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每个作家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都有他擅长不擅长的人物,有的了解得多一点可能就多写一点,不大了解就少写,免得造成笔误被人耻笑。
当年明月的这部书是根据自己喜好写的,肯定对于人物的渲染有所多寡不同,这个可以理解。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因为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谋士众多,刘伯温并不是唯一的。
刘伯温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洪武三年(1370),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要知道公侯伯子爵是古代分封的爵位。
刘伯温在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经史通达,尤其擅长于象纬之学,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诸葛亮在世。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等人,以礼相待,收为己用。
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
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民间传说是吃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药而死,而胡惟庸是受朱元璋之意看望刘伯温,送治病的药给他吃)。
刘伯温的故事选编: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我们来看,刘基吃了胡惟庸给他的药,身体更加不舒服了。
胡惟庸在当上宰相之后,刘伯温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后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胡惟庸当时是带着自己的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的,当时御医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完之后就难受了好几天。
过了几天之后,刘伯温一直不能上朝,于是就派人禀告朱元璋,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御医的药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
朱元璋听后只是嘱咐刘伯温安心休养,朱元璋就把刘伯温给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就拒绝家里人给他开的药,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默认或者授意的,因为刘伯温嫉恶如仇,与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让胡惟庸送药,无异给他加害刘伯温提供了方便。
胡惟庸小人也,加害刘伯温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虽然是推测,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初期朝臣之间的内斗如此激烈,明争暗斗,波涛汹涌。
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了,还是免不了被慢性毒药毒杀。以刘伯温的智慧不难看出药里有毒,但是皇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所以他回到家乡后,拒绝乡里给他送的药,不再服药医治,大概一年多后就死了。
然后他在死的时候和他儿子说:我本来想向皇帝上遗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
但是等胡惟庸败了,皇帝必然会找你们问我临死有什么遗言,到时候你们再把我的信交给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刘伯温有什么遗言吗,他的儿子把他的信交给了朱元璋。
其实,明初的政治斗争十分的强烈,刘伯温代表的是浙东集团,李善长代表的是淮西集团,两大集团在朝廷里互相争斗。
朱元璋贬刘伯温的目的是打击浙东集团政治势力,而抬升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的地位。(胡惟庸依附李善长,属于淮西集团的成员)。
但是胡惟庸案后十年,朱元璋杀开国元勋,右丞相李善长,哪怕你有丹书铁券,照杀不误。因为除谋反罪不赦,那么杀你的罪名就是谋反罪,所以也没有办法赦免。
以上讲的是为啥写刘伯温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过于多了,不可能每个都浓墨重彩,作家也不是万能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每个作家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都有他擅长不擅长的人物,有的了解的多一点可能就多写一点,不大了解就少写,免得造成笔误被人耻笑。
当年明月的这部书是根据自己喜好写的,肯定对于人物的渲染有所多寡不同,这个可以理解。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因为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谋士众多,刘伯温并不是唯一的。
刘伯温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洪武三年(1370),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要知道公侯伯子爵是古代分封的爵位。
刘伯温在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经史通达,尤其擅长于象纬之学,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诸葛亮在世。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等人,以礼相待,收为己用。
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民间传说是吃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药而死,而胡惟庸是受朱元璋之意看望刘伯温,送治病的药给他吃)。
刘伯温的故事选编: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我们来看,刘基吃了胡惟庸给他的药,身体更加不舒服了。
胡惟庸在当上宰相之后,刘伯温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后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胡惟庸当时是带着自己的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的,当时御医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完之后就难受了好几天。
过了几天之后,刘伯温一直不能上朝,于是就派人禀告朱元璋,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御医的药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
朱元璋听后只是嘱咐刘伯温安心休养,朱元璋就把刘伯温给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就拒绝家里人给他开的药,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默认或者授意的,因为刘伯温嫉恶如仇,与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让胡惟庸送药,无异给他加害刘伯温提供了方便。
胡惟庸小人也,加害刘伯温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虽然是推测,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初期朝臣之间的内斗如此激烈,明争暗斗,波涛汹涌。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了,还是免不了被慢性毒药毒杀。
以刘伯温的智慧不难看出药里有毒,但是皇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所以他回到家乡后拒绝乡里给他送的药,不再服药医治,大概一年多后就死了。
然后他在死的时候和他儿子说:我本来想向皇帝上遗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但是等胡惟庸败了,皇帝必然会找你们问我临死有什么遗言,那个时候你们再把我的信交给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刘伯温有什么遗言吗,他的儿子把他的信交给了朱元璋。
其实,明初的政治斗争十分的强烈,刘伯温代表的是浙东集团,李善长代表的是淮西集团,两大集团在朝廷里互相争斗。
朱元璋贬刘伯温的目的是打击浙东集团政治势力,而抬升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的地位。(胡惟庸依附李善长,属于淮西集团的成员)。
但是胡惟庸案后十年,朱元璋杀开国元勋,右丞相李善长,哪怕你有丹书铁券,照杀不误。因为除谋反罪不赦,那么杀你的罪名就是谋反罪,所以也没有办法赦免。
以上讲的是为啥写刘伯温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过于多了,不可能每个都浓墨重彩,作家也不是万能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谢谢大家支持。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朱元璋时代,做一个清闲的隐居人都不行,刘伯温早已隐居乡里,还要有如此的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邀请。
1在民间刘伯温是神人,和张子房,诸葛亮,徐茂公等人齐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活神仙。
很多神奇神秘的事情都往这几个人身上套,比方说诸葛亮的马前课,刘伯温的烧饼歌。
这是刘伯温的民间形象,但是历史上呢?
可能刘伯温就没有那么的神了,他和诸葛亮待遇简直天差地别,诸葛亮出山后总揽军政大权,在《三国演义》上刘备对诸葛亮简直敬若神仙,言听计从。
即使正史《三国志》,刘备对诸葛没那么言听计从恭敬有加,但是夷陵之战以后白帝城托孤,他依旧把江山和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告诉诸葛亮,阿斗这小子行你就帮帮他,如果这小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君可自取。”
不管刘备这话是真心还是试探,但是恰恰是这几句临终之言,成就了这对君臣的千古佳话。
刘伯温就没这么好运了。
2刘伯温少年聪明,早早的就考上了进士,给朝廷戡乱,出了很多注意,但是都没有引起重视,不被元朝重用。
后来刘伯温在官场混了一段日子,大约看透元朝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了,所以后来就辞官回家隐居去了。
刘伯温辅助朱元璋也很有意思,朱元璋攻下金华后,听说这里有很有名的四个人,号称浙东四先生,于是就派人拿着点心去请这四位出山为自己服务。
这完全是打包价。
一开始,刘伯温还推辞了一下,然后一个叫孙炎的人给他写信说:你一定得来啊。
于是刘伯温就来了,还给朱元璋献上了早就写好的小作文《时务十八策》。
刘伯温的出山和诸葛亮就差了行市了,完全没有诸葛亮被三顾茅庐,甚至一顾也没有。
朱元璋只是派人拿着礼物来请了一下,可能连张飞关羽这样级数的人都没出场,刘伯温还想学诸葛亮摆一下架子,人老朱直接不理,不惯你臭毛病,直接让手下人写封信。
3刘伯温还是有真本事的,为朱元璋策划很多大事,尤其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时,刘伯温给朱元璋的一些建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时候君臣之间多少有点孔明和皇叔之间的味道。
刘伯温处处学诸葛亮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但是也因为这样先后得罪了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位宰相。
他晚年效法张良隐居,在老家喝酒下棋不问政事,当地县令化妆来访,他都拱手作揖自称草民,可谓小心到了极致。
但是即使是这样,依旧没能逃过胡惟庸的算计。
胡惟庸害他的方式很要命,因为刘伯温懂得阴阳数术,所以他让人向朱元璋告状说,谈洋这地方的风水很好,有王者之气,刘伯温想在这儿修坟墓,老百姓不同意,他动用势力压迫百姓。
压迫百姓这事儿朱元璋也许不太在意,但是你想在有王者之气的地方修坟墓,刘伯温你想干嘛?想让子孙后代当皇帝吗?
于是朱元璋把他诚意伯的爵位给夺了。刘伯温知道这事儿的严重性,亲自到京城谢恩,然后呆在京城不敢离开,恐怕有人给自己小鞋穿,老朱再怒就不是剥夺官位这么简单了。
在京城就到了胡惟庸的权利范围,他于是开始暗害刘伯温,趁他病时往他的药里下毒,胡惟庸真的深谙趁你病要你命的真理。
后来看刘伯温病的不像样子,朱元璋顾念旧情派人把他护送回老家,没过一个月,刘伯温就去世了。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老大被胡惟庸害死了,老二因为耿直说错话,被明成祖朱棣害死了。
4当年明月没有浓墨重彩的写刘伯温,为啥?大约是因为不好写。
如果按照老百姓心里的活神仙来写,那就不是写历史,而是写小说了,如果按照历史来写,和人们想像中的刘伯温又差太多,那么干脆不写,一笔带过更好。
不过当年明月还是写过一个和刘伯温一样的活神仙,那就是王阳明。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王阳明的篇幅不下于朱元璋,当年明月写他如何少年顽略劣,如何官路坎坷,如何龙场悟道,后来如何天纵神明,轻而易举的平定了宁王叛乱。
这部分故事简直就是一部圣人的成长史。我就是从王阳明这儿入坑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我看的是连载版,每天两章那种,成书后反而看的少了。
大约在当年明月以及很多人心目中,刘伯温其实没有王阳明重要,王阳明是心学大师,开宗立派的人物,刘伯温只是个军师。
看历史刘伯温到晚年活的很憋屈,和民间算无遗策的活神仙的人设基本就是两路人。
老百姓只要爽,所以加了很多想象再刘伯温身上,历史上的刘基后来活的很不爽,死的不明不白。
其实如果刘基知道自己后世的刘伯温的人设,大约他也想像那样活一回吧。
=============
文:薛白袍欢迎点赞,欢迎评论,谢谢关注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明朝那些事儿的书中,肯定不想多写,刘伯温对明朝的建立,立下了的丰功伟绩。刘伯温是智慧高超的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指点迷津。使乞丐朱元璋当上皇帝,这么利害的人物。朱元璋这么能容纳得下他。怕朱家天下落到刘伯温手里。想对他下毒手。刘伯温知道朱元璋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会杀功臣,而且刘伯温又是头号功臣。首先动手的就是刘伯温。智者刘伯温心知肚明。称病告老还乡,想过隐居山林的生活。朱元璋假腥腥的挽留。说你回乡休养一段时间。然后再去接他回朝。
这然后就派医生去看刘伯温,这医生是杀刘伯温的,开的药是慢性毒药,本就无病的刘伯温,喝药后反而有病了,并且一天比一天重。后来连床都起不了。刘伯温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就写下了警告自己后人不要为官的遗嘱。
后来朱元璋接二连三找莫需有的罪名,杀害了所有的大小功臣。这样一个残暴的君主,怎么会让一些文人墨客写下他的丑恶嘴脸。肯定谁写就杀谁。朱元璋执政朝庭期间,为了显他的威力。订了很多残酷的章法限制百性。有走路的章法,坐姿规定,吃饭的吃相,睡觉不让打呼噜。都订有规矩。违者惩罚.。惩罚刑具五花八门。不是把人治残,就是治死。这样一来就把百姓治服了,乖乖听话。你们说说,连日常生活小事都受限制,违背者不是残就是死。谁又敢说个不字。所以明朝那些事儿的书中写刘伯温的丰功伟绩全无,说明朝坏话的少。都是后人写刘伯温光辉历程的很多。有本书是后人写的,刘基的神机妙算,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值得一看。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刘伯温在民间文学里的形象仅次于诸葛亮。
因为在正史上他的前半场的确奇谋长略,妙计百出!很不夸张地讲,朱元璋同志是个决策天才,在很多决定命运的战略时刻,真理都站在他的一边,而他站在众人的对面。而和他拥有着同样高远战略目光,站在众人对面的人就是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朱元璋对其也非常欣赏,经常称之为吾之子房。
但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刘伯温根本不璀璨。甚至被刻意地描述成可有可无。很显然,在当年明月的眼里,正因为朱元璋太优秀了,太不世出了。所以朱元璋同志的光辉自然遮住了刘伯温。如果刘伯温只有前半场,而无后半场。则会赢得自己的尊重,至少会像郭嘉一样存在。
这所有的一切原因在于”朱元璋并不是刘备。”第一,朱元璋并没有给刘伯温太多表现的机会,朱元璋同志是”带着刀”邀请刘伯温加盟的;
朱元璋同志并没有说专门请你刘基来给自己做军师,而是派人去请”浙东四先生”。这就相当于刘备找了徐庶,说去把诸葛亮、孟健,石韬、崔钧四个人都喊来帮我做事。诸葛亮一看这不尊重人么,自然不肯去。不肯去就派个小喽啰带着刀送了封信去,“你一定得来啊!”他要是不肯来,手起刀落,提着他们四个人的人头回来。只不过朱元璋派的给刘伯温写信的人有名字,叫孙炎。虽然刘伯温内心里也会大骂”特么请军师,不是这个套路!”然并卵,小命还是重要的。
第二,朱元璋同志做事情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基本上不太会给刘伯温太多赢得荣誉的机会;
必须讲的是刘伯温的确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在谋略方面,他曾经就是诸葛亮文学形象的早期原型之一。他经常会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发表与众人完全不同的建议,而关键问题是敢于采纳这种建议的人是朱元璋,而且他时刻表现出的是,这就是他的决策与见解。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巨无霸”陈友谅,”统兵八十万众,攻陷太平,意欲东向,与将军会猎于吴!”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朱元璋也意犹未决。这个桥段熟不熟悉?太熟悉了!三国演义里孙权面临的困局亦是如此啊!然而朱元璋把刘伯温拉倒帐内以后,出来就像变了一个人,豪气冲天,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大家同心一意,跟陈友谅死磕!其实每个朱元璋走向成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刘伯温的身影。
第三,朱元璋并未中道崩殂,而刘伯温也没有机会独掌军权,做朱标的亚父。
如果历史给到刘伯温这样的机会,刘伯温可能还会有翻盘的机会,自己写个出师表啥的,说朱元璋同志曾经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正当时人朱元璋同志已经没了,怎么说都由你自己。而其他活着的当事人,只要脑子没问题,都会懂得闭嘴。甚至可能还会这么说,对的,对的,我亲眼所见先主”三顾茅庐”来着!
第四,朱元璋同志穷人出身,所以他有一种典型的”工具论”,这才是彻底葬送“天才”刘伯温的最终因素。
他用李善长的“淮右集团”平衡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再通过放纵胡惟庸清洗“浙东集团”,来彻底收拾“淮右集团”,甚至彻底解决相权。现实中的刘伯温,好不容易躲过了加封“丞相”这个暗箭,却不曾想到自己却成了解决“淮右集团”的鱼饵。最终死的莫名其妙!这个就没办法往”算无遗策”的方向去加工了。
不是刘基无能,实在是朱重八太给力啊!所以这样一个一直受制于朱元璋的人,真心没有必要按照民间文学的套路,再去过于神话!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
文章总有偏重,看他的重点是什么?如果重点牵扯不到刘伯温,自然就不会对他浓墨重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