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护犊子”这个词。在教师行业中,每次例会,校长都会强调,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家长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即使学生表现再差,也不能直接回答,一般通用的语言就是“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既照顾了家长的心态,又回答了家长的问题。
怎么样真实的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其实大部分时间你从老师口中得到的答案是不准确的,除非孩子表现优秀,老师会直接告诉你。但是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为了照顾家长的情绪。老师们都会间接婉转的回答。如果真正想要了解自己家孩子的情况你可以从孩子的成绩出发,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每次考试都是垫底的,那么孩子在校的表现肯定不好,甚至特别的讨老师心烦。在或者你可以询问孩子的同学,因为同学不会考虑到你的情绪,他一定会真实的回答你的。
如何让老师真实的为你反应孩子情况:
你要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敢给你说实话,主要就是怕你知道自己孩子不好而心里面难过,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所以你遇见老师的时候,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在家就比较调皮,实在不好管理,以后就让你对费心了”,让老师知道你不是所谓“护犊子”的家长。只有这样老师才敢给你说实话。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老师这样的回答就婉转的告诉你孩子不好好学习,在校的表现很差。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还可以,老师们肯定会说:“孩子在校表现挺不错的”。“聪明”这个词可以针对所有的孩子,说孩子聪明表明老师对你的尊重,不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真实的表现。
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有极个别的家长听到老师说自己孩子不好,在学校大吵大闹,为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在学生的义务教育期间,有时候学生在班级表现实在太过分了,基本上老师已经把他放弃了,但是当家长询问孩子情况的时候,老师们依旧会回答“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因此建议家长耐心热情的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最真实的现状,及时的和老师一块帮孩子度过校园叛逆期。
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这话可信。我就是老师,有时也会对家长这样说。一般有三种学生让老师说出这句话:
一,有一些学生,"除了学习不好其他都好"。
他们有礼貌,亲近老师,主动帮助同学,积极劳动,热情参加活动,可就是学习不热情。老师喜欢他们乖巧懂事,批评他几句,让他们学习,他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从不生气,痛快的答应着,可老师一检查,不学还是不学!对这种学生,老师是有喜欢又有遗憾,对家长说你孩子很聪明,就不肯学习,是说:这孩子小事上聪明,大事上糊涂,要是爱学习才是真聪明!
二,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像"坐过山车一样上下浮动"。
他们特别聪明,如果他愿意了,高兴了,稍微一努力,成绩就上去了;可不高兴了,不想学了,噌,成绩就下来了。我有个学生,聪明,曾经考过年级第6名,可自控力太差,管不住自己,晚上玩手机,白天睡觉,老师说破嘴皮子也劝不了,成绩一路下滑,让所有的任课老师惋惜!这些学生太随意,太任性。老师对家长说你孩子很聪明,就不肯学习,那是恨铁不成钢,意思是:这孩子怎么就管不住自己,自控力太弱,学不进去!这么聪明的脑子,可惜了!
三,有一些学生,根本不学 习。
他们看着很聪明,可因为种种原因吧很叛逆,天天懒懒散散就是不学习,但很会玩,所以总有几个追随者。热心的老师想说说他,越说越不学,直接告诉老师:别管我!再多说,就直接顶撞老师,影响班级氛围。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对他们也无可奈何,找老师想办法,老师说你孩子很聪明,就不肯学习,是说:这孩子你们家孩子很聪明,一点也不笨,这是事实。但根本不学习,不学谁也没办法!只能希望有一天这个学生突然懂事知道学习吧!
如果老师对家长说:你家孩子认真,刻苦,真能学习呀。恭喜你,这是真的在夸你的孩子。"聪明"是天生的;"刻苦,认真"是后天形成的好品质。
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很多的家长都想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来帮助孩子取得进步。
“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相信这句话很多的家长都听到过。也许有的家长听到老师的这句话还挺高兴的,老师夸奖孩子很聪明,老师很认同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仔细一想,这句话是存在着问题的,聪明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孩子怎么聪明了?既然很聪明为什么就把学习学不好了。其实很多家长没有听懂老师的画外音,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孩子不肯好好学”,老师的重点是要告诉家长孩子在学习上不用心,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完成的不好,需要家长严格管教。
当家长去询问老师孩子的情况的时候,老师突然发现某位学生真的没有什么优点,但也不能说孩子很差,哪个家长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呢?所以就来了句不痛不痒的话,“孩子很聪明”,如果在这句话话的后面老师还有更为相信的阐述,比如反应快,听课认真,一学就会,那么老师对孩子的夸奖就是真的了;但就是干巴巴的一句“孩子很聪明”就没下文了,更多的是“但是……”,那就说明老师的前半句也只是谦辞,想告诉家长孩子学习不用心,但又不好直说,就说的委婉一些。
聪明的孩子很多,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可是在学习上比较用心的孩子就比较少了,如果一位老师对家长说“孩子学习很用心”,那么家长就应该感到高兴了。很多的孩子在别的事情上很聪明,也很用心,可是一到学习的时候就没有了那股聪明劲,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没有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孩子的成绩垫底,那就说明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状态非常不好,当家长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的时候也许老师心中还在想“对你自己孩子的学习你作为家长难道就没有思考过吗?还要问我,我怎么说”,说了句“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心学”子啊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为了应对和打发家长,因为也许老师真的找不到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优点了。
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信你个鬼!你儿子成绩在班上垫底了,难道老师还敢当着你的面说孩子傻吗?
如今,哪位家长不是想方设法去讨好老师,让老师去夸自己的孩子聪明?老师一旦夸了某某家长的孩子,如何如何的聪明呀!家长的心会立马热乎乎的,两眼顿时会放光。此时此景,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其家长也不为过。
你想想,有哪一位家长愿意老师当着自己的面,说自己的孩子不聪明?现在老师学精了,面对再不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只能违心的去夸这孩子聪明。否则,老师会招来学生家长的愤怒。
有位老师就是因为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反映了该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是调皮捣蛋,听课时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可这下老师闯大祸了,家长竟然跑到学校状告校长,说该老师侮辱了他孩子的人格,老师骂他儿子调皮捣蛋、反应迟钝。若校长不责成该老师向其道歉,就要抽机会揙老师一顿。
出了这另类的事之后,听说过这件事的老师,便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像我提到的这位老师,与家长交谈中只说了学生一句调皮捣蛋、反应迟钝,还没有骂学生是傻子,就招此横祸。若老师真的骂上学生一声“傻瓜”,弄不好家长会抽老师的筋,扒老师的皮。
因此,你孩子成绩在班上垫底,你每次找老师时,老师只能违心的说你孩子聪明。如果老师当着你的面,敢说孩子在学习时反应迟钝,那么,这位老师的肉皮子可真有点痒了。
所以,教学工作是双边活动。家长与老师要能真心沟通,要让老师敢于去客观、公证的评价学生。找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顽疾”,在双方共同“对症下药”之后,方能利益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老师讲这个话,把辩证法运用到了极致
其实你找老师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座位方面能与成绩好,学习认真自觉的同学坐;课堂上能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在作业检查方面,能面批且根据反馈及时交流指导。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使孩子的成绩能有所进步。
作为老师,我想说的是,老师都希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老师喜欢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成绩好的,而是遵守纪律的同时,能表现出好学上进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成绩本来就会有好差之分,但只要做到上课跟着老师节奏走,按时完成作业,有问题就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老师都是从心底里喜欢的。
因此,儿子成绩班上垫底,你首要的就是搞清楚,儿子的学习表现如何?重点是课堂有没有管好自己?课后的兴趣点究竟在哪儿?老师对家长的心理要求,肯定不是要求家长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希望家长能培养孩子的习惯素养,直白的说,就是把孩子教育的懂礼貌,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学习的时间就学习,活动的时间就活动…
只要孩子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成绩都差不到哪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其实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在家做作业或看书时,家长可见一斑。与其经常找老师,不如多陪伴,因为父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方向之灯,母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温暖之灯。千万别错过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光!
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
这话说的是实情。教学几十年了,觉得几乎每一届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聪明能干,眼皮活,能说会道,但就是不喜欢学习。因此,他们的成绩总是在后面甚至垫底。
究其原因:
一、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总感觉自己孩子聪明可爱,年龄还小就有点溺爱,怕孩子学习吃苦,放任不管,等时间长了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难以转变了。
二、缺乏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毅力。有些孩子也很想努力提升成绩,但往往都是三分钟的热度,一旦遇到挫折,就破罐子破摔。时间长了,就是再聪明,懒得学习,成绩也会垫底。
总之,遇到这类孩子,往往需要家校互动,互相配合,双向加压,严厉对待。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压力,等到他们能够把压力当成是动力之后,才可以慢慢转变过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