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1、月子没出能不洗头就别洗头,能不洗澡就不洗澡。
2、不能天天泡脚。
3、睡觉也要穿袜子睡。
4、一定要带护腕,帽子。
5、一定不能同房切记,切记,切记。
6、母乳喂养的妈妈能躺下的千万别坐起来喂。
7、孩子哭就交给家人去哄,别自己非要逞能。
8、月子里孩子黄疸没退完也很正常,别吓自己,也别紧张。
9、月子里营养要均衡,别听老人说的现在平时吃得太好,月子里要吃清淡。
10、一定要重视卫生,不管是私处还是口腔。
11、坐月子心情一定早愉悦,这样有利于分泌母乳,给孩子Zui天然的粮食。
12、母乳不足时一定不要喝太油腻的汤,容易堵奶。
13、月子里的任务就是吃、睡、奶孩子。
14、睡觉时一定要盖好双脚和腿,不能把关节露在外面。
15、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哭,以及也跟着哭。
16、月子里一定要补气血,可以喝“五红汤”。
17、一定要做满月发汗,产后修复少不了。
18、月子里能得过且过就得过且过,此时不随意等待何时。
19、做月子里尽可能让自己妈妈过来照顾自己,婆婆负责煮饭洗衣,看孩子。
20、不能看电视和手机,眼睛一定要休息好。
21、不管孩子是不是好哄,月子里的妈妈都要心情愉悦。
22、生孩子后一定要尽快适应自己新身份,自己已成为妈妈的身份。
23、月子里老公尽可能得陪着老婆,不仅可以促进彼此感情还可以有效避免产后抑郁。
24、月子里心情一定要平复,不能大喜大悲。
25、女人都喜欢美,到月子里不能为了美节食,化妆等。
26、不能久坐和久站没事就躺着。
27、月子一定要熬坐满40天,这点一定要听老人的。
28、出月子饮食上依旧要注意,不能胡吃海喝,毕竟比起嘴过瘾来说身体健康更重要。
29、月子里一定不能吹风,哪怕一次也不行。
30、一定要勤快“内裤”,不方便的话可以买那种一次性的方便又实惠。
31、生孩子前一定要安排好月子里的事,以免到时手忙脚乱。
32、一定要及时更换衣服,月子容易出汗,小心感冒。
33、如果可以,尽可能睡硬一点的床,不要太柔软,对腰不好。
34、月子里不能脚指甲,不管是手还是脚都不行。
35、剖腹产的妈妈一定要带收腹带,注意伤口清洁。
36、不要用梳子梳头,头发太乱用手扒拉扒拉顺了就好。
女人一辈子Zui重要的三件事:结婚、生子、坐月子。
女人一定要好好坐月子,听老人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和健康比起来,其他一切都是小事。
坐好月子,养好身体才能更好的享受陪伴孩子的美好时光。
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1.别抱孩子,容易得腱鞘炎。
2.别嫌戴帽子丑不戴,一定要戴帽子,防止以后头痛。
3.无论什么季节都得穿袜子。
4.少看手机,容易眼睛疲劳。
5.别听老人的吃太油腻,水果蔬菜都得吃。
6.一定要刷牙,保持口腔卫生。(用温水)
7.心情要愉快,坐月子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别想。
8.别逞能,现在是你懒得时候,眼里不能有活,有什么让家人做。
9.尽量把娘家妈接来,你的心情会开心一大半。
10.别在月子里就开始愁减肥,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11.避免经常弯腰和久坐,以后腰会经常疼。
12.剖腹产的孕妇要经常给伤口打热敷。
13.即使在月子里也要每天清洗私密处。
14.喂奶的姿势不舒服就得纠正。
15.一定要坐满40天,别小看多一天少一天的区别。
16.再热都得盖被子,特别是关节处一定要盖好。
17.有的孩子在月子里会出现各种小毛病,比如:黄疸没退,吐奶,长湿疹,眼屎多,宝妈千万别着急,交给家人处理。
18.千万别熬夜,不要想着熬会夜反正在床上,可以补回来,熬出去的夜是补不回来的。
19.头发别用梳子梳,用手抓一下就好了,以后容易头皮痛。
20.即使出了月子也不能马上干重活,至少半年都得好好养着身体。(有的女人觉得出了月子就各种胡吃海塞,干活也干的猛,觉得已经出了月子了,抬重物也没事,千万不能干这种蠢事)
21.即使有吹风也不能天天洗头,一定要忍住,建议宝妈们生产前留短发,方便做月子。
22.别站着喝汤,以后容易漏尿。
23.即使在月子里也要合理饮食,不要没有顿数,只要不饿就别一想吃就吃,太胖了出了月子很难减下去。
24.生产前一定要安排好如何做月子,要要做准备,不要生完孩子才来着急没人照顾。
25.如果有条件,我建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雇个月嫂,大家都会轻松很多。
女人们一定要重视做月子,好的月子可以让我们女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反之,就会落下一生都无法改变的月子病,有时候“不听老人言,吃亏真的会在眼前”。我们还是得听听过来人的经验,毕竟,谁都不想害你。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看到了就进来聊聊,我一胎落下月子病通过二胎坐月子来恢复好的经历。奉劝各位即将坐月子的准妈妈们不要逞能或者心存侥幸放飞自我,真的等到月子病发作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生第一胎的时候,我家大宝30周早产出来了。生完在医院里我一直压抑着情绪,第三天出院的时候,想到她自己一个人在保温箱里住,我崩塌了。四十多分钟的车程里我眼泪控制不住地一直往下掉,我妈在边上安慰我:坐月子不能流这么多眼泪哦,要不然以后眼睛有问题的。现在回想当时真的有一点产后抑郁,大事小事都控制不住地往最坏的方向想,所以控制不住掉眼泪。医生让回家多学习一点早产儿照护方面的知识,回到家我就一直拿着手机查看,当时觉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宝宝出院回来照顾好她,根本没把我妈的话放心上。还没出月子的时候,老公要上班了,为了能让宝宝吃到我的母乳,我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冒着寒风送奶去医院,大概送了两个星期以后医生终于通知宝宝可以出院了。宝宝回家以后我一个人又是喂奶又是换尿布地细心照顾,经常弯腰或者久坐。
我一直不太愿意相信老人关于坐月子禁忌的说法,加上当时在月子里做了各种不听话的举动也没感觉到什么不舒服,所以出了月子没多久那会我还曾以傲娇的语气跟朋友说了我的“光荣事迹”。直到大宝差不多一岁的时候,我的月子病开始显现出来了。眼睛总是莫名地疼痛,有时候在室外还会不停地流眼泪,大热天的风吹到头竟然也隐隐作痛,更折磨我的是腰酸背痛的那种酸爽,站着煮餐饭都累得直不起腰来,感觉腰已经断掉不是自己的了。这种各种酸疼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宝差不多三岁,从知道怀上小宝以后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坐月子。
生完小宝我开始做甩手掌柜,坚持要求家婆过来帮忙,老公也请了一个月的产假。
- 除了喂奶,其他事情我基本不管。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但也不是一天到晚窝在月子房的床上,产后第二天我就下床走动,月子里经常半躺着跟宝宝做肌肤接触,找个舒服的姿势跟宝宝说话。
- 即使是夏天坐月子,也要戴薄帽子,下床不要让脚直接接触到地面。按我妈的说法,脚底着凉冷风窜体。也就是说,坐月子脚底触碰地面等带凉的物体,凉气最容易从脚底往身体上窜,容易落下怕冷的月子病。头部着凉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后会落下头疼头晕的毛病。
- 尽量少用眼,即使遇到伤心的事情也不要掉眼泪。整个月子里,我很少拿刷手机,即使打电话我也是开免提放边上说话。月子里,我也曾被我家婆气到难过伤心,但是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我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一滴眼泪没有掉。(事后觉得自己好能忍)
- 不要经常弯腰或者久躺久坐。女人生孩子不管顺产还是剖腹从产,最受伤的是腰部,月子里更是要非常注意保护这个部位。需要弯腰做的事情交给其他的亲人去做,自己也不要保持一个姿势太久。
离坐完第二次月子已经有两年了,我之前一胎落下的月子病没有再犯。身边的人看到都说我起色比以前更好了,我自己感觉身体比以前确实好很多。总是,女人坐月子一定要重视,做不好月子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最后,关于通过第二次坐月子来改善身体毛病的做法,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个经历,不代表适合于每一位妈妈,请大家理智看待。
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1.一定要穿袜子,做好足部保暖,最好不要穿拖鞋。很多月子里穿拖鞋久了的过几年脚跟会痛。
2.带帽子,做好头部保暖。
3.注意休息,少看手机,对眼睛不好,不要久坐,对腰不好。
4.可以刷牙,用温水,用硅胶牙刷,不伤牙龈。
5.可以洗头,用艾草水,洗完后快速吹干,注意保暖,别受凉。
6.可以吃水果,怕冰可以用热水稍微热一下。
7.不要听老人的吃的多奶水好。生产完一周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别一生完就天天母鸡汤,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堵奶。一周后再慢慢添加荤汤,荤素搭配既有利于健康又不会缺乏营养。
8.少生气,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的你身体恢复还有乳汁分泌都是有好处的。
9.别太紧张孩子,你就负责休养身体,孩子哭了交给家里其他人去管。
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我个人觉得月子病是个伪命题,产后体虚,休息和保养确实很重要,但别动不动就拿什么月子病说事儿,搞得新手妈妈们谈之色变,一些本来就娇气的人更是越发矫情了。
经常说的月子病:腰酸背痛、头疼、脚后跟开裂…… 产褥期本来就是恢复的过程,母体的激素在骤然变化,身体也在自我调节。
腰酸背痛与不当的抱孩子、哺乳姿势有关,老了以后腰酸背痛原因是肌体退行性变化、多年积累的肌肉劳损……只要有点啥,就怪月子没坐好,那试问,老头子👴腰酸背痛他又归结于哪里呢?
坐月子是中国的传统,坐就坐呗,别把月子病说的这么玄乎,爱自己是有必要,过分强调月子病,捂得密不透风也不至于……那几个在月子里捂太多导致虚脱而亡的案例居然还能出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今,真是可悲了!
关于坐月子,大家理性看待此问题罢
大家在坐月子时有哪些避免月子病的经验可以分享?
我生老大的时候坐月子手接触了两次凉水,后来手就总是感觉很涨。大概过了一年才好。
还有就是脚后跟一直很疼,可能跟没有穿柔软的拖鞋有关。这个也过了有一年,但也总是不舒服。
生老二的时候40岁,比较注意这些,手没有问题。脚后跟还是有点疼,但几个月就缓解了。
生老二的时候我还注意控制饮食,孩子体重挺沉,身材反而恢复,现在比刚才的前还瘦。
我觉得坐月子还是应该多注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