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鲁迅所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是由历史原因的,不是现代人所想像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在清末民初,当时是用繁体字,写文章用的是文言文和八股文,中国大约有95%是文盲,周围的环境是群雄四起,殖民争霸。中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大部分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真的叫作劳苦大众。

当时识汉字的那些人都是从私塾里出来的,掌握这些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所以通读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历史类书籍。譬如:史记、汉书、三国、晋书、魏书、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宋史、元史、明史等等。侧重点就是文史类,并要求是继续维持祖先和老祖宗的事业,同时认为世道是天圆地方,恒古不变的。人是一带一带传下来的,从黄帝开始到达现代,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都是一个老祖宗,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如果你有点怀疑,那就是大逆不道,欺师灭祖,轻者杀头,重者灭族。

面对西洋鬼子巨舰利炮,大多数清廷官员都自认为是西洋的淫技巧术。甲午战争失败,清廷的遗老遗少开始认识到科技带来的成果。清末朝廷颁布了关闭私塾,开办公学。所谓的公学就是有“小学、初中和大学”课堂上的学校,不读圣贤们的经书,都是学习数理化了。无奈,中国的汉字(繁体字)既难记又不好书写,再加上文言文和八股文,翻译过来的数理化课程相当难简介。报纸开始发行,那些写惯了文言文的人,写了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文章,就是读给大部分的穷苦大众听,他们一点都不能理解。汉字环境还是停留在少部分上层人士一小圈子里。

鲁迅看到了汉字用途的缺陷,看到了日本的假元音以及西洋字母的优势,容易学并能很快融入和翻译西洋文字,所以会说出这种话。鲁迅应该是爱国的,但是当时局限于当时的环境,说出了这些话,应该被现代人所能谅解!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会不相信:中国现代文学家、爱国先锋、思想深刻冷峻的鲁迅先生,怎么可能会说出这种草率、轻浮的话?这不是砸自己饭碗、自塌人设吗?!

首先,可以确证的是,我们很多人尊敬的鲁迅先生,确实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

《鲁迅论语文改革》中是这样说的: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他还在《关于新文字》中说到: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吃惊之余,我们会追问:鲁迅为什么会说这种话?

我想了想,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汉字的独特性及复杂性,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汉字的独特性及复杂性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了解汉字变迁的人知道,在造字原则上,汉字从表形、表意,发展到形声;在形体上,汉字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

除极个别汉字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由此,汉字成为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具有独特的丰富含义和文化魅力。

也正因如此,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难学、难写的文字,没有之一。

很多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难写。这不是因为他们蠢笨、智商不够,而是汉字的结构思维复杂。

这样说,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好笑,甚至骂我。

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熏陶学习这种文字,觉得并不难,其实是习惯成自然。

汉字的普及难度如何,我们可以从一个文件中了解。

1953年11月24日,教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界定文盲、半文盲概念,颁布了统一的扫盲标准及相关脱盲考试的规章制度--《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其中规定:“在识字方面暂以能识到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

我们要知道,商代后期殷墟发掘的甲骨文,有4500多个单字,;清代《康熙字典》收录有47000多个汉字。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我们说回鲁迅。

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拼音文字(其他文字)。

水书是水族的文字, 类似甲骨文和金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不讨论。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请问世界上哪种文字是以一个民族、国家命名的?极少,汉字是其一。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也被称为“方块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就难以融入世界大家庭。

在古代,汉字曾经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

在20世纪前,汉字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日本制定了《常用汉字表》,韩国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础汉字》。

然而后来,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都陆续废弃了汉字,而自创文字。主要原因之一是,汉字难学、难写、难以普及。

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包括西方的拼音文字也传入中国。

随之,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不少想融入国际社会的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文明的基础工具---汉字是罪魁祸首,主张将汉字废掉,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主要是研究汉字并且靠汉字吃饭的专家学者,不乏文字学家、文学家,甘当旗手。

例如章太炎的学生、思想家、文学学家钱玄同,在“五四时期”率先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说道:“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而且,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了汉字“国语罗马字”。

由此,汉字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热潮,陆续兴起。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鲁迅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可见当时的文化人、公知们,对汉字是何等的厌弃、痛恨!

幸好,在当时一些社会力量的坚守、斗争之下,民国政府推行“国语”,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

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

由此,“国语”进入学校教材中,并在社会媒体舆论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从而,使得汉字避免了毁灭、走拼音化道路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开展了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继续捍卫了汉字的法定地位。

五十年代后期,兴起了汉语拼音方案,但也只是汉语规范化的补充内容。

然而,汉字的废除危机还没完。

到了20世纪后期,世界上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

由于英文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因而输入汉字困难。

于是有些人认为汉字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就再次掀起了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舆论。

后来,随着汉字在电脑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这种质疑声也就逐渐消散。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大抵是繁体字需要改革罢!他每天进行大量的写作,使用的又是繁体字,当时又没有打印机,可能觉得写起来太麻烦,所以特别“鬱悶”。他在日本留学数年,对日语比较了解,发现日文相对中文来说,要简单很多,由此引发感慨,加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特点,说出这句话来也不足为奇。本来想这段文字

全篇用繁体字,让大家体会一下鲁迅当时在大量书写文稿时的烦恼,可没找到输入法,只把郁闷两个字用了繁体。可以想象一下,当时鲁迅先生在心潮澎湃,文思如泉涌的状况下,需写下大量的繁体文字,尤其是遇到更加繁琐的,如“忧郁”(憂鬱)的时候,严重影响了他的书写速度,甚至打断了他的思绪,该是多么地無奈、鬱悶、煩躁!加之对时局的不满、愤慨,以至于掷笔高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这样惊世骇俗的话语……汉字的意思都明白了,中国说的是旧中国,当时内忧外患、战事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破败不堪的旧中国。

以上纯属我的想象,如有问题,请留墨赐教。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个人见解,首先这句话肯定是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民族,没有之一!这点文化自信还是要有!我们的祖先看待任何问题都是整体考虑的,包括我们的文字和传统文化,相比之下西方什么都喜欢简单直接,这真的是好事吗?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文言文?难道不算是一种文化自我保护吗?晦涩难懂、模棱两可,这是外国人最讨厌的,但你们知道小日本派了多少间谍来偷学中国传统文化吗?他们的求知欲远远大于我们自己!但可喜的是他们永远学不到精髓!想想我们的祖先是多么高明!最后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拿西方的理论和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所谓的科学更多的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总有一天人类会发现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终极文化!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脱亚入欧;若干年之后,中华崛起,日本是否还会脱欧入亚,也未可知!小日本很会与时俱进,鲁迅先生毕业于日本,受他们影响了吧!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说一些过激的话,很正常的![捂脸]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满大人话”咋演变成了普通话

原创

几年前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写过一篇文章《“满大人话”咋演变成了普通话》,里面曾提到过鲁迅先生等学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件事情,偷懒将其复制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但北方话并不是纯正的古汉话。

主要是因为逃避战乱,其次是饥荒和瘟疫,黄河流域的古汉人多次南迁。三国时期迁徙到长江流域,孙权建立吴国,开发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江南成为富庶之地,逐渐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西晋时,北方士族为躲避永嘉之乱南迁,唐初军队南下进入闽南,古汉语也随之在闽南流行。

衣冠南渡

因此,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是闽南话,其次是粤语。台湾人把闽南话称为河洛语是非常准确的,所谓河洛语,就是指居住在黄河和洛河之间的汉人使用的语言。做一个简单测试就可以知道闽南话比普通话更接近于古汉语,就是读唐诗。用闽南话读唐诗,平仄格律跟唐诗一致,顺口押韵。用普通话读则经常会发现不押韵,平仄格律也错了。

自从东晋末五胡乱华,北方就一直是个战乱之地,汉族以外的族群建立的政权都在北方。小型短期的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中型稍长的有契丹、女真,大型长期的有蒙古、满。这些部族的语系来源不一,有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等,还有可能掺杂突厥语系和叶尼塞语系。不论这些朝代是否汉化,其本族语言都会在其执政时影响当地人并在当地人中遗留、流传下去。

匈奴人

羯人

氐人

羌人

鲜卑人

契丹人

女真人

蒙古人

满人

因此,北方话就是个大杂烩,杂揉了多族群的语言而成。明初朱元璋令人制定编撰《洪武正韵》,以此规范官话,其中有大量的江淮方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带入南京话与北方话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话。明朝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书中所记的万历年间北京话的音系可以证实。

不同发音的语言给政务的通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古代百姓绝大部分是文盲,官府的文告是看不懂的,通常是由官员宣读。一个广州人到河南做官,他的宣读百姓是听不懂的。历朝历代朝廷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满人入关后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雍正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甚至规定不会说官话的读书人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官方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官话,所以有人把雍正称为中国推广“普通话”的第一人。后来者因此把北京话戏称为“满大人话”。

雍正

对于满人来说,雍正的这个政策很危险,有可能丧失满人的语言和思维,迅速被汉人所同化,因此,注重满人特权和利益的乾隆皇帝继位后,特别强调满语的重要性,雍正“正音”行为夭折。不过雍正的这个举措为后面张之洞等人推广统一官话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乾隆

为什么不是纯正汉话的北方话会成为“国语”呢?这得从晚清民国时说起。

满清民国之交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怎样避免亡国。因此,他们努力探求造成中国面临灭亡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救国图存的观点。这是个庞大的问题,各人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观察世界的角度、思维的方式不同,导致发现的原因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应很多。有现在许多人都熟悉的办法,如武装革命(孙逸仙等)、实业救国(张骞等)、教育救国(严复等)、君宪救国(杨度等)、文学救国(鲁迅等)等,也有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如钱玄同先生等人提出的汉字改革救国,青年毛润之提出的体育救国。

孙中山

张骞

严复

杨度

最早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的是明代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

最早从救国图存的角度提出汉字拼音化的是清末民初的汉字“切音字运动”和“国语罗马字运动”。还有一个苏联与中共联合研究,由瞿秋白提出的“中国文字拉丁化”运动。

老国音表

汉语拼音表

汉字改革运动中,以钱玄同“废孔学”“废汉字”最为激进,以鲁迅先生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最为有力,也最为知名。

钱玄同

鲁迅

这些人都无比真挚地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却如此厌恶甚至痛恨自己的母语,必欲灭之而后快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汉字难认、难写、难教。(今天汉语言文字仍然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从文字发展史来看,汉字这种单个的方块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字母表音。这些困难带来当时中国古代、人识字率太低,遍地文盲,无法普及文化,接受科学,扩展思想。二、他们发现西方列强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就连日本也改革了汉字。

在救汉字还是救中国人的问题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最具有代表性,他说:“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现在有愤青攻击鲁迅先生废汉字的行为,完全是对历史和鲁迅先生的无知。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远超这些盲目的爱国者。内山完造曾经问过鲁迅先生,说你笔下的中国人都是愚昧无知,麻木冷漠,哪你为啥不离开中国呢?鲁迅先生哽咽着说:“我爱中国人”。

汉字以何种字母注音之争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正式采用拉丁字母,但并没有停止汉字拼音化。

毛泽东非常支持汉字拼音化,1949年前陕甘宁边区是汉字拼音化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多次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出访苏联时曾亲自征询过斯大林对汉字改革的意见。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有个很精彩的发言,摘录给大家欣赏一下,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虽然毛泽东这话里有歧视知识分子的地方,但其开阔的胸襟还是让人佩服。

现在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了,选择普通话为国语的原因是为了汉字拼音化,因为普通话只有4个音调,方便注音,而闽南话有7个音调,同样接近古汉语发音的粤语有9个音调,不方便注音,甚至注不出来。

汉字落后的现象不光中国人注意到了,同样使用汉字的朝鲜、日本、越南也注意到了,并且在上世纪早中期对汉字进行了改革和废除,形成今天的本国文字。

1986年5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进一步推行并扩大其使用范围,但它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可以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标志着汉字拼音化完全停止。

为什么不继续进行汉字拼音化了呢?因为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那个必要了。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清末民初时只有极少部分人才能入学接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消失。二是汉字认读写的工具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有效地改变了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的现象。八十年代前,得益于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推广。虽然从文字学的角度讲,简化字破坏了一些汉字的结构,以及审美元素,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简化字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识字率,对中国的扫盲运动功不可没。八十年代后得益于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汉字输入法的发明。

感谢教育的普及和汉字工具的完善,使汉字得以保存,汉字艺术的美得以继续彰显。

(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