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舌头一卷,黄金万两”。

十六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在文章中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国内小语种的就业盛况。

而即使到今天,提到“外语专业”,不少初高中学生和家长们依然觉得它带着些许光环:外交部、央视、大使馆、外企…… 似乎这些高大上的职业去向,都会纷纷向外语系毕业生招手。

但是,如果去问问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他们专业怎么样,大多都会开启吐槽模式,包括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外语类专业也是备受质疑!

外语专业已沦落为大家口中的“天坑”。

豆瓣小组“大学后悔学小语种”的成员达 32,824 人,在 89 个豆瓣“大学后悔学xx”系列小组中,其成员总数位列第四。

再加上近两年疫情冲击,外事活动、国际会议、出入境旅游等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译员和小语种导游们工作量骤减,恢复遥遥无期。

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考公出路狭窄,考研头破血流。久而久之,这些声音汇集到一起,过来人发出了“劝退”外语专业的呼喊。

当然,还有很多声音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可够用不就行了么?”,“语言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学语言专业做什么呢?”,“语言专业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吗?”

外语类专业就业真的这么不堪吗?

1. 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随着国内大学相继开设英语及其他小语种专业,语言学习已经趋于“大众化”,再加上外资经济的势微,语言专业毕业生的确风光不再。

2012 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将英语专业列入了“红牌专业”(表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此外,在 2021 年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调整的申报中,更是有 42 个语言相关专业被撤销。

加上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实施,培训机构教师面临“下岗潮”。这些老师转向寻求编制,增大了教资考试以及岗位的竞争度,而众所周知,教师行业是外语专业毕业后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过来抢语言专业学生的“饭碗”,高分通过雅思托福已是轻轻松松,甚至有的还会报兴趣班考各类小语种证书。很多非语言专业的人由于工作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外语,并成为该行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对语言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其毕业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减弱,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于是乎,近几年网络上“求求你千万别报外语专业”的论调甚嚣尘上。

2. 可选赛道

我认为某种技能的普及,和你所学某个专业,并没什么必然的关系。外语专业的含义远远大于对于一门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其本质上也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多取决于你是怎样度过你的学生生涯,如何在这过程中锻炼到个人综合能力,而非专业本身,因为即便你换个专业也是同样的状况。一个学习比较扎实的学生,往往比一个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就业情况来得乐观。

事实上,除了上面专业分类中所述的外语专业的传统就业领域(比如各类学校、培训机构、政府机关、新闻机构、出版社等),很多热门行业也都会向外语专业毕业生抛橄榄枝,比如互联网、四大、银行、外企、快销等这些热门赛道,其看中的依旧还是求职者的综合能力。

举几个例子,像在银行业,中国进出口银行近日发布的国际经济合作岗位招聘信息,对外语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而互联网行业对外语专业的需求就更多了,比如 B 站的英语本地化运营,要求熟练掌握中文和英语,还要求日语有N2水平:

腾讯游戏正在火热招聘的海外手游运营实习生,要求英语可作为工作语言,有美国留学经验且热爱游戏的应聘者优先:

还有腾讯的亚太区业务发展翻译(英语/日语/韩语)也对语言能力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此外,传统外企依然是外语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之一,它们仍然非常青睐综合素质高的外语人才,比如西门子的招聘信息:

3. 如何做出改变?

从上面这些招聘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应聘单位不再满足于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应聘者,而是更青睐既有技能又熟悉中外文化,同时要求基本掌握金融、法律、计算机、外贸、通信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毕业人才。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外语专业毕业生几乎可以迈进任何行业的门槛,但是“入门”是有附加条件的,仅掌握语言本身还不够,还要有将语言跟某个专业或行业融会贯通的能力,用个公式比喻就是:“外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明确目标,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个大致的范围界定,然后朝这个目标努力,拓宽知识面,积累更多的实践能力。

另外,想要就读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就读前多考察小语种的就业前景。

比如:要多关注小语种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往来情况和国际政策动向。如果我国与某个小语种国家交往与合作范围广,那么未来就势必需要大量懂得其语言的人才,就业前景就好。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小语种相关人才。

可以多了解所学的小语种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当地经济、文化、人口、历史等。结合自己的职业设想,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最后再决定是否要学习该小语种。

所学小语种的使用范围也应知晓。比如大多数拉美国家使用的是西班牙语,中亚、东欧一带国家多使用俄语,非洲国家很多都是说法语、阿语等等。如果学生可以接受未来去当地发展,那么学好相应的语言,就能在跨文化交流和业务往来时有用武之地。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出路“难”并不是因为专业本身,而是自身。当自身足够强大了,专业也就并没有那么难了。愿每位外语专业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转载自留学咖啡馆】

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13年,葡语,西语都是紧缺专业。毕业外派月薪过两万很正常。现在是22年,西语,葡语仍然很抢手,但是全国开设的专业多,外派岗位有限,危险性的岗位越来越多。待遇也降低了一些。其他外语类别就业根本没法跟葡语,西语相比,大部分外语类专业,毕业就失业。国内没有相关语言的就业岗位,国外也没有外派机会。一个字,惨。

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普通水平的外语越来越没用,顶端的需求还不大。

一是技术进步,中高端的翻译器,已经能够应对所有日常语言交流问题,前沿技术已经接近同声传译水平。桌面应用,比如图书出版,除了专业领域以及行业术语,日常行文可以接近信达雅的水平。

二是人才需求,除非正式会晤,出国不用带专业翻译。同声传译和速记翻译,只在具备特殊要求的场合才有需求,主要要求是专业性和保密性。常见于商业会谈,新闻发布会,外交访问等等,这些需求加起来,1万人可以瓜分的干干净净,每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可不止这个数。

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外语越来越重要,如同会驾驶汽车技术对生活越来越重要。也如同司机不再是个需求大的行业一样,翻译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了。为什么,道理有些类似司机行业,会的人多了,只是必备的技能而已,当不了专门职业来做了。

外语专业普通人才需求很少了,因为科技发达了。大多数人中学大学也学习了英语,很有需求的人,自己加把劲,就可以会些日常外语了。中等难度就借助一下翻译器,二合一,基本上可以应付。请翻译费钱,不方便,更主要的是私密性差。比如自己会开车的人,很少人愿意司机天天跟在身边,私密性差也是主要原因。司机不参与工作的尚且如此,翻译完全介入核心问题的,更介意了。

特别高难度的外语,外语专业人基本上达不到要求。虽然我们国家规定非外语专业人只可以考四级六级外语资质证,专业八级只给外语专业人考,这是为了保外语专业人饭碗。但实际上没有用的,很多非外语专业的人外语水平直接碾压专业八级水平了。我女儿那班大一必须过六级,否则可能要换专业。专八她们根本不看在眼里。

为什么特别难的翻译外语专业人员达不到要求,特别难的有:同声传译和高难度文字专业翻译。同声传译要结合具体专业知识才能翻译。比如98年我去北京参加过一个美国人来做得法律讲座,会上那同声传译人员是不懂法律的,很多法律术语翻译得很啰嗦而且不准确,外行听不懂她讲什么,内行知道她肯定翻译错误了。你试想一下,一个会说汉语的农村大娘就一定会谈医学、生物学、法学等 ?显然是不可以的。

高的难度文字翻译外语专业人也做不了,为什么?我女儿说:“我现在的工作,北大年级第一来,也只配打杂,为什么?比如我们是足球队,国内培养的全是篮球队员,来了只配捡球啊。即便是翻译她们也做不了,只可以联系客户,收传材料。因为这翻译既要懂英美法律,更是难度很大啊!法律契据很严谨,长句短句套一串,经常200个单词写一串不断句的,相当于汉语三五百字写一串没标点符号分割,没几个人可以懂,更不说与对方磋商、修改契据。”

我女儿说90后会二三门外语的人很多,比如她英语精通,大学时候开始自己学习拉丁语,她说学好拉丁语,对于英语的词根词源有更好的理解,而且拉丁语好,很利于学习西方各国语言。去美国留学后,她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因为南美裔人是用西班牙语的。她喜欢读日本书籍,为了感受原著语言魅力,她会日语。她喜欢普希金诗,会些俄语。她说她周围会两三门外语的人不少。

有谁知道和珅会八九种语言,十年前的某领导人也会八九门外语。96年我旅行遇到一韩国僧人,他会韩语,大学他英语专业会英语,毕业去了日本会日语,研习经文他会梵语,他去意大利交流,会意大利语。他去我们宝岛几年,会汉语,然后来中国留学,汉语更牛了。一个僧人尚且如此,你想想哪些学霸如何?!

外语越来越重要了,普及率越来越高,非外语专业人技能越来越高。所以外语不再可以当一门大学专业,花几年时间去学习了,大学应该取消这专业了。

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考察他的英语成绩,很有必要。这不是因为英语本身重要,或者日后工作中要用到英语。而是因为,英语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考试,表明这个学生在上大学时没有荒废学业,在大概率上,他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从中学开始就有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学生无心学习,很快就会有两门学科跟不上——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学科的特点是:落下一段课以后,后面的课就听不懂了。听不懂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然后就落得更远,最终就是彻底放弃。

相比文科课程,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情况就不同了。即使落下一段,后面的课也能听懂,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大学的文科系也有类似的情况。文科水平的优劣,很难用考试成绩判断出来,这就容易让有些人滥竽充数。如果再没有英语考试卡一下,实际发生的,往往不是学生们用腾出来的时间,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而是什么也不学,混日子直到毕业。

所以,企业招聘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其实不是为了英语,而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英语合格,证明他曾经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可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为什么感觉全网都在劝退外语专业?

我爱林姐姐,第685个回答。

本人是英-葡专业的,因为葡语和西语的相通性,所以大概能听得懂西语,再加上普通话和方言的,勉强来说会的语种比较多。

13年的时候,我去一家国企面试,前期用英语面试,薪资待遇是1,000美金,之后改用葡语面试,薪资是2,500美金。

你要是问我外语专业有用吗?我会说有用。

就说现在,其它专业可能领着几千块的月薪,而刚毕业的小语种,出国劳务的工资都在2万上下,这是今年的行情。

人一旦到了外面,见识的多了,资金也有了存积,可能就会想着创业或者发现一条别人没有做过的生意,这些都是懂语言的优势。

数据显示,大比例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是不会从事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相关行业,但语言这方面却不同,大比例都会选择相关就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