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类似刘邦的萧何,而不是张良。

法正相当于刘备的张良,而诸葛亮类似刘邦的萧何,主要是负责后勤以及大后方的管理。

《三国志》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分工记载得一清二楚: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二个人的定位也说得很清楚: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股肱就是左右手,大腿,谋主就是脑袋,爪牙就是武器,将军。

你说刘备是听脑袋的还是听大腿的?

为什么刘备对法正这么器重?

刘备为什么能拿下巴蜀和汉中,主要是靠法正。

法正和张松合伙将刘璋忽悠了,然后让刘备顺利进入巴蜀之地。当刘璋和刘备反目时,刘璋的部下郑度说高垒深沟,坚壁清野,最后让刘备不战自退。

刘备最怕这个,法正说你别怕,刘璋不会听的,后来果然。

后来围成都,法正又出谋,刘备拿下巴蜀,自然记法正大功。

当诸葛亮还在纠结要不要进攻汉中时,法正力劝刘备亲自带兵进攻汉中,最终拿下汉中。曹操听到刘备进攻汉中,说一定是有高人指点。因为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刘备肯定不会马上想到进攻汉中,会先将巴蜀稳定了再进攻。

所以刘备他能称汉中王,其主要谋略是靠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法正死了,刘备哭了好几天。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的定位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就是一个丞相,丞相是不掌兵的,他有内政大权。官员任命等一切由诸葛亮来调配。诸葛亮手中有没有兵权呢?

理论上来说是没有的,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也是很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北伐当先锋的魏延也不是吴壹,而是新手马谡。

诸葛亮是在刘备死后,通过南征的方式慢慢掌握兵权的,当然镇守汉中的魏延倒向诸葛亮,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镇守永安的李严则是在与诸葛亮内斗中失败。

这样诸葛亮才实现了军政一统。也就是说诸葛亮运兵作战是在刘禅时期,而不是刘备时期。

结语:

在军事上,刘备倚重法正,在内政上,刘备倚重诸葛亮。所以刘备东征东吴失败时,诸葛亮说法正在就好了。不是诸葛亮说自己能力不如法正,份量不如法正,而是在刘备心中,法正的战略眼光是超前独到的,如果法正反对,刘备应该会退缩。因为从法正帮助刘备开始,法正就没有犯过错。

不过法正有一点不好,为人心胸狭窄。

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刘备只所以起用法正,压治诸葛亮是在政治上平衡荆州派,和益州派,,也就是新人和旧人,

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利用。互相平衡。不让一方独大,不让他们形方成集团,这在土话说就叫参沙子,尽量压着诸葛亮。

也怕诸葛亮,怕他掌握兵权,往往主不自信的皇帝都怕有计谋的大臣,怕夺权,所以这也是诸葛亮的悲哀,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权力被牵制,这也使诸葛亮出征往往不能成功的原因。

其实刘备用法正是利用法正,并非法正的谋略胜于诸葛亮。

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这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中最难解开的迷。

刘备倚重法正,不倚重诸葛亮,是刘备出兵伐呉时,诸葛亮自己说出来的,才引起后人争论。

关羽失守荆州,死于东吴之手中,刘备倾全国之兵为关羽报仇。按当时国内条件是不可以发动大战争的,诸葛亮率众人劝刘备不可任意用事,不要出兵攻伐东吳,报仇之事推后。可是刘备就根本不听率兵而去,诸葛亮叹曰:如果法正在,可劝主公不出兵:问题就在这里,本来刘备不应该听于法正之言,而应该听于诸葛亮之言才乎合情理。

刘备在三顾茅芦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时,曾对关羽,张飞说过:如鱼得水:从这句话中分析,刘备是多么尊重,倚重诸葛亮的。诸葛亮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在帐下严肃认真操劳,国内大小事情都得处理。帮一个逃窜无处落脚的亡命之徒,设计划策,南征北战,建立了国家,坐上君立之位。诸葛亮这样的有功之臣不听,反而听半途归顺的法正之言,确实使人费解。

可解的原因应该是:张松献图于刘备回四川后曾和法正商仪此事,法正也希望刘备入川,法正和张松是同谋的,刘备入法正也有功劳。其二:张松被杀后,刘备入川只有相信法正为心腹,也是倚仗法正是当地人,有一定的威望,了解川蜀的地理山水,民间各项事情,把国内内务的事情都交于法正处理,也就是授于了丞相之职。此时的诸葛亮只撑管兵马事宜,也是丞相之职权,只是管外界之事情,内务事情也挿不了手。

在巜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忠,义的人物。为表现义,决意出兵伐吳,无人可阻,当时法正己亡故了。所以诸葛亮才出言,只有法正在,才可劝刘备不出兵。

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对徐庶说:“你和诸葛孔明一起来就行了,”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将军亲自去请,不能让他屈尊来见将军。”徐庶的话引起了刘备的注意。

刘备一直很器重徐庶,徐庶极力推崇的人会是什么样呢?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这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就不在一一细说了。

诸葛亮献上了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刘备是个识货的人,从此对诸葛亮高看一眼,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冷落了关羽,张飞二兄弟,二人心生醋意,忍不住在刘备面前抱怨几句,刘备对关,张二人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说出这样的话,证明了诸葛亮在刘备心里的分量,刘备临死前,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这能说刘备不倚重诸葛亮吗?事实上刘备一直很器重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也展示出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弱小的蜀军,打得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不敢出战。那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法正在刘备心里的地位高过诸葛亮呢?下面通过对法正的了解来分析一下。

法正的老家是扶风郿县,建安初年和好友孟达一起来到西蜀,投靠了刘璋,在刘璋手下,法正受人排挤,过得很不舒坦。

益州别架张松,奉刘璋的命令去见曹操,受到了曹操的侮辱,回来后,张松建议刘璋和曹操断绝来往,和刘备结盟,刘璋问:“派谁去见刘备合适,”张松说:“法正可以做使者。”

法正在西蜀混日子,不愿意做使者,但刘璋的命令他也不敢违背,于是前往荆州面见刘备。

刘备对待法正万分热情,法正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礼遇,简直让法正受宠若惊,他暗下决心,要弃刘璋,投靠刘备,找机会把西蜀倒卖给刘备。刘备也正想实现隆中对的计划,两人一拍即合,法正做了蜀奸。

法正的确是个人才,但比诸葛亮还是差点火候,《三国志》评价法正是程昱,郭嘉一类的人物,善用奇谋,法正对西蜀,汉中一代的地理,人情非常熟悉,在刘备攻占西川,汉中的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

刘备率军攻打刘璋的时候,郑度建议刘璋:

把巴西,梓潼一带的民众都迁涪水西边,地里和仓库里的粮食都烧掉,然后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等刘备断了粮草,退兵的时候,在随后追击,一定能取得胜利。

郑度坚壁清野的策略很毒辣,刘备得到消息,心想:刘璋这样做,我就完了,他赶忙把法正找来商量。

法正在刘璋手下多年,对刘璋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他对刘备说:“不用担心,刘璋绝不会采用这样的计策,”果然刘璋没有使用郑度的计策,法正能看透刘璋的心理,在心里学方面确实和郭嘉有一拼。

刘备占领西蜀后,法正趁曹操撤回洛阳,建议刘备趁机攻取汉中,刘备以法正为军师,发起了汉中之战。定军山一战,法正帮助黄忠刀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占领汉中奠定了基础。

看到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是不是有了法正,诸葛亮靠边站了,其实诸葛亮有更重要的任务,《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难道这是刘备不倚重诸葛亮的证据吗?相反,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莫大信任,和曹操任用荀彧是一样的道理。

曹操刚刚起兵的时候,谋士荀彧投奔了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荀彧随军,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报父仇讨伐徐州,吕布趁机偷袭了曹操的后方兖州,差点把曹操灭掉,这一战让曹操知道了老家的重要性,以后曹操出征,都是留下荀彧守许都。

这样曹操身边就少了谋士,有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曹操觉得不适应,就对荀彧说:

谁能代卿为我谋者?

意思是让荀彧推荐个人才,代替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荀彧向曹操推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等谋士。这能说曹操不倚重荀彧,只倚重郭嘉等人吗?当然不是,荀彧所承担的,比郭嘉等人更重要。

刘备集团随着势力逐渐扩大,不仅需要更多的人才,对人才的使用也需要有所调整。赤壁之战以前,地盘小,都留在刘备身边很正常。占据了荆州后,刘备要继续扩大势力范围,率军入川攻打刘璋,留下关羽守荆州,并不是不倚重关羽,而是因为关羽有能力,又值得信赖,所以把荆州交给关羽镇守。

刘备占领西川后,每次出征,都会留下诸葛亮守成都,也是因为诸葛亮比法正等人更值得信任(法正曾经倒卖刘璋,有前科),而且守大后方,需要全方面的才能,不仅能理政,遇到叛乱也要有军事能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奇谋妙计并不在法正之下,刘备也一直倚重诸葛亮,刘备势利扩大后,诸葛亮守后方,法正在军前效力,不过是分工不同,证明刘备对诸葛亮,法正两人都很倚重。

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刘备之所以能拿下益州坐拥川蜀,并在汉中自立为王,法正的功劳论第二,就无人敢论第一。

《三国志·蜀书》能和法正并传的仅有庞统一人,对于蜀汉集团来讲,这哥俩才算的谋主,除了诸葛亮,剩下的都得往后稍一稍。刘备更是亲封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既然是谋主,我们来看看法正在刘备取川,立地称王的过程中都谋了哪些大事。

一:联手张松,卖刘璋,促使刘备入川

法正出身士族,生于176年,恰逢李傕郭汜作乱,关中哀鸿遍野,建安元年入蜀后,在刘璋手下做事,因为他是外地人,经常遭到排挤诽谤,做了很多年,还是个小官吏,明珠暗投让他深感怀才不遇,心有郁结。

忖璋不足与有为”在跟好友益州别驾(相当于副刺史)张松两人聊天中,觉得刘璋没啥用,不是什么贤主,跟着他混早晚完蛋。

这哥俩一合计,不跟他玩了,决定另择高枝,可这个时候能去哪里咧?两手空空去也不合适啊,一番商量后,打起了刘璋的主意,觉得这人奇货可居,能卖个好价钱。

他俩首先想到的曹操,张松先去曹操那溜达了一圈,没受到啥好脸色,回来后就打算找刘备谈这笔买卖。“正辞让,不得已而往”,一番推辞后法正作为使者去见了这位未来的老板,两人相见恨晚,聊的十分投机。

正映了隆中对那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法正回来以后和张松密谋奉刘备为主。在法正谋划下。于是就有了后面,张松劝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的戏码。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三国志

刘璋做梦都没想到,张松跟法正联手把自己给卖了,法正再见刘备时就纳了投名状,把蜀地的山川地势、府库要害等信息全部一一告诉了刘备。法正张松二人的反水使得刘备顺利入川。

二:稳定军心,惑刘璋,助刘备取益州

刘备入川后,刘璋这才明白过味来,这小子不怀好意,请神容易送神难,刘璋就差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 吴懿 等五部人马准备武力驱逐刘备出境,刘备一开始节节败退,一直退到绵竹。

刘璋这边也不是没有能人,益州从事郑度就看出了刘备的弱点,由于刘备远距离作战,孤军深入,粮草兵力补给是难题,郑度就建议刘璋坚壁清野,断刘备的后路。

刘备得知以后,十分震惊,假设刘璋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就危险了,急忙问计法正,法正却说,主公且宽心,以我对刘璋的了解,他断然不会采纳。果不如其所料,刘璋非但没有采纳郑度的建议,还把他官位给罢免了。

刘备解除危机后,加上吴懿投降,稳住军心后,稳扎稳打。雪球越滚越大,从开始的兵不过万,到后来越打越多,围刘璋于雒城时,法正还派人给信刘璋写了一封劝降信,估计是不太想搭理这引狼入室的家伙,刘璋并未做出任何回应,但是这封信极大程度的瓦解了刘璋的抵抗决心。

三,说服刘备,用许靖,显其重贤之心

刘备攻下成都后,在安抚民心和如何使用当地官吏的问题十分头疼。话说许靖这人啊,原本蜀郡太守,虽然许靖动天下,但在刘备看来,许靖名不副实,就一欺世盗名之徒。

刘备跟刘璋闹翻的时候,他就准备投降刘备,结果事情败露,被刘璋给,关起来了,刘璋投降以后,刘备就有点瞧不起这人,不愿意用他。

法正立刻劝说刘备,一定得重用许靖,要不然天下人会认为主公轻视贤人,虽然许靖无才,但他毕竟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刘备听完立马决定重用许靖。刘璋的旧部一看,刘备这人不错,果然名不虚传。慢慢的不在排斥新政权,在日后稳定的为刘备集团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说服刘备,纳吴氏,网络益州豪强

吴懿投降后,出于利益的考虑,便寻思着把自己的妹妹吴氏嫁给刘备,刘备一听就不乐意了,因为这吴氏身份比较特殊,原本是刘璋已亡故兄长刘瑁的老婆。 刘备和刘瑁都是汉室宗亲,碍于身份,刘备觉得这不合适 。

“论其亲疏,何异晋文之与怀嬴乎”,法正马上以晋文公娶亲侄女之妻得典故,给刘备做思想工作,刘备多聪明,一听有台阶下,立马迎娶了吴氏。吴家本是益州大族,如此以来,在益州得到大族的支持后,刘备的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步。为日后谋取汉中,打下了基础。

五,献汉中策,斩夏侯,败曹操于汉中

建安二十年,刘备刚刚成都站稳脚步,东吴就来索取荆州的管辖权,孙刘两家首次就荆州问题翻脸,打得不可开交。也在这一年曹操夺取了汉中,威胁到刘备,为了集中兵力守卫益州,迫不得已只能暂时同和孙权讲和。

公元217年,局势稍微稳住之后。法正为立刻提出夺取汉中的计划,向刘备阐述汉中的战略意义,正中刘备的下怀,刘备二话没说,立刻批准予以实施,发动了汉中之战。

刘备和曹操会猎于汉中,刘备终于迎来了的高光时刻,第一次正面面对曹操,双方大打出手,战争一度处于胶着状态,法正首先让刘备主动放弃阳平关,渡沔水,占据定军山有利地形。围点打援,依计佯攻张郃,实际上是为了钓夏侯渊这只大鱼。定军山一役,曹魏西线最高统帅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夏侯渊阵亡后,曹操痛心疾首,都是我大意了,我自以为刘玄德没有这个本事,背后必定有人指点,这无疑是对法正最高的褒奖。

曹操失去夏侯渊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之后的刘备失去关羽,都是镇守一方,独当一面之人。此役过后汉中归于刘备。有了汉中的刘备,底气十足,意气风发,于是在汉中称王。

或许是天妒英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在汉中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死时官拜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是唯一一个刘备给了谥号的人,关羽、张飞都没有此殊荣。

刚克为伐曰翼”法正死后,谥号翼侯,从谥号来看足见刘备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陈寿也评价他“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夸他擅长出谋划策,刘备和法正君臣相知,刘备更是对法正言听计从。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后来在刘备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时扼腕唏嘘,直言有法正在,刘备一定不会败得如此惨烈。足见刘备对法正的信任。

关于三国这段历史,绝大部分的人,最先接触的就是《三国演义》。然后才是陆续在接纳吸收新的内容,时隔这么多年,我依然还能清晰地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三国历史,和小说类容出入不大。

诸葛亮的给人的印象就是,诸葛亮就和刘备关系很好,从军师到丞相,地位极高,他是蜀国仅次于刘备的核心人物。他的名字就是智慧的代名词,空城计,借东风,舌战群儒等等,无论是小说章节,还是影视剧情,诸葛亮行军布阵,内政外交,无所不能,鲁迅先生都说他:孔明之智近乎妖。

他的名字同时也是忠心的代名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流传后世千年。白帝城托孤,刘备临终前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即使刘婵在孱弱无能,被人形容扶不上墙,也不见他有二心,任然殚精竭虑辅佐。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这个在历史学中争议很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说他长项是治理民政和外交,军事指挥能力反而是短板。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评论下,我是倾向于陈寿的说法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从时间线上来看,陈寿和诸葛亮更近一些,知道的可能比现在的要多,再说三国志写于晋朝,没必要美化蜀汉,但还是比较中肯的夸奖了刘备和诸葛亮,显得较为真实。

刘备进入蜀之后,对法正的信任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诸葛亮了。对此诸葛心里明白得很。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他的最大的几个政治对手走得早。刘备称帝后,手下只有诸葛亮能担此重任,距三顾茅庐加入刘备阵营,过去整整十五年,诸葛亮终于当上丞相。

其中各种滋味,看客姥爷们自己品尝,你们觉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好么?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个职场的打拼故事。

为什么刘备倚重法正胜过诸葛亮,诸葛亮不也是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刘邦一统天下,首功封的是萧何,而不是韩信、张良,为何?打天下不止于战场,战场胜也不止于冲锋陷阵。

同样,曹操的首席谋士是荀彧,不是郭嘉、程昱、荀攸这些征战时常带在身边出谋划策的战术谋臣,荀彧坐镇后方,稳定大本营,供粮供兵,协调四方。

刘备漂泊半生,终于在赤壁之战后,趁乱得了荆州之地,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是来之不易的。要扩大地盘,则必须根据地稳固,为前方提供粮草、兵源。一旦进取失败,也还有个退守的地方,这对刘备来说,有更痛的领悟。

刘备取西川之时,把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众信得过的文臣武将都留在了荆州,分守各处。而自己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一众新加盟的将领们先入的益州,这是一举两得之策,又保证后方可靠安全,对让家业皆在荆州的人马对刘备忠心效力,帝王心术甚为高明。除了荆州人士之外,当然要利用益州当地士人,这些人风士人情熟悉,还有地方势力可为之利用,算是“内奸”。大家都知道,内奸破坏力远大于外敌,张松、法正等正属于这种人,正当好好利用,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益州拿下,这里又成了大本营,要协调好益州当地势力和荆州系的利益,才能保证长治久安,用诸葛亮总领后方,是上上之选,即有能力又可靠。出兵争夺汉中,自然又是新进的益州部分人士和荆州一些将领,这就有了黄忠与法正的组合,效果不错,定军山大败曹军,并斩夏侯渊。

刘备才是当世枭雄,除自身能力外,如何识人用人,是成功者必备之能力,叫“知人善任”!所以不存在对谁特别倚重,而是人尽其才,否则就成了阿斗。诸葛亮确实是大牛,军政皆通皆能,还忠心耿耿,留守成都,远比阵前献策重要。

不要被三国演义蒙蔽,刘备是很厉害的,不是只会哭,特别是打仗方面。刘备从来都是三军司令,并没把兵符令箭都交给过诸葛亮,绝大部分的战役都是他亲自统率指挥的,包括当了皇帝,夷陵之战也是御驾亲征,以统兵能力,刘备远超关、张,要不然以关羽的傲气和张飞的火爆脾气,怎么会一直老老实实、死心塌地听刘备的?!

至于法正,实在是自媒体时代,对三国主要角色发掘得都挖无可挖的情况下,被一些人“神化”出来以搏眼球的。法正功绩有四,一劝刘备取西川,算是卖主求荣,刘备本就要取西川,隆中对既定策略,不过多一内奸,非决定作用。二劝刘备取汉中,这和上面一样,刘备也是要取的,不过迎合一下领导,拍拍马屁。只有第三个是实实在在功劳,与黄忠合作斩了夏侯渊,可主要还是黄忠之功,所以黄忠进后将军。四是夷陵之败后,诸葛亮说了句,若是法正在,当可以劝阻刘备不要出兵。这典型是诸葛亮借死人推卸自己责任,给死人送顶高帽,诸葛亮不损失什么,一群无脑之人信了,就说法正比诸葛亮厉害,只证明看了答案后,智力还不及诸葛亮,可悲了点,可见事后诸葛亮也不是是个人都能当的。呵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