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12月2日晚,暴风集团公告称,公司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人员持续大量流失,公司目前仅剩10余人。

“兴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这就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一家公司的兴衰都非常快。善用刀者,死于刀下。暴风语音走到了现在这种不可挽回的消亡窘境,也是让人唏嘘的事情啊。

暴风科技是依靠互联网,而登上了证券市场,当他跟不上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战略发生错误的时候,他的用户也会快速的用脚投票将他抛弃,那么出现现在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暴风集团净资产为负6.3亿元,前三个季度亏损6.49亿元,营业收入不足1个亿。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分析,暴风科技已经不具备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资格了。公司破产清算将是很快发生的事情,公司的债权人亏损已成定局。

公司是由人来组成的,公司没有员工,没有管理层,也就意味着公司没有任何经营能力。现在暴风科技就是这个现象,目前可能连10个人都没有了。公司的实控人已经锒铛入狱,公司的高管也已经全部辞职,公司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开发员工只剩下一个人了,只能维护服务器的正常运行。而公司的服务器也因为服务器机房的托管费用拖欠而终止服务,公司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不能正常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公司未来不再会有任何主营业务收入。

这可是可能是德先生看到的最悲催的上市公司。真正是见到了树倒猢狲散的案例。但是这一切也是被捕的冯鑫及管理层自己造就的,在上市融资之后,他们提出五大业务的布局。结果5大业务一个不成,而且造成巨额亏损。另外暴风科技是在互联网下的PC(电脑端)创业成功案例,但是他却没有去抓住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应用,就是他战略的极大错误,他也没想到客户的迁徙是如此之快,如此之迅疾。

曾经德先生也用过暴风影音,但好像在很久之前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在移动互联时代就这么残酷,如果抓不住,那就很快自然消亡。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休息,那是不可能的。

回想冯鑫在上市后,发表的“暴风语音的下一个十年”,以及其提出的“跨界有方”的战略,有时候觉得也是一种讽刺啊,就是这两个方向最后导致暴风的垮台,冯鑫的入狱。

但是暴风科技还有最后一点资产可以变现,那就是它的壳价值。所以大家看到了奇葩的一幕,公司肯定是分崩离析了,但是其市值还有10个亿。这种奇葩现象也不是第1次出现了,大家应该都习惯了。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让我教你怎么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暴风集团董事长被捕,高管离职,员工只有10个了,是不是快要消亡?

暴风储团确实现在危机重重,危机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公司已经散了,公司的创始人、实控人冯鑫在七月份时就被捕了,原因是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职务侵占罪。还牵出了收购MPS造成52亿资金“海外蒸发”的案件,将中资财团包括光大、招商银行、华瑞银行、爱建信托等知名金融机构拖入了泥潭。

而在十月底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已全部辞职,协助信息披露事务的证券事务代表也已辞职。这意味着这个公司的实际业务已经无法继续开展,暴风科技已经名存实亡。

第二方面是资本平台将失去,暴风科技(原名)2015年上市后,进入高光时刻,股价一路高涨,市值也达到数百亿元,现在从最高327元跌到3.19元,市值已经只有10亿,更重要的是,截至今年三季报,暴风集团继续亏损6.5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93元,也就是说公司的资产资已经为-6.7亿元。

如果公司四季度不能将净资产扭转为正,将会触发退市条款,现在暴风要“要将没将、要兵没兵”,时间已经来到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如何翻盘。所以暴风集团退市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退市后公司缺乏资本市场的支撑,在债务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彻底断了融资渠道,就真的是“神医也难治”了。

因此,暴风的结局或许已经注定!

暴风影音曾经是影音播放软件的王者,但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同时公司步子迈得太快,又是跨界玩收购,又是布局大生态,最终将自己拖入了如今的泥潭,前有乐视,后有暴风,大同小异。

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暴风影音落幕:播放器时代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旗下的产品停摆,总部人走楼空。结局令人唏嘘的暴风影音,发出了PC影音播放器时代最后一声哀嚎。

感慨暴风影音命运的同时,不妨回看下PC影音播放器曾经的巅峰时期。 网速慢得像蜗牛的年代,暴风影音、迅雷等影音播放器凭借技术和用户体验的优势成为赢家。

但随后用户观看视频的阵地从PC端向Pad、移动端上转移,付费观影成为主流。视频网站手握巨头资本,快速发展,再也没给影音播放器们留下一丝的反超机会。

“优爱腾”视频APP当道的后播放器时代,一度“装机必备”的PC影音播放器淡出了人们视线。快播、暴风、迅雷看看们倒下的身影,成了播放器时代结束的句点。

即将享受5G网络1秒下载1GB电影的人们,多少人能记起十多年前每秒几十KB的“龟速”?

除了令人“捉急”的下载速度,还需要下载到自己的电脑硬盘上,再用播放器解码观看;加上播放器支持的格式有限,下载的视频还未必能成功播放。放到现在,这基本都是网友无法忍受的槽点。

当时,微软操作系统自带有media player播放器,但在解析有限的视频资源面前,则显得十分鸡肋。

2003年,暴风影音横空出世,在解决了680种视频播放格式之后,“神器”之名被叫响,并一度获得国内播放器市场70%以上的份额。

可以说,暴风影音当年主要解决了视频“能看”的问题,在“怎么好看”的问题上,则主要是依靠一些基于P2P技术的播放器,解决在线视频点播观看时带宽、负载有限的问题,还解决了观看人数一多视频就卡的问题。

2005年,PPS诞生。这款播放器是能直接收看全球电视节目的网络电视。对于2008年在海外留学的学生而言,在线观看北京奥运会直播的回忆中必不能少了PPS。它的广告时间很长,却不妨碍其受到网友们的推崇。

PPLive也在同一年出现,是如今PPTV的前身。由于提供更丰富的体育直播赛事,PPLive聚拢了一批在线看直播的体育迷。趁着早期网络电视直播的红利,它们在网民中颇有人气。

在那个年代,“网速不佳”是上网通病。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技术越强,用户体验越佳,自然用户多、黏性强。

到了2007年,快播出现。凭借更优的编解码技术和P2P技术,以及视频BT种子可以在线观看的功能,快播迅速崛起。但能称霸市场多年,还在于它能打开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资源站。

网友看视频的需求在几年间不断走高,一些能提供盗版甚至色情内容的电影资源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上正版资源不足的矛盾。对于快播而言,大量的盗版内容和资源站都成为其吸引用户和流量的利器。于是在2011年,快播成立的第四年,它的营收超1亿元。

原本作为暴风影音“好搭档”的下载工具迅雷,也在那几年推出了自己的播放器迅雷看看。也是在2011年,迅雷看看覆盖用户数超过暴风影音。艾瑞在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迅雷看看已经位列2012上半年中国十大影音播放类软件的榜首。榜单中的前两位,已无暴风影音的身影。

对于这样的“落伍”,当时的暴风影音或许无暇顾及、也未必在意。

因为在2008年时,暴风的心思已经从播放器生意转向了别处。在线视频领域中,它正与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一起激战正酣。

在线视频网站一度与播放器同时起步,同期发展。乐视网、土豆、56、优酷、酷6等后来为我们所熟知的视频网站,都是在2004年到2006年间建立。到2007年时,类似的视频网站已超过200家。

其后数年,视频网站累计吸引风险投资超过4亿美元,截止2008年前7个月融资近1.5亿美元。

但那个时候,大多数视频网站采用的UGC模式并未完全走通。依赖用户生产、上传内容从而累积流量提高广告营收的方式,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商业收益。而带宽和服务器成本又居高不下,因此不得不靠增加融资来维持运作。

2008年3月,美国视频网站Hulu上线,当年即获得近1亿美元收入。它“正版免费+广告”商业模式,验证了“通过优质内容去吸引用户再通过广告盈利”是清晰的、可行的盈利模式。

一直烧钱血拼摸索盈利模式的国内视频网站们见状,借鉴Hulu模式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一边下血本购买带宽,一边千方百计大手笔购入更多正版资源。

同样是提供视频观看功能,一开始,影音播放器的客户端优势明显,P2P技术下缓冲速度比在线视频网站更快,内容也更高清。

此前,暴风董事长冯鑫甚至截图优酷网视频与自家作比,以清晰度差为由呛声优酷等视频网站,并得到了一众播放器老总的声援。随着视频网站们此后也推出自己的PC客户端,播放技术有所提升,PC影音播放器在“高清”上的竞争优势已经大不如从前。

网络整体的气候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宽带环境逐步改善,网速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到来,电脑上“本地”观看的传统方式渐渐被在线、无线观看所淘汰,下载需求被压缩,一部分用户从PC客户端上迁移到了移动端。

数据表明,2013年10月,移动端月度覆盖人数已经达到1.38亿人,同比增长58.4%,同期PC端增长率只有1.2%。

长期被盈利难题所困扰的视频网站们,在BAT巨头大鳄资本的持续输血下,用版权的“买买买”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并确立了行业竞争的新游戏规则。

在这种局面下播放器的问题被无限放大:找资源,下载都需要用户反复折腾,用户体验比视频网站相差太多。

2010年被业内视为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最早胜出的赢家乐视坐拥2300多部电影、43000多部电视剧版权,在2010年8月时登陆A股。也是这一年,视频领域开始成为有关部门打击盗版的重点领域。

2013年,腾讯、优酷、乐视等数十家视频网站和版权方发起“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起诉百度和快播。在这次行动中,百度影音和快播公司被有关部门认定为构成盗版事实,最终也导致了王欣入狱。

用正版内容作为武器,视频网站们完成了对播放器们的围剿。

事实上,暴风影音、PPS等播放器们在整个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挨打。以暴风为例,它在2013年时也尝试购买大量版权,但因背后缺少资金支持,烧钱拼版权的做法难以再进行下去。

稍晚一些进入在线视频领域的PPS、PPTV,后来也都因在版权上的投入不足,而没有树立起有效的壁垒。从播放器领域打到在线视频的转型,基本上全都以失败告终。

在多轮洗牌过后,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三足鼎立的在线视频格局就此确立,背后的BAT三巨头虎视眈眈。

暴风的命运被在线视频的发展彻底改写,“装机必备”变得不再必须。

即便是回归A股成了明星,搞“DT大娱乐”、VR眼镜或者“生态联邦”,都没能改变它早已衰落的命运;

快播于2014年被查封,大量的盗版电影站遭到下线,创始人王欣入狱。当年,侵权播放器提供的免费观看在“技术无罪论”下仍引起广泛争议。但等到三年后王欣出狱时,新的视频付费时代已经来临了;

另一位曾风光无限的播放器迅雷看看,则在2015年时被迅雷宣布作价1.3亿元出售给北京响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被外界批为“贱卖”。而迅雷表示,这是为剥离“非核心及无盈利能力”业务,同时保证移动业务和“水晶项目”的战略执行,现在看来,竟然是提前脱手卖了个好价钱;

PPS和PPTV则委身巨头,分别被爱奇艺和苏宁收购,随后逐渐远离行业的焦点。相比暴风快播的倒闭结局,还算体面。

在误判、错失新的行业发展机遇后,如果没有及时的自救,走向衰落无可避免,差异或许只是时间快慢的不同。就像暴风影音,倒下并非猝然。

暴风,快播,PPS。即便再过十年仍会有人记住播放器们的名字,但那只不过是回忆或者情怀。这个行业的存在,注定只是视频产业发展历史中的一辆婴儿车。

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一纸公告,10个员工,还欠薪,公司市值10个多亿,股票还在交易。

这是暴风集团现在留个人们的全部印象,与当年上市的时候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2005年,在金山攒下“第一桶金”的冯鑫决定出来创业,创业初期他找过周鸿祎、找过雷军,但都无果而终,最后决定自己开干。

几经折腾,暴风终于在2015年登陆A股创业板,随即股价走出40天36个涨停板疯牛行情,股价从发行价7.14元飙升至327.01元,市值最高达到。

与此同时,暴风的上市还成就了10个亿万富翁、31个千万富翁和66个百万富翁。

可如今再来看,这些高光、辉煌都变成了一个面临退市、兵临破产的空壳公司而已!

天堂地狱

当年冯鑫从周学军手里接手暴风的时候,暴风还只是一个靠捆绑插件盈利的小角色。

但冯鑫接手后,力排众议砍掉插件、推出万能解码、抓住在线视频的黄金发展期,用户量一跃达到1.2亿。

据艾瑞咨询网络用户行为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暴风影音同时荣登2011年中国十大最佳影音播放类软件和十大用户粘性最强影音播放类软件榜首。这一年的暴风是视频播放界真正的霸主!

即使在2015年暴风登陆创业板的时候,冯鑫还说:“今天我不是一个人来到这里,现在每天使用暴风的网民有5000万,每个月的活跃用户2亿,我今天代表2亿暴风用户来到A股。暴风在上市以后会展开崭新的未来,让暴风享受A股,让A股享受暴风。”

足见,当时无论是暴风还是冯鑫都是非常重视用户的,但同时冯鑫在暴风上市的这一刻变得有点“飘”了。深究起来“让A股享受暴风”是啥意思呢?

人只要一“飘”起来,就感觉自己才是正在的王者,不干点大事出来就对不起自己!

冯鑫当年是很喜欢乐视的,他认真研究了一番当时市盈率超过200倍的乐视,觉得市盈率180倍暴风前途无量,只要再随便买点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就能冲到200倍市盈率了。

于是,暴风就拿着融资的钱踏上了疯狂收购之路,收购一时爽,一直收购一直爽,而当公司净利润下滑、资金紧张、定向增发融资计划被拒绝后,冯鑫和暴风就傻眼了。

这里面最让冯鑫感到被骗的应该就是2015年收购欧洲体育版权商MP&Silva的事,而MP&Silva纯粹只是一个版权代理商,一个空壳公司。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参与此次收购的招商银行起诉了光大证券,光大证券起诉了暴风和冯鑫,而冯鑫成了最大的数家,赔了夫人折了兵!

也许是这个事让暴风的投资人意识到了暴风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在2015年底以及2016年、2017年,暴风的主要投资人开始疯狂的减持暴风股份,最终也导致暴风的股价一路狂跌。

跌落神坛的密码

如果要说暴风的危机的话,笔者认为,当时最大的危机应该就是管理层虚浮,冯鑫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救世主一样,要怎么样怎么样。

时至今日,冯鑫那句“让A股享受暴风”已经变成了“让A股享受暴跌”,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暴风没落的几大原因:

1、盲目扩张

成功上市后的暴风,400多亿的市值,冯鑫开始憧憬暴风能成为一家互联网娱乐平台,除了视频外,暴风还要涉猎音乐、游戏、金融、影视、VR、体育等,而收购MP&Silva就是暴风在体育领域的最大败笔。

2、错失版权

暴风是如何错失视频软件领域最重要的版权的,从冯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来,冯鑫曾说“生买版权,生把钱消耗掉,这个不是我们暴风影音能熟悉的战场。”

可是,除了视频外的音乐、游戏、金融、体育等就是冯鑫熟悉的领域吗?显然不是!

3、智能硬件屡屡碰壁

暴风魔镜、VR、暴风TV、暴风盒子等等智能硬件产品大家都不陌生,暴风也围绕智能硬件产品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最终都由于技术的不成熟而失败。

总结下来,会发现,暴风的没落绝对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冯鑫这个人在管理上的缺失,导致暴风的公司经营战略一直就像人一样,一直是飘着的,不太接地气。

可以说,冯鑫的前瞻性眼光还是有的,但心太急了点,暴风上市后太飘了!

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的支持!

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暴风影音目前的状况非常不好,主要有四点:

1、业务停滞,面临无收入的局面

目前的APP、PC端都已经无法播放和使用,说明业务已经停滞了,而暴风影音在最近的公告中也声明公司可能面临业务停顿,导致无业务收入的困境。笔者刚刚还下载了app,但是是无法使用,也登录了PC端,但是也无法播放,视频的界面都是灰色的。

2、员工离职,没有人

公司发布公告说,高管仅剩创始人冯鑫一人,其余高管都已经离职,公司目前仅有员工十余人,公告说是十余人,这个还不是太自信的语气,没有精确,剩下的员工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的事情。而且公司负责证券事务的代表人也离职了,以后发布公告都得董事长亲自动手了。没有人自然会业务停顿。

3、没钱缴纳房租,面临无办公场地的局面

公司的办公场地只把房租交到了2020年2月底,如果再不续交房租,那么到时候将面临没有办公场地的风险。

4、公司净资产为负

公司去年亏损10个亿,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6个多亿,公司目前已经是负资产了,按照相关规定,是会触及暂停上市的。净资产是负的六个多亿。

公司另外还欠有歌斐资产数亿的欠款。公司目前是无力支付的。公司目前最大的资产其实就是上市公司这个壳子了,市值将近11亿,这是公司仅剩的价值,如果把负债减掉的话,那么公司还能有几个亿,但是前提是能把这个壳给卖了。

如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笔者是已经有两年没有实用暴风影音了,暴风影音还是PC时代的王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他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因为看视频的话,爱奇艺、优酷、今日头条、快手等就足够了,他们有大量的内容,手机的存在是不需要下载的,所以播放器的作用自然是大大降低的。

所以暴风影音的没落是正常的,但是到今天这种失败的境地是不正常的,这个完全是由于公司的战略失误,瞎搞造成的,要不是冯鑫学乐视的贾跃亭,去搞什么体育内容,导致巨亏,公司不会到今天的地步,如果公司能够坚守本分,那么至少是能活着的,虽然不光彩,但是至少获得一个平静的生活。

暴风科技只有10个员工了,快要消亡了么,对此你怎么看?还有谁在用暴风影音?

谢谢您的问题。暴风科技的衰亡,是内外因共同的结果,虽然我还在用暴风影音。

受困IPO是伏笔。2010年暴风影音辉煌时,想在创业板上市。2012年10月有一项浩大的IPO核查工作,对净利润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暴风科技难以追加投入采购稀缺版权,只能充当“万能播放器”、一个展示窗口的角色。其间,冯鑫还拒绝了外部注资、资源合作,只想着上市。但是,当时的情景是新生视频网站崛起,提倡正版内容,疯狂购买版权,引导用户为正版付费,而且还是高清内容视频,发力互联网视频内容,比播放器更有远见,而且爱艺奇等视频网站愿意亏损换市场。所以,暴风科技受制于IPO盈利,错过了版权内容、PC到移动的转型,危机四伏。暴风的最后狂暴。2015年暴风科技如愿上市,但是被疯狂炒作说明了资本泡沫有多么严重。暴风科技股价狂涨44倍,让冯鑫失去了定力,着急地大量资本收购开拓疆土,耗资上百亿元的稻草熊影业、甘普科技等收购项目基本失败,特别是MP&Silva版权不可续约,导致52亿元资金不能兑现,出现巨大财务亏空和诉讼,冯鑫被带走,暴风瞬间冻结。冯鑫想让暴风科技有内容、有软硬件支持是对的,但是对资本市场的狂热与无情、公司有序发展缺乏清晰的判断,疯狂“买买买”而陷入困局。树倒猢狲散。冯鑫9月被带走调查,说明暴风科技已经黄了,暴风科技群龙无首,谈不上战略,更没有忠诚,这与暴风科技的文化有关,更是更不到前途而让员工心灰意冷。暴风科技全部辞职,剩余的10个人工资也发不起。冯鑫犯下的错,不仅是暴风影音的高处坠落,也是资本运作失败的典型案例,更是PC播放器在移动互联网前的落败。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