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我想问一下,《易经》所谓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既便有人给出一个答案,大都也是根据孔子阐发之后的易经给出的。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孔子的《十翼》,恐怕就没有做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了。

《易经》的研究,历来都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象数之学,二是易理之学。这两部分是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的,象数通俗的说,注重的是算卦,易理所重者是人生大道。象数学比较著名的人物如京房、邵庸等,都是被传的很神的,他们算的卦可能真的很灵。而研易理的人就更多了,历代大儒无一例外都是易学高手。《易》为群经之首,若不通易,何称大儒。孔子的《十翼》,就是对易理的阐发,后世对易理的研究,至今也没有超出十翼的成果。许多人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最优秀的部分。以此贬低孔子。真正读懂孔子的《十翼》之后,轻视孔子之心就会收起很多。

有人说《十翼》是孔子弟子所做,就算如此,难道弟子们的易学不是孔子教的吗?他们传达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孔子名之又有何不可。

许多人把象数之学称为迷信,这是不了解武断的说法。我们现在以一个小例子来看看象数之学的严密。

以三枚铜钱可以起卦,三枚钱落地,会出现四种情况,三阴、三阳、一阴二阳,一阳二阴。如果你来命名,何者为阴,何者为阳呢?大都肯定认为三阴为阴,三阳为阳。易学不是这样,二阳一阴为阳,二阴一阳为阴。我开始没明白其中妙处,今年跟同事学太极拳,讲到运手的时候,他说,手向外推出为阳掌,推到不能推,收回来阳变阴。在运手时手掌的阴阳变化中,我悟到了两阳一阴为阳的原因。阳掌是主动的进功的,手掌刚向外推时是没力量的,等推到不能推时,也是没力量的,掌推到三分之二的距离打到别人身上是最有力的。以此也可见,几千年前的易经,今天也很有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经》发展到孔子之前,是社会上层的高端学问。普通小民是不懂的。掌握这些学问的人在使用它的时候,当然是有理论指导的,只是这些理论不会告诉别人,孔子的伟大之处,是他把这些秘密公开了出来。

以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子做出了解释。孔子在解释中是加入了道德的内容,使得解释稍有偏离,这种偏离之后,就打上了儒家的印记。儒家又用自己的哲学对其解析,使之更加深奥,但并不偏离易理。比如,孔子对“元亨利贞“的解析: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里只说利,孔子认为,利必然是合于义的。客观的说,不合于义的就不是利了吗?比如骗子骗来的钱,当然也是利。可是孔子认为这不是利,因为能送你到监狱的东西肯定不是利!你能说孔子错了吗?能说他把易经解歪了吗?显然不能。

乾卦初爻:潜龙勿用。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阳在下也。九五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什么是“大人“,孔子解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鬼神乎?”这段话的前一半不就是顺其自然吗?谁说只有道家顺其自然?后半段是有为。不同于道家无为。

如果没有孔子的《十翼》,《易经》或许只是一部江湖秘笈,或早己失传。正是由于有了《十翼》,易经才成为今天的易经。《易经》是博大精深,值得一辈子去读的,只要你去读,它会时不时的带给你些惊喜。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巫史官之手;

《周易》之“传”——《易传》(《十翼》)乃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作者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奧旨,已偏离了《易经》本质。

《易经》与《易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与性质截然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何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

又,古人认为,今本《易传》(《十翼》)是孔子所作。如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孔颖达《周易正义》及朱熹《周易本义》等。果真如此吗?

首先质疑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认为《易传》非孔子亲撰,见于《易童子问》。近代疑古学派如顾颉刚、李镜池、高亨等同意欧氏之说,不认同出自孔子。欧氏这本《易童子问》对初入易学门径之答疑作品,多半是对传统说法的怀疑。其中比较精彩部分如下。

(1)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

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

(2)童子曰:“敢问其略?”

曰:“《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圣人于其《象》曰‘阳在下也’,岂不曰其文已显而其义已足乎?而为《文言》者又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潜之为言,隐而未见’。

“《系辞》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其言天地之道、乾坤之用、圣人所以成其德业者,可谓详而备矣,故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者,是其义尽于此矣。

“俄而又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又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其德行常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其德行常简以知阻。’《系辞》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者,谓六爻而兼三材之道也。其言虽约,其义无不包矣。

“又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材之道也。’而《说卦》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叠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辨吉凶者存乎辞。’又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汇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又曰:‘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于系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

“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余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于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于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其言愈简,其义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之如此也。虽然,辨其非圣之言而已,其于《易》义,尚未有害也。而又有害经而惑世者矣。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是谓《乾》之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则又非四德矣。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乎?则殆非人情也。

“《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谓图者,八卦之文也,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者也。盖八卦者,非人之所为,是天之所降也。又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河图不与焉。斯二说者已不能相容矣,而《说卦》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说如是,是果何从而出也?谓此三说出于一人乎?则殆非人情也。

“人情常患自是其偏见,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其欲以垂乎后世,惟恐异说之攻之也,其肯自为二三之说以相抵牾而疑世,使人不信其书乎?故曰非人情也。凡此五说者自相乖戾,尚不可以为一人之说,其可以为圣人之作乎?”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欧阳修的逻辑很简单,说理也很充分。就是他发现《周易》本身‘以经解经’不但很繁琐,还有很多严重的自相矛盾。可见,欧氏读书总带着理智的怀疑。完全没有怀疑精神的人读书,其中问题再明显他也看不出来。读者很容易核对欧阳修的看法是否正确。假如不能读懂他的上述话,就不可能核对他的见解正确与否。那样,干脆不要问津《周易》。”

但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的出土,说明《易传》确实与孔子有关。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是一部历经战国秦汉完成的作品。……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

显然今本《易传》非孔子亲撰(述而不作),当是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所为!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易经》文本古奥简约,从孔子开始直到今天,没有人能逐字逐句还原经文的原意。因此《易传》也就是七传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另辟蹊径‬,从‬《易经‬》中‬挖掘‬出其中‬的内涵‬,建构‬起‬易学‬的哲学‬体系‬,虽然‬从‬文本‬文字‬读解‬的角度来看,不太‬靠谱‬,但‬对‬易‬的‬展开‬和传承‬可以‬说‬功不可没‬!

因此说,《易传》同样的伟大的著作。《易》正是借助于十翼飞起来。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周易与孔子没有关系。读读《论语》,除五十学易那一句外,阴阳四时五行这些基本的易经概念一概没有。如何证明孔子与易经有关系?一个读过读懂易经的人,在他的著作里不可能没有易经的痕迹。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十翼》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由《易经》(64卦)和《十翼》组成。

64卦是周朝鼻祖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最初的作用是占卜。因为64卦的卦辞、爻辞晦涩难懂,流传到春秋末期的时候,64卦仍然只是皇宫里的工具书。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由思潮比较盛行,诸子百家也兴起于此阶段,一直高挂在皇宫里的书籍走下了神坛,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里。诸子百家研究64卦的人多了起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决定修订易经,说是修订其实也是注释,解读卦象、爻象、卦辞、爻辞、解析64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理论。这样就诞生了《十翼》。

《十翼》包括《系辞》(上下)《彖辞》《乾坤文言》《大小象辞》《说卦》《序卦》《杂卦》,合计十篇论文,简称《十翼》。《彖辞》是对卦辞的理论分析,《大象辞》是对卦象的分析,《小象辞》是对爻象的分析,《乾坤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理论分析,大家熟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出自《文言》。孔子修订《易经》的时候就把这几个部分依附在64卦的每一卦后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版本都是这样排版的。

至于《系辞》,可谓是易经象数理的具体诠释,《系辞》从几个方面解读64卦:1,解读方法。比如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四多功。2.哲学高度。比如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之谓之器。3.自然规律。4.卦象模拟。等等,不再详述。

感兴趣的请阅读本公共号《易经与道德经关系解读》的《周易系辞解读》共计60多篇文章。

《说卦》《杂卦》《序卦》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解读64卦。我写过《论卦序》,写过《论卦的类比关系》

本公共号已经解读完《系辞》,《说卦》《序卦》,正在解读64卦,欢迎阅读。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翼:喻为翅膀的意思,十翼,好比给周易长上了趐膀,我读周易的过程是先读十翼,再读周易,循序而进,由浅入深。这里说偏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十翼使我进入周易的启蒙书,这里有十翼中很多典要,观豪玩辞学易也,观变玩占用易也。动而不屈者刚也,静而不变者柔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视人和,探讨大自然的理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生生之谓易等等。太多太多的至理至言,铭刻在心,学易的朋友们,有时间的话,去认真的读读十翼,或许对读周易有所邦助。十翼的文章太多,我也无法写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