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华夏”一词最早来源于春秋早期的齐恒公的相国管仲,他将西周留下来姓姬和姓姜的诸侯国认为是华夏,周围都是蛮夷,那就是“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齐国是姜子牙留下的后裔,当然是华夏。但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是赐姓,唯有周武王姬发两个儿子是苗根正红的周武王姬发的清源,那就是姬诵和姬虞,姬诵是周成王,姬虞是唐叔虞。周成王一支在镐京,西周被犬戎所灭,杀戮灭族,应该说周成王后裔一支不存在了。唐叔虞一支分封在山西晋国,春秋末期晋国一分为三,晋国唐叔虞一支也不存在了。代替它的是韩国、魏国、赵国。战国时期,齐国原姓姜,变成了妫姓田氏;楚国姓芈;秦国姓赢;韩国姓韩;赵国姓赵也姓赢(与秦国同源);魏国魏姓毕氏;燕国姬姓(应该是自己封的)。所以说,在战国时期姬姓和姜姓的华夏就不存在了!

最早提黄帝是华夏共祖的是战国末期齐国方士邹衍;最早提华夏同出一源的是西汉武帝时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疏理成血缘关系,让秦留下来的七国庶民自认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就是炎黄,那就是我们都在炎黄子孙了。但是司马迁自己也不是炎黄的后裔,他的祖先来源于中山国的鲜虞。鲜虞来源于犬戎,在陕西被秦打败后跑到燕赵之间(今河北一带)建立中山国,在战国早期被赵国所灭。魏系:司马迁的祖先是“司马賙、司马憙、司马子期、司马勒、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由于司马賙和司马憙都是中山国的相国,在司马憙时被赵国所灭,所以在战国开始时期应该是八国而不是七雄,司马迁羞于祖先鲜虞家族被灭,竟然写《史记》将那么大的中山国给遗漏了!

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都认为炎黄是外来的,蚩尤是本地的。所以汉初刘邦建蚩尤庙,不拜孔庙的。刘邦建立汉朝,儒生想拜访刘邦讨一官半职,刘邦二次羞儒驱赶儒生。汉初时刘邦、吕氏、惠帝、文帝、景帝时期,他们都信仰黄老之学,(老子、庄子的之术,不是黄帝之术)不信仰儒家的,原因是儒家延续了西周祭祀文化,就是祭拜祖先的文化。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五学等等揉合在一起,弄出来一个“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孝道祭祀的儒家,将皇权提高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儒家并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知道儒家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术”就是一个诈术。到了西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时,有一个谶纬,就是儒家的神话故事,汉宣帝和光武帝都告诉他们的儿子(皇子),不要将儒家当回事,前者迷信儒家,西汉开始走下坡路;后者放弃儒家,东汉道教和佛教崛起。

东汉时,鲜卑人将佛教从西域带进了中原,他们在山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四川等地修建了大量的佛窟,这种修建佛窟现象延续到北宋。在南北朝到五代时期有“三武一宗”灭佛,在唐朝时期考状元是考老子的《道德经》,不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说明当时以道教和佛教统治中国老百姓的思想的,儒家一蹶不振。由于从古到了北宋期间,老百姓(不包括官吏和富商)都是乱性生殖的,没有一脉相承的父系关系。到了北宋出现了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儒家理学,他们提出了“灭天理去人欲”。南宋的朱熹延续了二程的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南宋办了56所书院,招收了大量的儒生,并将孔子儒家思想汇编成“四书五经”,其中的儒家经典《易经》诞生了,并且进一步发展二程的理学,提出了“万恶淫为首”。由于朱熹自己养两个小尼姑,藏小寡妇,将死去丈夫的儿媳肚子睡大,被沈继祖参了一本,建议“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是宋宁宗的老师,宋宁宗没有杀朱熹,将朱熹革职贬官。朱熹向宋宁宗谢表: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非诬”的回复,证明朱熹对罪名的认可,但是对那么许多政客一起来反对他表示遗憾。所以,程朱理学的学说到此为止,在南宋时没有被推广下去。

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从乡下找来一个小孩称为楚王的后代,拜为楚怀王,姓芈。楚怀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的朝代称为汉朝,与西周的姓姬和姓姜的华夏没有关系。汉武帝时信仰儒家,延续了西周的祭祀(祭拜祖先)的文化,被儒家称为道统,那就是炎黄子孙了!南北朝时,鲜卑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将隶书(汉字)改为魏书,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普六茹坚建立隋朝,自称是“望族弘农杨氏”后人,改自己的姓名为杨坚,关陇贵族纷纷改胡姓为汉姓。大野渊自称是“五姓七望族陇西李氏”后裔,成为了李渊。但是李渊的祖父李虎(大野虎)其兄叫“起头”;其弟叫“乞豆”。所以法琳和尚对着李世民说,李家祖先是鲜卑拓跋达闍北魏弘农太首李初古拔。唐朝时将魏书改为楷书,那就是我们今天写的汉字繁体字。唐朝时,在中原的匈奴、鲜卑(拓跋、宇文、慕容)、羯、氐、羌、突厥、柔然、回纥等等,都汉化了,他们都变成了汉人汉姓了。同时李唐王朝,将有功的胡人赐汉姓为李,作为皇家姓。

沙陀来源于西域,是突厥别部,被称为处月。唐朝时聚集在河北一带,由于远离长安胡化严重。安史之乱以后,粟特、突厥、回纥、柔然、等部落变成了沙陀,为五代十国沙陀人建立朝代奠定了基础。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和高祖父赵眺曾在唐中后期都是唐朝的官吏,他们都是沙陀人。但是有一部分沙陀人最早汉化,不管在语言、服装还是文化方面汉化的非常彻底,在唐朝末期都很难分辨清楚,只有他们自己人能分的清楚。赵匡胤黄袍加身,去祭拜自己的祖先,看到青铜器一脚踢开,说祖先不认识这些东西,说明他不认同自己是汉人。

朱元璋本信仰摩尼教,摩尼教是西亚色目人钦察、康里、阿兰独有的,其他色目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朱元璋建立明朝改信儒家,那就是一脉相承的父系炎黄子孙论了。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人化了50年的时间,将汉化的“党项、契丹、女真、沙陀、回鹘、突厥、柔然”等等胡人迁往全国18个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山西以太原、平阳为主的潞州、泽州、汾州、辽州、沁州等等,数百万百姓经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18个省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朱元璋和朱棣为何要那么做呢?原因是明初离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不远,两朱怕这些汉化的胡人聚集起来造反。

朱元璋将帮助他灭掉陈友谅的畏兀儿和回回赐地在湖南常德桃源县,那里今有维吾尔、回族乡,并赐汉姓为“翦”。朱元璋将回回戍防在金陵(今南京城)周围,称为屯卫。屯卫按卫所编制,每卫5600人,每卫5所,每所1120人,称为千户卫。朱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将这些回回(色目人)从金陵迁到河北和山东地区,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地位相当高。被称为达官和达军,所谓的达官贵人一词来源于此地。现在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回民村落,都是当时达官贵人的后裔。朱元璋将160个蒙古姓改为汉姓,将色目人(回回)信仰伊斯兰教的改为回民,但改汉姓;将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改汉族,当然也改汉姓。所以在今天的56个民族中,12亿人口,汉族占10亿,那就是600年前朱元璋和朱棣的功劳。

在汉以前,黄帝是一位女性。在《史记.天宫书》记载:轩辕,皇龙体,前大星,女主像;黄帝,主德,女主相也。《左传》“帝”后也。《礼记》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朱元璋信儒家,讲究一脉相承的父系关系,黄帝自然而然成为了男性。所以,在明清两朝儒家鼎盛时期,必须用程朱理学的“灭天理去人欲”和“万恶淫为首”来限制乱性,使一脉相承的父系关系能够成立。与此同时,明清两朝大量的祠堂和家谱就诞生了,并产生了大量的写家谱秀才和看风水的风水先生。

尽管中华民族是一个融入的民族,但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是黄帝,黄帝是我们中华汉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是华夏中国人的骄傲,他也是我们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一,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鉴定,忽视了C14纪年误差,±150年就是300年呐,一个王朝就过去了;二,过于迷信依靠许慎《说文解字》去解读甲骨文和铭文!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误差;三,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迷茫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因为夏代问题迟迟没有进展,纷争总是那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没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发现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其次,“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晚夏或早商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鉴定,所以身份至今成谜。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都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第三,《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由于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所以造成如今的认识混乱!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

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反差,本应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但是奇怪的是…专家们几乎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因为他们的认识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这就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

不是文字解读出现了问题, 就是史料记载出现了问题,或者两者都出现了问题 …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是三星堆和二里头及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充满争议的妇好墓,甚至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鉴定,因为误差太大了,C14±150年就是300年,一个王朝都凉了!《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中间最少经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字形也由甲骨文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只能主观臆断…所以依《说文解字》而解读出来的甲骨文义岂能准确?

而且事实上看,《山海经》记载的事件已经在三星堆文物中一一出现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说明上古神话传说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夏代史实!而C14和甲骨文是无法验证神话上古史的!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各种动物(龙虎面具)等文物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所以,针对夏代遗址,我们不能再用C14这种±误差达300多年的断代方法了,更不能运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司马迁的《史记》这种距夏1000多年的文献来解读甲骨文及断代了,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

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大禹龙迹”!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出现了!我们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二里头)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图腾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也符合《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其夏历即大禹创造的绿松石龙代表的夏至日青龙星宿图,阳历为夏至6月中旬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形态,与铭文“禹"字“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破译了!其实就是我们在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亚长墓中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文字!禹符号!铭文解读为“又其”,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当然,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目了然”的甲骨文和商代铭文及周鼎文禹字,而是镌刻在鼎上的“网纹图形”,会意是“手抱龙”形象,史称禹之姒,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形,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出:二里头的大禹绿松石龙,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二里头抱龙人”写成“又其″,鼎文即禹铭文!解读公式为:“禹=手+虫=又+其”!

而绿松石龙图腾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经对比后确认是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更加可喜的是,殷墟亚长墓中也同时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篆文即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从“司其”铭文,经商铭和周鼎慢慢演变成秦小篆启字,其中“司其”本义和“日又其”结构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其义基本存在,如图所示:

完全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错误的,“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之反映也…为什么这么说?

关键是铭文解读是核心,因为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的争论停止了,开始了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验证了《史记》商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仍然存在!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尤其是随着三星堆与二里头及石峁良渚等古址,争夺夏都所有权日益白热化之时,而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也暗流涌动,风声鹤唳…尤其是妇好墓鲐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商契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

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

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的夏商周都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丹朱墓,曲阜少昊祠…

综上所述,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才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照伟人讲的,深入农村,扎根农民才是正道!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要回答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必须做出深入的思考。

每当我们说道华夏传统文化,好像都是在说很遥远的文化遗存。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我们距古代不过179年了。近代以来,中国被动的卷入世界,加上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华夏的文化自信呈现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认为我们自己文化落后,言必称希腊,好像只有西方才算是先进才算是现代化。另一方面,认为我们的自己的文化属于早熟,我们只是近代落后了,我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有很先进的过去,西方人现在的文化远不及我们的文化传统。

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传统更不能人为破坏。否则,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必然会受到崩塌性的破坏。新时代,继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共识。

两种倾向必须注意:一种是把它当做一个沉重包袱,因为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糟粕居多,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精华与糟粕。另一种则是把它当做无穷无尽的巨大宝库,称之为“国学”,照搬应用。这两种倾向,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为了现代化的价值需要和论证当代合理性,否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古代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上两种倾向,很容易得出结论,误以为现代是先进的,过去是落后的。

自觉、科学、合理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应当是一方面避免上述两大倾向或误区,另一方面则必须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脉络。目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科学有益的?高维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有效原则和方式。即: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换言之,一方面需要我们高维审视地去梳理历史,自觉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哲学理念透视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得出史论贯通的结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体系,需要整体性研究传统文化的生态系统,把握其核心要义。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一些探索者看不懂古代的书意,随意曲解,就和经典流传里的康震一样,拿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今天的思考去理解古人当年的情景和想法,是很幼稚的。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探索研究传统文化,是专业人员和个人爱好者的事情,不能号召全民去搞这种事情,也不能鼓励学生将精力花在这上面。否则,谁去搞科研,谁去上天入海,谁去搞制造业,谁去搞农业。这样,强国无望,受人欺负。牢记中国人的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代国家,而不是回到封建社会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