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这句话,是早年流传下来的。作为反映过去以“活着”为第一目的的,生产力低下的那些艰苦时代特点,“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记录了一段时代感超强的历史!
艺人,是过去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耀眼存在”这句话里面的“艺”,实际是指过去耐以养活自己的一种“谋生手艺”。
笔者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少年时期,还有许许多多走门串户的“艺人”可见。行走在江湖最为常见的就是:裁缝、木匠、篾匠、剃头师傅、弹棉花的、补锅匠、劁猪人(给公猪割睾丸的),还有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磨剪子戗菜刀”之人,现在依然可见。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基本都是没有机会读书、很早就辍学的人,到了长大成人的前后时间,迫于生计的考虑,在家长邻居的介绍下,“去找个师傅,学一门手艺吧!”。
艺人,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过去的学艺,都是要经过拜师的,有些地方的拜师,是很隆重正式的,那个时候,师傅是个骄傲的存在,因为,教了你就等于解决了你一辈子活下去的问题!
所以,学徒的过程,是个缓慢成长的过程,师傅不会一下子把所有的技术全天候快速传授予你,而是一边教着真正的手艺,一边教着艺人的“道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师傅”的尊荣。
——直至现在,曾经的手艺人见了师傅,言行举止各方面都是非常尊敬的,哪怕你已经飞黄腾达,见了师傅,该低头、该躬身的,一样不可少。
这点,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映,我国传统的礼仪道德其传承地位是多么的崇高,淳朴的民风,至今依然存在于广袤的乡野。
艺人,同样是个体力活。
过去的艺人工作,都是在客家将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之后,预约艺人师傅“啥时去我家做几天”,因此,艺人常年大多数时候是行走在外的,加之过去人们的居住不是很集中,有些手艺,其用具还非常多,重量也可能不轻,如此一来,体力差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学艺本身那时候就是为了谋生,而一个人能够在那个时候活到40岁了,撇开能不能接到活不说(以前的手艺人也有竞争哦,客家一般都会请自己认为“手艺好”的师傅),单是体力就跟不上了,还学什么“谋生手艺”。
基于上述2个原因,所以在过去有“人生四十不学艺”之说。
当下广义理解的话,这句话显然不成立了。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现在仍有很多传统老手艺可以学,但是这种手艺的学习,不过是更偏重于一种“文化传承”,娱乐、文化、消遣的成分居多,更多的是偏向于向“艺术”的方向了。
在我们重拾文化兴国主体之后,非遗项目的重视,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更增加了一个“中国味”品种,当下,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传统艺术传承人”们,在承载自己擅长的非遗手艺同时,弘扬并传播着这种精神文化!
壮哉,大中华!
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大圣人孔子(551年——479年)某次在教导学生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又是对自己后半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来,这句话收录在《论语·为政》里,成为儒家学说里流传极为广泛的一句名言。
可见,古人发表言论,完全是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我的生命认知,来表达个人的真实看法,其实跟现代人一样,生命周期的长短会深刻影响到一个人思想格局的大小。
“人生四十不学艺”同样也是从古人口中说出来的,代表了古人的普遍看法,如果放到现在来看,这句话就要打上很大的问号了。
这里的“艺”,是指一种“手艺”或“技艺”,意思是说,人活到40岁时,都一大把年纪了,学习技艺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用处了。为什么这样说,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古人基本上在15左右就已经结婚生子,许多人到40岁时已经儿孙满堂,该安定下来享受天伦之乐。并且,古人到这个年龄,已经算是老龄人口,命不久矣,对世事人生都基本上已经看透,可以说是到了无欲无求的年龄段,若去花时间和精力学习那些手艺,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谁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因此,没有必要瞎折腾自己。
其二,人活到40岁时,身体各个器官开始老化,记忆力衰退,精力不济,干什么事往往力不从心,比起那些20多岁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身体硬件条件要差出许多。不要说古人会这样,即使现代人,到这个年龄段,同样会面临这个困扰。
到这个年纪若再去学习,往往如同临时抱佛脚,既受罪又不实用。
但以现代人的各项条件来看,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人生四十不学艺”这个古训,它必定是古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认识,有很大局限性,现代人更应该遵循“活到老学到老”这句箴言,因为现代人的寿命远远超出了古人,生活条件远远优于古人,需要追求的东西又那么多,知识更新频率又那么快,若不主动去学习,长时间原地踏步,只有落得被社会淘汰的下场。
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一般而言,这个年龄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处于事业的创造期。家庭事业要相当的精力料理,怎有学艺的可能?反之,四十岁学艺在接受能力,身体因素等也不适宜。这是本人的愚见,谢谢!
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其实我们这里有句俗语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写过一篇散文《人过三十再学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现在我五十多岁奔六十了,刚好刚刚写了一篇文章《人到六十还学艺》,发在这里,算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到六十还学艺
李存章
记得十多年前,应朋友之邀同去拜访书法界前辈,老书法家牛林根先生,每个人均向其索求了一幅墨宝。闲谈间,老人家说起了我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题目是《人过三十再学艺》。牛老说,他读我那篇文章深为感动,很受启发,鼓励他年将七十,仍在学艺,他希望我把这篇文章作下去,人过五十,人过六十,人过七十,仍要学艺。这不,他人将近七十了,还在学剪纸,剪百样红喜字,村里谁家有红喜事,都来请他剪红喜字,古稀老人啦,还是个有用之人。
是呀,牛老的百样红喜字在当地小有名气,其剪纸技艺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可惜牛老不幸当年因病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不过牛老的嘱托我没有忘记,人过六十,人过七十,人过八十,乃至人过九十,也要坚持学习,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作个有用之人,永远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我二十多年前写的那篇散文《人过三十再学艺》,就是针对一句俗语“人过三十不学艺“反其道而作之的,文章的内容就是写我人过三十了开始学写毛笔字。
学练毛笔字,起初真得没有半点想当书法家的意思,真正目的就是每年春节回老家能为父老乡新写一幅漂亮春联,谁成想,坚持练毛笔字二十多年近三十年了,还真练成了书法家。尽管这书法家的称号有点自封自赏的味道,但向我求字者络绎不绝,也算有那么一点自鸣得意的资格。
能写毛笔字了,总觉得还缺少什么。缺少什么呢?哦,装裱!
会写毛笔字,亲朋好友时不时来索求墨宝,字写好了,还得送去书画装裱店去装裱,何不自己书写自己装裱呢?于是去年的今天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吃惊且极力反对的决定,买台装裱机学习书画装裱!
说到做到,于是起程到石家庄一字装裱机制售公司,学习了两天,买回一台全自动装裱机。
两天的学习,师傅只教会了基本程序,至于技艺的掌握,技巧的熟练,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而得。
开始,只做自己的活,装裱自已的书法作品,装裱坏了不用包赔。随后,只装裱熟悉的朋友的书画作品,毁坏了让朋友重写,朋友不会怪罪。
所谓熟能生巧,一点没错!功夫不负有心人,真得没错!整整一年过去了,我可负责任地自豪地毫不夸口地说,我已经晋级挤身一流的装裱师!
去年的今天,买了台书画装裱机,我既学会了一门新手艺,还给我提供了《人到六十还学艺》文章素材。
这篇文章我要坚持写下去,写到一百岁!
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很多人30岁已经略显疲态,上有老下有小只顾着赚钱养家了,况且人整个身体机能也在下降。更别说40岁了。
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这是一句屁话。
钱钟书先生的爱人杨绛女士,为了翻译好《堂吉诃德》,在她48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西班牙语。街上中学辍学,以前扛活的某位大哥,在他37岁的时候学习制作糕点,糕点铺开得很好。杨绛如认定了“人过四十不学艺”这句话,她就无法翻译出《堂吉诃德》。那大哥如果也认同这句话,他到现在还在搬砖。你不要以为打糕点和搬砖一样都是干苦力,你自己去工地上去干几天就知道了。再说,工地上也分大小工,小工就是啥都不会的,焊工因为有技术,每天工资都是小工的两倍。
下面我们研究这句话,这句话,原先的版本不是“人过四十不学艺”,说的是“人过三十不学艺”。以前的人六七十就去世,现在人熬到个七八十,所以这句话也算是“与时俱进”,临场现改。说人到了中年,成家立业了,家里老婆孩子一大堆,在外还得操持赚钱,手脚和头脑也都不灵便了,哪里来什么时间和心态去学艺呢?因此,三四十还专注于提高自己的人,是极少的。很多人也就认同这句话。
但是,错的就是错的。
古人有言:人过中年不学艺。古人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读过《三字经》的都该知道,《三字经》里头有句话是“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家里虽然穷,但一定不要放弃学习,砍柴背着柴火回家时可以看书,这是曾经贫穷后来腾达的朱买臣。牛角挂书的是李密,放牛的时候不忘读书。故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说“人过中年不学艺”的,和“朝闻道,夕死可矣”“何不秉烛乎”的,是两类人。一类是早早放弃人生的,或是借口,或是真的无奈;一类是不肯放弃的,不找借口,奋勇前行。
现代多数人的通病:想一小时学成个大学者现在很多人都在讲:我沉不下心去了,我没那个心态了。不是的,生活虽然是很有压力的,但你总能抽出空来玩游戏、扯淡,证明时间还是有的。有时候玩久了,觉得不行,必须要学点东西,否则人生太过荒芜,就捧起书看。然而看了一小会儿,就懊恼了:看不进去。
为什么?
因为你想一小时成为著名学者,三天内精通一门学科。
可能吗?
你当自己是神仙呢?是人都知道一小时只能学一小时的内容,只能学会一两样技巧,你怎么就想着要吞下一整本技术书籍呢?明知道一页纸需要用几分钟去消化,却偏要一目十行。如此,便会愈发焦虑,焦虑的后果就是什么都看不进去。原本想一小时学成学者来着,结果一个字都没学进去。
记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