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本来开办公司、招聘员工、发放工资,这是一件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事,也为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什么要在发工资时要用私人账户来给员工发工资呢?这一切就变得偷偷摸摸而且是苟且的事情了。所以不按照正规的方法来做,那么背后一定是有猫腻的,有猫腻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涉嫌违规的,如果达到一定数额,那可能还涉嫌违法呢。
其实公司长期用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不外乎目的就是两样。一方面就是去想办法逃税和逃避社保费用,一方面就是在一定法程度上规避透露员工的真实工资,避免未来劳动纠纷。
1.逃避个人所得税和逃避社保费用,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理由。虽然我们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经比较高了,但是针对实际不少员工的收入来说,还是要缴纳不少的个税。这种个税的缴纳是由单位代扣代缴代为完成的。而且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公司不为劳动者代缴个税,将来处罚的可能是公司。
所以在此情况下,使用个人账户来发放工资,可以有效的降低个税所得。同时避免未来的个税稽查,因为他们可以讲这是劳动者的报销,或者是一些津贴,或者一些垫付费用等等。
同时现在的社保费用是由税务局代为扣缴的。是依照工资所得为基数来计算出来的。在此情况下,用个人账户发放工资可以有效降低单位向人社局缴纳的社保费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降低了公司的用工成本。
2.还有一些公司管理很不规范,但是又担心员工未来去劳动监察部门举报违规用工情况。在此情况下就在工资发放上做文章,用个人账户进行工资的发放,那么可以在企业账上减少公司的开支。从而也可以在工资表造册时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未来假如企业同劳动者有了用工争议,那么公司可以拿低标准的企业造册工资表来搪塞,未来仍然可以有效的降低劳动赔偿费用。
举个例子,假如企业劳动者一月工资为1万,那么其中5000元是用企业对公账户进行工资发放,剩余金额是使用老板的个人账户来进行发放。那么工资表造册为5000元,缴纳个税时是按照5000元进行纳税,同样也可以做到零纳税,社保缴纳也可以按照5000元标准进行上交。未来假如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动仲裁输了需要判赔,比如三个月的工资,那也是按照5000元来计算。
所以此时劳动者在碰到此类公司时,一定要注重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例如同公司人事和财务部门的往来记录要截屏,或者取得一些录音证据。那么未来再发生任何事情时,都可以提交这些证据给相关部门,从而可以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工资水平,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另外单独说一点社保费用,其实如果是缴纳基数高一点,其实对劳动者会更好一点,因为城镇职工的社保缴纳费用中,单位出的钱会更多一些,而个人出的钱会少一些。
如果觉得好,请给予点赞评论和转发。
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谢邀!
用私人银行账户发工资是否涉及逃税,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得根据实际情况判定。如果企业利用私人账户发全额工资,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视同“现金”支付工资形式记账,不存在逃税问题。但如果企业发放工资采用“二次工资”形式,即员工工资一部分是对公账户发放,一部分通过私人账户发放,这种情况可以基本断定是在逃税。
现在企业发放工资,一般都是通过网银银行代发功能,方便快捷。但也有的企业没开通网银代发功能、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有的企业甚至连网银功能都没开通,都是采用现金发放。如果要支付长期驻外地员工的工资,怎么办呢?只好从对公账户转账(或“钱不离柜取存”)到私人账户,再用私人账户支付了,然后财务视同支付现金记账。
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互联网这么发达,网银这么流行,为什么还这么原始。实际上,现实中我们想不到的情况太多了。就像前不久报道的江西某地,一个性格内向会计,居然手握企业各种印章,进而挪用巨额款项的事件,更让许多资深财务人员大跌眼镜。但现实就有这么多看似奇葩、但确实存在的事情。
如果企业采用“二次工资”,一般是为了“协助”员工少交个税,同时也是为了企业少交五险一金。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要多少25%的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或查账且盈利情况下)。在明年开始的五险划归税务部门“征收”而不是“代征”的新政策下,这种情形估计会更多。
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我们不支持逃税,但是,你公司老板从个人的账上给你发薪水,没有拖欠你的薪水。是否要感激啊?把心态放正了。他也不容易。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工作吧。
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我们从会计和税法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支付员工工资从私人老板账户上解决,那么会计账务处理上不需要计提成本费用和负债,从个人所得税方面来说,造成工资所得减少,无形中造成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减少。从公司所得税方面来看,由于未计提成本费用,反而造成利润虚增,无形中加重了企业所得税负担。所以,用个人账户发工资,其实出发点是对职工个税逃税,但其实由于未计提相关工薪对应账户的成本费用,形成了利润虚增,反而加重了企业税负,是得不偿失的。
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从规范的角度讲,公司发放薪资是应该从对公账户划出,如题中所述情况,有涉嫌违法行为的可能性。
首先,从对于公司如何支付工资,《劳动合同法》及《工资支付条例》并没有规定支付的方式,只要单位依法足额支付工资即可。
其次,从税收角度,对于公司用个人账户给员工发放工资,是否导致偷税漏税的行为,还需要看支付的具体情况。
根据我国税法相关规定,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应该对员工薪资需纳税部分,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代扣代缴。如果企业按时申报并且代缴了相应数额的税款,就不存在违法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税务申报,就有偷漏税的嫌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第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都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公司长期用老板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这合法吗?是否构成偷税漏税?
这里涉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合不合法,一个是是否构成偷税漏税。我们分别来讨论一下。
先来说说通过私人账户发工资合不合法。
并没有哪个规定说不能通过老板私人账户发工资,但是私人账户的资金往来确是一直以来监管的重点,央行现在对于私人账户的监管已经越来越严了,就从近几年发布的一些账户监管政策就可以看出。我们来看看几个与私人账户监管比较有关联的政策文件。
首先是银发[2018]125号文,这是一个试点文件,早晚是会推开的,文件大体内容是在部分地区试点取消企业基本户的开户许可证,其中尤其提到了公转私的管理。
上图一个是主文件的条款,一个是附件二的条款,通过上述的条款,就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对于公户转私户是在加大监管力度的,至少从转账额度来说,超过了开户时核定的转账限额,是需要说明情况的。
再来看银发[2018]163号文,这个文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个人或公司的,但是也间接影响到个人或公司的大额转账。该文针对的是非银行支付机构,也就是常用的支付宝、微信。对于使用非银行支付机构转账交易的,超过金额规定,这些支付机构需要向上报告。
根据规定,如果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转账的,私人账户每天转账超过50万,这些机构就要报告给银行,银行可能就会来询问缘由了。
如果你们发工资是需要通过私人账户取现金发放的,那么就要注意今年新颁布的对于现金管理的条例了,银发[2020]105号文,虽然也是试点文件,但是早晚是会推广开来的。
目前是在河北、浙江、深圳试点,对于公户和私户的取现金额都做出了规定,每次取现如果超过了规定金额,不但需要预约,而且需要登记取款的用途。银行会将取款信息上报到央行,加入监管。
所以要用私人账户发工资,一定要注意额度问题,以及用途一定要明确,发放工资的金额也一定要合理,否则无法应对监管的提问。
上面说完了合不合法,现在来说说是否构成偷税漏税。其实公司考虑到使用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大部分都是考虑到避税的需要,现在的中小民企,大部分都会有两套账,有一部分收入是不入账的,就自然而然进入到了老板的私人账户,然后老板通过这个账户给员工发工资,也不会申报个人所得税,可以使员工避免承担高额税负。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所发工资合计与报税数据是否一致;第二,申报的员工工资是否合理。
第一种情况,如果想通过私人账户发放工资已达到避税的目的,一定一定要确保对公账户发放的工资是和报税数据一致。
但是如果说用私人账户发工资,并不是为了避税,而是由于公司资金紧张,老板代垫工资的,那么一定要确保两点:
- 个人所得税报税工资额一定要等于公户发放的金额加上私人账户发放的金额。
- 私人账户发放一定要在财务账上体现出来,通过往来款挂账。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为了避税,一部分工资从私人账户发放,一定一定要确保申报的工资中,员工的工资与所处的岗位是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匹配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研发人员,按照市场上工资标准每个月2万元工资,公司为了避税,通过对公账户支付工资(即个税申报工资)只有5000元,剩下15000元由私人账户支付,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旦被检查,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因为与市场上的薪资状况完全脱节。
税务局曾经公布过税收执法检查的案例,就是由于某公司对外申报的工资明显低于同行业,所以引来了税务稽查部门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了公司是以私人账户发放工资的方式逃避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最终被处罚。
所以,为了不引起税务机关的怀疑,以上两种所提到的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避免,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感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