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代宗为易储轻而易举而明神宗争国本却争论了15年?

如何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大问题,继承人选的好,国家就会定兴旺,反之,就会引起政治不稳,社会动荡。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继承人选择,是有一些公认的原则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就是正妻,在皇家,也就是皇后所生,若皇后生了很多孩子,那么大的有优先权。唐李渊有二十二子,为什么玄武门之变只牵扯三人?就是因为三人为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其余之人不是嫡子,没有参与竞争的资格。

都是嫡子,老大优先。这叫“长”。假如皇后无出,也就是没生孩子,其它人就可以上位,这时就要立长子,这叫“无嫡立长。“

“ 嫡长制”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在实际的选择中,除了“嫡“与“长“之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贤“。贤其实就是能力。比如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老三。因为贤,被立为继承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贤是没有具体标准的。若违背嫡长而立贤,会引起政治混乱,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刺王僚,就是因为上一代立贤不立长所致。

对于统治者本人来说,除了嫡与长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己喜欢,这叫“立爱”。立自己喜欢的,比如汉武帝立昭帝刘弗陵。因为权利是你死我活的事。所爱之人很小,没有能力,所以就要把他的竞争对手搞死,这就是太子刘据的死因。因为打乱了嫡长制为国家政治带来了混乱,所以汉末曹操立曹丕,而不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

所以继承人的问题,无非四个字:嫡,长,贤,爱。所有问题都与之相关。

明代宗的继位,本来是个偶然。要不是他的哥哥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也没他的皇帝当。他当上皇帝的时候,自己没有孩子,而英宗己经立了太子了,这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所以代宗被立为皇帝的时候,没有废除旧太子,因为太后不同意。对太后来说,英宗代宗的儿子,都是自己孙子,立谁都一样,况且代宗还没儿子。

等到代宗有了儿子后,问题就来了。按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朱见深太子的合法性就失去了。历史上那有自己有儿子在立侄子为继承人的?况且,英宗被放回来之后,成了政治上极大的隐患,他的儿子又是太子,是政治上极大的隐患,任凭是谁当皇帝,换太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明代宗易储之争中,他自己的理由是正当的,就算反对者,也没有太多合理的原因。况且皇帝又放低身段,所以,他能办成,也是理所当然。

可是,人生或许有命运的因素在内,他所立的太子朱见济很快夭折了。也是无奈。

神宗立储之争,就是一场狗血剧。参与的各方,都体现出了低水平的市井特点,根本无宫庭气派。

神宗立储之争的两个儿子,都不是嫡子。他的皇后没生儿子。大儿子朱常洛是偶然的收获,其母是太后的侍女。不受神宗待见。而神宗最喜欢的郑贵妃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才是万历所爱,所以,立储之争,就是“立长”和“立爱”之争。也就是说,此二人立谁都能找出理由来,立谁,也都有缺陷。都不是“嫡”。朱常洛占了一个“长“字,他是老大。朱常洵占了一个“爱”字。老大稍占优势。为此,万历与群臣斗了十多年,最后怠工不上朝,却终于还是没有如己所愿。

从立储这事来看,万历其实是很无能的。他立爱的想法换了意志稍坚强或政治手腕物强的人就办成了。可是万历显然是个平庸的人。

政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残酷的。流血牺牲的事还是经常发生。要办成一件事,要自己创造条件,条件达不到出祈求别人同意是无聊的。

万历立朱常洵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皇后废掉,二是把皇长子废掉。其中废皇后相对简单一些。因为皇后无子,按封建礼法,本在七出之内。可是,万历心不够狠。况王皇后和他母亲关系也很好,他不忍心,这就体现了他的妇人之仁。

皇后废了,郑贵妃上位,朱常洵成了嫡子,嫡在先,长在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是,万历做不到废皇后,因为他母亲不同意。

连皇后都废不了,废儿子就更不行了。看看挺击一案,郑贵妃一伙手法之拙劣。就可看出万历的无能,因为这事本不用万贵妃出手的,皇帝轻轻就解决了。

万历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大臣当点支持皇长子。所以,立储问题成为万历一朝之痛。可是大臣们费了千辛万苦争得的太子,只比他爹多活了一个月就呜乎了,皇位落在了木匠朱由校手上。

历史不容假设,我曾想,假如朱常洵胜了,明朝是否会好一些?但最终还是觉的不可能。朱常询最后被李自成所杀,可见也并没有多大能力。

万历的颓废加之宫女的懦弱,生下了朱常洛,朱常洛又生下了朱由校。朱由校十六岁继位时,离开了保姆客氏还要哭鼻子,一个泱泱大国,选出这样的领导人,是国家民族的大悲剧。

为什么明代宗为易储轻而易举而明神宗争国本却争论了15年?

中国的明朝和汉朝有着太多相似,汉宣帝和明代宗有着不可思议的相同点!一个击败匈奴定鼎大汉基业,一个三大征保大明度过危难!同样是年幼受权臣左右,一个霍光一个张居正。在晚年同样看出太子是国家祸根但是最后没能替国家铲除这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国家威胁。可叹啊!

为什么明代宗为易储轻而易举而明神宗争国本却争论了15年?

帝制社会,皇帝为国家根本,是政权的核心,皇位继承人那就是国家的下一任根本,如何选择继承人,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继承人的选择就要有一定的公认规则,比如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等。

嫡长子继承制能够实行数千年,本身就受到了君主和众多文臣儒生的拥戴,但凡废嫡立庶或者是废长立幼,要么是被废的那个犯有大错,要么是君主很强势,可以压制反对者,亦或者反对者不多。

从这一点来看明代宗和明神宗(万历帝)的废立,情况就很明了了。

明代宗朱祁钰原本是没有继位机会的,因为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要不是他哥明英宗乱搞,在土木之变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他估计到死也就是个亲王罢了。

明代宗虽然在危难之际上位,但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不愿儿子的皇位旁落,要求明代宗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此危难之时,明英宗也没计较,毕竟要是蒙古破城,大家都玩完,哪有空去管太子之事。

等到几年后,诸事妥当,明代宗的皇位坐稳了,虽然不情不愿地迎回了哥哥明英宗,但关在南宫里还是很放心的,接下来,就是换太子了。

此时的明代宗,陷入到“太上皇不是亲爹,太子不是亲儿子”的尴尬境地,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太上皇随他,毕竟是上一任皇帝,过去式了,但太子不能马虎,这是未来啊,不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行?当初立朱见深为太子,不过是说服太后的妥协条件罢了,现在明代宗地位巩固了,易储是必然的,在父死子继的框架下,也是合理的,所以明代宗易储遭受的阻力要小。

并且明代宗还给了朝臣台阶,那就是给钱,大臣本身也不是坚决反对,收了钱表示没问题。

皇帝和大臣们都同意了,易储就自然而然了,只不过这对父子俩命薄,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很快就夭折了,朱祁钰当了八年皇帝,也挂了,明英宗复辟。

至于万历帝的易储,情况完全不同。

万历帝的皇后没生儿子,没有嫡子,万历帝是想废掉太子位上的长子朱常洛,改立自己喜欢的三子朱常洵。

这个理由就很不正当了(在大臣看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无嫡立长,朱常洛上位的合理性高于朱常洵,所以大臣那是激烈反对。

皇帝斗不过大臣吗?自然不会,虽然明朝文官集团蹦跶得很欢,但从于谦被冤杀、大礼议惨败、崇祯换首辅、杀大臣跟玩似的这些事件来看,只要皇帝强势,文官集团就没半点法子,万历帝之所以跟大臣斗了十几年,原因在于他没有那么强势。

万历帝想要合理地立朱常洵为太子,不过两个方向,一个是把皇后废了,立朱常洵的生母为皇后,嫡长子继承,名正言顺;第二个是把朱常洛废了,立朱常洵。

朱常洛平时小心得很,并没有太多把柄,再加上大臣支持,这条路相对更难,相比之下,废皇后更简单,因为皇后无子,这是很好的废黜条件,但王皇后跟太后婆媳关系好,万历帝自己虽然不宠皇后,也说不上厌恶,不愿废皇后,只好在第二条路跟大臣们耗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