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其实这些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后天培养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笨鸟先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管你出生时候的天赋有多高,它只能保证你以后的学习历程会轻松一些,但是如果你不学习,即使你再聪明,一切都是为零。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着《伤仲永》这篇文言文。其实这是古代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叫仲永的孩子,出生时有这极其可贵的学习天赋。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孩子为自豪,并到处炫耀。完全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后天学习。就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接受了教育,而仲永的家长认为自己家孩子有着惊人的天赋,不用学习以后也会大有所成。就这样一天天的耽误了。后来其他孩子都完成了该有的学业,而仲永由于后天没有读书,慢慢的失去了之前应有的天赋,现在再去让孩子读书已经来不及了,而家长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孩子逐步的堕落了。成为了一个类似于痴呆的孩子。

其实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后期的努力和学习技巧也占有决定性作用。纵观现在的教育环境。聪明的孩子比比皆是,但是到最后真正的能读取名牌大学的往往是那些努力而又懂得学习方法的学生。在我的老家曾经有一个小女孩,父亲是一个老实人,母亲是一个智障患者,都以为小女孩也会遗传父母的基因,事实情况确实如此,孩子确实比较木纳,接受知识的能力特别差,但是由于经常被同学嘲笑,她基本没有朋友,就知道看书学习。果不其然高考之后,一个村庄那么多学生只有她一个人考生重点大学。

其实天赋很重要,但是后天不努力,一切为零。只有拥有天赋,加上后期的努力,再加上好的学习技巧。才能真正的培养一个人才。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我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那一年高考数学145,理综291,轻松进入全国前五的高校。

我平时也就听听课,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投入过多时间,没有参加任何课外培训,父母不在身边,在很多人看来我已经是天赋异禀了。

同班的一女生高一进来时分数比我高很多,进班时在我们年纪能排前三,她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学习到晚上11点熄灯,中午从来不休息。到了高三,晚上熄灯后她还要到走廊里继续看到2点多钟。

她说她整个高中过得非常沉闷,因为不管她怎么努力名次始终都在中下游,我们都不怎么学却名列前茅。最终她只去了西部一所普通院校。

我来到大学,身边的人全是来自各省的佼佼者。大学很多人都畏惧高等数学,这是容易挂科的科目。但是高数对我们而言甚至都不用听老师讲,一个学期下来只要把教材看完,平时做做练习,偶尔有疑问的地方再请教老师,期末也能高分过。

但是真正让我对天赋有了新的认识的还是我宿舍一兄弟。大一时大家都还没买电脑,我们几个周末偶尔会去网吧打打游戏。

但是开学几周后,我这兄弟对游戏的痴迷已经走火入魔。甭管是上课时间还是周末,天天晚上去网吧通宵,白天回宿舍睡觉,课从来没去上过。无论我们怎么劝,他只呵呵一笑说我就去玩两把。一个月至少有28天是在网吧度过的,另外两天没去还是是因为有老师查房。

很快期末考到了,我们都惋惜这个人是要废了。

第二天要考高数,我这兄弟依然去了网吧,不过他晚上十一点在宿舍关门前就回来了。他终于打开了他全新的高数教材,一共400多页,跟初等数学完全两码事。

我们为了养精蓄锐十二点就睡了,他还在临阵磨枪。第二天醒来问他看到几点,他说看到4点钟。

我一个学期按部就班的学习最终高数考了96分,满分为100。让我们所有人惊讶的是我那兄弟考了99分。

这是真的,他荒废一学期,用一晚上几个小时就把400多页晦涩难懂的高数融会贯通,比我们付出一学期的人分数还高。

如果是文科教材死记硬背只要拥有超常记忆力的人就能做到,可这毕竟是高数啊即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光靠记忆是不行的。

从小到大我习惯了做佼佼者,但是这次我终于感受到有些天赋,有些天花板是我够不到的。我有一点挫败感,也正因为这样,我暗下决心更努力一些。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我们都顺利毕业了,但我这兄弟被留校一年,因为他有些课没过。以他的学习能力不是他不能过,而是他根本没兴趣,连临阵磨枪都懒得去做。

最后说回我那高中女同学,是最最普通的人,谈不上什么特殊的天赋。但是凭借踏踏实实的努力和坚韧的意志,最后她是我们班唯一的女博士,在SCI也发过好几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并且在读博期间结婚生子,真正的家庭事业两不误。

最后划划重点,以我的亲身经历,我想说天赋最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上限,但是那些天赋一般却努力的人下限也不会低。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我想说这个问题真的很适合我来回答,因为我有过一段很特殊的经历。

我90年生,2014年高考,有人发现问题没有,是的我24岁高考,同年龄的已经大学毕业了好久了。

之所以会比别人晚这么多年,而是因为在高三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高考,加之当时厌学成绩一塌糊涂,索性辍学了,高三只读了2个月。

在工地搬砖几年后,年纪大了,总感觉没读大学人生差了点什么,于是乎去复读了。

入学摸底考试,数学5分,选择题乱选对一个,其它留白。因为我连看都看不懂。

英语25分,因为选择题多,虽然看不懂。哈哈。

语文70多,这个不用说了,只要是中国人,没有基础认真做,不会太低。

文综记不得太清楚了,印象里也很惨。

高考分数

数学91 (那年高考数学试卷出奇的难,题型完全变了。有兴趣可以去对比下,出了考场好多人因为这个哭的稀里哗啦的。高考前我预估自己能120,考完之后心里真没底。)

语文113

英语105(那年英语他们说出奇的简单,但是对于我感觉差不多。)

文综234

总分543

当年二本线510

天赋真的很重要,但是我想说的是,在高中阶段,天赋作用真不大,就好比折断一根小木棍大力士能折断,普通人也能折断。

为什么这么说?

高考不是对错,它是一个量,0至750和0与750是不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只要在中上就行。

高中还是属于通识教育阶段,既然是通识那就必定基础,基础等于容易。

不要觉得高考很难,真正的高考出奇的简单。

刚复读的时候我也很懵逼,这学习为什么这么难,看哪都不会。

可是仔细分析下高考,分析高考试卷,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很多种规律的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数学选择题ABCD选项近似平均分配,大题题题型固定,解题方法固定几种,不会做的写公式也有分等等。

比如英语,英语和英语考试是俩回事,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不可谓不难,可是英语考试很简单,英语考试只是一张试卷。而且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考试,里面的文章你翻译成中文。等于一年级语文课文,无非就是谁和谁去吃饭,几点吃饭,某个人做了好事,我从中得到启发,以后也要做个好人等等。

单词都不用你只要认得听的懂,不需要会读会写,语法也不用特别去学,因为选择题多啊,因为单词你认得凑到一起,结合上下文,你大概也知道是个什么意思,选择题嘛,很容易选出来。分不就来了?

这些方法真的很有用。

高考中80%以上的内容,非常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我能说就比一加一难点吗?

高考是用来筛选人的,掌握很容易,精通很难。大多数人只要求掌握就行。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和我当时一样读了十几年书,已经习惯我不会的借口罢了,我理解这种心情,因为虽然学习不难,可是却是百般磨人,我当时也一样。可为什么我丢掉几年回学校会有不同了,第一因为真的很简单,另外更重要的是,我的心境已经完全变了,我目的性很强,遇到难处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放弃。

相信我,你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高考之前的知识还轮不到天赋,方法真的很重要,心态心态心态。

打这么多字真的累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回头再分享更多具体的方法吧。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先立三个结论,再慢慢解这道题:

1. 你无法选择天赋,但你可以选择努力;

2. 人生是一场长跑,天赋决定你能跑多快,努力才决定你能跑多远;

3. 天赋是你的长板,但长板能有一块就是福分;而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通常是他的短板,偏偏短板往往会有很多。

我的学生时代,就是数学领域比较有天赋,文科领域就一塌糊涂。

先说数学,小学时有次我爸开家长会,回来把我揍了一顿,原因是100分的数学卷我考了98分,老师说我退步了🙄

初中时数学老师对我咬牙切齿,不止一次质问我:“你为什么一考试就作弊!给你身边安排一圈都是差生,你还抄差生的卷子!抄完了竟然还是前三名!”我也没办法,自己懒得计算,就只能抄了,抄着抄着就会下意识的觉得哪里不对劲,哪怕是选择题都能直觉觉得那个选项好像错了,就顺手把差生的错题答案改了,不是我绿茶婊,改了我自己都意识不到我改过……

高中数学没怎么努力学过,从来不刷题库。高二翻了翻高三的数学教材(绝对没有专门学习过),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去参加了高三年级组全国数学联赛,莫名其妙拿了全国二等奖,全区第一名,其中那道应用高三概率学知识的大题,全区就我一个人解出来了……

高三时数学老师就对我放养了,晚自习数学考试的,全班低头考试,我就跑去走廊上和数学老师抽烟。那时候喜欢一个文科班的女生,有段时间女生让我把考完的数学卷给她学习,为了炫一把数学技,连续三次数学全年级统考,两次150,一次149分,三连冠……关键是我还是延续初中的脾气:懒得做繁琐的数学运算,所以考试大题我都是偷偷告诉同桌应该按什么思路解题,然后他疯狂运算,我疯狂抄袭……

大一开始学高数,但是那时候我兴趣变了,不想学数学,所以高数课全翘课,每学期就第一堂课去点个卯,之后再没上过。然后连续两学期高数都是百分卷考95分……(后面不说了,因为后面不学数学了……)

———可耻分割线———

下面开始说文科,文科就真的一点天赋都没有了,小学就有语文不及格,之后也一直挣扎在及格线上。附带着什么历史,地理,都挂过。

初中毕业上高中,高中是个富二代班级(我是凑数的唯三的贫民子弟),其他富二代同学初中学完了三本教材,我们读的初中只教了一本教育部的教材。高一的英语老师一上课就是纯英语教学,根!本!听!不!懂!好在同桌是个富二代,英语倍儿棒,老师讲一句,他给我翻译一句,才勉强听懂老师在讲什么……

我们高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很睿智的老师,虽然他是教化学的,但他只关注两门课:数学和英语。他说数学是所有理科学科的根基,数学好了,物理化学就不会差;英语则是你们将来必备的工具。

于是高一开始,我每天凌晨五点爬起来背英语单词,每天第一个到学校,冬天的时候天都没亮,门卫室大爷直接把校门钥匙交给我管理……背单词能靠自己,语法又学不进去了,怎么办?以力破巧,我开始拼命背课文,那时候的新概念英语每一篇我都背的滚瓜烂熟,背的多了就有了语感,做语法题,读一遍题干,脑海里会自动冒出那个最合适的单词。至于什么语法时态从来没搞懂过,就这么靠全文背诵平趟……

结果就是高三借用大学的名额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拿了个“成绩优秀”的四级证书(早年的四六级证书上没有成绩,只有优秀、合格这种结果)。

———最后的分割线———

最后的总结,有天赋的领域,你真的会很轻松。但是读书不只是一门两门课,读书是很多学科的综合,你总要靠努力,才能搞得定其中大多数的学科。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数学的天赋反而没用到过,倒是靠着高中时代苦读的英语,这些年走过了很多个国家,也纯粹靠英语得到了一些人生中的机遇。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当年应聘时100多个候选人,进入最后面试的就20个人,最终录取了2个人,我是其中之一。后来HR同事告诉我,被刷掉的大多是英语不过关……也就是这么份工作,帮我在短短三年左右年收入翻了五倍。

现在我的身边天才云集,我工作的部门一千多人,博士就有两百多位,清华、北大毕业的同事比比皆是。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最可怕的是你发现这些天才即使走入职场,也比你更拼命,而且自律的令人发指。讲真的你已经很难判断他们的优秀到底是因为天赋?还是因为拼搏?

其实真正的精英都明白,你无法选择天赋,但你可以选择努力。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天赋上,加倍的努力。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答:作为一个任教多年的教师,我觉得学习真的主要靠天赋,努力和方法只会使学习锦上添花。

任教十年来,我一直坚信“勤能补拙”,但是我带的这一批学生,让我深刻认识到,“勤不一定能补拙”。我甚至开始思考,之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会沦为差下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从小的学习习惯不够好,导致基础没有打好,久而久之,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他们便理解不了了,因此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因此都有一个做好学习的初衷,但是由于先天因素,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是比同龄人差,导致一开始成绩也比较落后,久而久之,随着知识的逐渐加深,便自暴自弃了。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我从不质疑这句说法的正确性,但这句说法不具备普遍性。

有一个女孩,我从七年级一直带到了九年级,在我眼里,“勤奋刻苦”一直是她的标签。她的文科还不错,数理化都比较糟糕,但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尤其是九年级第二学期,她不断的拼搏和努力感动了所有的任课教师。并且在九年级学生动员大会上,负责我们九年级的主任都对该生提出了表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要向该生学习。她的确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她的确做到了,她一直是奔着考上高中这个目标的。但她的付出终究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中考她落榜了。九年级全体师生都替她惋惜。相反,平时几个学习不够踏实、但脑子灵活的学生考上了高中。

所以,智力在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仍是起主导地位,努力会优化一个孩子的智商!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学习主要靠天赋,而强调努力和方法?

要是身边出现过一两个有天份的人,你就会觉的上天是不公平,智力的遗传不是开玩笑的,那真的是我等平凡之人望而却步的,当然只是说读书的天份哦,我亲叔智商极高,人极懒,出于特殊原因高考没考(现五十多了),我婶子据说曾经学习也很好(初中后没钱读了),我堂弟五岁一年级,二十六岁左右清华博士毕业,从小一起长大,性格内向,自觉,好强,我们小时候妈妈让干活叫几遍都不带动的,人家是妈妈出门告诉一下要干什么,然后就稳稳的做的很好,玩游戏需要点智商的我们就玩不过人家了,小学三年级后叔婶打工去了,从此一人学习到大学,总之在高智商又有极大自控力面前的人面前,我们就显的太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