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漏网,他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自宋高宗开始三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史称“绍兴北伐”,主要将领是岳飞,先后取得郾城之战、颖昌之战的胜利。被宋高宗召回,致使“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第二次宋孝宗隆兴年间,史称“隆兴北伐”,前线指挥的是张浚,用兵八万,在符离之战中,宋军大败。

第三次宋宁宗开禧年间,史称“开禧北伐”。战争由权臣韩诧冑主持,宋军兵分三路,很快被金兵击败。金军发起反攻,占领南宋许多城池。最后,南宋主和派史弥远杀死了权臣韩诧冑,向金军求和,达成了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南宋三次北伐全部失败!

前金女真(金兵)先灭掉了辽国契丹,后灭掉了北宋。北宋徽钦二皇帝被掳,有“靖康之难”,并且金兵在中原开始大屠杀,历史上发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前金女真先杀戮后融合,建立前金后开始汉化,享年120年。不但女真自己汉化,并且契丹、党项、回鹘、粟特、沙陀、柔然,等等生活在中原的胡人都开始汉化,他们都汉姓、汉字、汉文化(儒释道)。以至于蒙古人忽必烈打进中原,他分不清谁是汉人,谁是胡人,将留在中原的汉化的胡人都称为“汉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灭掉南宋,抓掳文天祥的是蒙军将领汉人张柔,张柔的父亲张弘范是前金人,张弘范的祖先是契丹人。再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高祖赵眺是沙陀人,他是安禄山的部将;祖父赵殷弘也是沙陀人,他在沙陀军事集团中任高位。赵匡胤的祖母、母亲都是沙陀人,分别为后唐和后汉的(沙陀人)公主。到了北宋建立,赵匡胤变成了汉人。朱元璋本是色目人,他信仰摩尼教,与西亚的钦察.土土哈同源,他们信仰摩尼教,与粟特为同一信仰(不信仰伊斯兰教)。朱元璋建立明朝信仰儒家,被儒家认为是道统,是真正的炎黄子孙的正宗王朝。

其实,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汉化的结果,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说,前金女真在中原120年,中原地区汉化的胡人都有一个归属感,融合在女真的政权里去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金国的主人,南宋是侵略者,所以会同仇敌忾,抵御南宋!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百姓而言,谁能给自己稳定的生活,谁就是好的君主,另外在统治区,随着统治时间的加长,有的汉人胡化,有的胡人汉化,汉人与金人早已合而为一了,最起码在他们心里早已没有区别了,并且早已把金视为正统,反而是宋朝成了外敌,不打你打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失去中原后,赵构整天醉生梦死,不思进取,本来刚刚沦陷的地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心向宋,只要振臂一呼,一定是万人响应,岳飞北伐就是很好的例子,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而且当地也暴发了许多农民起义,来反抗金人的统治。但百姓等来的却是岳飞被杀,沦陷区的义军也被南宋朝廷抛弃了,导致很快被剿灭。

面对这样的惨剧,沦陷区百姓对南宋朝廷早已失望透顶,心里早已明白,南宋根本不在乎他们,他们也从此再也不对宋朝抱有什么希望了,仅有的感情也没有了。

还有由于南宋的软弱,随意拿土地与金朝交换和平,视当地百姓于无物,把他们当成了换取和平的筹码,这无疑是伤透了他们的心,与其被人出卖,还不如与其一刀两断,就这样,本来有很好群众基础的地方,人心也渐渐转变了方向。

另外,百姓是生活在最低层的,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只能听从当权者的命令,否则全家都会遭到报复,每个人都不是为自己而活,身上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根本没有权力去死,为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也得拿起武器,走向战场。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无论是隆兴北伐还是开禧北伐都是虎头蛇尾,无论是宋孝宗北伐还是韩侂胄北伐都只不过是统治者的臆想而已。无论统治者如何喊解民之倒悬,其实这都只不过是民族大义下的统治者的利益扩张而已。在利益方面,南宋和金国没有任何区别。对于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宋军,个人认为百姓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南宋的战败把百姓留给了金国奴役,二是因为百姓无力反抗军国的暴力压迫,三是因为百姓对于南宋并不认可。总之,人民需要的只不过是稳定的生活,人民对于破坏了这种稳定生活的南宋的北伐是没有认同感的。百姓对于一个不讲诚信的南宋政权的北伐是不会持支持的态度的。

关于南宋两次北伐时遇到的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宋军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宋朝的战败使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遭受了金国的奴役。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军事方面都是一塌糊涂。宋朝的一次次战败,让百姓遭受的一次次的掠夺。在战败和掠夺中,汉人百姓失去了对南宋政权的安全认可。一个不能给百姓带来安全感的政权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吗?绝对不会。

宋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宋朝只是给百姓带来了屈辱和痛苦。如果百姓失掉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一定会怨恨给他们带来屈辱和痛苦的政权。哪个政权给百姓带来了屈辱和痛苦?南宋。所以,不要说南宋的两次北伐,就是二十次北伐,也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手无寸铁地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是无力反抗金国的武力压迫的。

人民交税,国家就要保护人民。南宋的百姓交了应该交的税,但南宋政府并没有尽到保护人民的义务。从法律上讲,南宋政府是失信于人民,南宋政府是违背了与人民的契约的;从儒家思想上看,政府要讲诚信,但南宋政府的不能保护人民在百姓眼中就是不讲诚信。

当南宋战败以后,汉人百姓就沦为了金国的鱼肉。面对拿着刀子的金国军队,面对掌握着强权的金国政府,汉人百姓手无力反抗的。金国军队命令汉人百姓协助抵御南宋的北伐,那是无寸铁的百姓只能听从命令。如果不遵行金国的命令,那么百姓就会身首异处。此时,谁会来保护百姓?南宋吗?北伐吗?

南宋抛弃了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那么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也就没有义务支持南宋的北伐。汉人百姓没有错误!

第三,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看不到南宋的北伐能够给自己带来何种利益。

如果百姓支持革命和改革,那么必然是革命和改革给百姓带来的利益;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百姓支持的永远是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那一个。改革开放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利益。南宋的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北伐没有给人民带来利益。

如果北伐成功,那么获得利益的会是谁?当然是皇帝和官僚。百姓会获得什么?百姓会获得必须缴纳赋税和必须要服徭役的义务。百姓脱离金国的统治也依然是受到剥削,那么百姓为什么要心向南宋呢?民族认同吗?也许有。然而,利益的一致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南宋的北伐是维护人民的利益的,那么汉人百姓一定会支持南宋的北伐。反之,汉人百姓帮助金人抵御南方的北伐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不是百姓要做出什么改变,而是统治者要做出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南宋的两次北伐并没有是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有切实的利益,这也就意味着南宋的两次北伐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那么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北伐的意义并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对百姓利益的维护。然而,南宋的北伐只不过是皇帝和官僚的关于大一统的臆想而已,南通的北伐并不是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帮助金国抵御南宋北伐的百姓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的是北伐颠倒了皇帝和百姓的利益。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我是小北最光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南宋两次北伐,为什么中原地区的汉人会帮助金军,在我看来,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金国建立之后,采用汉家制度来治国,并且减轻徭役赋税与民生息。

对,你没看错,就是减轻徭役与民生息,不管金国是处于什么原因,但是在金国的老百姓不管是徭役方面还是赋税方面,都是要比南宋来的低的。

南宋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这些钱大都在掌权者手里,可没有落到老百姓手里,在南宋生活的老百姓还不如在金国生活的老百姓来的滋润。

当然这应该也和南宋要想金国纳贡有关,南宋为了纳贡只能剥削老百姓,金国有了贡金,便可以减轻一些老百姓的负担了。

第二点,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是被南宋放弃的。

南宋直接放弃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是外敌入侵,老百姓自然会愤而反抗了,但是过了前期阵痛之后,老百姓对于南宋肯定是有所抱怨的,南宋肯定会失去一定的人心的。

过了阵痛期之后,金国又减轻徭役赋税,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起来,老百姓发现在金国的日子竟然比南宋要好,自然会对金国更加认同一些了,如此而来,金国便会得到一些人心。

一加一减之下,金国的优势自然会凸显出来了。

再等到中原地区新一代的的老百姓成长起来,这一代的老百姓没有受过南宋的恩惠,反而还在金国过得挺滋润,自然也就不愿意跟着南宋过苦日子了。

南宋之前放弃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现在又要来扰乱大家过日子,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然也就会跟随金军反抗宋军了。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说起来,在中国历史上,南宋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的巅峰,由此就催生了许多宋粉;但另一方面,南宋偏隅一方,而且还长期向金国称臣,所以也有人认为南宋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由于不同人看待南宋的角度不同,这就让南宋处于很尴尬的状态。

不过,南宋或许软弱,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没有骨气,在岳飞之后,南宋还发动了两次比较重要的北伐战争。然而,当南宋发动北伐战争时,为何中原地区的百姓没有提供帮助,反而帮助金国对付南宋呢?

这里金兔简单聊聊吧。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继位后,为了收复北方失地,就遣兵两路进取中原,历史上将这一次北伐称为“隆兴北伐”。

1163年,距离靖康之耻不到四十年,而距离1141年宋金两国签订的绍兴和议也不过二十余年(绍兴和议中约定,南宋需要将整个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因此,中原地区的汉人对于隆兴北伐可以说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再一次成为南宋子民。

也就是说,在隆兴北伐中,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心向南宋的,而在战争初期,南宋军队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战果。然而,由于南宋军队在之后的几场重要战役中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加上前线的两名主将(李显宗和邵宏渊)出现矛盾,导致南宋军队军心涣散。

最终,所谓的隆兴北伐就草草收场了。

之后,南宋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和之前签订的绍兴和议相比,这一次南宋的地位略有提高,原来两国是君臣之国,现在则变成了叔侄之国(金国为叔,南宋为侄),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国纳银、绢各20万两、匹。

对于南宋而言,虽说隆兴北伐失败了,但多少挽回了一点损失,比如每年可以少交五万两银和五万匹绢,所以也不算没有意义。

而对于尚在中原地区的汉人来说,特别是之前响应宋军挥师北归的汉人而言,南宋的失败直接让他们倒了大霉。毕竟,金人不可能容忍汉人在他们后方“搞事情”。

因此,隆兴北伐失败后,中原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汉人遭到清算,直接被金人诛杀,也有一部分汉人趁此机会“偷渡”到了南宋。

第二次北伐发生于开禧二年(1206年),开禧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在位期间,宰相韩侂胄掌握大权,

韩侂胄属于抗金派,力主抗金,不仅得到了著名的抗金派陆游和辛弃疾等人的支持,就连宋宁宗赵扩,也因为对南宋的屈辱地位感到不满,从而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而韩侂胄之所以在开禧二年发动北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金国正处于混乱,再加上天灾不断,所以韩侂胄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只要南宋大军北上,生活在中原地区汉人们自然会前呼后拥的出现。

可事实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不仅没有帮助宋军抗金,反而还协助金国抵御北伐的南宋军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在近代之前,人们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只要能安居乐业,不管给金国当百姓还是成为南宋的子民,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绍兴和议中,南宋将中原地区拱手送给金国,第一代南宋遗民可能还念着宋朝,但开禧北伐时,距离绍兴和议的签订已经有六十余年,现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基本属于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汉人了。

从第二代汉人百姓开始,他们对于南宋的认同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由于他们自小生活于金人的统治之下,而且习惯了安居乐业,所以他们就逐渐认可并支持金朝。

再有,心里认可南宋北伐的汉人,要么之前就被金人杀了,要么像辛弃疾一样早就跑到南宋参加抗金事业了,也就是说,到了开禧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几乎都认可金国。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帮助宋军,许多汉人百姓还积极加入金军,抵御南宋“入侵”。

最后,开禧北伐以失败告终,主张北伐的韩侂胄直接被宋宁宗处决了,南宋需要继续向金国称臣,每年交的岁币由原来的银、绢各20万两、匹上升至银、绢各30万两、匹,而且南宋还要支付金人300万贯钱犒军。

南宋两次北伐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为何帮金人抵御宋军?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国家观念。

这个东西,是西方传来的。

中国,1840年之前是朝的观念。天国上朝是也。而自南北朝开始,异族占领中原也被赋予了五德循环理论。

别说南宋北伐,就是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都被当地汉族世家反抗,毫无什么欢迎王师的情景。

再说满清,要不是1905年废黜科举导致掌握基层的士绅纷纷支持北洋,乃至支持革命党,满清哪会那么轻易退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