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每年的大学生开学后都会有各种组织要求学生参加,一般情况下会有各种社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其实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并且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如果你都没有参加也是可以的,那么你可以找一份兼职,一样可以达到锻炼自己的效果,并且还有一定的收入。
我和你一样,大一的时候刚开始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后来发现大家的水平都和我差不多,并且社长好像和附近的琴行有合作,总是让成员买吉他,过于的商业化。于是我便不经常参加社团的活动了,基本上就和退社差不多。宿舍一共六个人,他们空闲时间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我一个人实在太无聊了,于是我便想起来了做兼职。
刚开始和别人一样,做一些发发小广告之类的简单兼职,后来我觉得太普通了,于是自己租了一辆单车去学校附近寻找所谓的商机,在学校不远处的工地门口发现有人再卖旧衣服给农民工,于是我便有了想法,收集我们学校学弟军训过后的迷彩服,去摆地摊,很神奇第一次创业我尽赚了3000元。
大学是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个过度。而大学里面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主要就是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和领导能力,其实我觉得这些形式的社团对学生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它毕竟在校园内进行的,没有真正的让学生领会社会的意义。我倒觉得不加入社团和学生会并非坏事,你自己完全可以做兼职充分的锻炼自己,丰富大学生活,并且还能积累财富。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我是大学老师,对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情况有一些了解,给你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加入社团,好像自己比别人少了一些什么,其实大可不必。不论是学生会,还是学生社团,都是少数人玩儿的游戏,绝大多数同学与你一样是局外人,不参加那个游戏是正常的。
大一新生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生会和社团充满新鲜感。
学生会一般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有成套的管理机构,包括:主席、部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要定期开会,布置工作,组织活动。
相比较中小学,大学更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组织做的工作比较多。除了学生会,还有团委、学生党支部、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在学生活动中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学生社团,相当于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只不过普通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很少,只有大城市的中小学课外活动开展更好一些。
大学的课外活动开展一般比较充分。包括文艺类(戏剧社、文学社等)、科技类(大学生科技协会等)、管理类(管理者协会等)、体育类(篮球协会、武术协会、象棋协会)等各个方面。
一般来说,报名参加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人数比较多,这些组织要经过面试选拔。没有被选中也是很正常的。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每年都会安排招纳新成员。有新人加入,自然会有老生退出。
一般来说,大一加入学生会和社团,成为干事。如果工作比较出色,大二会晋升部门部长或者主任,非常出色的学生,大二后半年有机会成为副主席、甚至主席。
到了大二,没有成为部长或主任的学生干事,绝大多数会选择退出,给大一新生让路。
等到了大三,功课负担加重,除了学生会主席可能会坚持,各部门负责人包括部长和主任都会辞职,把工作机会留给下一届。最迟到大三下半年,学生会主席也会让位给新人。
在整个晋升过程中,淘汰率会比较高的。以学生会为例,1个部门1个部长,5-9个干事。工作一年之后,只有1个人有机会成为部长或副部长。淘汰率80%以上。
所以,对于大多数同学老师,成为学生会干部或者学生社团负责人,是相对比较遥远的。被选中是幸运,没被选中也会正常。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如果你没有进入上述组织,可以考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规划:
第一、确定大学四年发展目标。
大一刚刚开始,有些同学就会给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并且严格执行。
有些同学以考研为目标,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相关学科的学习上,一切活动以考研为中心,最后往往水到渠成。
有些同学以就业为目标,往往把精力放在专业证书的考取上。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专业认证考试等。这些证书在求职过程中社会认可度比较高。
当然,专业学习是最重要的,取得国家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
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按照计划去执行,大学生活就不会感到空虚,而是既充实又有收获的。
第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
在大学里,老师的教学只是起到引领作用,要想学好专业,必须课下自己多用功。在认真完成课堂学习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例如,多到图书馆看书,多听专家学术讲座,参加网络课程学习,或者参加课外辅导机构的专业培训等等。
第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虽然没有加入学生社团,课余时间你也可以参加体育锻炼,观看文艺演出,到学校附近景点旅游,没有学生组织的工作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
第四、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有兴趣,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公益性质和盈利性质两种 。
公益性质活动,可以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给社会活动做义务服务,或者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慈善活动。
盈利性质活动,可以给当地商家做课余兼职工作,例如,服务员、推销员、家庭教师等。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你继续补充。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其实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没有参加学生会、没有参加社团的人其实并不只是你一个,可能是你身边认识的人都加入了社团或学生会,你才会产生焦虑,其实这大可不必。
我和你情况一样,大一的时候也报名了几个感兴趣的社团吗,但是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别一个社团录取,而我的三个舍友则至少每人参加了一个社团,甚至有一个进了学生会,那段日子真的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感到人群的疏离、会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我想你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我发现社团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而我那几个参加社团的室友,则也开始出现了抱怨社团规矩多、琐事繁的情况,其实就是这样,社团可以带你了解一些事物、锻炼你做某事的能力,但是它并不是必需品,在社团学到的技能在其他地方你同样能学到,只不过没有大家一起努力的氛围罢了。
你问到没参加社团和学生会怎么办,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做一些很喜欢到时之前因为学业太重而没时间做的事,尽量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被某些并非正确的思想所洗脑,也不要因为面试被拒绝而想入深深的焦虑中,进而意识消沉,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大学带给你的并非只是满足感和归属感,有些事得不到就不必强求,放过自己、重拾心情上路,你会有更大的世界。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谢邀
笔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啊,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 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还要大量的涉猎中外名著和古今诗词,这将来会成为你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初入大学校园,很多新生都会被学长、学姐的“花言巧语”说动,一心想着将进入社团或者是学生组织,在里边尽情的享受大学时光,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时代。
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大学社团组织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每天除了做“小跟班”就是无休止的开会。似乎真正适合我们的活动并不多。
实话讲,笔者是十分不赞成大学生加入学生会组织的,这主要是由于笔者亲身经历过这一阶段,留下许多的遗憾和后悔。所以,一定要在这里对各位同学讲出来:
笔者在进入校园后,也是非常希望进入学生组织内部,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在同学面前“显摆”。笔者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心态,在经历了短暂的挣扎和犹豫后,笔者最终没有选择进入任何的学生组织,而是选择在班内谋了一个班长的职位。
现在回想,笔者也是十分的幸运,经过四年的锻炼,笔者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还获得了十分优异的专业课成绩,也如愿以偿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
因此,笔者在这里不建议你进入任何的学生组织,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是你最应该做的。耐得住寂寞,最终才会收获成功!
今天就和你分享这么多,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ANNA,我来回答。
其实关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话题,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性的话题,而且每个大一新生可能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方面的困惑,实际生活中往往会有两种现象。
(1)参加了很多社团
有些大学生可能是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发现课外时间真的很多,而且可以自由的去支配,又有很多的兴趣,而且刚好有这么多的社团在招新,所以他就报了很多。
这种往往不会起到太多的锻炼作用,社团的活动总会重叠在一起的,而且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很多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顾此失彼。你会发现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也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2)就是像题主这样的,然后一个也没有参与或者还有一些参加了一两个的。
其实这两种都是普遍现象,我是倾向于第2种,题主也不必要紧张或迷茫,我觉得可以从大一新生的三个特点来谈起。(1)生活适应性
刚进入到大学生活的时候,很有可能去的是一个陌生的城市,新的校园,新的集体,所有的一切可能跟以前都不太一样,而且可能很多同学都是第1次离开父母过校居生活。我们要去适应这个大学的环境,要适应大学的节奏,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习惯,这都是要提前适应的,你只有适应好了,才能愉快的度过大学4年。
(2)学习适应性
作为一个大一新生,首先要养成一个新的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到大学之后,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再有老师紧盯着你的学习,不会有人在去看你上没上晚自习,有没有完成作业,而且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针对大部分同学泛泛一讲,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主动去理解,主动去预习,复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大学的知识。
大一的知识是基础性的,它是我们后面三年的一个基础,如果你大一学的不好,基础不好再挂科的话,影响其实是不好的。
(3)习惯适应性
进入大学之后,好多人可能都是首次从父母身边离开,在大学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相对自由的环境,不管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而且要经受住的诱惑也要多一些,如果他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很可能会迷失自己,而养成习惯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要做好上面3点都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个没有参加,也挺好,刚好我们有时间去做上述的三件事。
我当年在大一的时候,只参加了一个志愿者协会,其他的也都没有参加,不是说当时是不去参加,当时是真的不知道该去参加什么,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招新,很迷茫就错过了,经过这么些年的生活回味,很庆幸当时没有参加太多社团。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么去面对社团的情况,我觉得有2点可以和大家来分享一下。(1)不能贪多,要有针对性
尽管你有很多的兴趣,但是你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到这个社团活动中,而且在大学是一个逐步越来越繁忙,学业越来越重要的过程。应该有针对性的去提高,所以不要贪多,选择三四个自己有兴趣又能帮助你提升去参加就足够了。
(2)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大学4年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且你在大学4年也是一个逐步进步、逐步成长的过程,大一你并不能确定你将来要从事什么,你要去做什么,所以还是一个比较茫然的状态,所以你这会儿最好是静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将来所要做的是从事的、发展的方向,要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如果你自己决定不了的话,你可以和导师、辅导员、学长学姐们沟通一下,他们也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经历,给你一个好的指导作用。只有明确自己未来发展前景,对自己将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去制定和逐年修正的一个长期提升计划,才能让社团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使我们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增添了很多色彩,还是要慎重的去对待,理性的去对待,让社团活动成为我们的助力。
大一新生既没有参加学生会,也没有参加社团,该怎么办?
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动不动就想着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表面上看是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其实背后的想法大家都心知肚明。
把时间省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大多数人仍然是自娱自乐为主,这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而这个定位往往是,自己的兴趣领域。
不客气的说有几个人进入学生会,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兴趣发展,进入了社团,把提升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当成了自己终身的目标。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机型出现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认知的引导,这种引导,没有办法说它是正确还是错误,短期来看,它只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人对于学生的导向,我觉得不对。
所以静下心来读书,做自己的事情,拒绝参加那些虚无缥缈的社交活动之外,做自己真正的一个社交圈子才是最重要的。
永远要记住这样的一句话,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