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是什么?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五谷是什么?
小时常听老人言: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指说一些懒人。现在真有许多人五谷不分了,因为都不从事农耕,也不留心注意,要说五谷是什么,真没几个能说出来的。谷为什么用五数,不四六?这与中华传统哲学思维有关,一三五七九为阳,人崇阳好阳,五为阳数之中,中华特崇中庸,五也代表东南西中,故特喜用五,有包罗万象之义,五行,五脏,五福,五官,五音,五谷,。。。。。以五概括的多了。这五谷大了说是包罗了主要的粮食作物,不仅仅限指五类,三五百千万常有虚指,并非实指。五谷往小指实指而言,主要是指稻,麦,菽,稷,黍五类,西北无稻,就以麻代。
这五谷是有特性的。稻指水稻,喜温湿,故南方东南方多种。麦指小麦,不需太温湿,北方西北多种。菽指豆类,东南西北中都有种。稷指粟类,粟之种类多,有五彩五色的,耐旱,西北西南多种。黍是小米黄米。谷是有壳粮食,其中多以稻麦为主一粮,稷菽黍为杂粮,南方人多食米,北方人多吃麦面。
过去以农业为主,对种作十分重视,一般人都能分辨五谷,现在工业化城镇化,许多人真的不分不辨五谷是何物了。五谷最养人,古人对五谷也很崇拜,故有五谷神,也建有五谷庙。人的生活离不开粮食五谷,尽管已工业化,城镇化,但也不应忘本忘祖忘了五谷。
五谷是什么?
五谷“稻、麦、菽、稷、黍”分别指:
1、稻,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加工去壳后俗称“大米”南北种植,南方大米称“籼米”胶质含量低较硬。北方大米称“粳米”胶质含量高,软糯,微甜。
2、麦,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加工去壳后俗称“面粉”。
3、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俗称“黄豆”“大豆”红豆,绿豆,黑豆~~
4、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5、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古语说“五谷为养”五谷杂粮为养生之道,含弱碱性,平衡身体酸性,富含多种纤维蛋白,维生素。
五谷是什么?
五谷,古书中对五谷有不同的说法,最普通的一种说法是指:稻、稷、黍、麦、豆。泛指粮食作物,如,五谷杂粮,五谷丰登。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去壳后叫大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分为水稻和陆稻(即旱稻)。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略大,煮熟后有黏性,常用来做油炸糕或酿酒。麦: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常用来磨成面粉,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豆:种类多达一千多种,黄豆、绿豆等,甚至包括花生。稷,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古代有人说同粟,去壳后就是小米,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所以把国家江山称为社稷。
五谷是什么?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不同文献,五谷是不一样的:
1、《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4、《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谷”的吃法,因人、因地不同,吃法千差万别,总体来说,中国北方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其它的有的做粥、有的煲汤、有的做菜,当作各种补充或者改善口味的食材。
你喜欢哪种吃法呢?
五谷是什么?
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养生(并保持发量)已经是一个贯穿全年龄层,越来越无法回避的话题。科学研究显示,除了精制的大米和面粉,我们还应多摄入小米、黄米等五谷杂粮。《黄帝内经(素问篇)》中记载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数千年饮食文化中,五谷一直牢牢占据着C位。
那么问题就来了,狭义上的五谷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偏偏是五谷,不是六谷、七谷?五谷,一说是指稻、黍、稷、麦、菽,分别对应: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其中黄米和小米因为产量少,不易消化等原因,已不再作为主食。水稻、小麦一南一北,数千年来一直盘踞在我们的餐桌上,养育出了整个中华文明,但你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还要吃另外一种谷物吗?
菰米,原“六谷”多人聊天群成员。唐朝之前,菰曾和稻、黍、稷、麦、菽一起被称为“六谷”。菰是一种像水稻一样长在水边的农作物,菰米顾名思义,是它的种子。这是一种外表呈黑褐色的“米”,一般在秋季收获。菰米除了能和普通谷物一样填肚子,最大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丰富。一般情况下,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只有7%到8%,小米约在9%到14%,而菰米可达到15%,是稻米的两倍。
《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菰米可“解烦热、调肠胃。”唐朝之前的多个朝代,菰米都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主食。那为什么宋朝以后,菰米就几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呢?原因是一种疾病:黑粉菌。
沾染上了黑粉菌的菰不再抽穗,也不结菰米,倒是茎部不断膨胀,从筷子粗细涨到擀面杖一般大小,当时的农户一看乐了,吃不上菰米,直接吃茎也行啊。这种被黑粉菌感染过的菰,就是几乎每个南方人都吃过的一种蔬菜:茭白。
茭白吃起来口感鲜甜,特别是清炒肉丝、肉片味道一级棒,于是人们开始把菰当做是一种蔬菜来种植,而不是谷物了,几千年下来,茭白深入人心,菰米却已早已被人遗忘,据说目前中国已经没有人工种植的菰,几乎都是野生的了。
不过想想也确实令人感慨,这几千年来菰米并没有离开过,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进入了人类的五脏庙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