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目睹亲人死亡后,从发现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如何面对哀悼。你的哀悼是是适应性的(健康的)还是不适应性的(病理性的,极其程度),我在这里尝试从丧亲者为成人的角度如何应对哀悼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理论中的哀悼

心理学上有一个细分学科叫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发明的专家,也是依恋理论的奠基人叫做约翰·鲍尔比,他在其依恋理论三部曲之三《丧失》的封面介绍文字里用这样一句话来解读人们面对伤失时候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被哀伤淹没的时候始终保持消极,那么他就失去恢复心理弹性的机会了。”

约翰·鲍尔比再用一句话告诉亲眼目睹亲人离去的人们该如何去面对伤失和哀悼,如果不能正确面对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想要自愈,那就要清楚你亲眼目睹亲人离去后的哀悼,以及哀悼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伤失》这本书里,约翰·鲍尔比把失去亲人的人们所要面多的哀悼分为四个阶段:

1.麻木阶段:

在失去亲人时或得到失去亲人的消息时,尤其是女性,在突然得到消息时,大多数人会目瞪口呆。这和能够在最后的一段时期一直陪伴在亲人身边不同,但以下的几个情况尽管程度不同,但大都存在。

我不能接受这一切。

我无法相信。

我只是在做梦。

这看上去不是真的。

失去亲人的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机会会自动化的重复着或继续以前常规的生活。

但会感到紧张和忧虑。

而且,这一少有的平静会在某个时候被强烈的情绪所打破,一些人会有压倒性的惊恐在寻求庇护时发生,一些人会突然感到愤怒,甚至会有少部分人会感到失去亲人时有惊喜出现。

在麻木阶段能不能自愈,就看失去亲人的人和失去的人的关系,以及自己处理麻木兴趣的方式与方法。

同时麻木阶段会因为个人的因素或长或短,有的几天,有的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2.渴望怀念和寻找丧失个体的阶段:愤怒。

这个阶段的第一个特征是开始检视伤失这一事实,悲痛难耐、泪流满面的怀念和寻找伤失了的亲人,会在失去亲人经常出现的地方寻找,乃至把街上的陌生人当做失去的亲人。

第二个特征是愤怒。

尽管愤怒是正常哀悼的一部分,但如果愤怒出现在不适宜的场合,而且是不合理的,或者这个愤怒持续了不应该有的过长的时间,这种愤怒就是病理性的。

所以,在哀悼的第二个阶段,不停歇的搜寻、间歇性的希望、重复性的失望、哭泣、愤怒、指责和“忘恩负义”是这个阶段的所有特征。

在哀悼的这个阶段,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寻求安慰的方式以及安慰者安慰的方式,严重影响着丧失亲人的人如何适应性的度过愤怒这个阶段。

3.混乱、希望破灭和重组阶段

对于伤亲者来说,要想有一个有力的结果(譬如自愈),伤亲者就要有承受这种情感上的剧烈变动。

只有伤亲者能够忍受这种相思,或多或少有意识得去找寻,不断的想丧失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任何可能负有责任的人产生愤怒,甚至也不放过死去的本人,才能够意识到并且接受丧失实际上是永久性的,意识到必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是完全意识到也许过往的一些行为模式变成了累赘,因此必须废除和改变。

因为重新塑造心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模式之前有必要抛弃以往的那些,丧失者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感到绝望,希望破灭,好像什么也拯救不了。

但是,一旦丧失者意识到这些,他会努力去担当原本不习惯的角色,会场偶组自己的盛会,培养新的生活技能,生存技能...

回归社会,甚至重组家庭,开始新的后半生...

这才是自愈的力量和源泉。

4.程度有所不同的重组阶段

有的人会努力保持对关系的坚持,一直重复着死者以前关于的行为、劳动或习惯,以维持关系尚存的状态或情绪。

如果持续的悲伤,花费太长的时间从丧亲中恢复,这就属于持续悲伤,这就是不适应性的病态。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6个月到2年的时间。

情感孤独,情感孤独在丧亲的女性上可能表现明显。

如何从丧亲的哀悼中走出来

在历史发展和文化进化的信念中,就是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们也都逐渐梳理出各种如何争取的和直面丧亲的哀悼,争取的处理。

1.积极和落实哀悼仪式

譬如,通过丧葬形式,更快的坚定亲人已经去世的信息,促使丧亲者处理这种不确定感,因为这些仪式对于丧亲者是有帮助的。

哀悼仪式也能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社区成员注意到他们亲人的丧失,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安慰,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因为丧亲对于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身心打击。

第三个好处就是丧葬仪式通常会规定一个时间,到了那个规定的时间,哀悼就应该停止,这好让丧亲者尽快走出哀悼,这对于丧亲者重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是积极有益的。

丧亲者如何避免走向慢性哀悼

1.丧亲者必须在一个月内走出抑郁状态。

因为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在丧亲后一个月后是否处于抑郁状态,是这个人在一年后是否处于抑郁状态最有利的变量。

2.自愈的快慢和程度与个体任何、童年经历有关

约好·鲍尔比在书中说到:“个体在丧亲后表达持久的愤怒和怨恨的方式基于那些倾向于哀悼失调的个体人格有关,也和这些人的童年经历存在着紧密联系。

3.尽量避免“木乃伊化”发生。

木乃伊化指的是很多丧亲者在亲人死去后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年时间保持死者生前房屋或居所的原貌不变,从而以示哀悼和怀念,这极不利于从哀悼的痛苦中走出来,积极的面对生活和社会。

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尽管生死病老是自然法则,但面临亲人的离世,心中也难免有深深的悲痛之感。

那年我刚好四十六岁,老公查出患胃癌,且已入晚期。在备感痛苦中尽一切可能给他医治,但也无法挽留他的生命。只有三个月的治疗,他还是弃我而去……

丈夫走后,我悲痛欲绝,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那天我睡不着觉,半夜打开电视,看到一个故事情节:一个只有八岁的农村小女孩,一年内痛失病逝的爸爸和妈妈。女孩看着两个嗷嗷待食的弟弟,擦干痛苦的泪水,坚強勇敢地挑起了抚养两个弟弟妹妹的重任。才八岁的孩子呀,却失去了孩子拥有的烂漫,承担了本不该成担的家庭重任……这个故事给了我心灵很大的振撼。相比之下,我感到自己那么软肋,以至于不甚一击。我想,我上学的儿子不也在遭受着失去父爱的痛苦吗?我在不坚強起来,怎么能抚平儿子的心灵悲痛呢?

孩子在校住宿读书,我也以书为伴儿。从书本里,我学会了坚強,也学会做好多美食,更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想,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侯,需要爱和帮助,但更需要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肯自勉,图自強,能自拔,自強不息!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九二年农历十月初二,是我已故父亲的生日,也是我大妹的绝命日。

那一天,在外打工的我一路风尘往家赶,只为给亡父烧堆纸钱。我在镇上下车匆匆往家赶,还没走多远就被人追上,告知大妹服了甲胺磷,正在镇医院抢救。

我立马回头,失魂落魄地赶到医院,大妹已经不行了,医师也放弃了抢救。可我压根就不相信她会死,她的胸腹还在轻微地蠕动,喉咙还有声音,嘴里冒出灌肠的肥皂水。我抓住她尚有余温的手,似乎还有气息,就去跪求医生,医生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只是送来太晚,错过最佳时机,就是华陀再世,怕也回天乏术。

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妹咽了气,我用手拭去她脸上两行清泪,忍不住放心大哭,旁边陪着落泪的乡亲把我拉开,提醒我不要把泪滴在她的身上,免得来世受苦。

那一天她本是要带着孩子回娘家的,可是她想给亡父买几斤钱纸的钱都没有,她那窝囊丈夫是个十足的孔乙己,自恃读了十几年的书,不屑以劳动者为伍,整天游手好闲,泡在牌馆里夜不归宿,把大妹婚前在外打工的血汗钱输个精光,最后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拿不出来。本来大妹是远近有名的靓妞,许多家境殷实的后生都被拒绝,却看上这个迂腐懒散的读书人,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满以为知识能改变命运,没想到这渣男葬送了自己的命运,还误了孩子一生。

大妹死的时侯,孩子出生才四个月,她本身才十九岁,按现在的说法,也还是个孩子,可她已为人妻并且做了母亲。可她没享受做妻子的幸福,也没有感到做母亲的快乐,就悲哀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死于贫困,更是死于美好的谎言。

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接受大妹死的事实,眼前还呈现她死时的惨状,梦里是她活泼开朗的模样,特别是她下葬的那一天,我抱着她四个月的孩子,在雨中嗷嗷大哭,我就肝肠寸断,泪水汹涌。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恐怕都难忘记。

也不知我那苦命的妹现在怎样了,大妹,在那边还好么?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母亲去世时我16岁,正上高二,她是一名医生,从确诊肺癌到最后走只有短短的4个月时间。背着我,她拿着自己的病历和胸片,冷静地与她的同事分析自己的病情和剩余的时间,与父亲安排她走后的所有事情。

但在我的面前却显得非常乐观,病后她住在她工作的医院一个单人病房,每天我放学进她病房,总能远远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病房里人来人往的,她的同事,朋友,病人,每个人都给我说着乐观的话,让我坚信她会好起来的。

我同学的妈妈是她的大学同学,因为工作原因要调往上海,临走时去见我妈妈,与她告别,我的同学告诉我,她妈妈和我妈妈两个人分别时抱在一起哭得很伤心,我妈妈说她唯一的愿望是能看到我大学毕业,如果不行,能看到我高中毕业,她也很知足了。我很奇怪,问为什么伤心,妈妈的情况已经好转了,怎么会看不到我大学毕业?何况上海又不远,以后再见不就行了。

那段时间,妈妈很宠我,我喜欢的,想要的,她都给我钱让我自己去买;她甚至私底下希望我能找借口不去上学陪她几天;父亲请了假照顾她,到处寻找偏方熬的中药,再苦再难喝她也喝得下去,我们说好等她病好了一起出去旅行,不用等我高中毕业,好了就去。

父亲在一个周末深夜,等妈妈睡着了,叫了我一起出来坐在医院花坛上,声音很平静地说:妈妈好不了了,你要学会面对,明天你好好选一张照片,还有她走时穿的衣服要先去做好,你帮忙选下款式,不然到时来不及。我完全接受不了,歇斯底里地大喊:妈妈会好起来的!她不需要这些!我的尖叫在夜里冰冷伫立的住院大楼回荡着,父亲撑不住,终于泪崩。

那天是12月1日,出了好久没见到的太阳,妈妈叫我早点出门,上学别迟到了,路上要小心。那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人离开时,亲人会有心灵感应,是真的。我平时还算是个乖学生,从不缺课,那天上了一节课后,怎么都坐立不安,心慌的很,与老师请了个假就匆忙往家里跑,跑进住院楼看见妈妈的一个女同事,穿着白大褂,看我背着书包,问我去哪儿?是不是学校老师叫我回来的?我笑着说不是,是我自己提早回来的,去看妈妈,她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还记得我扑在妈妈身体上痛哭时她尚没冷却的温度,还记得鞭炮响起时初冬暖阳下的一缕清烟。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母亲的离去好像一个让我痛彻心扉的伤口,从来没有愈合,也永远不会被治愈。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我一如既往的在答题前先感谢问题提出者和邀请者。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想自我治愈的方法或方式是可以有的,能否彻底的自我治愈,关键的真的要看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和修养及接受劝说的能力。一般的自我治愈方法有:

1.是脱敏法。很多人在遇到本文提出的问题时,采用好友或医生建议(每一个医生都是一个心理医师,强弱看经验)首先将能够引起思恋的物品加上黑框,表示哀悼。其次,自我在好友及亲朋的陪伴下,暂时转移生活地,避免睹物思人,痛不欲生。再次,还有,在亲友的陪伴下短期外出旅行法。

2.是彻底的宣泄法,一个人。要好的信得过的亲友保持距离保护。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到死者葬地或遗像前面哭并自言自语。程度掌握在哭者哭的没有声音说的没有话语时,撤退回家或转移房间。

3.责任列表法。死者已去,活人要担负死者未了心愿的责任。这儿包括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战争年代,很多人采用的是化悲痛为力量的办法,坚定革命理念,为追求美好生活担负更多的责任。在当今和平年代,孝顺老人,照顾子女,照顾好亲朋,能够坚持工作、学习和生活就是未亡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要知道,先死去的不一定的坏事,后死去的要比先死去的付出许多加更多,活者人生之路更加艰险,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迎接将来的挑战。具体可以采用或心中列表法,将要完成的面对的困难和艰苦按照想起的顺序,列出就好。

本人是经过头条认证的社会领域写手,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对于这种问答也是第一次写答案。

大家参考,指正。

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后,怎样自我治愈?

我12岁那一年我的姐姐去世了,我的姐姐比我大四岁,正值花样年华。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也许这就是每个人的宿命,姐姐那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记得我上初一,我在教室里上课,我们村的一个同班同学告诉我我家里出事了。我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远,我们住在学校里,下午我跟老师请了一下午的假,骑着自行车回家了。没有走到家门口就听见爸爸妈妈的悲鸣,我意识到我家里出大事儿了😭😭😭😭到家里我才发现我的姐姐永远的离开了我。我们两个从小到大感情很好,我痛哭流涕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以至于我精神恍惚了好多天,成绩直线下降。这件事给我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害怕这种亲人分离的场景。每天晚上睡觉时想起我和姐姐睡到同一张床上,怀念她的音容笑貌,以至于我精神恍惚了以为她只是离家出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中,我无法从这段事情抽身而出!时隔20年的今天,他的样子依然在我脑海中清晰可见,偶尔还会梦见她,[流泪][流泪][流泪]亲人离世的这种悲痛真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治愈的,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就让他抚平每一个亲人离世的人的伤口吧!试着放下,慢慢淡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