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还是落后了?其实,汉语从古至今都在变化,它不是随着人们意志可以转变的。先从汉字说起吧!

(战国时期的篆体字)

最早用汉字写字的是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的魏国,他用竹简写史,那就是《竹书纪年》,应该是篆体字。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就是统一了文字,那就是李斯的秦小篆,这些小篆与六国的篆体字没有多少区别,说明流传的时间并不太长。秦朝开始出现隶书,脱离了小篆的象形文字,成为不是象形的文字,主要是为了便于书写。秦有隶书,到了汉朝有汉朝的隶书,三国、魏晋延续了汉朝的隶书,主要用于书写方便。南北朝时,鲜卑北魏出现了魏书,到了唐朝鲜卑人将魏书改为楷书,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繁体字。到了北宋又出现宋体,那叫做瘦金体。为何会叫“瘦金体”?据说是秦桧发明的,秦桧投降过金国,人们不愿意叫“秦体”或“宋体”,叫它“瘦金体”。

汉语也在不同时期不断地在改变,战国时期用竹书写史,由于写的是篆体字,又是用竹简,所以惜字如金,一篇文章没有几个字,一个字代表了几层意(译)思,要人自己去琢磨的。譬如:孔子的《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现代人解释为:学习时经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但是,它的原意是:一边学习繁文缛节的葬礼、一边赚大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再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人解释为孔子站在小溪边上,说:时间象流水般的过去了。原话是,孔子站在连云港的山上,对着大海说:潮水朝大海退去。所以说,古汉语在用时会有不同内含解释,根本没有较强的逻辑能够肯定。

汉语的词汇也在不同的时间在改变,特别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唐朝时大量的汉语用词被发明出来了。譬如蔬菜和瓜果,茄子、黄瓜、菠菜、扁豆、香菜、芹菜、胡萝卜、辣椒、等等,大部分都是唐朝时从西域引进。桃、李、荔枝、梨、西瓜、香蕉、杨梅、石榴、等等,也都是隋唐时期从域外引进,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再譬如是乐器:琵琶、二胡、箫、瑟、琴、笙、鼓、等等,都是从西域引进,所以也产生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唐宋是为了使汉语能简洁易懂,创造出唐诗宋词,唐诗宋词能够朗朗上口,当时的文人雅士乐此不疲,不会吟也要韵几句。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言情和鬼魅小说,譬如《今古奇观》《聊斋志异》等,这些加速了汉语口语化。但是这些明清小说不符合官方汉语,只能算是三教九流、乡里巴人。明清官方的汉语是文言文和八股文,那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和历代大儒们理学。就拿朱熹向宋宁宗谢表来看,我不解释,现代人一般都看不懂:“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当时都是读私塾,6岁启蒙,十年寒窗,汉字难写难记,所以大部分识字的人只能当个秀才,要想成为探花是凤毛麟角。到了清末,大清也喊停科举考试,开办了(大中小数理化)新学校。民国时期,那些读私塾的军阀们也在统治区里办新学抛弃旧学。

(日本的警察局上的汉字)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字改为日文。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大批留学生到达日本,将日文中西方文化转到中国。由于日文与中国汉字相通,大量的日文中汉字转嫁给中国。它们有“经济、警察、法律、邮局、报社、科技、工厂、制造、(大中小)学校、社会、考古、马克思、革命、苏维尔、同志、海关、股票、银行、”等等。与此同时,文章中分类出小说、报名文学、纪实文学、叙述文、论述文、等等,为中国的文学通俗化,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识字人口只有百分之二,民国时期大中小学开办,识字人口达到百分之三十。解放后,开展了扫盲班,现在识字人口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为推广普通话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的汉字简体字推广,为中国人汉字难记难识摒弃了障碍,为加快外文译汉语留下了伏笔。拼音字母的推广,使中国人能更快的速度认识汉字,掌握一些罕见难记的汉字。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应该说,现代汉语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不是人为安排和恩赐的。让古文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让爱好者或研究者去研究,而不是让现代人浪费时间去钻研它!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当然是进步了。汉语由古代的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少数人掌握的的语言变成了大众使用的普遍语言,让人们的语言交流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顺畅,可操作性更强,更加流行。随着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以及经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也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汉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汉语也被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汉语热不断升温,汉语也有望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这么说吧,前者是少数人的专利,后者是大众的东西。文言典雅,精炼,她的表情达意,某些地方甚至超过现代汉语。不知你有没有这个感覚:现代汉语译成文言很容易,文言译成现代汉语却很难。文言的致命缺点在于,应用范围小,不便交流,不易普及,书不读到一定程度,写不出你要说的话。现代汉语则不同,她是大众化的东西,易掌握,不须借助任何平台即可交流,任何识得字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现代汉语克服了阶级局限,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别的东西姑且不论,一种活的语言总是与时俱进的。除非一个民族彻底抛弃了自己的母语,转用另外一种语言,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代汉语,适应现代人的思想交流,其中大量词汇在古文里没有,难以设想,如果现代中国人只允许说古文,会有多么不方便。古代的汉语词汇我们大都继承了下来,大量成语、短语都活着,在现在还被充分利用着,也有不少字词因为暂时派不上用场闲置着,就让它在字库里呆着。因此,在汉语词汇上我们只有前进没有倒退。

在语法上,我们也是改进的多,抛弃的少。在现代文章中,夹杂一些古文表达方法,也不是说不可以。比如说,古文常用的“者、也”句式:“什么者,什么也。”现在一般都用:“什么是什么”表达。但是,谁要是在他的文章中,出现一个“者、也”句,谁说不行啦?

古文体,完全代替现代文体不可行,但是在特殊场合出现也允许。比如在历年拜祖大典上的祭祖文,就显得庄重、肃穆。若改用现代文体就逊色得多。不过这种赋体文,一般人不好驾驭,得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行。

我们汉语文的优势就是,传承几千年的汉字长盛不衰,由它组成的词汇可以久久保鲜。不像西方那些拼音文字,造出新的词忘了旧的词,没有过几百年就没有人认识了,就跟狗熊掰苞米一样,掰来掰去只有手里拿的那一个。

我们汉语还有一个特点是,语法简单,遣词造句,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汉字就好比一个集装箱,想怎么摞就怎么摞。古人摞的现代人摞的,都能懂。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现代汉语肯定是比古文进步了,因为古文有太多的一词多义现象,现代汉语里一词多义现象远远少于文言文,这说明现代汉语的表达更精确了。

我们现在有很多文言文经典作品,但那是积累了千百年才存下那么一些,它们经历过时间的检验。相对于古文,有人可能感觉现代文里面的优秀作品不多。实际上就是因为时间太短,还来不及积累那么多优秀作品。并不能说明现代文比文言文差了。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因为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向前走,所以说语言文字也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前进。而完善而完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