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太平天国洪杨7人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起义,7人分以天王丶东丶南丶北丶西丶翼王加罗大纲(很快退下)为核心,以批来的"上帝教"为幌子,以南王冯云山丶北王萧朝贵组织的矿工打先锋,富家子弟石达开、韦昌辉做骨干,一路北伐攻北京,洪秀全率主力攻占南京为首都(天府天京)。

洪秀全从此自立太平天国天王,在天京享受帝王般荣华富贵。前方将士攻城拔寨,洪秀全为了拢络人心,每年大封几百人为王,王爷多如牛马,最多达到数千人。

太平天国有着严格婚姻制,只有王爷高官才可以夫妻同居,一般官员和太太只能分居。王爷的特权就是可以带着老婆朝夕相处。而有时王爷就是一支独立团的司令。因此许多小将英勇,像陈玉成丶李秀成十七丶八岁就已封为忠王丶英王了。

但王侯将相成纸片般成千上万,就如满街海归和博士帽,就已经大大失去新鲜感和神密感。到处是老板,个个是明星,最后洪秀全也不知道找谁了。最后只能靠两个童子军忠王和英王了。两个战败被俘也就一切玩完了!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其实洪秀全原来不愿封异姓王,只重建五军主将,以安抚陈、李等实力派。但随着洪仁玕的封王、出任军师,洪秀全开始低头使用封王术,这一玩封犹如春后竹笋般疯长了……

洪仁玕一面主张依法治国,严格控制官员提升,另一面却动辄保举几十人一次性升官。

在他到太平天国前的9年,封王的总计才9人,而他封王后的5年,有2700多人被封王,至于丞相,已经多到数都数不清的地步。

一,封王

比如如何封王,农民嘛,本来识字不多,于是猪狗牛龟都上了。

太平天国出现了猪王、牛王、狗王、龟王,被封王的这几个大字不识的家伙不但不脸红,反而受宠若惊,趾高气扬。

二,封相

再说说太平天国丞相满天飞,杨秀清一次就曾封几百个丞相。

一个叫黄典存的,他是一百一十五癸丞相,数字后面加干支,足见丞相之多。

最惊人的是太平天国官比兵多,仅洪秀全的天王府就有1673个官,东王府3557个官,石达开府1961个官。

王多相多官多,地方将帅位阶陡然升级,诸王势力膨胀,俨然一方诸侯,对中枢威胁增大。

三,弊端

比如有个叫陈坤书,原是李秀成麾下重要将领,镇守常州。

晋封护王后,他与李秀成疏离,甚至发生冲突。李秀成在《自述》中多有指责,声称是洪秀全的权谋。

于是,天国疆土由陈、李等几个板块变为数十个地方山头。

原来由中枢和陈、李等地方实力派协调合作的指挥运作机制遭到破坏。洪秀全明面上,可以直接指挥所封列王。

四,效果

那效果如何呢?

这些列王或听命中枢,或忠于故主,对中枢指挥态度不一,同时出于自身割据利益,他们多取实用主义。

说白了就是保山头,少出力,消极怠工。整个运作机制,陷入散乱失序的状态。

如李秀成面对苏南危急、天京重围,堂弟李世贤就劝他率部另作别图。

李秀成因“愚忠”入京,李世贤则从溧阳转战浙赣,其他将领也自寻出路,陷入混乱崩溃的状态,指挥系统完全解体。

我是非著名自媒体人乔春雨,喜欢历史,擅长职场前沿思维,记得关注我哦……

(文章资料参考<太平天国战争全史><麻辣近代史><天国的陨落>)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太平天国是清末时期最为声势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此次运动不但有别于前朝的农民起义,甚至在政权建设上更具有时代特征,可以说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农民运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政治高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同样具备农民起义的种种弱点和短板,这也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其中就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封王制度。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是基于宗教运动为基础的一次政教合一的旧式社会革命,这种革命虽然采用了宗教聚集的形式,同时在政治上也是历史少见的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农民土地问题,所以太平天平的发展迅速的壮大。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成功离不开政治上的成功,他们“均田亩”的土地政策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但是在运动发展期间,同时也没有摆脱农民运动的基本弱点——享富贵。

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攻下了永安县城,洪秀全第一次进行了革命成果的封赏,他采用了最具有封建色彩的形式——封王。

王侯将相,历来都是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和富贵的象征,太平天国运动也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洪秀全在永安封王中还是非常的谨慎的,只对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分封,比如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冯云山等,永安封王不超过十个,其中还有秦日纲、胡以晃两人后来被剥夺了王爵,降为侯爵。

太平天国运动打下南京,定都天京后,又进行了一次封王,此次的封王就有纯粹的封赏意味,毕竟从政治上看,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国家体制,这种分封符合建朝开国的封赏传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前几年时间对分封诸王依然保持谨慎态度,最多也就是封了几个作战突出,有重大贡献的王,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两个兄弟——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当然还对作战牺牲的李开芳和秦大纲等进行了追封为王。

由于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几个极具实力的王都在内讧中丧生,太平天国出现了权力中空,洪秀全又提拔了一些中生代将领进入了权力中心,比如李世贤、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他们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日益昏聩,并且权力逐渐旁落,整个政权发生了严重的腐败堕落现象,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王、候的滥封,其实这种滥封王侯爵位也只是象征性的,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既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军队把持,我个人以为只是洪秀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望和最后的疯狂。

综上来看,太平天国被后人大肆诟病的滥封现象其实是后期才发生的,在前期来说,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层还是非常谨慎的。至于题主说的具体多少个王,具体数量据说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数据,至少几千个王是有的。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从金田起义到洪秀全去世,太平天国共封了2700多个王。

这些王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之徒,只有极少数真正能够行使王的权力。太平天国封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的太平天国六王,洪秀全自称天王,其他五名主要成员被分别封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这6个王是太平天国前中期的主要领导者,其中西王和南王在早期的作战中战死,没能参与太平天国中期的管理。

在定都天京之后,东王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天王洪秀全逐渐被架空。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利,洪秀全召集尚在人世的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入京,最终引发了天京事变。

在天京事变前期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全家,又想要杀害石达开。石达开逃离天京,带领大军讨伐韦昌辉,洪秀全为了平息众怒,最终杀死了韦昌辉。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因为遭到洪秀全猜忌,带领士兵离开洪秀全独立发展,后来被清军击败后俘虏杀害。

从洪秀全定都天京,到天京事变期间,洪秀全还曾经分过一批“千岁王”。这些王都是太平军的主要战将,在北伐和西征时期,太平军损失惨重,很多千岁王都战死或失踪。

天京事变时期,剩余的“千岁王”也大多遇害。在石达开离开天京之后,洪秀全提拔了一大批的年轻将领,这些将领以陈玉成和李秀成为首领,是太平天国的第三批王。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名气甚至不亚于早期的东西南北王和翼王。陈玉成和李秀成曾经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为太平天国续命了数年。然而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清军逐渐缩小了对天京的包围圈,英王陈玉成战败被俘虏,忠王李秀成也独立难支。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的走向衰落,洪秀全不再像之前那样控制王爵的数量,但凡是可以利用的将领,洪秀全都会给他们王爵。

在太平天国最后的三年时间里面,洪秀全泛滥的分封王爵。从开始的时候把一些立功小将破格封为王,到后来将有兵权的将领全都封侯,最后洪秀全干脆把太平天国的中下层军官都提拔成了王。太平天国晚期,士兵数量不到20万,却有2000多个王。

平均没一百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王。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太平天国的一些王,身边的士兵甚至只有几十个人,还不如一个百夫长的兵力多。

这种王爵的泛滥,充分说明了太平天国的没落,正是由于洪秀全无力回天,才会把本身属于统治阶级的王爵,大量的分封给普通军官。在清军消灭太平天国的时候,也感慨太平天国的王爵实在太多。

在清军攻占天京的时候,俘虏一帮太平军,就能找到三五个“王”,以至于清军不得不仔细盘问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和职务,以免将一些小人物当成了大人物处理。虽然洪秀全时期封了2700多个王,但是真正被人们公认的,也只有天王、东西南北王、翼王、干王、忠王、英王这几个人而已。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太平天国的官阶和爵位在历史是比较独特的,王爵前后封了2700多个,但凡是好听一点的汉字都被拿去当封号了,甚至出现了“听王”、“堵王”、“来王”、“求王”、“干王”、“对王”等奇葩封号。

后来由于王爵太多了,后期干脆设立了“列王”和“小王”两个爵位,这两个等级的王爵没有封号,很不值钱。

在太平天国前期,除了天王之外,王爵一共就5个,到南京后增加至8人,分别是:

一等王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二等王

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三等王

翼王石达开、天德王洪大全

四等王

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

(永安建制时册封的诸王)

后来经过征战和天京事变,除了翼王石达开以外,其他诸王全部都挂了,于是洪秀全重新封了一些实权王爷,分别是:

一等王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

二等王

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恤王洪仁政、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

三等王

顾王吴如孝、赞王蒙得恩

航王唐正财、章王林绍章

慕王谭绍光、堵王黄文金

听王陈炳文、护王陈坤书

纳王郜云宽、康王汪海洋

归王邓光明、金王钟英

四等王:

偕王谭体元、裕王李继达

来王陆顺德、扶王陈得才

孝王胡升文、守王方海宗

誉王李瑞生、会王蔡元龙

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

梯王陈业坤、李王胡鼎文

佑王李远继、昭王黄文英

对王洪春元、烈王李万材

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洸

端王蓝成春、湘王黄子澄

除以上这些人外,四等王一共封了41个。

在四等王之后就是没有封号的列王和小王,数量之多以至于到了泛滥的地步,使得王爵的含金量空前贬值。

而且不只是封王,太平天国后期还设有:侯爵、天将、朝将、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候等爵位和官衔,所封同样甚滥。

(到太平天国后期,为了拉拢人心,洪秀全随意封王封爵)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早期的太平天国,并没有多少王。在1851年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自封为天王,又封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一共是六王,号称“永安六王”,这个六个人掌握着太平天国权力的核心。

1854年,洪秀全又封了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当然,这个两个王屁股都没有坐热就被干掉了。1857年,天京事变爆发后,永安六王只剩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为了挟制石达开,洪秀全又封了自己同族兄弟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1959年至1961年又封洪仁为干王,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

至此,太平天国的封王行动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1861年洪秀全病逝后,幼天王继位,大权都被洪秀全的同族兄弟掌控,开始疯狂的封王,两年的时间封王数量高达2700余,只要是太平天国的将领和官员,大小都有着“王爷”的称号。

 不得不说,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这种滥封王爵的做法,彻底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使得朝政越来越紊乱,大王小王一大堆,以致于根本就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也从根本上大大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