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回鹘前面是回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回纥来源于波斯。与此同时,他与今天的塔族一样来源于波斯,还有一个民族是唐朝的粟特(安禄山)也来源于波斯。他们与鲜卑的拓跋姓氏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你可以到新疆乌鲁木齐历史博物馆去参观一下就知道了,里面的东西与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东西一模一样,东西比西安博物馆多,都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有12亿人口,汉族的来源于是“汉字、汉姓、汉文化”融合体。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坚决支持我们的汉民族是“炎黄子孙”。与此同时,我们要分清汉民族来源,以便将来会成为笑话,认为我们都愚昧无知,被子孙认为生活在蒙味时代!(汉族的名称来源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就是汉族、满族、蒙古族、藏祖、回族。)
三国时都提倡屠城,杀的汉人千里无人迹,魏晋时期将大量的胡人引进中原,为了兵源和收税。西晋八王之乱,胡人开始乱杀汉人,中原地区全部都是胡人,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十六个(胡人)游牧民族的政权。公元385年,拓跋珪在大同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鲜卑姓改为汉姓。其实439年拓跋珪在大同建立北魏时,鲜卑族经过魏晋和南北朝100多年的时期在中原就汉化了。(大同北魏明唐博物馆里墓碑)
鲜卑有拓跋、慕容、宇文三大姓进入中原,进入中原的地区有北方的鲜卑利亚,也有河西走廊。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中原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有大量的佛教石窟和庙宇存在,包括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你不能否认这是鲜卑族从南北朝到北宋年间留下来的痕迹,你也不能否认是鲜卑族当时的信仰,要么你将这些痕迹全部炸毁,
中国历史是有儒家所写,儒家所喜欢说的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关系,是中国的“道统”。连隋唐是鲜卑族,他们信仰是“道教和佛教”,都称自己为儒家的“道统”。蒙古人占领华夏不认同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将蒙古忽必烈认定为华夏的“正统”关系,也就是忽必烈是中国的皇帝。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关系,也是认同我们是中华民族汉族的子孙!
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日本国内有关中国最热门的两个文化现象,一个是三国文化,一个是西域文化。三国文化对应的是日本的英雄崇拜情节,西域文化对应的是日本的大陆情结。
历代中央王朝强盛,则经略西域。唐王朝是中国古典王朝中最为强大的朝代,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王朝留给后世的,是恢弘大气,是热烈奔放,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从君王到平民都慨然有英雄气的朝代,因此被日本所追慕。唐王朝最精华的所在是长安和洛阳,日本的奈良仿照长安,京都仿照洛阳建设的城市。除此之外,最能体现唐王朝开放进取精神的,即是西域题材。唐代诗人的边塞诗,现在读来仍让人觉得一种英雄气充塞胸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西域的荒凉、恢弘,与日本岛国的局促、自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每个日本人心中都有一个大陆梦,都有一个盛唐梦。日本曾经拍摄过大型历史题材剧《敦煌》,拍的就是西域的故事。
真实历史上的回鹘汗国,虽然号称对唐王朝忠心不二,但实际上也是打着各种算盘,在吐蕃和唐王朝中间来回摇摆,他们也想夺取唐王朝的西州之地。回鹘汗国在历史上与唐王朝有战争、有和亲,这样战争、爱情、阴谋等因素都有了,加上西域、唐王朝题材,卖点都具备了,对日本来说,这样的一个商业化的玄幻影视剧值得投资。
回鹘是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直系祖先,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上,还有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波斯人、葛逻禄人、蒙古人,还有很多中亚人等,都参与了这个民族的形成。
中国没有拍回鹘剧,是因为回鹘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大,前后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汗国,灭亡后就再也没有复国,缺少了很多戏剧性,相应的影视剧也缺少足够的民众心理基础——有多少电视台会买这样的电视剧的版权?对中国的导演来说,拍这样的片子不讨好,而且尺寸还不好拿捏,容易被毙掉。
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有一句俗话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回鹘历史的问题,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存在一些棘手的事,本来就是一个有点敏感的区域,为何还要去刺痛,和引起大家的注意,凡是牵扯到民族宗教的问题,一般即便是有制片方拍出这样题材的电视或者电影,又有多少能通过审查,如期上映或者开播。
所以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搞不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就自然很少有这种类型的影视剧,就是我们现在回想下,这么多年,你看到过几部,关于少数政权的故事,元和清那是继承正统,统一的国家政权,而清相对离我们最近,数量也是特别多,但通常都是戏说,或者宫廷争斗,而正剧都是体现治吏、反腐、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而元朝的影视剧就少了很多,这两个是少数政权统一全国的个例。
而其它割据一方的政权,很少出现在影视剧中,当然宋朝时一个例外,的确,当时并存在几个政权里,西夏、辽、金、元、宋就是宋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度的发展,虽然他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但是法理上就是最正宗的中国这个国度传承者。
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唐王朝时期的风俗人情,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所以他们还是比较向往那个大唐开放无比繁荣的盛世,而对西域的关注,就是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当然至于说是不是有挑起我们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个片子我也没有看过,不可妄自揣测,等有机会看了之后,再补充上吧。
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历史上的回鹘,其部族本名回纥,是秦汉时丁零人,隋时铁勒人的后裔,语言习俗与突厥人相通,在突厥灭亡后,接受唐朝册封,建立了一个控制漠北草原和西域部分地区的强大政权。
当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国势衰落,再也无力压制周边异族时,回纥汗国实质上取得独立,并出动4000骑兵,协助唐朝平叛。在收复叛军占领东都洛阳时,回纥军将子女财帛尽数抢掠而归。此后,回纥长年与唐朝和亲,结为盟好,共同对抗强大的吐蕃帝国,又改族名为回鹘,信奉西来的摩尼教为国教。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其北方新兴的黠戛斯人(即吉尔吉斯人)击败,国家瓦解,部众四分五裂。南下的三十万回鹘人被唐朝分割,歼灭,收降,此后被汉人、契丹人等同化。
留在漠北草原的回鹘人演化为乃蛮部,建立了乃蛮汗国,后来被蒙古人攻灭,同化。
十五万回鹘部众西迁,先到了河西走廊一带安家,公元851年,趁着吐蕃爆发内乱,河西汉人大起义,建立了归义军政权。回鹘首领仆固俊也成为归义军的下属。他奉命西征,收复吐蕃占领的吐鲁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鹘王国。
另一部分回鹘人越过葱岭,和同为铁勒后裔的葛逻禄人融合,建立喀喇汗国。这两部分西迁的回鹘人融合同化了西域的原住民吐火罗人,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民族。
留在河西那些回鹘人,后来也脱离归义军独立,建立“甘州回鹘”政权,长期和党项人争夺河西霸权,后来被党项首领李元昊攻灭。
李元昊统一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后,建立了西夏王国。甘州回鹘人的残余势力则南撤到祁连山脚,成为“黄头回纥”部落,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裕固族”,仍是标准的蒙古人种相貌血统,和他们千年之前的祖先一致。
以上便是历史上的回鹘人,演进为现代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历程。而1988年上映的中日合拍电影《敦煌》,涉及的正是西夏王李元昊和甘州回鹘攻战的历史。
电影《敦煌》:回鹘公主
其实这段历史原本并无任何避讳之处,以李元昊为主人公,记述西夏崛起历史的电视剧《贺兰雪》,于1995年播出。对回鹘相关剧情的描述,远比日本人的蜻蜓点水更详细得多。
电视剧《贺兰雪》:回鹘公主
中国电视剧从来并不避讳回鹘(即回纥)历史,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唐荣耀》,就如实讲述了安史之乱时,回纥可汗默延啜率领精锐骑兵南下,协助唐朝平定叛军的历史。
《大唐荣耀》回鹘可汗:默延啜
目前我国电视剧,因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确实对历史上的某些古民族有些避讳,比如“高句丽”被改成”渤辽国“和”苏楼寒“(《武媚娘传奇》《薛仁贵传奇》),“东突厥”被改成“草原十八部”(《贞观之治》),然而《大唐荣耀》的这一剧情,便足以证明,回鹘并不在避讳之列。
不止如此,2013年版《天龙八部》电视剧中,同样也新加了主人公段誉被“包办婚姻”,和回鹘公主订婚的剧情。
《天龙八部》:回鹘王和回鹘公主
当然,可能还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并无避讳,那为什么在电视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不再拍摄以回鹘历史为主题的电视剧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段历史在公众印象中,原本就十分冷门,鲜有人熟悉和在意,并没有足够的经济理由去驱动拍摄。
其次,因为 回鹘这个民族和当时唐朝的关系,就是一部征服与被征服,互相尔虞我诈、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历史,绝不如史书表面写的那般融洽,因此按照真实史实,拍摄一部类似《权力的游戏》那样的史诗作品,固然是很好的构想,最后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观众的接受程度不高。
再次,自称突厥人后裔的某些土耳其人,一向将回鹘人也强行当做他们的古代历史,将回鹘汗国强行当做他们历史上的国家,更对文化和认同是回鹘人后裔的维吾尔族人多方渗透、拉拢,因此,一部以回鹘历史为主体的影视剧,更会令他们如获至宝,从中吹毛求疵,煽动不满情绪。所以从边疆安定的角度,目前暂时也不宜以这一段历史为主题,做影视化立项。
而居于东瀛列岛的日本人,对大海以西这片大陆的潜意识,便是【唯恐天下不乱,亡我之心不死】拍摄这一题材影视,对他们原本就是并无任何弊端、也无任何顾虑的事。
反过来说,这些不远万里来挖掘中国各古代民族之冷僻史料的日本人,如果真的如他们自称的那样正视和严肃对待历史,
那么他们更应该拍摄的,难道不该是源出东北亚大陆扶余人后裔的日本王室,如何经朝鲜半岛进入东瀛列岛,征服当地原始居民“绳文人”,建立政权后却伪造记录,自称是日本原住民,和所谓“天照大神”后裔的历史么?
难道不该是兴起本州岛中部的大和民族,如何残酷屠灭本州岛西部的出云古国,九州岛的邪马台等古民族的历史么?
难道不该是大和民族如何驱逐和杀戮东瀛列岛的原住民,将他们从本州岛东部一路驱赶到冰天雪地的北海道,贬称他们为“虾夷人”的历史么?
难道不该是日本建国后,如何侵略琉球列岛,将这个饱受华夏文化熏陶千年的古国强行吞并,将琉球人贬称为冲绳人,并把新垣结衣仲间由纪惠国仲凉子比嘉爱未黑木明纱都强制同化成日本人的历史么?
难道不该是日军在旅顺、在台湾、在朝鲜、在中国东北,如何大肆屠杀,将反抗者投入矿山折磨至死,甚至当做万恶的细菌武器试验的历史么?
——这就是照人容易照己难了,对种种包含祸心的糖衣炮弹,同胞们,要警惕啊!
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回鹘,是今天裕固族和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中国人拍的一些电视剧中也有涉及,如《天龙八部》、《贺兰雪》等,只不过有的喜欢看西北地区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人不满足,不过瘾,想看专门以回鹘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却没有。中国不拍有回鹘(回纥)历史影视的原因:
1、对回鹘历史熟悉的人很少,专门以回鹘人、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
2、有什么理由非要专门拍一个以其为题材的影视剧?有什么积极意义?
3、境外势力想分裂我国,便胡乱篡改历史,制造舆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如土耳其的某些阴谋家,乱认祖宗,硬说回鹘人是他们的祖先,挑拨、拉拢、渗透维吾尔族,意图达到他们的狼子野心。
如果拍一部专门以回鹘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骨头里剔肉,没事找事,煽动蛊惑某些不明就里不知他们险恶用心的人的情绪,让他们不安心生活工作,做违法的事,破坏国家的安定。
日本人拍与回鹘历史有关的《敦煌》,难道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历史吗?他们就喜欢乱搅和,至于什么用心,他们自己心里明白,还不是亡我之心不死?
为何中国不拍回鹘历史,而日本却拍了《敦煌》?
回鹘又称回纥,匈奴族的后裔,位置在河西一带,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历任有13位可汗,自称天可汗,想与大宋平起平坐,发生战争不可避免,后又和亲,最终被灭掉。
在这个时期,宋、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可用于电影、电视剧题材太多,中国不拍回鹘历史是因为在众多题材中回鹘历史没被选中,日本人选择拍《敦煌》,我认为是他们对我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感兴趣,又符合日本人总想侵略中国的心里,因为剧中主角西夏李元昊就是一个不甘心自己是小国,总想进犯中原的人物。是他们的心中的偶像、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