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中国的家谱和宗祠应该说都是假的!原因有二:

第一,在唐宋期间,官员(犯人)充军都到南方去的,当时南方森林密布,瘴气逼人,人烟稀少,根本不存在什么村落,也不存在什么家族,更不存家谱和宗祠。所以,官员充军到南方去,是为了让他们在没人的地方受苦受难、自生自灭最佳地方。中原地区长期战乱,胡人汉化,谈不上什么家谱和宗祠了。

第二,朱元璋建立明朝,要求每家每户都种棉花,才使庶民(老百姓)有棉布衣服和棉袄穿。在明朝以前,庶民们穿的是麻布。明中期大量的山芋(红薯)引进,庶民们能吃饱,吃饱穿暖,人口到了明末增加到2亿,否则人口还是非常稀少。

明清是儒家鼎盛时期,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宗的中原王朝,官方始必将儒家的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和父系关系论搬出来,那就有了家谱和宗祠了。官方的宣传和话语权,使得人们去造假。但是,由于南方各地每一个地区都是某某有头有脸的祖先,这些家谱都是街上教书先生所写,宗祠都是风水先生得杰作,泛滥成灾,不得不使明清两朝官方派兵焚毁大量的家谱和祠堂。现在的家谱和祠堂都是清末民国初期的杰作!

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我尝试回答一下。说一说为什么家谱多是假的。中国的家谱很早之前就有了,造假也是很早之前就有了。造假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明朝,这也是现存家谱成型最早的时间,以前的几乎都绝迹了。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处于对元朝的不满,也是出于新人新气象的考虑,命令所有的非汉姓都要改为汉姓,就是把原来两个字以上的姓氏都改为单字姓氏,在皇命高压下,不仅非汉人改成了单字汉姓,连许多汉姓复姓为了少给自己添麻烦,怕文盲的皇帝硬说复姓不是汉姓,也改成了单字汉姓,仅有偏远地方、皇命不达的地域保留了复姓或者非汉姓。姓氏改完以后,总要给自己寻求一个立足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找一个汉人的祖先,复姓的好说,非汉姓的怎么办?这个时候,谱师应运而生。谱师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专门为有需要的人修家谱的不第秀才。不得不说,秀才真不是死读书,但凡主家有需求,谱师都能满足。主家希望自己的祖先是文臣,那就从史书中找有名的,希望是武将,就找那种常胜将军,希望是皇帝,就找千古一帝之类的。姓氏不一样?没关系!可以找名人写序,大名人不好找,至少找个县府一级的名人,比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杜月笙的宗祠落成后,就找国学大师章太炎作家谱,写了序记,一个上海乡下暴发户就成了杜甫的后裔了,有人说,最好是武将,于是就改成名将杜预的后裔,考证后居然成了帝尧之裔,真是没谁了。总之,你想要啥,就有人能给编造出啥,而且还能说的有鼻子有眼。中国文人在这方面的才华,举世无出其右。如果还感觉突兀,可以在序言中,可以编个故事,因躲避仇家改姓了,这不就圆满了吗?在子嗣接续上,谱师们同样把聪明发挥到了极致,把祖先往名人们失传的子嗣上靠。比如,周文王一百个儿子,那就往第九十五、九十六子上靠,名字嘛,就随便起,反正谁也不知道真假,然后再从这个得姓始祖开始,一辈一辈往下编,直到主家记得的那辈先人。为了更有可信度,可以增加迁徙、分家、躲避仇家等等各种意外因素。例如,南方客家人大部分都说自己是南迁汉人的后裔,说自己的先祖在南迁前是当朝一品,至少是当地的名望宿儒。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在当地的头人如明清时节的土司中,这种情形更是普遍且更深入。例如,明清时期的思播田杨,宣称自己是隋唐节度使之后,但是这种说法经不起考究。以思州(今贵阳)田氏为例,自宋元已降,思州田氏就宣称自己乃隋朝大将田宗显之后,而真实情形呢?其实是当地土著头人,根本不是隋朝田宗显后裔。第一、田宗显打下思州,可能会被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但是绝对隋文帝不可能允许其子孙世袭,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到隋文帝开皇年间,时间过去了800多年,这期间,各朝代,即使是国姓亲王,也都是被销藩而一再反叛,隋文帝怎么可能又加封了子孙世袭的节度使、护国公?第二、田氏应该是思州当地土著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氏主宰了当地的经济、社会,成了思州一带的主政者,他们想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状态,却又担心中原王朝的入侵,而且他们还无力对抗这种入侵,只好采取冒认宗亲的手段,让自己成为中原王朝某一非著名历史人物的后裔,这样就完成了自己由所谓蛮夷向中原后裔的转换,使自己在本地的统治正统性至少获得了中原王朝的认可,虽然丧失了本族的渊源,但是外部压力减小了,当时的统治保住了。这一点就很不错了。播州杨氏,两广岑黄都是一样的路数,也许这种路数是在中原王朝的默许或者授意,甚至直接操刀下完成的。所以,现今的族谱或者说家谱,由此而上三四百年的时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而论 ,造假的可能性很大。

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我也来探讨一下谈谈个人的看法:①族谱造假肯定有,为什么呢?只因封建社会时代人们家族观念意识强,一些地区(村庄)虽团结但人少又怕外姓欺(负)。恰恰好在封建时期宋未元初由于战争迁徙过程中族谱的丢失,被抄家掠夺大火烧毁等等因素。在元朝由忽必烈开国定元共98年间政变频烦朝纲不定,又因对汉人管制特严不允许汉人取大名字,除了在考取功名后在朝庭有职位的高官才会因建功业又或被外地驻守给取个官名,出生时父母给取的乳名,读书的时候先生取个学名外一律皆以郎称呼。例如~丘氏三四郎,王氏千五郎,林氏仲二郎等等。平民百姓起的乳名,学名都是不能在官方场内公开的以免惹来杀身之祸连累家族人员的。

②,正因元朝期间庭内勾心斗角,民愤起义等等因素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多数连温饱甚至说生命保不保都成问题,人们又因战争逃避,迁移各地都是遗失的多。到明朝开始建国260多年建国后人民生活稳定了,为了孝顺追思忆宗的事开始凭记忆再造谱而造成的错误或同族不同宗枝的,又同人名而不同枝系的照往上接登记错误的多。

另外,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郡与堂号的情况,例如~河南堂(郡)这个堂号是指在现河南省(某地区)某个姓氏在这开基发展壮大,又或者说朝庭封官赐予的卓号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定此名为堂号,例如~忠实堂。

③,就是明朝开始才多姓氏族人修的谱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被欺负,看得起的心态而刻意去修统宗统族乱接祖源的事实多得是。然而元,宋之前的谱谍祖源记载单吊线图的多,有详细记载多数是当官府邸中设置有神位灵堂之类的传承也毁于一旦的多,宗枝分派外迁的多了造成记录辈分错乱也多。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若有深研历史的人望多指教。谢谢!

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有,很多,我们村的族谱记载和隋太子杨勇有关!俺认真想想,那不是有胡人血统了?

我们村是北宋末年从河南灵宝迁到现在的地方,村谱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往上几代应该也比较真实,毕竟是避乱时带过来的!之前的就搞不清楚了,因为明朝时几个姓杨的大权臣(比如杨溥,杨士奇,杨荣,杨廷和)把全国杨姓族谱都统一修订了一遍,还是以天子御赐的名义(我看过附在老族谱前面的相关材料),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猫腻,早期的肯定都往光伟正方向走,哪个正统,哪个有名往哪靠!比如杨氏族谱必提关西夫子杨震(也就是杨修的祖宗),这是公认的!我们的族谱记载居然有隋文帝杨坚和太子杨勇,之上还有更悲剧的记载,就是西周末年犬戎入镐京,我们祖宗全被杀光了,绝后了,周王同情,把商末名臣微子的后代过继过来延续家族,这样算来,我们实际是微子的后代。还有一个印象很深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全族被杀得只剩一个跑出来……

以前这族谱我小学回老家时每次都要翻看,因为我曾祖父是秀才,所以我老家有一本,在我大伯那保管,好像宗祠里也有一本。但现在看的是后来修订印刷的,是闽东浙南杨氏一起编的!

反正不管族谱的真假,总是有个祖宗的,而且从族谱记载来看,中华民族真是充满血泪,不断有战乱,逃难,灭族,十不存一等情况出现,愿天下从此太平……

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分享一个来自历史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唐朝之后的大约六十年时间,南唐开国国王本来姓李,战乱时他才几岁,被诸侯杨行密收养,有难言之隐,于是让部下徐温收养,徐温给他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在宋齐丘的辅佐下从吴国受禅建立南唐,于是改回本姓李,大臣们就给他编谱系,貌似唐宪宗李纯的儿子建王李恪的后人……

诸如此类的族谱造假很多……

家族族谱有没有造假的?

穷修门,富修坟。一个家族主持修谱的人,都是辈分高又有实力的人,他要是说自己的祖宗很荣耀,谁敢质疑,无形中,此老也越看越像有那股子气派劲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