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亦称“噫气”,就是咱平头老百姓平常所说的“饱嗝”或“打嗝”。

但是,门诊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因为嗳气这个事情来治疗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既然题主邀请回答,我就来简单梳理下嗳气的古今认知和病因病机,以及常用经方介绍。

嗳气,其实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特征

嗳气,属于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是因为包括进食、肠胃受凉等原因导致的胃部气体增多,随后通过口腔对外排出,也可以叫做“胃嗳气”。

但是,这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嗳气频繁发作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日久就变成了一种病态,也就是俗称的“嗳气症”。

嗳气,归属于胃气上逆范畴

嗳气症,古代医学上将嗳气叫做噫。

成书于1900年前的汉代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论述“噫”的——“饱食息也,从口,意声”。

嗳气或噫气,从今天的医学层面来分析,那就是“胃部气体顺着喉咙通过口对外排出”,现代中医一般把嗳气归属到“胃气上逆”的范畴。

纵观古今中医发展,对于嗳气的记载,梳理古代医学对于嗳气的认知和诊疗经验,我们会发现,最早论述噫气的当属《内经》。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口问》里有这样的记载:“人之噫气……故为噫。”

在《灵枢经》里记载的意思,噫来自于脾胃。

说到嗳气,尽管归属到胃气上逆的范畴,其病发和病变部位也在胃,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发于胃部的嗳气与脾、心脏等器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我们还有认识到,尽管嗳气是胃气上逆造成的,但导致嗳气的病理机制却十分复杂,在治疗时如果仅仅围绕着胃气上逆进行和胃降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古代中医对于嗳气的治疗,就体现出辩证的思想。

比如清代医家类证治裁林佩琴所著的《类证治裁》就认为:“肝木性升散……皆肝气横决也。”

而隋代的医学家巢元方在其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中认为,“谷不消……所以为噫而吞酸。”

中医医圣、东汉杰出中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故能噫耳。”

这里的意思就是认为嗳气是因为人摄入五谷杂粮而未能彻底消化,从而导致的嗳气。

古代中医认为“嗳气:心为噫”的观点

说到古今中医认为的嗳气——心为噫的观点,可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找到证据:“心为噫……是谓五病。”

“心为噫”的观点,来来为历代中医学家所认可,在《黄帝内经》之后的后世医学人士也颇为感兴趣。

比如清代医家马元台认为“心有不平……火炎上而烟焰出也。”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里有这样的记载:“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从以上的古中医的记载对比分析后,我们应该可以认为嗳气的发生于“气郁不出、胃气上逆”有关。

嗳气症的分类

嗳气,在很多肠胃病和精神病中经常出现。

嗳气,跟人们的肠胃功能不足导致的消化不良、食管反流等比较接近。

当然,如果大量进食后出现短期嗳气当属正常。

但我们通常说的嗳气症与平常认为的打嗝、饱嗝却不同,属于肠胃部分气体的间歇性排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嗳气症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脾胃病,没有郁症的表现,临床上一般当做脾胃病调理即可。

第二类是肝胃不和,这一类先是存在脾胃问题,后又因情绪低落而导致肝失疏泄、肝气侵胃,从而导致肝胃二者都处于病态。

第三类是单纯的郁症,也就是单纯的肝郁,胃是健康的,只是因为情绪低落而导致的肝气郁结、内环境紊乱从而利用嗳气进行排解。

另外,需要指出的更年期女性,也经常出现嗳气,这个时候一般认为属于脏燥,认为其发生与更年期女性的情志变化有关。

中医治疗嗳气的常用经方介绍

介绍外嗳气的定义和病因之后,在最后的部分,简单说下中医治疗嗳气的常见经方吧。

小建中汤:方自医圣张仲景之《伤寒论》,由桂枝汤加饴糖倍芍药而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现经常用在中焦虚寒、肝脾不和之调理。

旋覆代赭汤:同样出自于《伤寒论》,张仲景认为,伤寒本应出汗,又因吐下,随表征已解,但脾胃气伤,运化失司,痰气内阻于心下,胃气不和痞塞,肝胃气逆,则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以旋覆代赭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作用,可发挥降逆化痰之效用,对于咽喉不利的调理有上佳表现。

甘麦大枣汤:也是来自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调理方,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妇人脏躁……甘麦大枣汤主之”。主治“妇人藏燥,悲伤欲哭,数欠身,象如神灵所作”,临床多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看来甘麦大枣汤对于女性更年期阶段的嗳气,应该很好。

最后一个汤剂,为奔豚汤:也是出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张仲景认为出现奔豚的原因是恐吓所致,也就是情绪所引起的肝气郁结、肝郁化热、内气上逆,从而嗳气的特征,这种病反复发作,治疗上也比较难。但奔豚汤,却具有疏导肝胃,平顺宗气,降逆止痛,因此具备不错的疗效。

但愿这样回答,能解题主的疑惑。

最后再次对题主邀请回答表示感谢。

嗳气怎么回事?

在门诊时常遇到因嗳气来就诊,听到嗳气声基本上就知道是什么证,是怎么回事了,为什么呢?因为嗳气是胃气上逆招牌式声音,记住招牌式动作,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中医诊断上的“闻而知之”。中医尽管很深奥,但是也很有趣,记住招牌诊断,剩下的立法方药就迎刃而解,中医诊疗就这么简单,言归正传,嗳气浅谈如下:

一、嗳气是怎么来的呢?

嗳气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就是如喝完可乐饮料或啤酒后的那种声音),古称“噫”,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二、嗳气都是病态吗?答案否也:

饮食过饱,或饮用碳酸饮料(如雪碧饮料、可乐饮料、啤酒等)后,会发出嗳气声,只是偶尔的,无其他不适症状是属于正常的,不属于病态,是饮食入胃排挤胃中气体上出所致。

三、哪些属于病态?怎么辨证施治?

在临床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可分为虚症与实证。

(一)、实证:

1、宿食内停:

病因病机:饮食过饱,不甚受凉,或不运动,脾阳被遏,脾失运化,胃腐熟食物功能下降,食物不消化,食物在胃郁热酸腐,胃气上逆,嗳气酸腐味。

主症: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有伤食味,腹痛腹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减,舌淡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滑。

治则:健脾理气,和胃消食

方药:保和丸加减。

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启脾丸、开胃健脾丸、健脾消食丸等。

2、肝气犯胃:

病因病机:经常生气,或工作与生活压力增大,情志压抑,形成肝郁气滞,肝郁乘脾,横犯脾胃,脾胃气机失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嗳气频作,脘腹胀满。

主症:嗳气频作,声音响亮,暖气后腹胀减轻,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脾气急躁,胸胁作痛,胸闷不适,叹气舒服,脘腹胀满,女子乳房胀痛,月经前后不定,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逍遥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开胸顺气丸、胃苏颗粒、木香顺气丸、沉香胃片、舒肝健胃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二)、虚症:

1、胃阳亏虚:

病因病机:寒邪直中脾胃,或平素脾胃阳虚,脾阳受损,运化失司,胃腐熟功能下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又寒性凝滞,脾胃气机郁滞,气机郁久,胃气上逆为嗳气。

主症:嗳气频作,脘腹冷痛,得温痛减,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畏寒肢冷,面色淡白,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淡白,苔薄白,脉沉弱。

治则:温阳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午时茶等。

2、胃虚气逆:

病因病机:平素脾胃虚弱,或大病后期,脾胃气虚,气虚日久,气虚不行,形成气滞,气虚气滞,脾胃气机郁滞,胃气上逆而嗳气。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主症:暖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不思饮食,饮食不香,脘腹胀满,时有腹泻,面色萎黄,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

治则:健脾补气,和胃降逆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启脾丸、香砂养胃丸、健脾丸、四君子丸等。

四、嗳气养生注意事项:

1、少生气,少有工作与生活压力,保持好心情,以免肝郁气滞,胃气上逆而嗳气。

2、注意保暖,少受凉,或少食生冷,少喝冰饮料,以免寒邪直中脾胃,胃气上逆而嗳气。

3、积极锻炼身体,运动主阳,脾阳升,脾气升,胃气降,脾胃和,嗳气除。

4、饮食别过急过饱,以免伤食,嗳气吞酸。

以上为大家浅谈嗳气的由来,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养生注意事项,望能帮助到朋友们,祝大家有个好胃,无嗳气,吃嘛嘛香!

(友情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

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属于胃气上逆之候。嗳气声音沉缓而长,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声”。

嗳气的产生,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纳谷,以下行为正常,而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均可影响胃气下降而嗳气,一般有三种情况而致。

一,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中焦,胃阳被遏,气机不利气逆而上:或过是辛热灸辣或服温燥药物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反作而上均可引起暖气。

二,精神刺激,情志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肝郁犯脾,脾失健运,运化饮食失职,以致胃气不降,上逆而暖气。

三,劳累太过,耗伤中气,或年老体弱,大病久病,以致脾胃阳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热病伤津,汗、吐、泻太过,耗伤胃液,失于濡润,胃失和降可导致嗳气。

若有其他问题,可“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为你们详细解答。

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其实和打嗝是一种意思,都是胃里面的气体逆流而上从咽喉发出的声响。偶尔吃多了或者消化不良也会引起打嗝,但并无大碍。但如果打嗝症状持续且反复发生,可能伴随着某些胃病的发生。

人打嗝、嗳气是怎么回事?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胃病都会产生打嗝症状。一方面在于存在这些胃病时消化功能下降,胃内食物存留过几天,发酵产生气体;另一方面,胃抗反流机制受损,使得气体能够逆流而上从咽喉发出。通常嗳气的同时还伴有反酸烧心,要想明确是哪种胃病建议行胃镜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是因为胃气壅滞,胃气上逆,说白了就是胃里面气太多了,总得有出口吧,要么从上口出就是嗳气,要么从下口出就是矢气(放屁),归根到底治疗需要理气和胃。

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俗称“打嗝”,是上消化道病变的常见症状。

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精神紧张或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时,食物消化速度减慢、胃排空延迟,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消化食物所产生的气体在胃逆蠕动作用下从口腔排出的现象,常伴有反酸、上腹部饱胀感及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嗳气症状的发生,首先要注意饮食,如少吃油腻、不宜消化、刺激性食物(辣椒、生蒜等),避免烟酒刺激,有时会自行缓解,不需要药物治疗,当症状不缓解时可以适当应用健胃消食片、维酶素等助消化药及莫沙必利、曲美布丁等胃动力药治疗。

当嗳气症状长期或反复发作,并伴有反酸、烧心、上腹部不适、疼痛症状,服用胃动力药效果不明显时,及时就医,要考虑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合理正规的治疗,避免延误病情的情况发生。

关注小克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