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对子女偏心的父母,现在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88岁失明母亲有4个儿子,却因偏心导致没有儿子愿意赡养她,气得母亲在家中撞墙割腕,哭诉:哪想到晚年会落得这个下场!

88岁的戴奶奶有4个儿子,有退休金,按理应该有个安详的晚年,近日却在家中撞墙割腕闹自杀。

见到记者的到来,头发花白的戴奶奶哭得像个孩子,言语中尽是愤怒和绝望: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只想死!

5个月前戴奶奶双目失明,生活起居离不开人照顾,这让强势了一辈子的老人很是烦躁。

而戴奶奶最大的心病,是她曾经最疼爱的三儿子。

2013年她不顾其他儿子反对,将唯一的房产过户给三儿子,三儿子也承诺会养她一辈子。

可是到了2019年,三儿子却将戴奶奶送到老四家中,再也没将老人接回去,让老人心中苦闷不已。

那戴奶奶的三儿子为什么出尔反尔,不履行当初的养老诺言呢?

四儿媳:婆婆隔三差五自残,闹得我们提心吊胆

戴奶奶住在四儿子家中,卧室的墙上还有她昨晚用头部撞击出的裂痕。

可以想象,老人的撞击力度有多么大,她当时的心情该有何等绝望。

戴奶奶的四儿媳身体不好,听力有障碍,才没有及时制止婆婆撞墙。

四儿媳李萍告诉记者,婆婆多次自残,撞墙也不是第一次了,四五个月前还在家里割过脉,为此他们整日提心吊胆。

戴奶奶做出极端举动,是否跟四儿子与儿媳的照顾不周有关呢?

在戴奶奶的卧室中,放着加了垫子的坐便器,地板上也铺着防止摔跤的软垫,可见四儿子一家的用心与细致。

就连老人也坦言:现在只有四儿媳对我最好!

既然儿媳照顾周到,那老人又为何寻死呢?

看到戴奶奶欲言又止,李萍悄悄告诉记者,婆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心想跟三哥住在一起。

四儿子陈建明也委屈万分。

陈建明说,同样是陈家的儿子,母亲却把唯一的房产给了三哥,母亲的心里完全没有他。

最让陈建明寒心的是,他和妻子尽心尽力伺候母亲一年多,非但没有获得肯定,反被三哥污蔑:你拿了母亲的退休金,你发财了!

现在母亲三天两头闹腾,让他和妻子压力很大,他们不想背负不孝的骂名,更担心老人真的出意外。

陈建明认为,既然三哥独吞了母亲的房子,就该信守承诺,为母亲养老送终。

而戴奶奶虽然住在四儿子家中,心里依旧对老三念念不忘。

许是老三彻底让她寒了心,老人扬言要把房子要回来。

三儿子:房子是我照顾母亲几十年应得的,赡养母亲应该由四兄弟共同承担

老四陈建明将母亲送到三哥的住处。

担心和哥哥发生冲突,他留在楼下,由妻子李萍用轮椅推着母亲上楼。

进门后,戴奶奶无视三儿子的问候,直接质问:“你说我该怎么办?总要人照顾吃饭吧。”

在戴奶奶看来,她把房子给了老三,她的养老问题就该由老三一人承担。

老三却认为,如果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那他就认了,可是母亲有4个儿子,应该共同承担母亲的养老。

三儿子的态度让戴奶奶很生气,她当即提出,把房子的产权要回来。

母亲的话语,也伤了老三陈伟成的心。

老三得到的房子是父母单位的福利房,当时父母没钱购买,是他和二哥各拿2000元帮忙买下。

分房时,按照几兄弟协商结果,将房子估价24万元,他支付二哥12万元,产权这才归他所有,而他也承诺照顾母亲的晚年。

另一方面,老三认为自从20年前父亲去世,他便与母亲同吃同住,独自照顾她几十年,这房子是他应得的。

听到儿子邀功,戴奶奶冷笑一声:“到底是我照顾你,还是你照顾我呢?”

戴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和三儿子住在一起,都是自己做饭给他吃,直到最近5年,生活不能自理,才改由儿子照顾她。

老三性子软,对母亲唯命是从,因此颇得母亲喜爱,可是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母亲最厌恶的人。

母亲甚至认为,三儿子是因为房产到手,才会变心。

面对母亲的指责,陈伟成委屈满满:“我当初就没想过要母亲的房子,谁把房子要走,谁来照顾母亲,我独自一人也自在。”

“可是母亲就是要把房子过户到我名下,说死也要跟着我。”

为何三儿子不愿继续履行为母亲养老的承诺呢?

过去的前7年,陈伟成一直尽心照顾母亲,可是2019年他突发脑溢血,好不容易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干不了体力活,还有二次中风的危险。

说起这些,65岁的陈伟成躲进房间,悄悄抹起眼泪。

面对母亲,陈伟成也很愧疚。

父母的房子二哥也出了钱,可是母亲唯独把产权给了自己。

他不想辜负母亲的偏爱,也想一直照顾母亲,可眼下他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

在他看来,母亲现在来索要房子,是看他没有利用价值了,才会“卸磨杀驴”,否定他以前的付出。

而戴奶奶也有些矛盾。

一方面,老三现在生了病,要他继续照顾自己,已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当初分房没分给老四,现在要老四照顾,又有些说不过去。

她进退两难,所以提出收回房子的想法。

也许是考虑到儿子的难处,老母亲思索再三,提出用退休金单独请人照顾自己,超出的数目,由4个儿子承担。

那么,其他几个儿子是否会同意母亲的提议呢?

老大:她一直不认我这个儿子,也不愿意让我给她养老

老母亲又来到大儿子的家中。

一进门,大儿子十分客气,急忙泡茶招待大家。

记者随口说了一句:大儿子和母亲长得最像。

哪知道大儿子叹了口气,轻轻地说:“她从来不认我这个儿子。”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大儿子的说法,老人没有否认。

当年因为家庭原因,戴奶奶将大儿子放在她的姑姑家抚养,直到7岁大儿子才与父母团聚。

大儿子从小叛逆,而戴奶奶性格强势,母子二人性格不合,关系闹得不愉快。

老人告诉记者,自从大儿子参加工作,包括结婚成家,她作为母亲都没有给予支持,甚至在大儿子结婚后,母子就再不来往。

哪怕大儿子遇到困难,她也没有帮助过。

说到这里,老人话锋一转:“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不赡养我,毕竟我对他也有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当然也不是要他一个人赡养。”

老大说,他也曾试图孝顺过母亲,多年前把母亲接过来,一家人用心伺候了一个月,可是总得不到母亲的欢心。

“她心里始终记挂老三。”

虽然母亲的冷漠和无视,让大儿子度过了痛苦的大半生,眼下看到母亲的现状,大儿子也很心疼,默默端了一杯热茶,送到母亲嘴边。

大儿媳:婆婆多年来的偏心,让我一直心存不满。

大儿媳说,当年公婆单位分的福利房,他们没有出钱,所以房子以后能卖多少钱,他们也不过问。

可是如果母亲要给儿子分房产,同为陈家子女,丈夫也应该有一份。

大儿媳曾对婆婆说:“哪怕您分10元钱,甚至分1角钱给我,我都能接受。”

在大儿媳看来,这代表婆婆认可她,将她视作大家庭的一份子。

可是最终婆婆一分钱也没给她。

面对大儿媳的指责,一向强势的戴奶奶第一次沉默了。

她说很感谢大儿媳的勤俭持家,帮儿子把家撑了起来。

至于当年为何没给大儿子分家产,老人只说因为关系不好,所以没分。

婆婆的行为,让大儿媳心有芥蒂,当着记者的面,她直言:

“婆婆当年的做法伤透了我的心,所以我绝不会照顾她的晚年,但是我也不会阻拦丈夫照顾她。”

以前在戴奶奶的心里,她从没有指望过大儿子给自己养老,因为相比其他儿子,她对大儿子的付出最少。

甚至她还曾对大儿子说:“我死都不要你管!”

倔强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孤苦无依,在儿子儿媳面前却不愿示弱,最终老人与大儿子一家不欢而散。

回家路上,戴奶奶的情绪不平静,回忆起过往种种,她忍不住哭出了声。

戴奶奶想不通,含辛茹苦把四个儿子拉扯大,如今为何变成这样。

当年家庭困难,丈夫是一个没有家庭观念的人,从没对家人负过责任。

因为是旧社会的人,遵循传统,虽然和丈夫性格不合,戴奶奶没有和丈夫离婚。

曾经她也有过绝望的念头,但是她的姑妈劝她:再苦,也要把孩子苦大,孩子才是你的希望。

就是听了姑妈的话,她咬紧牙关,苦活累活抢着做,赚点钱就贴补家用。

戴奶奶说:“大家都说我强势能干,我要是不能干,怎么养大4个儿子呢?”

哪想到4个儿子长大了,自己却似乎成了他们的拖累。

即便这样,戴奶奶也不愿低头示弱,她用撞墙,割腕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愤怒。

戴奶奶哭着说:“我把四个儿子苦大,我指望自己的亲人,我骄傲,只是哪晓得晚年落得这个下场,不然我早跳河了,活着毫无意义!”

对于母亲现在闹自杀的事,老二陈乐成也很头疼。

戴奶奶的二儿子陈乐成说起母亲,表情也是一言难尽。

母亲曾经是家中绝对的权威,一手安排大小事务。现在虽然吃喝拉撒都离不了人,她依旧强势。

母亲住在老四家里,每月2400元退休金全部给了老四。

也许是老人觉得自己出了钱,对儿子和儿媳要求很高,稍有不满就会苛责儿子。

陈乐成说:母亲一直是这个思想,就是我出了钱,你就要随叫随到。

更严苛的是,因为戴奶奶的双目失明,所以她也不允许家人玩手机。

作为儿子,他曾经劝过母亲,稍微收敛一下脾气,可是母亲强势惯了,哪会把儿子的话听在心里。

老二以前是司机,因为开车太久,年近古稀的他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现在走路都要依靠拐杖。

要他来照顾母亲,也不现实。

如今4个儿子组建4个家庭,各自有各自的难处,那他们对于母亲的养老,是否能达成一致呢?

在记者的帮助下,请来调解员来到陈家调解。

调解当天,4个儿子一见面,就剑拔弩张。

老大和老三率先争吵起来。

老大直言:对于老母亲的养老问题,你们三兄弟自己搞,别把我扯进去!

老三却指责老大作为儿子,从不为家庭付出,不履行赡养义务,天理难容。

老大说自打12岁起,他就跟着父母出去搬砖做事,贴补家用。

他曾为这个家庭付出过,可是母亲却从不提此事,也从来没有认可过他。

每个儿子都为家庭出了力,可在母亲这里,却得不到公平对待和认可,这是几兄弟不和睦的原因。

戴奶奶说:“反正我现在年老体衰,还双目失明,我需要钱护理,需要人伺候,你说我要怎么办呢?”

记者:你只要人照顾就行了?

戴奶奶:“有人照顾不行,还要勤护理啊。”

听到母亲的要求,老大说:“她自己亲口说过,死都不要我管,现在没人管了,又想让我养老了。”

戴奶奶说:对!我死都要跟着老三,可是我哪想到他会生病啊。

老三的儿子当场替父亲表态:没分到财产的,不用给奶奶养老。

言外之意,老人由老二和老三赡养,因为房子在老三手中,而老二获得12万现金。

这时,老二也开口了:“不是我推脱,当年我分到的12万,三弟只是打了欠条,他说等母亲百年以后,再把钱还我。”

听到二哥的抗议,老三也表态:现在就把12万还给二哥。

一家人达成协议:得了房产利益的老二和老三共同赡养母亲,无需老大和老四负担

可问题又来了:老二和老三身体不好,无法亲自照顾母亲,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两人请求老四,可否让代为照顾一阵子。

老四说:“不是我不想照顾母亲,只是母亲在我家三天两头自残,万一出事,我有嘴也说不清啊!”

最后老四表示,只要母亲肯收敛下脾气,他愿意继续给母亲养老。

回忆起母亲大半年的闹腾,老四也委屈的痛哭流涕:“我作为儿子,怎么可能不疼自己的娘!当初他们说要把母亲送养老院,也是我拦着,可是她眼里只看到老三!”

最终,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一家人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几个兄弟提议,一起吃顿团圆饭。

这是五六年来,一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吃饭。

写在最后

其实可以看得出来,4个儿子对母亲都有感情,只是因为母亲的强势与偏袒,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兄弟间互相有怨气不说,对母亲也充满埋怨。

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不应该该以父母财产分配不均为由,拒绝赡养。

毕竟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而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将孝顺的家风传承下去,让每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可是话虽如此,但是对于父母偏心这种事,不管放在谁身上,都难以做到真正的大度。

作为父母,也应该以戴奶奶的经历引以为戒。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味偏心的父母,不但容易导致兄弟姐妹不睦,还容易让子女对父母心生怨恨。

戴奶奶的四个儿子,就是生动的例子。

有句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是给孩子优渥的生活,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才会以同等的爱,回馈给你。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呢?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当年对子女偏心的父母,现在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姐妹四个,一个姐姐,我是老二,还有一个妹妹,最小的是弟弟。90年代末,为了生儿子,父母可谓是呕心沥血啊,首先爸爸丢了工作,那个时候他在乡里的干部,另外罚款一万多。我和弟弟年龄差距8岁,中专毕业后想分配到县公安局去,要五万块的活动费用,考虑到弟弟还小,要上大学,我选择出门打工赚钱养家。

弟弟成绩很差,为了有个好前途,爸妈苦口婆心的劝他上了大学,那个时候父母年纪已大,所有的开支都是我和妹妹在负担,因为姐姐小的时候受过伤,没有上过一天学,脑子很糊涂。弟弟大学毕业,父母拜托家里的亲戚安排弟弟进了中铁,他也比较争气,工作认真,没让我们操心。

工作三年后弟弟要结婚,女方陕西榆林的要彩礼15万,父母第一次坐飞机从武汉到银川去女方家里,掏出东拼西凑的15万彩礼。为了结婚老家的房子也是借钱装修的,一个婚礼过后,家里可谓是家徒四壁了。

没办法,已经65岁的老父亲只能出门打工,在工厂食堂做饭,好在一个月工资在4000左右,老妈在家种地。一年后,弟媳妇生下侄子,她在外地工作,老妈只能随她去带孩子,留下爸爸一个人在武汉工作。

侄子两岁那年,弟弟他们要买房子,首付30万凑不够,爸妈又开始四处张罗借钱。2020年疫情,两口子都失业,房贷还不起,爸爸就下班后去捡垃圾加工资一分不少的全部都补贴他么。有人会说,两口子都有工作难道一点积蓄都没有吗?弟媳妇是远嫁,父母那个时候为了弟弟早点结婚,所以婚前就谈好了,婚后弟媳妇的工资只归她自己支配,所以整个家庭的开支都是弟弟在承担。

今年侄子已经4岁了,想把孩子留在武汉上学,又要装修房子,之前的欠账都没有还完,这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奈还是只有老父亲去借,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花了6万多,父亲给了4万多。

今年底老爸69岁生日,想要在春节举办一个寿宴,都要考虑一下弟弟春节是回家过还是上丈母娘家过。明年整整70岁了,依然没有打算休息回家养老的念头。

作为女儿,这些年老妈做了两次大手术,生小侄子这么多年,以及父母的生活用品和里外的衣物都是我和妹妹在负责,甚至还有弟媳妇的衣物也是我们在购买,所以对于我们有家也要养孩子的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的父母偏心我能理解,但是这种无条件的帮扶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当年对子女偏心的父母,现在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口头上没意见,行动上有很大的区别。把所谓的“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以后会有应验的

当年对子女偏心的父母,现在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偏疼儿女不得记。

当年对子女偏心的父母,现在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应该不错,毕竟他们有他们的道理,谁会承认自己认知的东西存在错误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