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特别有必要。

养育孩子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千万别凑合。把宝宝饮食照顾周全了,妈妈会省心好多。

我已生过二胎,大的和双胞胎小姐妹相差10岁,过来人了,说说我的经验。

我家现在二胎的双胞胎姐妹,吃饭啥的特别好,不挑食,好喂养。饭吃得不少,我想和最初添加各种辅食有很大关系。

两个宝贝37周出生,所以我在近7个月时才开始喂强化铁米粉,适应几天后就逐渐地接触各种糊糊食品,如苹果泥,山药泥,菠菜泥,红萝卜泥,土豆泥等等。

制作这些泥状食物当然要用到辅食机啦,我记得吃辅食的前几个月,我每天都忙碌着给宝宝做各种食物,辅食机几乎天天都要用。

那时有姥姥帮忙带孩子,我可以专心做美食。除了小宝宝的,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都由我负担。

做泥状的辅食机,我用的是“九阳料理机”,这是我在好多年前网购的,当时99元,带两个杯体和刀片工具。大杯做果汁奶昔,小杯可磨干粉。以前一直躺在厨房柜里很少用到它,自从有了小宝贝们,我天天用,感觉太方便了,我用小杯体联合打果汁的刀片(4片刀)使用,打糊状食物时间短10多秒就好,成品特别细腻。

唯独缺点:声音太大,有一次,宝宝在客厅听到机器启动声,吓得哭起来,从那之后,我每次用到这个料理机都会把厨房门关上再操作,这样宝宝就再没被吓到。

另外使用频率很高的辅食工具有打蛋器,可以快速把鸡蛋打发,我给宝宝做蒸糕时用到,还有常常做不同口味的溶豆,记得那时做这些宝宝食品,小宝贝们总是来者不拒,我做啥她们都吃,大女儿眼谗也会跟着吃。

小宝贝们1岁时,我自己做了生日蛋糕,一个大人吃的,一个宝宝吃的。一家人吃得很开心,这让我感到特别上瘾,很有成就感,越做越爱做,乐此不疲。

给宝宝做蒸糕,需要购买模具,我买的一套有四个,可能10元左右,每个都很小,形状也很漂亮,做好的蒸糕宝宝一个就够吃了。

妈妈们用心学习各种辅食制作,只要你想做,就会忍不住购买各种辅食工具,就怕买回来你不用,那就可惜了。

我相信,会做宝宝辅食的妈妈,孩子喂养的都不会差。

因为你让宝宝接触到了不同食物的口味,做出漂亮的形状,里面装满了妈妈的爱,宝宝一定会爱上这些美味。

很庆幸,我的双胞胎女儿长到1岁多了,饮食方面真的值得我夸赞。没有出现过积食,添加辅食后也没有拉过肚子。每天排便,食欲很好。

其间感冒过两三次,咳嗽过一次,发烧过两次(病毒感染,其中一次出疹子)但吃药两三天就好了,我从没有像老大时生病的那种紧张程度。

说起第一胎时,没有喂养经验,自认为本人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养孩子上从没有过应付不来的感觉。

但实际上大女儿小时候真的喂养不算好,养成了爱生病的体质弱的孩子,惭愧。

那时没有辅食机,除了米粉就是家常稀饭粥之类,也没有宝宝专用的面条,吃的成人面条,蔬菜肉类都是切碎,宝宝吃下去肯定消化吸收有限,时常会出现积食便秘症状。记得大女7个月时就去中医院输液了,2个月后又是消化问题。

出生时体重7.8斤,身长50厘米,身体指标非常好。一直母乳喂养至1岁3个月,得了手足口病,口腔溃疡,吸奶时喉咙疼,从此以后再也不吃母乳了,这样断了奶。

米饭🍚面条都吃得少,关键还是不会做,吃大人饭宝宝消化不好。虽然我也经常单独做给女儿吃,但孩子可能脾胃功能没有运化不好,吃得不多,特别是各种维生素微量原素摄入不足,长期以往体质就会下降,容易生病。

断奶后奶粉喝的少,慢慢体质下降,动不动就感冒,引起咳嗽甚至气管炎,就要住院治疗。

记得2-3岁时一年输液4次,一次按5-7天算,一年孩子得输液1个月,天啊,输液对孩子身体伤害有多大呀。

现在总结:大女出生很健康,却被我养成了复感儿,当时的我真的不会找途径去学习。

轮到小宝们,我一定要养好宝宝的胃,让她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她们好,我才能轻松。

结果是看得到的,宝们睡眠质量好,饮食也不错,不怎生病,我已很满足。

辅食机在我养娃的历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条件好了,工具都普及了,家家都能买得起,为了宝宝的成长,该买就买,买了就用,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在孩子六个月添加辅食之后,辅食工具是每个家庭都必备的物件,“是否需要买辅食机”这个问题四年前我也考虑过,最后经过多方比较放弃购买。而我认为它是“鸡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伪方便

很多妈妈买辅食机是为了方便快捷省力,但使用下来会发现并非如此。我表妹当时就买了一台比较轻便的搅拌机,专门用来给孩子打辅食。但据她反馈,打食物的时间是缩短了,但频繁的清洗让她心烦。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辅食要一种一种添加,尽量不出现混合喂养。那么如果要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辅食,就需要搅拌一次清洗一次。虽然现在的机器都是全身水洗,但连接刀头的很多缝隙还需要仔细刷才能保证没有食物碎渣残留,如果不刷干净很容易霉变产生细菌。我表妹的那台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束之高阁了。

难保食物新鲜

我最初考虑想要购买的是蒸煮搅一体的辅食机,总觉得只需要把食物放进去一拧旋钮,整套工作都可以结束,连锅都可以省了很方便。但我到母婴店仔细研究了说明书之后才发现搅拌量是有最低要求的。

吃糊状辅食的一般都是低龄婴幼儿,每餐食用量极少,如果按照要求量去加工辅食,那么每次加工的差不多够孩子半星期的餐量,除非家长把剩余的食物吃掉,否则孩子就要不断的去吃解冻再重复加热的食物,对健康无益。当然我身边很多妈妈会选择直接给孩子做好一个星期的辅食,并不在乎冷冻和再加工会破坏食物的营养,因此这个问题需要自行考量。

虽然现在多数辅食机的售价仅在100~300元左右,买一台并不会对家庭生活造成负担,但短暂的使用期过去后,您还要付出空间成本去存放它,是否划算并不单单是金钱的问题。

我家孩子从10个月左右开始吃细碎的固体食物,因此我认为真正需要父母去精加工的辅食期只有短短四个月左右。那么在这短暂的加工期内,没有辅食机我们该怎么样给孩子方便地制作辅食呢?我是这样做的:

果泥

我家孩子吃水果是最省事儿的,并没有专门制作成泥,而是根据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喂食方法:

像香蕉、火龙果之类的软水果从最初就是直接用牙床啃;

像葡萄、橘子之类有子有膜的水果就是用咬咬袋;

像苹果、梨之类的硬水果我会用勺子刮给她吃。

菜泥

菜泥的制作相对麻烦,我用到了辅食碗。先把各类蔬菜在锅里蒸熟,然后用擀面杖在辅食碗里碾压成泥。

肉类

我家孩子在添加辅食时,并不是所有的肉类都以“泥”的形式出现。

像鸡肝、猪肝、鱼肉、虾肉等本来细腻柔软的荤食,我一般会在辅食碗里给碾压成泥;

像鸡肉、猪肉、牛肉之类粗纤维的肉类,我会直接把它们炒成肉松,给孩子添加在米糊或粥里。

其实加工孩子的辅食可能没有您想象中那么复杂,没有辅食机照样操作。而且为了孩子日后的咀嚼能力和肠胃消化功能着想,不建议您给孩子加工过于精细的辅食。

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我家宝宝已经一岁多了,在宝宝四个多月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强烈的食欲,流口水,大人吃饭时抓碗,吧唧嘴。我当时就给他添加了辅食(含铁,锌,钙)的米粉,第一次吃可高兴了,抓着碗不放手,后面慢慢循序渐进蒸的南瓜泥,胡萝卜泥,再就是蔬菜汁,蔬菜泥,水果泥,鸡蛋羹…那时候其实也挺纠结的到底买不买辅食机,看了好多家,挑过来挑过去到底还是没有买,为什么呢?

1.一岁以内的宝宝基本以母乳或奶粉为主,辅食吃的量少。

2,宝宝辅食基本都是细软的量又少,辅食机一次做太多,时间长了不新鲜,还浪费食材。

3.宝宝添加辅食刚开始都是泥糊状的,随着咀嚼肌发育和出牙,他也要逐渐过渡到颗粒状的,大块的食物,辅食机就仅能用两三个月,不划算。

4.辅食机的高速旋转研磨会破坏食物中的部分营养成分,长期吃对宝宝发育有影响。

5.平时家里面的厨房用具就可以做婴幼儿辅食,蒸,煮,炖。

6.辅食机价钱不等,几十到上百,综合上述不介意够买。

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看你经济能力跟需求!以下是我花了许多钱总结的经验,你看了一定有用!

1.辅食工具有很多,研磨碗一个在十块钱左右,磨碎煮熟了煮烂的食物!

2.料理机几十块可以磨粉、榨汁、豆浆、米糊、绞肉~缺点是不能加热!

3.料理棒,几十块可以搅碎食物,买的时候觉得看起来很方便,买了以后觉得只能用来碎菜!

4.辅食机一百多块,我想买但是没有买!感觉功能只有蒸煮粉碎,不太实用!宝宝一岁以后比较喜欢吃煮的粥跟面条

5.豆浆机带米糊果汁功能的三百块左右,这行豆浆机可以说淘汰了,缺点价格贵优点做豆浆方便!

6.破壁机,三百块左右,包含以上所有功能!不需要去商场买一千多两千多的牌子!网上买三百多的挺好用的了!包含以上工具所有功能,蔬果汁、豆浆、米糊、研磨粉末、绞肉,加热、蒸煮无所不能,还可以一键清洗,缺点噪音有点大!但还能忍受!看到我家的一堆小电器好头疼!

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宝宝辅食初期,蔬菜、肉类需要处理成泥状、糊状。

因为每餐的辅食量很少,普通的家用搅拌机无法充分研磨,这时就需要用上小容量的宝宝辅食机。

由于蒸煮一体的辅食机清洗不方便,宝宝的辅食期只有6个月左右,时间短,用的时间段很容易闲置。

因此,花爸这次选择只有搅拌功能的辅食机来测评~

接下来,就让花爸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10款百元左右的宝宝辅食机究竟怎么样吧!希望能给各位宝妈一些参考!

测评开始之前,先讲下我们本次测评的指标:

做工细节(有无毛边毛刺、瑕疵)

安装便利性(安装是否方便)

研磨功能(是否能将不同食物研磨成泥状)

噪音(测试噪音的大小)

清洁便利性(清洁是否方便)

样品信息做工细节

1.仅OIDIRE、百乐思、小熊机身光滑圆润,其他辅食机的杯盖或者机头边缘,摸起来会比较“锋利”,存在割伤风险。

2.仅小熊、海蒂诗无刀片保护套,收纳时不太安全。

3.仅小熊的防滑垫是不固定的,容易丢失。

4.仅OIDIRE根据不同类别的食物标出了制作上限,方便新手宝妈把握宝宝的食量。

5.百乐思有称重功能,量程为0~1kg。

安装便利性

一放就卡准的选手:百乐思、贝恩施、美的、 浦利顿、OIDIRE

须转动卡准的选手:小熊、海蒂诗、小贝熊、superbaby、babycare

▲babycare需要将电源线与杯盖对位点对齐。

噪音

花爸帮大家测试了10款辅食机,空转(仅有水)、打肉、打菜时的音量,同一个产品的3种情况区别不是很大。

▲仅展示空转时(水)噪音值

以人耳的感受为准,噪音低于80分贝的babycare小熊OIDIRE海蒂诗百乐思,在接受范围内,其他款的噪音则比较刺耳。

研磨功能

测试方法:将猪瘦肉切成2*2cm的小块,煮熟,分成10份,每份约35g,加入30mL水,每个辅食机连续研磨30s后倒出,观察是否成泥状。

将胡萝卜切成2*2cm的小块,煮熟,分成10份,每份约50g,加入30mL水,每个辅食机连续研磨20s后倒出,观察是否成泥状。

注:辅食机单次工作最长不得超过30s,因此研磨时间分别设置为30s、20s。

测试结果如下:

贝恩施是细腻的肉泥,其他均为小碎肉。

所有辅食机都能将熟胡萝卜处理成泥状。

综上,只有贝恩施可以同时将蔬菜和肉类处理成泥状,其他辅食机处理肉类的表现较差,适合用来给较大月龄(一般是9月龄以上)的宝宝制作辅食。

清洁便利性

01.机头

在测评过程中发现,研磨时,如果刀组件与杯盖间有较大空隙,就会有食物被甩到机头衔接处。

▲浦利顿的刀轴与杯盖有较大空隙;OIDIRE的刀轴有挡片设计。

以处理胡萝卜为例:

OIDIRE、百乐思、小贝熊、海蒂诗机头无溅液外,其他都有。

02.杯盖

babycare的杯盖里侧有凹陷,手指无法伸进去,需要用细小的刷子清洁。

其他辅食机的杯盖都无清洁死角。

03.刀组件

百乐思、美的、贝恩施的刀组件是可拆卸的,接口处不紧密,须拆卸清洗,且刀片拆卸难度大,有割伤的风险。

小熊的刀组件内为弹簧设计,可能会有食物残留在里面,需要注意清洁。

而且,仅使用了数次,刀组件已经生锈了~

海蒂诗的刀组件与刀轴相接的地方,是一个螺丝钉,也容易有食物残留。

注意:所有辅食机刀组件的塑料部位,都容易被染色。

▲打了一次胡萝卜就染色了

04.杯身

所有辅食机的杯身都很好清洁。

总评

10款150元以下辅食机测评下来,花爸遗憾地发现,没有一个是“完美”的:

做工细节好的,研磨不给力;

研磨表现优秀的,存在多个清洗死角。

如果非要在从中选择一款的话,花爸认为OIDIRE这款做工细节表现最好,清洁死角最少,可以考虑。

综上,本期测评没有推荐产品。

但是研究了10款产品之后,花爸还是总结出了一些选购小技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辅食机刀组件有挡片设计,与杯盖间无空隙,就不会有食物被甩出来。

2.检查杯盖、刀组件等部位,选择无清洁死角的辅食机。

想了解所有实测详细过程的小伙伴,可以私信“小红花测评”回复“宝宝辅食机”查看。

宝宝马上六个月,有必要买辅食机吗,你觉得实用性怎么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婴儿在满6个月(180天)后开始添加辅食。于是妈妈们便开始筹划购买些方便实用的辅食工具,其中辅食机就在考虑的名单内。但有的人认为辅食机太贵,可以用研磨棒代替,是个鸡肋产品;有的人认为辅食机很实用,是必备育儿神器。那么婴儿的辅食到底是怎么做的,是否需要用辅食机呢?

先来看看婴儿的辅食是怎么做的

辅食的目的除了增强营养,还需要承担提高宝宝咀嚼能力的任务,让宝宝从接受新食物到自主进食。总体来说辅食做法几乎为蒸、煮、炖。但不同时期辅食的做法却不同。

  1. 宝宝的辅食以什么样的形式添加:纵观整个婴儿阶段的辅食过程,可以将整个辅食阶段分成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6-7个月吞咽期,辅食为泥糊状辅食。②第二阶段:8-9个月懦嚼期,辅食为泥状、碎末状。③第三阶段:10-11个月细嚼期,辅食为碎块状、指状。④第四阶段:12月以上咀嚼期,辅食为条状、球块状等。
  2. 宝宝辅食吃什么:辅食添加的原则是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从稀到稠。宝宝的第1口辅食应该是高铁米粉,当宝宝适应米粉后,就可以逐渐往米粉里加泥糊形的蔬菜,接着添加水果泥、肉泥等,混合或单独喂宝宝。6个月每次添加一种蔬菜,7个月后可以每次添加两种蔬菜,8个月后多种食物可以混合做。
  3. 宝宝辅食吃多少:宝宝的饭量从一勺米粉开始,根据宝宝的接受度逐步增加。6个月宝宝每天一顿辅食(每顿一勺米粉,约30ml),7—9个月每天1-2顿,10个月后每天三顿辅食,和大人进食时间一致。宝宝的辅食添加应该遵循“吃多不限制,吃少不强制”。
  4. 宝宝辅食制作特殊之处: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都指出1岁以内的宝宝不应额外加盐、糖等调料。所以在做辅食时,尽量和大人的食物分开。

综上所述:6~8个月之间的辅食是最麻烦的,因为需要把食物弄成泥糊状。像山药土豆南瓜等蒸熟之后用勺子就可以将它们捣成泥,像胡萝卜肉这种本来比较硬的食材,如果不借用专用工具,就很难将它变成泥糊状。9个月以后,随着宝宝出牙的数量增多,咀嚼能力增强,宝宝就能吃的颗粒状、大块食物,我们只需要切碎,简单加工即可。

总的来说辅食的过程就是先把食物蒸煮熟透,然后打成泥,父母为主导用勺子喂食,然后是从小的软的颗粒,根据宝宝的能力,慢慢的过渡到大的硬的颗粒,让宝宝慢慢领悟如何咀嚼。

辅食机有那些实用之处呢

当我们知道了宝宝的整个辅食过程之后,根据需要来看看辅食机在各个阶段起到的作用。

虽然市面上各种各类的都有,但我想妈妈们在选择辅食机时,首先会选择一款:容易清洁、方便操作,可碎食物、打成泥,不占地方,使用和材质都安全的辅食机。这样的辅食机大约在300元左右,我也买了一台。

  1. 优势一安全:因为我一个人带孩子,常常忘记锅里煮了东西,所以已经煮坏了4个锅。辅食机都是用电来运行的,到点就会自动断电。偶尔抱着孩子进厨房,也不用担心油、烟、明火给小孩儿带来误伤。所以对大人和小孩来说都很安全。
  2. 优势二省心:在宝宝睡觉之前把食物煮在辅食机里,宝宝醒之后就可以直接将食物打成泥喂宝宝。即便是宝宝需要手指食物(比如山药棍),也可以用辅食机将它蒸熟之后给宝宝。由于宝宝每次食用的饭量很少,辅食机几乎可以满足8个月以前的需要,比在大锅里面做省事。
  3. 优势三方便:可以将食材打成泥、汁或者是颗粒状。也就完全满足了宝宝辅食初期的各种需求。使用完了之后清洁起来也很方便,用水冲就可以搞定。

以上3点就是我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辅食机的优点,对于我一个人带孩子来说,它帮了我很大的忙,虽然在整个育儿过程中出现的时间非常的短。随着宝宝的长大辅食机就没什么用了,一是宝宝不用再吃泥糊状食物,二是辅食机的容量已经喂不饱孩子了。在我宝宝8个月的时候,就把他送给其他更小的宝宝了。但是有两类家庭,我是非常推荐你们购买辅食机的:

◆第1类妈妈(或全职爸爸)是像我这样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的妈妈。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常常会被各种事情耽误,忙得头昏脑胀,六七个月大的孩子活动量很大。用辅食机制作孩子的食物不会有烧干锅的风险,每次的辅食很新鲜。

◆第2类是带着老人(或者保姆)和孩子一起上班的上班族妈妈。每天出门的时候带一点食材,用辅食机就可以在办公室里把宝宝的辅食做好。既没有油烟,又能给宝宝制作健康的辅食。

我认为,是否购买辅食机还需要考虑到全家人的使用,一个全家人都能使用得上厨房工具应该说是最实用的!

上面两种家庭是肯定家里人口较少(不然就不会没有人帮忙带孩子),所以这个家庭每天的食材也不需要很多。而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人口至少在4个人以上,也就是晚上吃饭的时候至少有3大1小。这个家庭食材的需求量就会很高,再用辅食机就觉得画蛇添足。

毕竟辅食机的使用周期太短了,一旦宝宝进入手指食物阶段(8个月以上),就不需再吃泥、糊状食物,而且辅食机的量也不够宝宝的胃口了。

一般家庭不用辅食机如何做宝宝辅食

对于人口相对较多的家庭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不用专门买辅食机,利用现有的或者是可以即将购买一些另外的工具,来辅助我们完成辅食工作。

  1. 用研磨棒来短期替代辅食机:研磨棒使用很方便,也很便宜。可以说是价廉物美的一个产品。
  2. 用果汁机、破壁机来长期替代辅食机:果汁机、破壁机的使用周期会很长,且他们都具有将食物打成汁或者泥的功能,而且一次成型的量除了可以够宝宝吃,其他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使用。由于宝宝最开始的腐蚀是以泥为主,我们可以买便宜的研磨棒来代替。
  3. 利用辅食储存盒将多出来的辅食按天储存并冷藏,但是尽量在三天内吃光。

同时,儿科医生崔玉涛建议宝宝的辅食应该和妈妈的饮食相对应,妈妈吃什么菜,宝宝就可以吃什么样的辅食,只是做法不一样而已。这样吃辅食不仅减轻妈妈单独买菜做辅食的负担,也能减少宝宝过敏情况,宝宝更容易接受。

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全家人吃山药炖排骨,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宝宝吃山药泥,这份山药泥只需要单独蒸熟即可,不需要再另外去买其他的食材。这样不需要另外再给宝宝买不同的食材,即使宝宝吃不完,我们也能够将帮他吃光,不会造成食物浪费,也能保持食物新鲜。

写在最后

我承认辅食机确实是有用的,只是在整个育儿过程中它有用的时间是短暂的。辅食机除了对宝宝有好处,同时也可以增强厨师对做饭的兴趣。是否需要购买辅食机,可以参考我上面所说的这几种家庭情况,再结合自己带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感谢阅读!

我是卿晨,小猪妈妈,一边学习育儿,一边分享经验。关注@猪妈妈养儿记,碰撞更多育儿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期待你的转发、点赞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