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被杀,功高震主只是一个借口,他被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韩信不是刘邦“圈子”里的人。刘邦起家,靠的是在沛县交的一帮朋友,萧何、张良、夏候婴、樊哙等,这些人一起出生入死,肝胆相照,结成了一个“圈子”,他们都得到刘邦的信任,而韩信则不是,他是在刘邦已经成气候的情况下,才投奔来的,尽管他是“兵权谋家”,尽管他是“兵仙”、“神帅”,但始终不能进入刘邦的“圈子"。
二是韩信自视清高,遭人嫉妒。韩信能征善战,战功卓著,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灭齐,平定四国,灭楚垓下,汉室的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的。随着战功的显赫,官位的升迁,他与同僚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他仰望、尊重的人,现在却不以为是了,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尤其是樊哙、卫绾等刘邦信任的重臣,都给刘邦谗言,诬告、诋毁他。
三是居功自傲,不听招呼。这一点是最致命的。韩信从齐王被贬为淮阴侯,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刘邦不信任他。在刘邦与项羽决战的时候,他拥兵自重,袖手旁观。尤其是汉十年(前197年),他的部下陈豨反叛。刘邦让韩信去平叛,但他却托病不去。这更加重了刘邦对他的顾忌和不信任。
韩信是一介平民,一心求取功名,也成就了功名,他是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不懂得激流勇退,不懂得帝王心理,最终落个被杀的悲剧,在那个时代,是很正常的。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每次想到韩信的结局的时候,脑中总会回荡着一首诗:大将登台贵,三军拔帜豪。力能分楚汉,功本冠萧曹。
故垒风云偃,空山虎豹号。独怜飞鸟叹,不及范生高。
韩信之死其实挺令人惋惜的,他的军事才能让人汗颜,也让人惊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拥有这样军事天赋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韩信的死其实大抵有他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有作为帝王刘邦的影响。
韩信的性格其实,我们从很多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来韩信的性格是孤僻的,但是骨子里的自信又成就了这位绝世无双的军事天才。
韩信的出身不高,甚至因为没有好的品行没有机会被举荐做官,食不果腹几乎经常是韩信年幼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不得不到处蹭吃蹭喝,这其中的白眼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他经常寄居在南昌亭长的家中白吃白喝,如此做法引起了这位亭长妇人的极度厌恶。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这位亭长妇人不给他吃的,韩信竟然十分的生气。按照我们正常人的理解,此时的韩信应该满是不好意思,生气的应该是这位亭长妇人,可是让人意外的是生气的人竟然是韩信。
孤僻和孤傲可以说是韩信性格最好的诠释。
有恩必报,有仇不报几乎贯穿了韩信的一生,他虽然遭受过淮阴屠户的胯下之辱,可是他的内心开始变得大度起来,按照韩信的一贯性格,这个人最好的结局就是死亡。
可是,韩信竟然放过了这位曾经羞辱他的屠夫。
也许是军旅生活让韩信真正的开始成长起来,贫寒出身的韩信始终将自己至于一个极高的地位上,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将军,可是自从而养成的性格上的缺陷却也同样吞噬了他。
刘邦的影响韩信之死虽然是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可是我们甚至都不用想,这一点如果没有刘邦的默许,他们两个人是短短不敢随意诛杀曾经刘邦身边的功勋老臣的。
韩信在执掌大将军之后,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帮刘邦定鼎了天下。
这份功勋可以说的上是刘邦政权中的第一元勋,可是他犯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错误:
他所拥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刘邦给与的,如果没有刘邦这个平台,韩信很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根本没有成长为元勋功臣的机会。立功之后的韩信在刘邦深陷囹圄之后,竟然趁机要挟了刘邦一把。
韩信这个时候仍然沉浸在了功臣的沼泽中,他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信的能力让刘邦恐惧,同时韩信的做事方式也让刘邦记恨。
从齐王---楚王---淮阴侯身份的转变,也代表着刘邦对于韩信的信任度在一步步的降低。
我们可以看一下刘邦在听到韩信被诛杀之后的表现: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其实是希望韩信死的,但是他又不好直接诛杀韩信,唯一的方法便是借助他人之手诛杀韩信,为什么这个人是吕后?
因为吕后可以算的上刘邦最为亲近之人,如此之作刘邦既不会背上诛杀功臣的骂名,也会在一定程度直接警告那些异族诸侯王,如此一来,这便是一箭双雕的好计划。
性格上的缺陷,刘邦的猜忌。
两个极为致命的因素已经注定了韩信悲哀的结局。
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句话或许已经彰显了韩信的不臣之心,图谋造反本来就是帝王的忌讳,更何况这个图谋造反的人还有颠倒乾坤的能力。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战必胜,攻必克,率百万之众,天下谁与争锋?大汉天下的建立,韩信立有不世之功,没有比王大官可以封,也没有比王占有更多的地可以商,此所谓功高震主,让皇帝寝食难安,结局要么是死于被杀,要么取皇帝而代之!
起初韩信只是个无业游民,连饭都没得吃,需要靠漂母施舍,但是韩信随身带剑有武功,后来对刘邦说出争夺天下的军事战略,说明韩信是一个读过兵书的人,古时读书人的家境都不会太差,从侧面看出韩信是没落富户人家或没落贵族子弟出身。韩信这个人能伸能屈,他既可以接受漂母救济,也可以受跨下之辱,也能在乱世中寻明主建立一番功业!
韩信先投靠项梁,项梁死后给项羽做执戟郎,多次给项羽出主意不被采纳就选择跳槽,其实从韩信能给项羽出主意来看,这个执戟郎有一定的地位,不过韩信与项羽的军事思想流派不同,所以项羽不听他的,这一点项羽不应该被指责!
韩信到了刘邦阵营也没得到重用,犯法后在同伴都被砍头,自己脑袋即将落地时,遇到夏侯婴相救,刘邦先让他做治粟都尉,难以满足要求又逃亡,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再次仔细听了韩信的军事分析,果断封其为大将军,韩信率弱军灭掉北方诸国,在刘邦与项羽争霸之际开辟了另外一个战场,把天下大部分地盘归刘邦所有,完成刘邦对项羽实力的有弱到强转变!
在此之间,韩信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在郦食其说服齐降汉的情况下突然进军灭齐,导致郦生被齐王烹杀;其二是刘邦不敌项羽,请救兵,韩信索要“假齐王”。特别是索要“假齐王“让刘邦动了杀心,击败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齐王兵权,改封楚王,杀韩信的计划一步一步实施!
刘邦五十多岁开始打天下,这时已经老了,而韩信等异姓诸侯王正年轻力壮,一旦百年之后,刘家的皇帝如何驾驭这些猛将诸侯王?灭异姓诸侯王是必须的,韩信只是其之一罢了!
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是刘邦安定刘姓江山的必然行动,不仅仅是功高震主的原因,他更多的要考虑后世,所以吕后灭韩信三族后,刘邦“且喜且怜之”,估计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临死后后悔莫及了,有的跟着项羽本来已经封了王,跟了刘邦打下天下,不仅自己要死,还要被灭三族,可叹!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大家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韩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因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被奉为兵仙、神帅,备受历代关注。韩信为西汉开国立下很大的功劳,但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功成被杀”的命运,从相关的资料记载来看功高震主只是韩信被杀的一个原因。韩信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刘邦等人的顾虑,这也是韩信被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功高震主而被杀,这是古代许多武将的共同命运,韩信也不例外。在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过程中,韩信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立过很大的战功,也曾以封侯来威胁过刘邦,但即便是如此,刘邦当时也无可奈何,毕竟需要韩信帮他打天下。等到开国后,统治者对功臣武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些往日战功赫赫的武将反而成了统治者眼中的障碍,毕竟他们的功劳和影响力都很大,是很有可能影响到帝王的统治。所以历代帝王要么杀功臣,要么释兵权,目的都是削弱功臣武将的权力和影响力,以巩固政权统治。
从另一方面来讲,像韩信这样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即便他没有功高震主的战功,也还是会被统治者所忌惮的。一个军事才能卓越的人如果走向国家的对立面,那将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甚至是有可能推翻政权的,所以有韩信这样的人在,刘邦等人是心存忌惮的,这也正是韩信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说韩信被杀是因为参与造反,这个说法还有待大家一起讨论。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和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用兵如神,他攻城拔寨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兵家军事思想兵权谋中,韩信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也是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能最终胜利的极其关键的人物。
韩信被刘邦拜将后,他曾败楚军、平定魏豹、又攻下代国,在背水一战中又打败赵国,之后又降服燕国,后有攻打齐国,并且在潍水之战中又败楚军大将龙且和他的二十万楚军。同时在后来垓下之战中,对西楚霸王重重包围,最终让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而死。
可以说韩信在刘邦登基为帝、建立大汉的过程中,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韩信因功被封为异姓诸侯王。
但是后来韩信由楚王而被贬为淮阴侯,而后就被吕雉杀了。
那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韩信的确功劳很大,在刘邦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也就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局势。韩信的死的确是有因为功高而震主的因素。
因为韩信不仅功高,而且韩信用兵如神,连曾经英雄一世的项羽也被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而死。在刘邦账下诸将中,若论用兵难有人是韩信的敌手。
同时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萧何虽然善于治理、安抚百姓、统筹局势,张良虽然计谋过人,但若论用兵打仗亦不如韩信。如此就让刘邦、吕雉颇为顾忌,因为若韩信有二心,到时很难胜之。
再则刘邦登基后,功劳很大的韩信又是异姓诸侯王之一。可谓是位高权重。如此就对刘邦、夫人吕雉、对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韩信也因为这些原因,而受到刘邦、吕雉的猜忌。因为他功高而震主,从而导致韩信的结局。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不是!
稍微涉猎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的人生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孤例。与他同时代的就有彭越、英布、卢倌和臧荼等人。
卢倌还是刘邦曾经同吃同住同游学天下的知心发小。
这是“皇权专制”这种政治体制所决定的,韩信的所作所为,他必须死。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是客观的现实规律,谁试图造反或者谁具有造反的能力,都不可以,必须死。
要么政治生命死亡,要么身体死亡。
就说刘邦父亲刘太公吧!刘邦称帝之后,刘邦每次去看望父亲都要行儿子给父亲请安的跪拜礼。就有“懂礼仪”的官员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君,太公您儿子是皇上您是人臣,君主跪拜人臣,这是乱纲常。”
刘太公很知趣,马上让刘邦取消对他的跪拜礼。
刘邦也聪明,他明白他家老爷子根本就没有政治生命这一说,并不怕他。赶紧封了自己父亲为“太上皇”,继续跪拜如仪。
“皇帝也是孝子”!反而为刘邦挣了政治形象的加分。
父子都要如此,何况韩信乎!
韩信很没有自觉性,缺乏历史感知,他没有认识到必须大树特树刘邦的权威,于国于己都是好事。垓下十面埋伏之后,刘邦直入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符,下了他的齐王,改封楚王。
韩信竟然还没有警醒过来。到了楚地后,高调召见漂母,赏赐千金。又召见曾经管过他几个月闲饭后来又把他赶走的“下乡南昌亭”亭长,给了人家区区一百钱,训斥人家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再又高调召见给他胯下之辱的少年,赐官恩养,还给手下诸将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另外他还收留了一个朋友“钟离眜”在身边。这个钟离眜是项羽的人。项羽败后,不愿意投降刘邦的逃将。
韩信在楚国做楚王也不好好待在楚王府中“享清福”,他非常喜欢四处巡视,每一次巡视还要带着大批军队。
所有人都知道,他治理的军队看上去都非常的威猛有派,楚国人无不感叹赞赏。
他这些行为是在干什么?事实上会起到什么作用?在刘邦的眼中,韩信是在“收买人心,培养人望”,是在树立“知人善用”的美誉度,是在树立“楚王权威”,是在“练兵”。
反观萧何。
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自辱名节”,故意贪污钱粮,故意抢夺老百姓的土地,使汉中的老百姓群情激愤,纷纷骂他是一个贪官。
然后老百姓把状告到了前线的刘邦处,“汉王殿下,萧丞相是贪官。”
刘邦很高兴,派人训斥了萧何,责令他把老百姓的土地还给人家。
三秦之地百姓愈服汉王。
萧何主动消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只能做个职业官僚了。
皇权专制下,皇帝喜欢贪官多过喜欢能臣,这是历代如此的事实。论功劳,萧何的功劳哪里大不过韩信了?
不要说韩信没有“造反之心”,千年之下,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没想过,“反了算球!”
如果韩信真的羽翼丰满,造不造反也由不得他,他的手下为功名计,也大概率会蛊惑他去造反!
两千年后,打败了太平天国,中兴大清的曾国藩从来没有造反之心,也有部下劝他“取大清而代之”呀!
刘邦太懂这种危险性了。
历史是重复的。单说大一统王朝的君臣关系。
大唐天下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一起打下来的,三个人是父子兄弟血亲关系。
但是也逃避不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政治需求。
李世民主动选择了“杀兄逼父”而夺位。
到了大明朱元璋一统天下,淮西功臣都是他的老乡。但是只有回家专心享福的汤和主动消灭了政治前途。
反观李善长、胡惟庸、刘基、蓝玉等人真是能干,可是都步了韩信的后尘。
韩信,知兵不知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