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人体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升高导致的尿酸盐结晶析出沉积于关节而发生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常初次发生与跖趾关节发热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说到痛风的历史,西方直到古巴比伦时期,痛风才被确定为一种疾病。

在我国,痛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中,只不过仅仅是作为词语出现,作为疾病还要到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的痛风论,但彼时的痛风疾病也与今天我们专指尿酸高引起的痛风有所不同。

痛风,在西方的发展史

痛风的英文是“gout”,源于拉丁文的“gutta”,原意是“一滴”的意思。究其原因,应该是在中世纪时期,对痛风的病因病机来源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拉底的“四体液说”,认为痛风的发生是因为关节部位多了留滴着的恶毒液体,是一滴一滴的毒液流进关节而造成的痛风。

到了大约十三世纪,拉丁文的“gutta”演变成一直用到今天的“gout”。

不过,当时的Gout还不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痛风,那时候的人们,也和中国一样,总是把痛风和各种风湿病混淆在一起。

时间发展到古代巴比伦时期,人们才把痛风确定为一种疾病,而且是当时上层社会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

尤其是在埃及、希腊和罗马宫廷中,患痛风的王侯将相、生活极其奢侈之辈,因此那个时候的痛风疾病被称为“帝王之病”。

希波拉底在他所著的《格言》中,对痛风做过这样的描述:“太监不会的痛风,女人要到绝经后才会有,痛风会在发作后40天内消退,在春秋两季较易发生。”

希波拉底还认为痛风的发生与经常饮用葡萄酒有关,还提出了“痛风体液论”,这对后来西方医学研究痛风是高尿酸血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二世纪的医生盖伦,认为痛风是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蓄积导致的,而且首次描写了痛风石,盖伦医生认为治疗同俄方的关键要节食、戒酒和禁欲。

痛风女神——“痛风是酒神和维纳斯的女儿”一说,就出自于盖伦之口,这个认知直到十七世纪人们真正了解到痛风的真正原因后,才逐渐被摒弃。

到了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内科医生托马斯·赛登哈姆第一次把痛风作为单个疾病从风湿病疾病体系中分离出来,从此人们不再把痛风当做风湿病看待了。

遗憾的是,托马斯医生后来也身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再后来并发肾结石,长期血尿。

之后的很多年,托马斯既作为医生合作为患者,长期研究痛风,与痛风斗争。

正是如此,托马斯识别不同类型的风湿病,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论文里详细描述痛风的症状和体征,终于将痛风从其他风湿疾病中分离出来。

至此,痛风作为单一疾病得以真正命名。

1779年,英国化学家Wollaston从自己耳廓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结石,从中分离出尿酸,到了今天,人们才知道,沉积在关节和组织中的痛风的毒物原来是尿酸。

不过以尿酸为名,是法国化学家Antoine·Fourcroy在正常人的尿液中也发现了瑞典化学家命名为石酸的这种有机酸,遂改名为尿酸,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今天。

1824年,英国的内科医生Garrod用化学分析法从痛风病人的血液中测出了高浓度对滴尿酸,并指出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尿酸生成过多。

到了这里,痛风是因为尿酸浓度过高导致的这一个病因才被人找到。

英国的内科医生Garrod在1855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痛风专著,所以他被后人称为“现代痛风之父”。

1898年,德国人Emol Fischer发现尿酸来自于嘌呤代谢。

1913年,Folin和Denis首次介绍了血尿酸的测定方法。

上个世纪50-80年代,人类逐渐真正对痛风及其病理和治疗方法有了突飞猛进的认知,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不断出现。

痛风在中国的发展史

上面说过,痛风一词出现比较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藏医著作《四部医典》就有了痛风,但此痛风与今天我们想的痛风疾病相差甚远。

虽然在南北朝时期梁人陶景弘所著的《名医别录》里也有记载,但作为疾病名称,痛风最早出现在金元时期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的疾病专列《痛风论》。朱丹溪所创痛风的病名,对后代中医各派影响很大,多数沿袭了其说法。

但是,朱丹溪之后各派医家对痛风疾病之病名归属多有分歧,认识并不统一。

比如清代著名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里认为:“痛风一证,《灵枢》里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曰白虎历节。”

从张璐的论述看,中医对于痛风的称谓有多种,且较乱。

而不同朝代不同的中医家对痛风因为疾病名称不同,也有不同的含义,如痹症、痛痹、风痹、白虎历节风等,从这里可以看出痛风又是一个一名多以的词。

如果从痹症的角度去理解痛风——

则痹症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意思就是说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壅结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症。还将痹症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三种。

痹症之后,到了东汉张仲景时期,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主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张仲景指出痛风即历节病,指出病因是“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张仲景的认识为后代中医对痛风的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强调了正气不足加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为痹,指出弊病是本虚标实的特点。

到了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白虎方》中所诉及的白虎病和现代认为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十分相似,还认为白虎之病机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所致,这个《内经》里的观点基本一致。

前面的朱丹溪不但提出痛风这一疾病名称,还认为外感六淫、痰湿内生是痛风的主要病因,还给出了治疗的代表方剂:上中下痛风方、阴火痛风方、八珍丸等。

明代的著名医家王肯堂认为痛风及白虎的病因是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风毒走注。

清代医家陈岐认为痛风即白虎历节,由肝经火盛引起。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搞错》中指出痛风夜间发病,疼痛剧烈,疼彻筋骨,状如虎咬,痛不可触的症状,都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表现十分吻合。

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医各家都对痛痹、痛风、白虎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尽管病名不同,但症状类似,从此可见痛风、痹症、白虎历节都是同病异名而已。

而当代中医各家,认为痛风的病机或是脾肾清浊代谢失常,湿浊内生,瘀滞经脉;或是因为饮食降息失调,痰湿瘀毒“源之中焦,流注下焦,病于下肢”;或者是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或者是因为虚为痛风之本,痰、瘀为痛风的病变,湿热为痛风的表现,本在肾而制在脾;或者因为脾肾虚弱,浊毒内蕴,痰瘀互结而病;或者是因为病位在肝,以肝经浊毒,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等。

对于痛风疾病的治疗,西医采取急时消炎止痛,缓时排酸的原则;中医也讲究分期辩证而治,治疗原则是清热化湿、健脾益胃、补肝益肾、祛瘀排毒为基本指法。

我是比较喜欢让风友在缓和期和间歇期采取嘌小清非药物降尿酸方案(具体方法可以联系),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尿酸沉淀,还能里面痛风发作。

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也许高,痛风不再犯。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什么是痛风?

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软组织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病变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有关研究数据统计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成为痛风。

体内尿酸的来源

生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和细胞质中的RNA是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组成的,而核苷酸是由嘌呤碱或嘧啶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3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当核苷酸氧化分解后的产物之一就是嘌呤,所以说嘌呤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人体体内产生嘌呤后,会在肝脏中再次氧化成为尿酸。

尿酸的排泄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尿酸约有1200毫克,,每天也会新生成约750mg,每天排泄量约为500-1000mg,基本上会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其中2/3的量会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1/3经肠道内分解,最后通过粪便和汗液一起排出体外。

而人体内的尿酸是由于摄入了食物中的嘌呤(也是蛋白质的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体内自身代谢产生的。由于尿酸易沉积于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痛风石”的堆积,导致关节畸形和尿酸结石,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肾功能健康以及心血管等并发症。

痛风的治疗

痛风其实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但是有些人周而复始的发作,久久不能痊愈,其实通过药物的治疗外,可以通过饮食等非药物来治疗。控制饮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

痛风患者可以优选低嘌呤饮食,还需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热量的合理均衡。

痛风的饮食原则

1、优选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例如精细面食等谷类,蛋类,牛奶和蔬菜,例如卷心菜,胡萝卜,黄瓜,青菜,南瓜,茄子等。

2、 不吃动物内脏、肉汁,浓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

3、避免饮酒,例如啤酒、白酒等酒类

4、尽量少吃或不吃菌类,豆类以及豆制品。

5、嘌呤易溶于水,如果吃肉类前可以先煮下,减少嘌呤含量后再食用。

6、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食物,达到均衡均衡营养的摄入。

7、 定期检查自己的血尿酸,控制并稳定尿酸水平,达到标准范围,也可以使用较小的剂量控制尿酸水平。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什么是痛风?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痛风怎样用中医来调理

这是我接诊的一个患者,男性,46岁,得痛风已经6、7年了,前几年只是尿酸略高些,没什么明显症状,也没在意。来诊前因为左侧脚的大脚趾红肿、热痛,痛的越来越厉害,到医院检查尿酸也500多,医生给他开了秋水仙碱和止痛药治疗,但是用了一周效果也不明显,还是疼的很厉害,于是来找我用中医给他整体调理一下。

主要症状:左侧脚的大脚趾肿、痛,特别是晚上疼痛加重。白天走路不敢走快,大脚趾不敢使劲,慢走,大脚趾得轻轻着地,另外,他还有腰脱,腰痛带着右侧大腿麻,膝关节也痛,以前有过运动外伤史。其它的饮食、大小便都还正常,舌脉是舌边红,脉浮紧。

治疗:活血通络,祛风湿,止痹痛

方药:蠲痹汤合四妙散加减

羌活、防风、当归、白芍、黄芪、姜黄

黄柏、牛膝、薏苡仁、苍术

另外,我又加了泽泻、车前子,以加强利尿排毒,

加了威灵仙、秦艽,土茯苓等,这些是现代药理研究具有降尿酸作用的常用中药。

这个患者服药两周后大脚趾肿痛及腰、膝疼痛的症状都明显缓解了,我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减巩固治疗了一周,基本就都好了。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现在患这三高证的人真是越来越多了,而继这三高之后,又出现了第四高,得了痛风一定要忌口: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像动物的内脏,海鲜、菌汤、火锅等等。为了我们的健康,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我们的饮食起居。

什么是痛风?

痛风久治不愈-可能是肾虚惹的祸!!!

痛风是一种代谢疾病,现在很多人得痛风。发作起来痛得冷汗直流,拖着腿也走不动。到医院也查不出来什么毛病,只是告诉你 尿酸高点,其他没事 。

大量的尿酸沉积的关节, 也称结节瘤 。 尿酸怎么会高?医生说是因为喝酒过多、吃了太多高蛋白食物。很多人听了马上控制饮食,可是不管怎么忌口,该发作它还是痛。

为什么会从大脚趾头开始痛,后期还会出现关节畸形?

其实这也是肾虚的一种症状,因为肾的过滤功能减弱了,血液里的酸毒排不出体外。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大脚趾关节是人体的最未梢关节,酸毒的大脚趾关节是人体的最未梢关节,酸毒的 结晶体最容易积聚在这里,也有的人是大拇指关

如果你不去调整肾脏,恢复它的过滤功能,酸毒 结晶长期挤压关节,最后关节不能正常活动,出 现变形了。所以痛风患者不仅要改变饮食习惯, 更关键在于恢复肾脏的机能,提高过滤能力,把 酸毒排出体外才不会再复发 肾乃“先天之本”,不可不知也。肾有藏精、主生 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 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着简介:王珲

注册营养技师DRT

什么是痛风?

痛风这个词汇其实带有中医的味道,中医认为风是一种邪,能让人致病,比如中风。其实痛风指的是痛风性关节炎,通俗地讲,这种关节炎好像是感染风邪一样,发作时非常剧痛,所以称之为痛风。

为什么会有痛风呢?

现代医学已经研究明白了。原来是人体内嘌呤会代谢产生尿酸,如果嘌呤够多,那么尿酸也会多,过多的尿酸超出了血液的溶解度,就会析出尿酸结晶,这些尿酸结晶有可能沉积在关节周围,导致关节炎症,常见的关节比如是足趾关节,或者膝关节等等。

一旦发生关节炎症,就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痛风的病人捂着大脚趾来医院,一打开来看,整个大脚趾肿的跟面包似的,又红又痛,苦不堪言。

这时候可以用抗炎镇痛药来治疗痛风,比如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等,也可以用口服激素,比如泼尼松。或者是经典药物秋水仙碱。这些药物都能在痛风发作的急性期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但要治疗痛风,归根结底还是要降低血中尿酸浓度,这很容易理解。所以痛风的患者平时要坚持吃降低尿酸的药物,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等,这些药物有些能增加尿酸的排泄,有些能减少尿酸的合成,反正就是能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水平,预防痛风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痛风患者必须在生活饮食中有所注意,不要吃高嘌呤食物,比如不要吃动物内脏、火锅汤、肉汤、龙虾、贝类、牡蛎等等嘌呤高的食物,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米饭等等低嘌呤食物,部分鱼类、肉类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可以适量吃。然后要增强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如果不处理好,以后可能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里面,那就麻烦了,会导致痛风性肾病,严重的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要长期做血液透析的。所以,预防为主。

什么是痛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日大量的饮酒和暴饮暴食。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常常表现在关节疼痛,痛风石,肾病等。

痛风常常表现为:

第一,无症状期,血尿酸增高为主,有些甚至终身没有症状,但是随着血尿酸的增高,出现症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关节炎期,关节疼痛,往往在午夜发病,疼痛剧烈,以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足背,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手指,肘关节。

第三,慢性痛风石期,长期血尿酸升高形成痛风石。

第四,痛风性肾病,比较不容易发现,有很多发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特别是无症状性长期尿酸升高更让我们轻视了尿酸高对肾脏的危害。

对于痛风我们要控制高尿酸,终止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防止高尿酸对肾脏的损害和尿酸结石的形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