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夏和禹二字是对那个时代特征的总结!

“华夏”,这二个字的词义是“华”是指“华山”,五岳中的西岳,今陕西省;“夏”是指汉水,汉水的上游在陕西南部,一直流入到长江。今天的陕西岐山周原,就是西周的发源地,也是传说中的黄帝的起源地。出生在周原的古公亶夫是周文王的祖父,是西周周武王的高祖父。也就是说:华夏最初是一个地理概念!

春秋时期齐恒公的丞相管仲提出的“华夷之辩”,就是姓姬和姓姜的诸侯国是华夏,就是黄帝和炎帝的子孙,周围都是蛮夷,那就是“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所以,也有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因此,孔子认为自己也要姓姬的华夏,赞扬管仲的“华夷之辩”,周游列国不去秦国,也是认为秦是西戎,就是夷狄,不是正宗的中原王朝。华夏以后逐渐变成了是族群的概念!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最具权威的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夏”字为:“夏,中国之人也。”可见在汉代时,“夏”意指“中国”之人。

汉代的“夏”字字形有小篆,有隶书,其字形正是一个人的形象。突出的大眼,手足俱全。因此,“夏”字又引申为“大”的意思。夏族的人口众多,各方面的实力都远超于周边,因此被周边民族称作“大族”,也就是“夏族”,这或许就是“夏”字的本义。

此外,还有诸多的观点,如“夏”因古夏水而得名,因某种图腾而得名,因西方而有”夏“等等观点。

一般来说,探索“夏”这个字的本义基本上都会从夏字的字形上入手。“夏”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汉代的“夏”字是比较明确的,根据汉代的“夏”字,从东周时期的金文中又识别出了一些“夏”字。最早的,也是得到学界公认的“夏”字为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时的秦公簋。

  • 秦公簋铭文中的“夏”字

有学者认为这个字的字形来自夏朝时的一个君王,即“夏桀”。“夏”字所表现的正是夏桀被杀时的惨状。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既然汉代的“夏”字是一个人的形象,那么更早的“夏”字应该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而若是同样参考《说文解字》 :‘桀,磔也。’”

“磔”是古代时的一种酷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据说这种刑罚在虞舜时期就有。

联系秦公簋铭文上的“夏”字,其形象正是一个断腿残肢的形象。夏桀,这位有名的暴君在夏朝灭亡之后便成了夏朝的代名词。按照这个观点,夏的本义指得是“桀”这位夏末君王。

然而,也有学者找到了商朝时期的“夏”字。商代“夏”字表现的是一个人在太阳下,举首望日。但是,商朝的“夏”字尚存在争议。同样具有争议的还有二里头卜骨上的一个“夏”字,一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发现的一个二里头文化灰坑中的一片卜骨上释读出了两个字,其中一个疑似为“夏”字。

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夏”字与商代的“夏”字确实较为接近了。这片卜骨上的“夏”字中也有表示人的部分。整片卜骨的意思为夏人从事捕猎的活动。

可以发现,尽管夏商时期的“夏”字尚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确认的最早的夏字,即青铜器秦公簋上的“夏”字,还是汉代的夏字,这些“夏”字在字形上都是人的形象,或人是这个字形的一部分,所以,我比较赞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即“夏”为中国之人,或者说“夏”在最初指的是某个区域的人,而这个区域在当时被称作“夏”。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代称有很多,比如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等。炎黄子孙源于中华始祖炎帝和黄帝,中华民族、华夏民族中的“华”和“夏”都来源于中原地带远古民族的自称和他称。

题主所问: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是文字学和文化学的知识。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

从文字学上来讲,如果想要探讨一个字的本义,最科学的方法是从该文字的古文字字体入手推测,再佐以古典文献加以佐证。目前,从出土资料来看,汉字最早的成熟字体是甲骨文。

“夏”的甲骨文字体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太阳的象形字,下面是一个跪坐的人形,人形的眼睛在整个字体中比较突出。

如果从“夏”的甲骨文字体入手去探讨它的本义的话,这个字体可以理解为跪坐在太阳底下,凝视着太阳的人。换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热爱、崇拜太阳的一类人,这类人就是以太阳崇拜闻名的远古民族,夏族人。后来,这个民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夏朝。

所以,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应该是远古时期中原地带的古民族族名,这个民族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中夏”,称自己住的地方为“中国”(古义),也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的:“夏,中国之人”

有种说法说“夏”的本义是炎热的夏天,“夏”的甲骨文字形像的就是人对炎炎烈日的畏惧。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忽略了“夏”这个古代民族热爱、崇拜太阳的民族文化。“夏”这个字形表达的很明显是夏民族热爱、崇拜太阳的民族特性,而非这个民族对烈日的畏惧。

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夏”的本义为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古民族族名,这个民族具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热爱、崇拜太阳。太阳在6、7、8(阳历)三个月会格外炽热,灼烧地面的一切生物,力量让人惧怕。

对于古人而言,一切让人惧怕的力量都让人向往,对于夏民来说,给这种令人惧怕的力量赋予自己的族名,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也具有这种力量。

由于词义关联,再加上特殊的民族思维逻辑,“夏”开始逐渐引申为表示夏天的“夏”。

华夏民族中“华夏”称谓的形成及引申义

前文指出,华夏民族中的“夏”的本义为远古时期中原地带的古民族族名,指的是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带崇拜太阳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民族的后裔,这个民族及其后裔自称为“夏人”,周围其他国家、民族也称之为“夏人”。

华夏民族中的“华”本义为花,在中国古代“华”、“夏”同音,由于这个原因,两个字经常会被人们通用,这就是所谓的“通假”现象。

由于“华”和“夏”的频繁通用,“华”和“夏”逐渐成了同义词,比如远古的夏民族自称“夏人”、“华人”、“中夏”,也自称“中华”。这种长期的同义反复使用使得“华夏”逐渐成为一个词,华夏民族称谓也由此形成,被用来指代夏人和夏人的后裔。

至于孔颖达对《左传·定公十年》中“华夏“的解释,只是源于华夏族讲究礼仪和服饰之美的民族特性所作的诠释。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写在后面的话

华夏民族称谓的形成主要源于“夏”的本义和“华”、“夏”两个字的通用。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指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带崇拜太阳的古民族,他们自称“夏”或者“中夏”。自从“华”、“夏”习以通用以后,这个民族及其后裔也会自称“中华”或者“华夏”。这就是“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称谓的来源。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这个题目问得有点奇怪,怎么说呢,因为单从夏字本身来说,它的本义就是夏天。

夏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这样的:

【《甲骨文合集》27114】

【甲骨文中的“夏”】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夏”字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人,表示人在太阳下面,一抬头就看到了太阳,非常炎热,这个“夏”的本义就是“炎夏”的意思,此字隶定为上日下頁,頁就是跪坐的、突出颈部的人。

再看商代金文中的夏:

【《殷周金文集成》0511暊父丁文卣】左为夏字,依然是上面为日字,下面为頁字,本义是炎夏。

西周晚期:

【《殷周金文集成》719,白夏父鬲,中间为释文,从左往右为“伯(白即是伯)夏……”】

要注意的是,夏的本义虽然是炎夏,但是在甲骨文中假借为贞人的名字,没有见到其他用法。商代的金文中的夏也和甲骨文一样,是用作人名的。

再看下面春秋时期的夏字:

【《殷周金文集成》4315】

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间有“虩事蛮夏”四个字,这里的夏非常明显,就是指的华夏,可见夏字有华夏的意思,最少也要在周代的金文中了。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说文·攵部》云:夏,中国之人也。“夏”为“中国之人”的释说,不独指夏代的“夏人”,而是包括我国中原地区所有的“中国之人”。“夏”字,甲骨文作有头、有手、有足的人形,这是“中国之人”的象形。而“中国之人”周边民族,如“羌人”的“羌”字,甲骨文作头上有羊角,躯体作人形的象形,与“中国之人”的“夏”字相比,显然有种族观念上的区别。

一、华夏合称的缘起

古文献中的“华”、“夏”、“华夏”、“诸夏”、“诸华”,有单称也有合称,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华夏”合称是如何出现的,这些都是研究华夏民族形成所要考虑的,而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章太炎曾提出,“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其地即今之华山,而后来其民东迁者亦称华族,故“世称山东人为侉子者,侉即华之遗言矣”;又说“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其水即今之汉水,“其后因族命地,而关东亦以东夏者”。

这是将“华夏”拆散为两族,两族的原居地都在西部。章太炎的说法完全是臆断,而且无视于作为族名(民族称呼)的“华”与“夏”以及“华夏”在出现时就指的是一族而非两族。如《左传·定公十年》所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是互文,裔,与夷同义,夏与华同义,表述的就是夏即华的意思。

也有认为,华夏之名“由华胥而来”,其中,有的说:“相传伏羲氏之母为华胥……华夏之名当即由华胥而来”;有的说:“华族得名,很可能与华胥有关。如果说伏羲是华族最早的神话中的祖先英雄,那么华胥就是华族的始祖母。”又说华胥履“大迹”的雷泽即今之太湖,华山不是指一般所称的西岳,而是太湖之滨的惠山,因此,“中华民族的最早源头是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这种华夏民族起源于华胥氏论者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

(1)民族恰恰是在联合乃至融合无数氏族基础上而形成的,怎能由一位女始祖繁衍而出呢? 这种做法与古人认为人类是由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思维有何区别?而且与百年来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所提供的知识不相符合。

(2)在古史传说中,华胥氏所代表的氏族是远古众多氏族中并存的一个,在包括《列子》在内的先秦文献中,看不到华胥氏与其他氏族部落,特别是与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部族有何衍生关系,在此情况下,把“华族”与华胥氏直接相连,岂不成了望文生义?

(3)就连汉代的司马迁在连接华夏民族滥觞阶段的族属谱系时也只能从黄帝讲起口,“华夏之名即由华胥而来”论点的依据何在? 近百年来几代人对古典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和辨析的成果,还是应该尊重和继承的。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根据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以花卉主,庙底沟类型的分布中心是豫西陕东一带,在华山附近,提出:“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是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苏先生的这一说法也需要做一些辨析。苏秉琦先生当年提出这一问题时,其立论的基础是庙底沟类型与半坡类型是同时并存的地域关系。但后来地层证据和碳十四测定的年代数据都表明二者并非同时并存的地域关系,而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类型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中,花卉纹样固然突出,鸟的纹样也突出,在陕西华县泉护村庙底沟类型 12 个鸟纹样。

庙底沟类型纹饰中的所谓“圆点勾叶”,是否全是花卉的抽象、变化形态,还是其中有的是由鸟纹变化而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此外,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半坡期还是庙底沟期,被视为图腾纹样有许多种类,如半坡时期有鱼纹、人面鱼纹、蛙纹(鳖纹),庙底沟时期有鸟纹、蛙纹(鳖纹)、火纹等,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存在许多图腾族团;另一方面又说明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如从半坡期到庙底沟期,由于不同族团或同一族团内部不同分支地位的消长而出现崇拜对象和时尚的变化,所以,包括花卉纹在内的各种彩陶纹样每每都与某一时间段相联系,而不能仅仅与族属相挂钩。

在这些之外,诚如张富祥先生所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是,古代是否确曾存在一个有着独立渊源且曾与夏族并立的‘华族"?”在古文献中并不存在“夏”与“华”相并立的二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互文,也说明华族即诸夏,也就是说,就民族实体而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华”、“诸夏”、“诸华”、“华夏”,指的是一个民族。此外,从华、夏二字音、义相通来看,也指的是一个民族。

对此,刘起釪先生做了很好的研究。在现在的陕北方言中,“下”、“吓”等字读作“(ha)",声母与“华”字的声母完全相同,同属于古音中的匣纽,这也可为“夏”、“华”二字古音相同的旁证。

关于“华夏”合称的问题,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华夏’必为‘虞夏’之转写。遗憾的是,在现存古文献中,我们还没有查到以二词互换之例。” 在先秦文献中,确实有“虞夏”二字连用的情况,但都是作为“虞、夏、商、周”四朝来使用的,都指前后相连的两个朝代,绝无用来指称一个民族的。

从历史上,有夏人、商人、周人、汉人、唐人,或者夏族、商族、周族、汉族这类族称的叫法;也有夏朝、商朝、周朝、汉朝、唐朝、宋朝等朝代的叫法;但作为族称,绝无“夏商人”、“商周人”、“汉唐人”、“唐宋人”,或“夏商族”、“商周族”、“汉唐族”、“唐宋族”这样的叫法,所以作为民族称呼的“华夏”联称不应该是由作为朝代联称的“虞夏”之转写。

在这点上,还是刘起釪先生的意见更合理。略作补充的是:作为一种族称,最初大概只称“夏”和“诸夏”之类,后来用“华”来形容“夏”,结果就出现了形容词的“华”也可以作为名词单独使用而指称“夏”,这样夏与华同义,并可以互文,相互替换,这时候的“华夏”复词也就变成互为形容的一个名词。所以,在华、夏、华夏、诸华、诸夏这类华夏民族的称呼中,夏、诸夏这样的称呼是最基本、最关键的。

二、夏王朝与华夏民族形成

华、夏、华夏、诸华、诸夏中核心是“夏”,而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周人已用它来表示自己的民族归属。如《尚书·君奭》周公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立政》周公曰:“帝钦罚之,乃怦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这两处是周公说自己周族为“我有夏”。《尚书·康诰》成王曰:“文王……肇造我区夏。”文中的“区夏”,有解释为“大夏”,也有解释为地区。该文的意思是“以文王的德业,开始建造了我华夏地区”。

周人为何把周族说成是“我有夏”、“我区夏”? 刘起舒先生的解释是:“历史的真实是,周族的族系渊源确系沿自夏族,而且更可上溯源自姬姓的黄帝族。” 这是主张周与夏在族源上有关系。对此,沈长云先生认为,“一些人惑于两个‘有夏’名称的相同,或认为周人出自夏人的后裔,是不符合《尚书》的本意的”。

“周人自称为‘夏’……不是只表现自己这个‘小邦周’, 而是表现以周邦为首的灭商部落联盟”。我们说,在《尚书》的《君奭》、《立政》、《康诰》诸篇中,周人自称“我有夏”是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的“有夏”或“区夏”不是部族的夏而是民族的夏。部族的夏是指在夏王朝尚未建立之前鲧禹时的夏族,以及夏王朝建立之后王朝内部以夏后氏为主的姒姓部族集团。

民族的夏是指夏王朝建立之后,既包括姒姓的夏后氏部族,也包括子姓的商部族、姬姓的周部族等王朝内的众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民族的夏就是华夏民族的意思。部族的夏有血缘血统上的局限,而民族的夏超越了这种局限,以大文化为纽带。这种以文化为血脉的民族的夏,是夏商周三代正统之始,正统之源,对于刚刚灭商不久的周来说,当然要高举着它,打出“我有夏”、“我区夏” 的旗帜,以示“文王受天有大命”、周人“天授王权”的合法性。

“华"、“夏”、“诸夏”、“诸华”、“华夏”这一系列的民族称呼,凸显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始自夏代。换言之,华夏民族就是夏民族,它与考古学界以前所谓“夏文化”的夏民族不是一回事,它是夏王朝内包含了夏部族、商部族、周部族等众多部族在内的民族,它以夏代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为基础。

在某些时候,国家可以视为民族的外壳或民族聚合的一种形式。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就是华夏民族的外壳,是复合制国家机制促使了以华夏文化为纽带、为血脉的华夏民族的形成。

以上我们通过对华夏民族称呼的追溯,得出华夏民族的形成始自夏代这样的结论。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在夏商时期看不见有这种称呼呢? 笔者以为这就属于“自在民族”与“自觉民族”的差别。所谓“自在民族”就是民族意识还处于朦胧、潜在状态的民族;自己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存在,但自己还不知道,还没有完全意识到。

夏、商时期的华夏民族就是这样的状态。到了西周时期,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礼仪制度、典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民族意识也开始显现,这才使得周人自称“我有夏”,以夏为正统。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名存实亡,礼仪征伐不出自天子,天下处于混乱状态,在本民族共居之地时不时地出现异族的人们,这才产生“华夷之辨”思想,它强调了华夏民族的一体性。

这种华夏民族的自觉意识是随着强烈的“华夷之辨”的需要而凸显出来的,“华夷之辨”中所“辨”的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不同,它通过“华夏”这样的民族称呼,强调了根在中原的本民族衣冠服饰、礼仪制度、典章制度与四夷的不同。这样的“文化民族”当然是一个“自觉民族”。

华夏民族的形成始于夏王朝的另一证明是,在字义训诂中,“夏”也指“中国”。《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尚书·尧典》“蛮夷猾夏”,郑玄对“夏”注解也是指“中国”。《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在周初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中国”是指成周洛邑(在今河南洛阳)。

铭文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文中的“或”是“国”字初文,“中或”即“中国"。文意是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之后,告祭于天,说他要住在“中国”,治理天下的民众。因这里是天下之中,故又称为“国中”,或称“土中”,即四土之中。

《逸周书·作雒》就把周成王时营建新都成周洛邑,说成是“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与西周金文中的东国、南国等相对而言,“中国”也就演变为指中央之地的地域,这就是中原之地。而这样的“天下之中”的产生,就是由于夏王朝的都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建在这里。

所以,《何尊》铭文所说的在成周洛邑营建的新都是武王的计划。总之,“夏”字义训“中国”,实指中原,与夏王朝的王都位于中原有直接的关系。这当然可作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应当以夏王朝的出现来算起的证据。

华夏民族开始形成于夏王朝,崭新的王朝国家是华夏民族的外壳,是维系华夏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相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基本条件。王朝国家的复合制结构使得它可以容纳不同的部族于其中,但也正是这一缘故,使得夏、商、西周时期,尤其是夏、商时期,民族内诸部族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界线难以消除,长期存在。这都属于尚处在“自在民族”阶段的华夏民族的时代特点。

三、华夏之夏和夏天之夏

前面我们说过在《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许慎为什么将“中国之人”称为“夏”?其实,许慎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中原之国,是指中原地区的一个农业国家。

分析一下金文中的“夏”字,就可知道夏与农业有关系。金文中“夏”字代表性写法是,《说文解字》中的,即由此金文变化而来。有学者将金文“夏”字的构成拆析如下:(甲骨文,见版面图)(页),指人的头;(甲骨文,见版面图)(爪),示意抓;(甲骨文,见版面图)(执),示意操持;(甲骨文,见版面图)(刀),代表开垦工具;(甲骨文,见版面图)(卜),寓意观测天象;(甲骨文,见版面图)(耒),代表耕作农具。由此可见,“夏”与农业和季节关系密切,祖先造这个字时形象地概括了农人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等农忙的特点。

西汉扬雄《方言》释“夏”:“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东汉刘熙《释名·释天》也有类似的意思:“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礼记·乡饮酒》说得更具体:“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谓“夏”就是“大”之义;南方养育万物,使它长大,这就是“仁”。

用“夏”字来定义热天,原因即在“大”上。因为在夏季,植物、庄稼生长最快,变大了。从这种字义上讲,将一年中的高温季节定名为“夏”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夏的本意,最最初,地名。

历史上,不止一个夏。商朝之前的夏朝,在今山西一带,就是禹的后人建立的王权。夏是继承而来,不是禹后人的发明。在禹之前,夏,在陕西一带,为伏羲女娲建立,而伏羲女娲也没“发明”夏,也是继承而来。伏羲女娲时代,用的历法,是植物历,植物夏天疯长,为了一个美好愿望,部族中,伏羲后人的一支,称夏。夏这个字,是伏羲在追大雁的过程中,发现的,伏羲本来是天水人,为了给族群更多指导,经常观察世界,发现大雁能查知几百里之外的天气变化,于是追大雁,从而做八卦。伏羲一追,就追了好多年,追到海边,发现当地政权,夏。本来夏就是当地(今大约在广东)政权的名称,伏羲发现,当地没冬天,于是,伏羲继承的夏,本意是,植物一直生长的季节,另外,伏羲后人也继承了另一个含义:奔跑中有付出有收获。若干年后,在禹治水之后,禹的部族,也继承了夏。夏启的夏朝之后,夏不再指奔跑中有收获,表示季节多一些。

所以,华,植物茂盛的样子,夏,植物一直生长的季节,华夏,有取之不尽的食物,这就是华夏的本意,在中国南方,没有冬天,到了北方,夏就有指季节的意思了,植物冬天凋零,夏就用来指冬天相反的季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