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的内容,我的观点始终是:

尽量保持【氛围上和谐】,至少不要有感觉不舒服甚至有冲突的地方。

举个例子,我就这2天便在另一个问答中明确表达了这种“审美观”:

在这幅书法作品中,小篆的风格是古朴秀丽,但是却用来书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种气势磅礴的诗词。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这就是【搭配不和谐】,宛如一个软绵绵的清秀之音在朗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味儿不对啊!

不过,艺术接受百家争鸣!在审美的意境上,最终美的感觉,是落于不同受众的大脑,我只是阐述自己的感受,无意“影响他人的舒服”。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以字熏之,字以文陶之,文字之一体,习字之练文,坚持文从笔顺之学习态,才能真正领悟书画艺术之真諦。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书法的意境与文字内容究竟有无关系?这是一个书法圈里面的人不愿多谈的问题。

首先请大家想一下,中国书法史上虽然群星璀璨,但一个书法家穷其一生,即便是在书法上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也就顶多形成一两种有代表意义的书法风格,如果从书法作品的意境果真能够看出作品内容,那么,每个书法家只能终身书写一两种题材的作品。你要是不信,且听我的假设:

1、假如你的书法风格是属于追求稚拙可爱风格,那你只能写一些欢快、幽默、少年儿童之类的题材作品,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搭配,才会让人一眼望去你的作品,就马上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问这问那......

2、我们再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一下,假如你的书法风格浑厚大气,气贯长虹,那我看若要创作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非你莫属,可是你就不能书写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两种极端假设显然不成立,没听说过一个书法家只写一类题材!既然如此,书法意境当然与书法内容无关,这虽然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有些冷酷无情,可是事实如此,谁也没办法。

当然,尽管书法意境与内容无关,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墨色变幻、疏密布局、书写速度、甚至钦印色彩浓艳程度等等外在的一些必要因素来尽量迎合书写内容,尽量让书法意境与内容趋于和谐,虽然这也很不容易!

回答点到为止,希望题主满意,顺祝愉快!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各位同行看看,指点一二,永书先行谢过!(另外我也希望通过这两幅作品表明:意境一样,内容不同)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书法在古人眼里,就是为文字内容服务的!是现代人故意将书法玄化了!千篇一律的内容,在所谓用笔用墨,什么谋篇布局中大做文章,唯独不去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古代书法是文人雅士抒情达意的辅助手段,现代却成了很多江湖杂耍博人眼球的表演,无意境,无品味,也更加谈不上文字内容。因为我们现代人都是在抄写古人的诗词文章。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容我先感叹一句:太难了!

题目中提到了两个“意境”,一个是书法的,一个是书写内容(文学)的,并且要求它们互相匹配。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意境理论来源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主要适用于抒情型作品。

好消息是,题目中所说的书法和文学都较为适用。

坏消息是,书法和文学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要有“意境”已然是不可多得,如果还想让它们两相匹配,则是难上加难。

“意境”的层次有多高

稍微了解些艺术理论的人都知道,艺术作品的层次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而“意境”与“典型”又是艺术意蕴的最高层次。

别被这几个“最高”吓住,我说的只是多年来艺术领域所达成的共识。

如何营造相匹配的意境

将文学作品加工成书法作品,并且有意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其实算是一种二次创作。这就像两个人想要相谈甚欢,找到契合点是关键。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本身相似

抽象性和间接性,是书法和文学的共同点。也就是说,我们欣赏书法、欣赏文学,都没有具象的事物可供观赏,而是通过文字、通过线条,激发无限的想象。

2、相互迎合

与人交谈靠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艺术与艺术的相通,靠的就是艺术表现力。艺术的表现力越强,能与之“谈得来”的艺术种类就越多。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意境简淡潇散

其实书法作品很少能表现强烈的感情,大多数书体都比较规矩,于细节处散发令人沉静的力量。而文学就是个“交际花”,其具有的情感力量十分广阔。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书体、熟悉的风格选择书写内容。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而书法中最难写的同时也是表现力最强、最易于营造意境的是草书,表现闲散自如、缠绵悱恻、激情壮阔、沉郁悲凉等等皆可。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文字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书体和书写方式。

3、心意相通

其实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书法与内容都由自己创作,这样显然更容易达到两种艺术形式的契合。

比如“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都是作者自作诗文写成,使文意与笔墨相通,成为书法史与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是否匹配,由谁评断?

创作者营造意境之后,作品就交给了欣赏者。

然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想要在“意境是否匹配”这个问题上得到观众的认同,就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跟随题目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我们要做的还是勤于练习、增强艺术表现力、找到书法与书写内容的契合点,才能共同表达出相契合的意境。

关注@墨墨观史 ,了解更多有趣、有用的书法知识。

书法的意境和文字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美文能刺激书法创作欲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