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这是地方话,又是汉族人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它与普通话表达意义一样,只是叫法不同。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十四亿多,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风俗习惯不同和民族的称呼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汉人中,我们祖籍属福建,以前叫爸爸叫"八八"。

四川,贵州重庆等,对人的称为是这样的,不认识的人,比自己年龄大,一般称为孃孃,而普通话喊阿姨。把爷爷叫公,奶奶叫婆,爸爸我们减爷,妈妈喊母。有的喊父亲为爹的。

与父亲的姐姐妹妹喊孃,不喊姑姑,即大孃二孃幺孃,按兄妹排行来喊。其丈夫一律喊姑爷。大姑爷二姑爷依孃的排行去叫。

父亲辈的哥哥弟弟,哥减伯伯,配偶喊伯娘。弟减爷,但前面加排行,配偶喊娘。如大伯伯大伯娘,五爷五娘。

母亲辈的兄弟不喊舅,而减母,即大母,二母幺母,按兄妹排行来喊。配偶喊舅娘,如大母,大舅娘。

母亲辈的姐妹喊孃,不喊姨妈,但有的喊姨孃。同样大孃二孃的叫。

对于姨孃家的丈夫,岁数比妈的,减姨伯或姨爹,比妈小的喊姨叔,问样前面加一个排行在前面。

父母亲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女的一律喊孃,前面加排行,男的喊表爷表叔,年龄比父母的为爷,小的为叔。

这就是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一些地方对家人亲戚的称呼,孃孃凡指女性长辈的称为,我认为这才有民族地方文化特点。

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实际上这才是汉人的传统叫法。为了免喷,首先说明一下:我住在重庆几十年,但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到重庆后,发现重庆(四川)的很多称呼,符合中国传统(当然传统的不一定都与现在的伦理相符合)。

比如爷爷奶奶,叫公公婆婆,这是汉人自古的称呼(至少宋以前是这样,元以后就有点乱了,这里不论证了)。

而且称呼外人,一定要用父亲这边的,以避免有占便宜之嫌。

比如提问,为什么阿姨叫孃孃?阿姨是小姨的意思,是母亲的亲戚。而孃孃(还有些地方叫姥姥)是姑姑的意思。明白了吧!

比如,喊叔叔,不能叫舅舅(真正的舅舅除外)。上海人喊舅舅是亲热,在四川重庆就是骂人了(不是真正吵架时的骂人,占点便宜的意思)。在上海,有些年长一点拿年轻人开玩笑,说是年轻人的老丈人,因为是长辈而占便宜。但在四川重庆这是吃亏的,因为你女儿嫁给他了。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父亲的亲戚是家人,而母亲(包括女方)的亲戚是外戚(才有外公外婆的称呼)。还有就是添人进口(娶妻生子)是占便宜,嫁女是吃亏。

四川重庆一方面传统文化非常强(可能是受战火影响较少),另一方面女性地位是全国最高的。

当然,四川曾经湖广填四川,带来各种民族、习俗的融合。

不仅四川,全国由于民族融合和大迁徙,造成现在的称呼各异。这是历史的发展,没有对错。

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孃孃西南官话中读niāng niāng,云贵川渝大部分地区称姑姑为“大孃”“幺孃”,妈妈的姐妹叫“姨孃”,无血缘关系的且和父母年纪差不多的女性叫“孃孃”,其实就是“娘娘”的繁体字及其变音,对女性长辈的一种尊称。

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首先,你这里的阿姨是指社会上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为了尊重人,喊一声“阿姨”。川渝这里喊的“嬢嬢”是指对父亲的姐或者妹的称呼,也有喊“大老子”“二老子”“幺老子”的。对妈妈的姐或者妹才称呼“姨”,大姨,幺姨等。

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我作为四川人,从小就把那些与妈妈相当年龄的女人都喊孃孃,后来长大后才知道,外地人把孃孃喊成阿姨。

我祖上是从外省来到四川的。祖籍是江西,清朝时候就过来了。我爸家是农村的,爷爷在镇上当师爷,爷爷奶奶解放前后就去世了,农村家里也没人,50年代我爸高中毕业后就在城里工作了 ,那时宗亲里还有些人在农村,偶尔我爸带我们去农村走亲戚时,让我叫他堂兄叫“把”,如果排行三,就叫三把,喊奶奶是一声,当地人都叫的奶奶三声,叫爸爸是嗲嗲,叫妈妈是咋喊的我都忘了,因为我是从小叫的爸爸妈妈。当我知道外地人叫孃孃是阿姨时我也没觉得好奇怪的。

我想,孃可能与娘同音的原因吧,就象我老家里叫爸爸是嗲嗲一样,嗲与爹同音,爸喊把,也是属于同音的,奶奶一声也三声的区别,地区不一样,说话的声调不一样。把与娘相同年龄的女人喊孃孃我觉得就很好理解了。其实阿姨也是把对方当作姨——妈的妹妹一样的。只是喊法不同而已。

不知我的回答能否让楼主释然。

四川人为什么把“阿姨”叫做“孃孃”?

"孃孃"是川渝地区(云贵也差不多)的特有称呼,"孃孃"是一种泛称,姑姑、阿姨、姨都可以称为孃孃,在不加定语的情况下,通常特指姑姑,阿姨属于孃孃,但孃孃不完全等于阿姨,孃孃的范围远大于阿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