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有弟子三千,有教无类,他办了一所丧葬学校。孔子主张“尊尊、亲亲”,要求死去父母的人重(厚)葬。孔子对弟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你一边学习繁文缛节的葬礼礼节,一边赚大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所以,墨子骂孔子: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离西周早期有700年的时间。殷商后期有甲骨文、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甲骨文是用龟壳和牛骨刻符,祭司用火烤与鬼神对话,作用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是钟鼎文(金文)也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他的“刍狗”,也是一种祭品,他直言不讳的说道:祭拜刍狗时非常虔诚,祭拜结束,一把火烧了“刍狗”,就将它踩在脚下。说明当时是相当原始,祭祀是一种文化现象。
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也就是春秋刚开始。周平王东迁,祭司和巫史将篆体字推广到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认识了这些篆体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那就是李斯的“秦小篆”,这些秦小篆与各国通行的篆体字没有什么区别,说明流传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说,孔子在春秋末期办汉朝时期的“太子院”(学校的条件)并不成熟,因为文字还不成熟。孔子时代是篆体字,并且没有见到“竹牍写史”。最早看到的竹牍写史的是战国时期的三国分晋的魏国“竹书纪年”。应该说孔子时代并没有条件办大家读书写字的学校,而只不过是口口相传的丧葬学校。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多谢悟空问荅邀请!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引着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可以适用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附合当今的教育公平。孔子当年认为其弟子不分贫富,不论哪类人都应当受到教育。如今要打破所谓“精英教育”提倡“平民教育”,这不就是公平教育吗”。
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现代社会仍然应用。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没者和接班人。方针里提出的教育两大任务,一是境养大量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能做出贡献的各行各业人才,二是少数的各级党政领导接班人。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情况.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文化基础,实施不同的教育措施。
三.孔子的循循善诱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学生思想教育仍具指导意义。循循善诱就是有次序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必须循循善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万不可急。
当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如: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言传身教.温故知新等都可以适用于现代教育。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截止2020年中国在全球共开办了548孔子学院。足见孔子的那些教育思想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多谢阅谈,欢迎关注!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两千多年,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现代教育发展。
提起孔子教育思想,自然想到“治国安民要靠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涉及包括教育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德育及教师素质等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这些震古烁今、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历代传承至今,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对现代社会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仍是当今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将此作为其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国别和年龄,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认为,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并履行师生见面流程,就可以拜师学习,成为其弟子;其弟子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鄙家”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穷居陋巷的颜回。孔子的教育对象不论出身贵贱,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满足了平民渴望接受教育的愿望,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正向发展。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历经传承演变至今,推动了教育公平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试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成为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让学生接受平等教育,并大力倡导全民终身教育。此外,国家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的现状来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全国各地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相对平等,人人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孔子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点中,强调要通过培养平民中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弟子的德行修养,向弟子传授“礼”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仁”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体现了“仁”,孔子告诉弟子,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推己及人,给予对方伦理关怀。
孔子要求弟子克己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及要有立志有恒,安贫乐道的远大志向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我国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现如今,我国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孔子的教学方法仍是现代社会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孔子教导弟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而获取了知识之后,就要思考。在《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论述学与思的关系,说明要想有效学习,就要学思结合。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说明学习是收获知识的一种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正確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要做到学而思而行。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程度。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启发诱导教学法,目的在于训练弟子的思考能力。孔子认为,应该引导弟子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激发弟子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弟子的思考能力。或在弟子遇到疑惑时,摆明道理正确引导,让弟子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时至今日,启发诱导教学法在我国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堂导入环节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得孔子的学生年龄、社会成分、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别很大,没办法进行统一教学,因此,孔子采用了因材施教教学法,有效解决了个体差异性问题,加速弟子成长成才。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认为可以通过谈话法和观察法进行。通过与弟子交谈及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了解其思想,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在《论语》中,有孔子对两个弟子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是因为两个弟子的性格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不同,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法传承至今也运用在当今教育教学中。
孔子的教师观是现代教育仍需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素养。学而不厌是指教师应该掌握广博的知识,博学多识,并在自己教授的领域里充实自己,不断学习,热爱学习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投身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为教师的楷模,他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至今也没有改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孔子提出師爱生敬,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爱护学生,学生也应该尊敬老师,要保持师爱生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非常关心弟子的健康,同时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学时,孔子经常从弟子的思想言论中受到启发。孔子的师爱生敬,教学相长的教师素质观对两千多年后的当代教师职业素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孔子对其弟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有言传,还要身教。前者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后者是为了示范实际操作。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要教导弟子们身正,首先要端正自身作风,为弟子学生做好榜样。为人师表,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想要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师的师德就要过关。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当今社会教育任重道远的重大课题。
孔子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有教无类,对德育的重视,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及其教师素质观等,这些震古烁今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更对当代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传承。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谢谢邀请!孔子的教育思想还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观点是非常多的。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观点都是生命力极强的名言警句,永不过时,从古至今,乃至以后都会发挥巨大的教育教学作用。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的是教学方法。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讲得是学习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讲的是学习态度。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
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警句,大都收藏在《论语》里。它不仅是我国教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教育文化的瑰宝,对世界教育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厚黑学教主李宗吾有句名言:"世间的事分两种,一种是做得说不得,一种是说得做不得"。但孔子是圣人,他既可以大胆说也可以做,那就是"学而优则仕"这种教育理念。
由此衍生出的儒家传统文化经典如《神童诗》里所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肆鼓吹读书做官。还有《劝学》所说"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过去一直在批判这种教育思想,理由是我们无产阶级,是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学习,工作和奋斗,然而,转来转去,到了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今,这句话流传了五千年的孔孟之道,似乎依然适用。
所以,考公务员依然是大多数学子的趋之若鹜的理想职业。谋得一官半职的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绞尽脑汁的目标。只不过过去叫三品,四品,五品官职。
下面摘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篇文章"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文章做结尾——"即便是师范毕业的优秀学生,也并不一定去当老师。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当官的工资尽管不比教师高,但人们都知道,绝大多数当官的并不靠工资吃饭。
他们合法地享受着最好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贪污不受贿也可以活得比教师好得多。无论什么人下了岗,当官的也不会下岗。常常听说某地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地方拖欠了什么长的工资"。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孔子思想一个“中”字以蔽之!
有道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教育的核心在受教育者的人格培育与养成,而“中”是一个人立足天地间的根基。除此无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