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目前,美国接种疫苗的意愿较低,在疫情控制住经济完全恢复之前,美国没有任何动力停下印钱的速度。如此一来,在今年夏天之前,美元超发不可逆转,这将会使得全球资产价格继续上涨。通胀是2021年必须面对的话题。全球可能会进入“大通胀时代”

虽然有专家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通胀时代。这话稍微有一点偏激,但是不能反驳的事实是,由于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以及国际间贸易交流和金融往来的加强,通货膨胀已经不可能在一国发生,它会蔓延和扩散其他国家。如果美国进入了通胀时代,那么依照它对全球的经贸和金融影响力,那基本上全球各个主要国家都不能幸免,真的将保持较高的通胀率。

美国现在通胀情况确实很严重,在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17个月上涨,同比上涨6.2%,创造了1990年以来最快的年度涨幅,而且还在持续加速提升。即使这样,美国还刚刚通过1.2万亿美元基建法案,意图增加就业,缓解供应链中断情况。未来还想美国国会通过另一项1.75万亿美元的提案。对于美国来说,觉得只要实现充分就业了,那么通胀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但是且不知全球的通胀就因为美国而起,在去年疫情出现之后,全球经济瞬间陷入停滞状态,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非常之猛。美国无底线的QE量化宽松政策,以及一把将美联储利率打到零,以及美国大签支票给所有人。现在就需要全球来承担美元增发的通胀后果了。目前美国的对抗通胀措施会让全球民众更加受害,因为这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还将继续,而且美国的充分就业就意味着美国通胀由全球经济来分担。

其实去年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停滞,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各个国家都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随着今年疫情逐渐的消退,这个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也就慢慢出现了,那就是出现了全球性的物价上调,在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而美国不负责任的对抗措施又将加重通胀的严重程度。

货币的量化宽松,导致货币的供给量超过正常商品交换需要的货币量,如果不能将多发的货币抽回来,那么物价就是需要上涨,让货币购买力下降,重新达到平衡。而这个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于普通民众的一次掠夺过程。越是基层民众,在其中受伤害越重。

在2021年,全球的通胀是以顺序的三波不同种类的商品价格轮番上涨显示。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波,终端消费者需要来承担物价上涨的压力了。1.先是工业原材料的上涨,也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煤炭,石油,铁矿等等的价格创出新高吗,现在虽然有回落,但是也比去年要高不少。

2.其次就是大宗资产商品的价格上涨,以及工业制成品价格持续上涨。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使用工业原材料制作出来的工业制成品,在原料成本和人力上升的推动下,开始进行了上涨。大宗资产包括商品房,汽车等等。

3.最后就是民众日常生活物资的价格上涨,也就是关系到民众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必要的生活需求商品,价格开始向上涨。但是这种上涨是有刚性的,也就是涨上去容易跌下来难。现在全球针对美联储要不要升息的问题,争论的如此激烈,其实核心就是美联储应该如何收回多发的美元?以及怎样收回?因为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那可能又会影响经济走向另外一个负面,例如金融市场的崩溃,以及失业率的上升。其实我们也是如此,无一例外。

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明年的通胀是滞胀。除了全球大宗商品轮番涨价,居民的收入没有变相提高,反而是支出越来越大。在原材料大幅涨价的背景下,工业品成品端被迫涨价,这使得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但工厂由于原料端购买的资金量大大高于往常,所以只有转嫁到工业品的成品价上,使得消费端的各种商品价格均大幅上升,形成所谓的通胀。

消费端的商品价往往滞后于大宗商品价格6个月左右,所以2022年所有的工业品出厂价均远远高于2021年初的价格。但由于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一些低劣产品会由于价格优势进入市场,这时人们购买商品不能光盯着价格,要擦亮眼睛以合适的价格购物。

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周期已经到来,这是难以避免的。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部分的国家央行和经济体都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这就会导致大量超发的货币集中进入到商品流通市场中来和虚拟市场中去。

尤其是以美联储自2020年3月份以来,一直采取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给市场注入强心针,截至目前为止,美联储的放水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而美元又是全球硬通货币,借助着美元全球结算体系,美元热钱开始集中涌入到了国际贸易市场、大宗商品、工业原材料、海洋运输等甚至包括部分粮食市场。

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10月份的最新CPI数据已经高达6.3%,但这只是名义上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按照实际通货膨胀来计算的话,加入房价和生产资料的上涨,美国国内目前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应该是高于7%以上的。

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部分疫情控制良好的国家,没有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

原因就是全球贸易,美元,欧元日元和其他大部分的主要国家经济体都采取了集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势必会导致你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的原材料商品中包含输入性通货膨胀。也就是美元的超发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只要你进口原材料出口商品,自然而然无法绕过输入性通货膨胀。

而美联储的加息周期预计出现的时间节点比较乐观的预估会在明年的下半年,所以在2022年下半年以前,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会依旧持续下去,全球投资者都面临着一个抗击通货膨胀,保持住自己手中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问题。

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美元超额印钞

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目前,预测明年全球保持较高通货膨胀的理由,主要是美元印得过多,叠加疫情对全球的贸易影响,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两个主要方面,影响了世界物价。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主流媒体上看到美帝家里面物价飞涨,甚至有些报道说,老美局部地区的超市货架都被抢空了。我们可以从老美身上,看到全球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模型。

2020年,老美疫情开始,经济遭受重大影响。这一年,老美的零售业、航空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都受到巨大冲击。冲击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丢了工作,因此去年的大统领川总还签署了人人发钱的法令。

当时每个老美居民都收到了1200美元的官方援助。但是,这只能解决一时的吃饭问题,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到了今年,由于美国人的不在乎,以及疫苗的接种和相关药物的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好像没那么大了。于是,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消费活力又慢慢起来了。这是需求端开始复苏了。

但是,最近的新闻里有个词,叫做“供应链”遭受打击。这个供应链说的意思就是,老美的物资供应跟不上了!这个供应跟不上是两方面出了问题。

第一,是老美本土生产型企业劳动力不足。比如,世界知名肉类企业JBS公司近日就表示,由于美国本土劳动力供应不足,致使用工成本上升,且阻碍生产进度。你看,用工成本上升,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那么维持正常利润就要抬高售价,这本身就直接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是老美港口和运输企业劳动力不足。2021年的一个经济大新闻,就是全球海运成本上升。之前,很多海运公司都快面临破产境地了,结果今年的海运费用飞涨(10倍以上),导致很多海运公司一年的利润抵得上之前好多年!

为什么海运成本直线上升?因为疫情导致很多地方(比如美国、英国等)的港口工人、卡车运输驾驶员不足,使得大量到港货轮来不及卸货。这就直接导致港口物资堆积,而超市、商场、便利店里面的货架商品不足。

同时,港口工人、货车司机等人员不足,也导致这些岗位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升,港口企业、运输企业的成本上升,最终又反映到货物运费上,抬高了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这样也进一步推高了物价。

因此,疫情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影响,像是坐过山车一样起伏。先是经济活动因为疫情受到阻隔,很多人从事服务行业,因为没有业务而失业。现在是疫情导致能工作的人员减少,使得工资大幅度上涨。

现在很多专业人士都预测,普遍性的工资上涨,将成为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强大推力。

而与此同时,老美为了保持经济的运转,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就印了大量美元。这些钱出来之后,相当一部分进入美股吹泡泡,相当一部分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家只要看看美国有没有掀起一股炒房热潮,就知道,印出来的那么多钱,也就只能去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了。

所谓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原材料,比如石油,近期又要突破100美元每桶的价格了;比如铜材,2020年从最低点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涨了一倍。后来大家都看到了,连煤炭都涨价。不仅仅是我们内部涨,国际价格也在大涨。

大家都知道石油的重要性,不仅仅汽车要烧油,石油还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塑料不就是石油提炼出来的嘛!光是油价一项上涨,就足够全世界的工业产品价格波动一下了。现在可好,那么多原材料都同时涨价,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哪有不涨价的道理呢。

因此,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来看,明年疫情能否彻底控制住,还真的不好说。西方列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这事儿解决不好,工资水平妥妥上涨。工资水平涨了的结果,就是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升,进而跟着涨价。

最后还有最无解的一样东西:超量印刷的美元流向哪里,哪里就是大涨价。现在的经济形势,没人敢把所有的钱都投入美股,那么必然有钱要流入实体经济,那就必然要推高物价。因此,在疫情和美元的双重影响下,明年大概率要继续全球高通胀了。

(全文完。欢迎关注)

经济日报:预计明年全球将保持较高通胀,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原因简单,最主要的是美国货币超发,导致全世界各国跟随美国货币发行量,所以全世界货币越来越多,造成货币贬值,引起物价上涨,也就造成全球的通胀。

所以全球通胀美国立了大功[赞][赞][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