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其实对于指数基金来说,不论是长期持有还是波段操作,都是一种可选的方法。但是在其中投资之时,一定要记住不要进行短线的高买低卖,,那可能会让自己错过赚钱的可能。

其实针对指数型基金,其实只有三种投资策略:一次性买入,长期持有;分批买入,阶段性的波段操作;以及分批买入,定期加仓的定投操作。三者对比,定投的策略是最容易赚到钱的,也是最容易让投资者坚持的。

只要未来大盘指数并不是一路向下的,在定投的时间范围内,指数是上升的或者是震荡的,那么定投策略就一定能赚取到利润。因为这是微笑曲线原理所决定的,所以使用定投作为指数基金的投资策略之前,要对未来大盘的走势进行一些判断。例如定义为5年为一个定投周期,那么这5年期间,指数会不会是一路单边下跌的,如果不是,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个策略。

定投的微笑曲线定义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在证券市场上开始定投,待市场走出一波先下跌,再上涨的过程,在达到盈利点的时候,对基金进行赎回。形成的阶段性投资结果就是“开始扣款--到亏损--到收益--最后卖出套利”,最终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微笑曲线。与一次性全额投资相比,定投意味着分散阶段性持续投资,投资者持续地投入,使得自己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更多的份额,而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又摊薄了成本,当市场回升以后,我们自然能赚取更多收益。

所以指数基金的波段性操作有点像一个定投过程的完成,按照指数基金的净值变化,不断地进行买入或者卖出,或者加大投资或者减少投资,进行定投模型的优化配置,有可能会让自己利润更加丰厚一些,但也有可能买卖方向判断错误,让自己的盈利减少。

而同样指数基金的一次性买入,长期持有,则是一种对于指数未来走势的乐观判断基础下的投资。 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不如定投更加让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思维,因为有可能在指数向下的时候,自己的亏损比较大;但是定投策略可以分摊亏损,让自己的亏损相对比例会更低一些。

当然这三脚都是建立在指数不会单边下跌的前提下,一般来说在一个经济逐渐向前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其证券市场的指数长期来看是会逐渐上升的。也就是说中长周期来看,指数上升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其下跌的可能。

如果自己投资于指数基金,那么还是采用定投策略,可能更加收益稳定,风险可控。频繁的针对指数基金进行操作,有可能让自己丧失买卖点,利润降低,亏损加大。

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我是定投的操作,从2007年到现在每月定投1000元,虽然当时在最高点上证综指6000点上下,现在上证综指在3000点上下,但因为是定投,长期持有,目前收益超过100%。

同期,我也买自认为的好股票,收益没有这么高,多数股票还是亏损的呢。

可见,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多么重要的策略。其实对我来说,我认为判断不出大盘的顶点和低点的,比如4000点,现在的3000点,过去的2000点,不管你怎么判断,它既不算高,也不算最低。我这些年炒股的心得是,长期持有比做波段保险许多。

比如在2000多点的时候,看上去我们的亏损是很大的,比如说有40%,有些已成功逃出的,很庆幸很高兴,觉得躲过一大劫。但问题又来了,你知道什么时候进入上涨周期吗?你判断不出来。

等上涨周期已确定时,我们已经从亏损40%到了只亏损10%的地步了,这时候即便有人说重新杀进来吧,他已长期持有的人,几乎在同一亏损状态下了,何况买卖频繁的人,手续费还要损失不少呢。

我曾参考了不少成功炒股者的经验,唯一总结出的一点:普通散户最好别炒股,如果真要操作,就定投指数基金吧,长期持有。

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指数基金分为“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两种,两种基金因为标的资产不同,所以需要关注的盈利点也有差异。至于是长期持有还是波段操作,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为更好地分散投资风险,避免一次性买入在高位被套,建议采用定投模式。这种模式也许不会让盈利最多,但是可以平衡风险,减少投资亏损的压力。

宽基指数的操作建议

投资标的:大盘综合指数的股票

投资风格:严格复制,跟踪数据

风险分析:稳定性相对较强

投资中的现象:

  1. 整体行情上涨时:无论一次性投资还是定投,都会极其舒服,感觉自己投资水平很高。
  2. 整体行情下跌时:一次性投资在高位的叫苦不迭,定投模式的怀疑人生。
  3. 震荡行情时:一次性投资的要看个人对行情的预测能力,定投模式的可以长期持有等待机会,也可以跟着行情做波段。

投资建议:

  1. 以长期持有为主,个别情况波段操作。
  2. 懂股市行情的,根据自己的判断低位买进,等待行情拉升后卖出获利。
  3. 不懂股市行情的,可以定投模式。行情不稳时可以长期持有,将分红模式设置成红利再投资。
  4. 打算为子女或者自己积攒未来资金的,定投模式,每个月扣款即可,设置成红利再投资,5-10年以后看结果。
  5. 无论哪种模式,赎回时都建议在大盘高位,至于多少才叫“高”,这个根据自己的预判能力,没有统一说法。
行业指数的操作建议

投资标的:特定行业指数的股票

投资风格:复制跟踪为主,个别基金会增加杠杆,收益和风险等级增高

风险分析:风险系数较高

投资中的现象:

  1. 会因为行业或者板块轮动而出现高涨或猛跌的情况。
  2. 整体走势也会受到大盘的影响,但是涨跌都会更加明显,也会出现独立行情。
  3. 分级指数会出现“折算”现象,分为“上折”或“下折”。上折时,盈利触发折算点,会将盈利部分折算成份额进行分配,强行增加份额,净值下降,账户总资金量不变。下折时,亏损触发折算点会将亏损部分折算成份额进行强行减少份额的操作,净值增高,账户总资金量不变。(备注:买分级基金时,风险较高,请仔细查看基金介绍)

投资建议:

  1. 可以长期投资,根据个人情况决定长期持有还是波段操作。(以我的操作习惯为例,1年左右做一次止盈,然后继续定投)
  2. 建议定投为主,选择盈利能力强的基金。
  3. 不要过度关注净值高或低,投资基金没有净值低就一定会赚钱的说法,也没有净值高的基金一定下跌的说法。
  4. 不要过分依赖“估值”进行判断。估值和基准指数进行比较时,并不会触发其业绩提升或下降。
  5. 选择基金时,建议采用不同时间段”业绩排名“的方式,这是和整个市场比较,说服力更强一些。
  6. 采用定投模式,无论上涨阶段还是下降阶段,都可以开始。只不过下降通道时需要把投资周期拉长,需要足够的耐心。
  7. 定投扣款周期,建议采用”周扣款“模式,一年扣款次数52次,两年104次,不至于因为扣款周期过于密集而在中后期产生资金”钝化效应“,而失去定投平滑成本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指数基金而言,投资时需要针对自己的投资偏好、投资时机、投资习惯、心理预期等因素综合考虑,杜绝盲目投资,让整个过程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关于投资指数基金后的操作方法,我的看法是:最佳策略为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进行波段操作

案例分析1:沪深300ETF长期持有的算术平均年均收益率和复利年化收益率。

沪深300ETF10年上涨1.46倍,算术平均年均上涨14.6%,表面上能够超过M2每年12%的水平,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和效果;复利年化收益率3.85%,相当于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中间值,高于零风险投资标的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详见附图1:沪深300ETF长期持有的收益情况。

附图1:沪深300ETF长期持有的收益情况

案例分析2:沪深300ETF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进行波段操作

敬请研读附图2:养生投资股市实战分析与交易系统专有技术用于沪深300ETF复盘分析示意图。A波段上涨1倍~1.5倍时主动止盈,B波段5元下跌50%到2.5元左右买进,C波段从2.8上涨100%时先主动止盈,小波段④从5.9下跌20%到4.9时可买进吗?另外,小波段①从1.677到2.359上涨0.40约0.382止盈;小波段②从2.359到1.612下跌0.683约0.682时可买进;小波段③下跌50%左右为买进机会。可见,几乎指数基金每年都存在波段操作的确定性交易机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假如没有足够的技术和把握,能够精准研判出指数基金对应标的指数走势的波段操作顶部和底部,或者及时得到类似本文这样的职业投资级别的指数趋势研判信息,那么就只能长期持有。

附图2:养生投资股市实战分析与交易技术用于沪深300ETF复盘分析示意图

拓展阅读:常见指数基金及其代码

1、综合指数基金:

上证50ETF基金,代码510050;沪深300ETF基金,代码510300;中证500ETF基金,代码510500;上证180ETF基金,代码510180。

2、行业指数基金:

证券ETF 512880;消费ETF 159928;银行ETF 512800;军工ETF 512660;环保ETF 512580;有色ETF 512400;地产ETF 512200;医疗ETF 512170;5GETF 515050;钢铁ETF 515210;酒ETF 512690;信息ETF 512330;国防ETF 512670。

您觉得如何?欢迎股友们交流、讨论。

如您有受益,请点赞呵,那样就会让我有动力继续写作

关注@养生投资,飞越股市漫长牛熊时空|安康快乐生活养生,趋势价投稳健盈利↗(个人观点,仅作交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谢邀,笔者是一名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指数基金的操作是波段还是长期持有的话,我认为还是为了博取最大收益更为合适。

根据A股几十年的波动来判断,显然长期持有所获得的收益是比较小的,所以这一点笔者不建议,因为时间成本也是一种成本。

那我我们再来看看波段操作,这种操作虽然会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和盯盘时间。但是如果你按照A股的日线或者周线金叉死叉来做波段的话,收益要远远好于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我是松果,谢谢大家的点赞支持,没有关注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对于一只优秀的指数基金来说,个人认为是值得长期持有的,哪怕是经历了2008年的998点,还是经历了2013年的1849点,还是2018年的2440点,其长期收益率依然是非常优秀的,可以比肩一线城市近10多年来的涨幅。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只指数基金确实要优秀。

怎么算是优秀呢?具有代表性,能够分享中国经济近10几年来的飞速增长的成果;第二,费率足够便宜,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前者相当于开源,后者相当于节流。开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节流的长期影响,确实被很多人忽略的。

下面我将从指数基金长期收益的表现以及短期操作的难度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优秀的指数基金的长期优秀率比肩一线城市近十年的房价涨幅

1、为什么是指数基金而不是主动型基金

这里先表明一个前提,为什么指数基金是值得长期持有而不是主动型基金值得长期持有?不讨论巴菲特所说的市场有效理论,就从基金管理人这个角度和成本这两个角度来说,指数基金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指数基金不需要担心更换基金经理,也就没有更换的成本和风险。新的基金经理往往会有新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使其收益基础荡然无存,最典型的就是华夏大盘和华夏精选,在王亚伟离任后,这两个基金黯然失色,迅速掉队。

其次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固定成本和交易成本远高于指数基金,更别提那些换手率高企的主动管理基金,这里面花出去的都是投资者的收益啊。现在主动型基金的固定费率普遍都在1.5%-1.75%左右,如果算上交易成本1%,那一年的固定成本2.5%-2.75%,这远高于指数基金每年1.4-1.8%的固定成本。

别小看这1%的差距,假设10000的本金,投资10年,一个年收益率是10%,一个年收益率是9%,在复利效应的影响下,10年后的本金分别变为25937.42元和23673.64元,一个收益率是259.37%,一个收益率为236.73%,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

2、指数基金的长期表现超越一线城市近十年的房价涨幅

根据任泽平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2018年北京新房均价从1.4万元/平上涨至5.5万元/平,上涨3.9倍,远高于全国新房均价涨幅的1.9倍和M2涨幅的3.0倍。而上证指数在2009-2018年仅从1820点,涨到了2493点,仅上涨了673点,涨幅为36.97%,这也是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砖头如此热爱,对于股市如此唾弃的表象,但实际上中国股市的表现真的如此不堪吗?如果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指数标的呢?

由于主题类和行业类的指数基金开发得比较晚,而且收益率并不怎么样,因此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宽基指数,而比较主流的宽基指数就是上证50、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而这三个指数的长期收益率应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这里面依然有优劣之分。

上证50指数从2004年2月至今,累计收益率为177.3%,从1067.55点涨到了2960.41点。其中最高点是2007年的4772,现在的点位约为最高点的62%。

而以前最为市场所称道的中证500,在2007年1月至今,从1881点涨到了5041点,涨幅为167.9%,涨幅还不如上证50指数。指数最高点曾突破1万点,触及11616点,现在的点位还不到最高点的50%。

而最具有市场代表性的沪深300指数,从2005年1月至今,涨幅高达291.3%,从当初的994.76点,涨到了3892.18点。虽然最高点曾经也上到了超过了5000点,但是如今的涨幅已经到达了最高点的72.3%。

但是沪深300指数2.9倍的涨幅也只是跑赢了近十年全国平均房价的涨幅,未能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啊?莫急,如果我们算上企业的分红呢?就拿比较早成立的博时沪深300指数A为例。假设我们在2005年1月3日买入这只指数基金,到了上周五,这只基金累计收益率高达404.27%,年化收益率11.8%,这一涨幅甚至超越北京近十年的房价涨幅3.9倍。

也就是说选对了指数标的和指数基金,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超越一线城市房价涨幅的收益率,但问题就在于选择出优秀的指数基金并且长期持有。但是正如题目所提到的,如果我们不是长期持有而是波段操作呢?

波段操作=择时,而择时永远更多看得是运气

波动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择时。高大上的基金经理也好,出神入化的私募基金经理也罢,目前能够连续准确择时的本人还没见过,一般只存在这流传的故事当中。如果一个投资者可以择时,那他还需要买什么指数基金,可以融资融券去买股票,根本不需要等待。但是回顾中国股市的历史,有这样的牛人存在吗?

因此个人认为波段操作是个伪命题。如果一个投资者可以择时,那他根本不需要长期持有任何的资产,只需要高抛低吸就可以了。这种时候,讨论长期持有就没什么意义了。而如果一个投资者希望长期持有的前提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没有波段操作的能力,才会希望通过长期持有来分享整个市场的收益。特别是中国股市,典型的特征就是牛短熊长,错过了那么一年的牛市,你可能要再等个7-8年。

根据美国一份关于标普500指数的统计显示,在1996年至2015年这19年中,投资标普500的年回报为4.8%左右;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五天,年回报则会大幅下滑43.75%,跌至至2.7%;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十天,年回报则会大幅下滑72.92%,跌至至1.3%;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四十天,年回报则会转正为负,进一步降至-4%,这被称为“闪电理论”。在美股牛市平均超过超过25个月尚且如此,放到中国这种牛市12个月左右的市场中,个人觉得就更加适用了。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投资止盈的指导意见,个人也觉得止盈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一套可以有效跟踪市场的止盈方法,因为这种止盈都涉及到波段操作,也就是择时的,因此最为主流的止盈方法就是目标止盈法。比如达到50%的收益率,减仓50%;达到70%的收益率,减仓70%等等,但是这种情况如果碰到2007年或者2015年这样的疯牛行情,目标止盈方法就会错失市场后面的高额收益,那等待这么久的牛市又有什么意义?

回归国内公募基金的情况,自1998年成立以来就成为了国民参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特别是在2007年牛市以后,公募基金的规模开始出现暴涨,因为其往往能跑赢指数。根据2010-2018年公募基金平均业绩与沪深300指数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跑赢市场的概率在67%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公募基金是包括股票和债券基金的,并没有包括货币基金。但是如果我们算上沪深300指数的企业分红,这个概率将会进一步下降。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牛市中股票基金是明显跑输沪深300的,比如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但是在震荡市和下跌市中,股票基金通常会实现弯道超车。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北上资金和外资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有效性可能会进一步的增强,这会使得战胜指数的难度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共同基金的研究数据表明,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里,美国共同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3.9%,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则高达11.9%,约有70%的主动基金跑输标普500指数。

因此,个人认为波段操作在任何的投资当中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操作,不具备讨论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持有指数基金也好,持有股票也好,个人认为长期持有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但是放在牛短熊长的大A股,我们依然可以在指数相对低估的阶段进入加仓,在达到自己盈利目标的时候进行减仓,这依然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具体的参考指标和操作方法还要看每个人对市场的理解和对投资目标的要求。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