因当地各部族不合,又天高皇帝远,今天罗卜藏丹津叛乱了,说不定哪天又有哪个部族要叛乱,所以,趁着刚刚平叛完,大棒打过以后赶紧给个萝卜,好好安抚青海西藏的各部落。
而这颗萝卜就是年羹尧。雍正帝通过打压年羹尧,换取各部族的信任。
所以,当时年羹尧在打完胜仗以后,给雍正帝上奏的处理青海的相关建议,很多都没通过,甚至于雍正还安排其他人去处理青海的善后问题,把年羹尧隔绝在外。
所以,清代史料上说,刚打完胜仗的年羹尧“颇失圣意”。这很反常态。
但是,打压归打压,年羹尧毕竟还在前线,他的很多问题还没暴露。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面圣,这时候他的问题开始暴露。主要有三点。一,年羹尧整天上奏雍正帝,一方面要求罢黜他认为不合格的西北地方大员,另一方面要求重用自己推荐的人填补。这其中当然包括自己亲信家奴和仇敌。
年羹尧参与官员的选任,特别是西北督抚大员,是雍正许可的,毕竟当初为了平叛,雍正帝为了使年羹尧便宜行事,统一指挥,不但把大将军印信交给他,还命令西北各省的督抚道总兵等等大小官员,全都受年羹尧的节制。
打完仗以后,年羹尧不知收敛,仍旧行使如故,甚至变本加厉,而且,年羹尧借此有日渐做大,要做西北王的态势。这渐渐演变成了朝野皆知的“年选”。这不得不说触动了雍正以及很大不批人的利益。
二、年羹尧自恃功高,居功自傲,跋扈专横。
雍正三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雍正帝为了树立自己刚继位就打了胜仗的威信,要求全国督抚大员进京集合,跟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去迎接打了胜仗的年羹尧。
结果年羹尧居功自傲,专横跋扈,不下马,对文武百官视若无物。见了满族王爷才打个招呼。这惹了众怒。然而,此时,年羹尧还是受到雍正重用的,年羹尧还被雍正委任为宣布上谕的重任,这种活平时只有身为宰相的总理事务大臣马齐和隆科多才有资格干。
据史载,年羹尧甚至要求雍正皇帝给他侍卫,然后让这些侍卫给他在前开道。在西北大营,年羹尧更是无法无天,他不仅让随军的满族皇室给他下跪,还让蒙古和各族的王爷族长们给他下跪。
三、年羹尧跟朝廷很多家族和重臣不合,尤其是雍正信任的“舅舅隆科多”。
年羹尧早年追随雍正于潜邸雍王府,自认为是雍正家门的老人,他平时上折子,有时候也不称雍正为皇上,称雍正为主子。所以,他自以为资格老,瞧不起隆科多,说隆科多实在是太平常。
雍正为了撮合自己这两大功臣,多次跟十三阿哥怡亲王从中翰旋,比如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比如,赏赐年羹尧物件的时候往往也有隆科多的份,赏赐隆科多的时候,也不会忘了年羹尧。
前面说的,雍正赏赐年羹尧御笔书扇,就有隆科多一份。
而雍正通过在雍正三年“借势”整年羹尧的导火线,就跟这把扇子有关。雍正喜欢赏赐年羹尧一些小玩意儿,其中有这把亲笔御书的扇子,扇子上有三个字“为君难”。在赐扇的同时,雍正帝还赐给年羹尧两方图章,章文分别为“朝乾夕惕”、“雍正宸翰”。隆科多有一把一样的扇子和两方同样的图章。然而:
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羹尧疏贺,用“夕惕朝乾”语,上怒,责羹尧有意倒置,谕曰:“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而未定也。”结果,雍正帝借着年羹尧这个错误,突然发难。
接着,西北大军和西北各省参年羹尧的折子开始纷至沓来。于是雍正以这些弹劾为由,说年羹尧不再适合做抚远大将军,把他贬为杭州将军,后来又降为闲散旗人。
在此期间,雍正给年羹尧下过一道谕旨,警告年羹尧: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否?给年羹尧安上了造反的大罪名。因为有人参劾年羹尧的时候,曾经参 劾他有谋逆之心,说年羹尧以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等罪状。黄色向来是皇家御用之物。
此时,全国各地官员,特别是西北和杭州的,意识到雍正有意要弄死年羹尧,纷纷开始上疏揭露年羹尧的各种罪状,这其中包括广西巡抚李绂,河南巡抚田文镜等等封疆大吏。
然后,雍正帝以年羹尧不思悔改为由,将年羹尧逮捕进京,交由议政大臣审讯,议政大臣罗列年羹尧九十二大罪,请求立正典刑。这九十二条为大逆之罪五,欺罔罪九,僭越罪十六,狂悖罪十三,专擅罪六,贪婪、侵蚀罪分别是十八、十五款,忌刻罪四条。
但是雍正此时又表示出一种君臣一场的态度,格外开恩,让年羹尧自裁。
至于年羹尧的家人,他的父兄也曾经是朝廷大臣,削去爵位,但是不受连坐,他的儿子年富判斩立决,其他子女发配边疆充军。
年羹尧在大狱中自裁前,曾给雍正上过《临死哀求摺》云:“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罪了。若是主子天恩,怜臣悔罪,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作犬马自效,慢慢的给主子效力。”
此时,年羹尧还认雍正为主子,想以主仆之情打动雍正,求得一条活命。
然而,雍正其实早就警告过年羹尧了,当时雍正说:
为君难,为臣不易,但知难诸事是矣!为君为臣原是一苦境,不过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日之福耳!意思是,他日我要是我无情了,你可别怪我,你没当过皇帝,不知道为君的难处啊。他送给年羹尧的那柄扇子,题的三个字就是“为君难”!
雍正在奏折朱批里,总是说年羹尧这个人聪明,细心。可是后来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年羹尧这个人太粗心了。雍正早就警告过年羹尧,年羹尧粗心大意没有察觉而已,还总是把自己当做潜邸的奴才,以为雍正待自己跟别的人不同,甚至比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都亲密。
史学家孟森认为,雍正对年羹尧那么好,只是给年羹尧灌迷幻汤而已,年羹尧粗心大意,察觉不到,以为雍正真的待自己跟别人不同,导致自己后来养成了专权跋扈的个性,不懂功高盖主和收敛,年羹尧是咎由自取。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可以说是年羹尧亲手断送了自己,虽然年羹尧在雍正登帝之前,给了雍正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野心渐渐的大了起来,作为一个臣子却有着想和皇帝平等的想法,这样雍正不杀他才怪,有哪位皇帝愿意留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在身边。
不得不说年羹尧确实是一位英勇武将,再加上他用兵如神,为清朝做了很多的贡献。并且他自小颇有才识,不到38岁就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建功立业很受康熙帝的喜爱,那时的他想的是如何做好一个“臣”所以他努力上进,尽心尽力的为大清王朝做事,但是当他作为扶持雍正成功夺得皇位的人时,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就变了,他不满足于作为“臣”,他以为自己是皇帝的“恩人”,地位自然就不能低,自己手中的权利自然也不能少,自己的功劳也要有更大的回报。所以他想要的和“皇权”有了冲突,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有好下场。自古臣就是臣,哪怕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也不能忘记“臣”的地位,一旦越过这个“臣”的界限,那么下场只有死。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雍正皇帝杀年羹尧的理由,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但这都是雍正自己罗列的理由,至于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雍正继位,沾了年羹尧很大的光,年羹尧功高震主了。
鉴于很多人热衷于研究《雍正王朝》,文章的最后面再简单说一下小说和电视剧里面雍正杀年羹尧的原因。
历史上的年羹尧并不是怂人,他是典型的高干子弟,而且年轻有为。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三十岁时升任四川巡抚;三十九岁破格提拔,升任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四川的军政和民事。
可能有人对年羹尧这份履历没有概念,我这么说吧。张廷玉比年羹尧大七岁,他们两人同年中的进士,但是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兼二等公爵的时候,张廷玉才仅仅是一个吏部右侍郎而已。年是超品级待遇,而张则只是一个三品京官而已。
试想一下,四十岁都不到啊,就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而年羹尧取得的这一系列政治成就,都是靠他的能力争取来的,都是康熙赐的,没有沾雍正的光,与雍正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年羹尧和雍正之所以攀上关系,是因为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向康熙请婚,求康熙允许他纳一个侧福晋。由康熙皇帝做主,将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许配给了雍正。(并非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描述,是年羹尧不知廉耻的跟雍正攀关系。)
看见没有?年羹尧到底有多重要?连康熙都要主动跟他结亲,何况是雍正?
康熙临驾崩前夕,年羹尧的权势达到了可以左右皇权的程度。
当时,十四阿哥胤禵被召回京城,康熙的授意下,年羹尧与大将军王的副手延信共同执掌军务,并授予二等公之爵,控制了西北十几万精锐力量。待胤禵回到西北后,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军权。
不久后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年羹尧选择支持雍正。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年羹尧的支持,对雍正来说很重要吗?我的回答是,非常重要!
因为雍正新君登基,对外朝没有统治力。年羹尧身为川陕总督,统辖西北三省的军政大权和朝廷的精锐,如果年羹尧选择支持老十四,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回京城,估计皇位的归属,还指不定是谁呢……
假如年羹尧跟雍正不是外戚的关系,他凭什么支持雍正?所以,是雍正沾了年羹尧的光,而不是年羹尧沾了雍正的光,最起码也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如果年羹尧支持别的阿哥,也一样有拥立之功,权势不会比雍正赐予他的小。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为年羹尧与雍正时期重用的大臣相比,比如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等人,有本质性的不同。
简单的说一下:
康熙在位时,鄂尔泰只是内务府员外郎,从五品的小官;
康熙在位时,李卫只是户部郎中而已,正五品的小官;
康熙在位时,田文镜只是内阁侍读学士,从四品的小官;
只有张廷玉稍微强一点,康熙在位时当到了吏部左侍郎的位置,但也只是三品而已。
他们这些人,在康熙朝基本都不受重用,是雍正的破格提拔,才位极人臣。
年羹尧呢?康熙时期就已经受到重用,而且还是二等公爵,超品级的存在,雍正岂能容得下年羹尧?
只不过,雍正刚登基,根基不稳,并且青海又发生反叛,暂时还不能动年羹尧。不仅不能动他,而且还要重用。
这是雍正遣九阿哥到西北军前效力时,写给年羹尧的密折。告诉他九贝子要来,但雍正又不想年羹尧见老九,于是就跟年羹尧说:
【他若借此要来,使不得。你只言不曾有旨与你,不要放他来。】
可以看出,雍正当时非常重用年羹尧。君臣二人甚至可以私下里搞点小秘密……
但是,只要雍正的权力牢固了,迟早要动年羹尧。至于年羹尧飞扬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那只是雍正杀他的催化剂罢了。可以理解为借口,但不是杀他的根本原因。
————————分割线————————
再说说电视剧里面为什么要杀年羹尧。
电视剧里面,雍正处死年羹尧,跟飞扬跋扈有一点点关系。甚至可以说,年羹尧的死,就是他自己作死。
电视剧里,雍正原本只是想处罚他一下,让他受点教训就可以了。从抚远大将军贬为杭州将军,又从杭州将军贬为参将,再从参将贬为城门官。一贬再贬,雍正也没有想过要杀他。
即使张廷玉跟雍正罗列了年羹尧的九十二项杀头大罪,雍正也没有下决心杀他。
但是,张廷玉借李袚的话,成功的击垮了雍正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
张廷玉说,年羹尧虽被贬到浙江看城门,也仍然穿着黄马褂,丝毫不知道收敛。依然在炫耀自己的功劳,暗讽雍正对他不公,向世人昭示雍正鸟尽弓藏的邪恶用心。
年羹尧一日不除,雍正的英名,就会被世人多误会一天。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电视剧里面,雍正杀年羹尧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不知道收敛,惹怒了满朝文武的官员。弹劾他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雍正也招架不住了。为了自己皇帝的名声,只能杀年羹尧。
此乃弃卒保车的办法……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问:雍正因为什么杀了他曾经的知己年羹尧?难道年羹尧真的该杀吗?
答:是的,年羹尧真算得上雍正曾经的知己;而且,年羹尧真的该杀,至少,雍正是这样认为的。
曾经,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远胜过热恋中的男女。
雍正在年羹尧所上的奏折上是如此肉麻地写朱批说:“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
雍正在登帝位后的前两年,对年羹尧恩宠有加,好得蜜里调油。
且看,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就让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严令云、贵、川的地方官员“俱照年羹尧办理”。
清朝边陲重臣是不能直接参与朝政的,雍正却很傲娇地给予了年羹尧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力,有事没事地向年羹尧征求意见。
山西巡抚诺岷向雍正奏请实行耗羡归公政策,雍正不顾山长水远,发谕年羹尧,发娇发嗲地问:“此事朕不洞彻,难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
其他诸如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等等,雍正一概亲亲热热地向年羹尧征询意见。
某次,雍正想将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因为陕西是“小情郎”年羹尧的地盘,雍正问年羹尧“你舍得舍不得”,全然一种情人间撒娇的语气。
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雍正对年羹尧几乎达到了情炽若火、你侬我侬,密不可分的地步。
雍正元年,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奉命平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写朱批给年羹尧,其中竟然有这样让人耳热心跳的字眼:“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
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平叛获胜。雍正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高调无限就说,朕能拥有年羹尧这样的人真是天大的幸运,如果朕有十来个像年羹尧这样人,就不愁治理不好国家了。
雍正甚至在朝廷上公开发话:“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雍正二年(1724)冬,雍正宣年羹尧入京觐见,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
雍正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在宠爱着年羹尧。
而沉溺在“小爱河”里的年羹尧却迷失了自我,恃宠生娇,威权自恣,目中君长。
汪景祺《西征随笔》记,年羹尧在西北以“宇宙第一伟人”自居,仪制严重僭越。
雍正召年羹尧入京觐见,年羹尧架子端得很大,喝令总督、巡抚沿途跪接。到了雍正帝面前,也是“御前箕坐,无人臣礼”,很拿自己当回事儿。
这么一来,雍正很受伤,心里哀哀的。
试想想,雍正口口声声要和年羹尧一起携手建立千古君臣典范,不惜搔首弄姿,无数次秀恩爱。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是在挑剃头担子一头热,年羹尧并没有做出过应有的付出和配合。
而因为太过宠爱年羹尧,朝野也流传起“皇帝多是听从于年羹尧”言论。
雍正因爱生嗔,恼羞成怒,驳斥说:“夫朕岂幼冲之君,必待年羹尧为之指点?”
年羹尧离京返任后,雍正开始冷静地审视自己对年羹尧这份感情,下批文婉转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善始善终。
年羹尧神经大条,丝毫没有觉察到雍正对自己态度的变化,根据萧奭所著《永宪录》记载:年羹尧回到西北,重用游方术士,大搞图谶一类迷信活动,自称住房上空凝聚有王气,又说自己出生时满室红光,属帝王之兆。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据有川陕两省,尽占长江上游的便利,计划在雍正四年三月初一举兵起事。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前雍正对年羹尧好,则无论年羹尧要做什么,他都打心眼里喜欢。现在雍正对年羹尧的感情已变,即热血已冷,心肠发硬,怎么看年羹尧怎么别扭。听说年羹尧要造反,立刻翻脸。
雍正三年三月,雍正突然发难,借口年羹尧对自己“不敬”,闪电式地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翦其翼羽。然后撸掉年羹尧川陕总督职,调任杭州将军。
《清代轶闻》记,年羹尧兵权被夺,“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
年羹尧在赴杭州将军任的途中,尚心存侥幸,指使西安府咸宁县令朱炯收买鼓动军民,请求为自己保留川陕总督之职。
雍正暴跳如雷,一纸诏令,命人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
该年(雍正三年)年底,朝廷议政大臣在雍正的授意下,给年羹尧开列出了九十二款大罪,判处死刑。
雍正假惺惺地“法外开恩”,赐年狱中自裁,其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最后补一句,很多人都说,年羹尧是雍正篡位功臣之一,之所以被杀,是雍正要杀人灭口。雍正有没有篡位,至今仍是个谜,但年羹尧被杀,原因应该不是这个。试想想,雍正在登位后的前两年,爱年羹尧是这样真、还这样切,高调无限地向全国人民宣称要做模范君臣。如果是一开始就有了杀意,这也才能装了吧?!而且,杀年羹尧本身也经是重重打脸了,也算再能装,打脸也不能打自己打得太痛吧?!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
第一,不要忘了:年羹尧虽然算是旗人,但却是改隶汉军镶黄旗,只是因为老祖宗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搬家到了关外。他的祖籍是大明太祖高皇帝的龙兴之地中都凤阳府!他可是地地道道的汉人。雍正皇帝虽然开始很信任年羹尧,然而在清朝满汉之大防还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么一个手握重兵、久战沙场的汉人,立于卧榻之侧,终究是隐患。
第二,年羹尧性格太强势,因为雍正经常给他发一些肉麻兮兮的朱批,比如“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这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年羹尧自己性格越来越不知收敛,在军队中建立了很强的威信,比如有一次雍正皇帝召见军中有功将领,皇帝赐座,大家都不敢坐下,年大将军点了点头,才敢坐下来。还有一次,年羹尧在军训亲军,当时下着大雪,军人手里都拿着冰冷的刀,年羹尧动了恻隐之心,说:“去手!”意思是让大家把刀扔了,没想到军人们理解错了,直接都拿起刀把自己的手剁了。这也体现了军中只知年羹尧,不知有皇上。甚至蒙古王公见了他,都行跪礼,这就犯了忌讳了。
第三点最重要,那就是结党。大清国的“祖宗家法”,最忌讳“结党”二字。康熙朝的索额图、明珠强大一时,也是因为结党才破败的。年羹尧也是如此。后来弹劾他的奏章,“挟威势而作威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侵吞国帑,杀戮无辜,残害良民。”结党自然是最重的一项罪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