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刀能切开纸,这个物理现象还远远到不了分子的层面。
纸张的构成,只是大量的微小植物纤维在一些胶类物质的粘合作用下,简单随机的铺陈,经干燥以后,得到的一种“大面积片状纤维体集合”。
上图为植物纸浆
因植物纤维与胶类的物理属性选不如构成刀片的铁等金属硬度大,所以当遇到刀刃暴力切入时,纸张内部这种纤维+胶的“集合体”便被强行挤开了。
刀刃切割纸张时,甚至都不会切断纸张内部结构中的“细小单根纤维”,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已经将纤维打成极为细小的尘状物了,这么短的纤维,要想切断他,两边必须用很大的力拉住才可以,这是那些“可溶性粘合剂”做不到的,刀刃实际的做法是接近于将纸浆们扯开。
如果我们将纸张裁开放大以后,总是能看到“绒毛状撕扯痕”。
所以,用刀切开纸,只是将构成纸张的大量微小植物纤维兄弟们,强行挤开了,还没有惊扰到分子和原子。
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把原子能切碎,那还建什么对撞机?
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我也是醉了。简单地说,就是运动的刀刃使纸纤维局部应力高度集中,使得纸纤维内部缺陷不断集中,最终集中连片造成断裂,纸也就切开了。什么分子原子,真特么能扯!
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谢谢邀请!在回答你的问题前,请先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知道原子究竟有多小。佛法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将牛毛尘(指粗细面)分成七分,为羊毛尘;再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为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为水尘;再将水尘分成七分,为金尘;再将金尘分成七分,即为微尘;再将微尘分为七分,即是邻虚尘,接近于空体。”从佛所说的这种情景来说,原子应该是微尘。而微尘有多小呢?是兔毛尘的二千四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小的物质,刀锋怎能入得其内?刀锋割开纸,只是割开了纸的粗纤维,不仅割不开原子,甚至连分子都不能触及。不知这样回答能否认同,仅供参考。
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刀刃上可以横向排列十几个原子。刀刃对于原子来说就是一个长方形平面,刀砍不开原子。刀最多只能砍开分子结构的缝隙,比如您的骨头。😃
刀能切开纸,是因为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 还是将原子切碎了?为什么?
锋利的刀能够很轻松地切开纸,这个过程是刀刃进入了原子的缝隙吗?还是把原子切碎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表明了题主对微观世界具有很浓厚的兴趣。然而,事实是刀既没有进入原子的缝隙,更不可能把原子切碎。
一个物体能够进入到另一个物体的缝隙,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这个要进入的物体必须要比目标物体小,或者差不多同数量级才有可能,这是简单的一个理解方式。
从纸张的生产过程看,它是由纸浆经压制、烘干、压光等程序制作而成,作为纸张生产最重要的原料—纸浆,它的来源是把碎木、干草、棉絮、废纸等进行粉碎混合,添加淀粉、增白剂或者颜料,经高温、磨制、筛选而成。
纸浆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在微观上看,纸张之所以能够成型,是由于植物纤维之间的“粘合力”,也就是摩擦力,而单个植物纤维之间则是由分子间的化合键连接在一起,可见,纸张的聚合,主要依靠的不是分子或者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从原子之间的距离来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虽然除了原子核和电子外,原子内部绝大部分都是中空的,但原子的半径大小仅为10^(—10)米,也就是0.1纳米级别。而刀刃的宽度,虽然表面上看非常细薄,但与原子相比宏大了不是一点半点,比如,裁纸刀的刀刃宽度数微米、刮胡刀刀刃宽度1微米以内,宽度都是原子缝隙的几千倍,所以根本深入不了原子的内部。用刀刃裁开的纸张,只是把植物纤维分开或者割短了,也就是把分子团的聚集态从一定的角度给隔离开,对原子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至于切碎原子更加不可能了,使原子分裂为质子和中子,需要突破原子的结合能,这个过程所需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需要应用核裂变技术,非人的直接作用力所能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