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我每天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教育,不仅锻炼他自己阅读的习惯,还会以睡前故事的方式教育他一些人生的道理和一些社会常识。并且最近又开始让孩子每天记住一个英语单词。切记要想让孩子坚持下去,自己答应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做到。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其实孩子儿时的记忆才是最好的,当孩子只是一张纸的时候也是受教育最好的阶段。今年孩子六岁了,基本能够自己拼读拼音阅读文章了。我有空时总会去儿童书店买一些带有拼音的短文章。每天孩子睡觉前让他坚持第一篇,目前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一年半了,孩子也基本形成了习惯,每天总会拿起书来阅读。读完一本书,他总是跑过来问我自己的故事书读完了,要求再买一本。
孩子上幼儿园时,喜欢玩手机,后来我发现这不仅会影响他的视力,也会影响他的智力发育,网络上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价值观。于是我就和他约定,放下手机去读书,每坚持一天奖励一块钱,又给他买了存钱罐。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让他睡前去阅读。然后问他在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每当他不想阅读的时候,我就以讲故事等我形式给他讲解文章,直到他睡着。后来他读了小学,我要求他每天记一个单词,睡觉前检查,起初都是他之前学过的,很开心的配合我,后来逐步变成陌生的单词,我们各种哄骗让他记忆,目前也已经快坚持半年了。
有人说这些习惯对孩子没有作用,但是我认为,虽然短时间看不到效果,但是总有一天他的习惯肯定会发挥应有的效果的。让孩子每天坚持学习切记不能用暴力,要懂得给他讲道理,或者自己可以编一写“好好学习,父母都很开心等类似的故事。或者讲一下孟母三迁等类似的故事”,时间久了孩子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关于阅读打卡这事,可以分享一些我和孩子的阅读打卡经历。
最初我和孩子的亲子共读,开始于孩子两岁时。虽然一直都知道读书是好事情,但是真的不知从何下手,要知道绘本也就最近四五年才真正的开始盛行。不知道绘本时,给孩子的读物,我想到的就是童话故事,可是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曲折的故事情节对她来说还是有些枯燥,根本没兴趣听。
我就开始在网上找各种书籍,后来买些过期的儿童杂志,说实话,她还是不大感冒,倒是里面赠送的玩具,能玩一阵子而已。这些都让我很挫败。
开蒙偶然间参加了我们当地图书馆的故事会,我才知道还有绘本这样的图书,一旦发现便一发不可收拾。就好像布满乌云的天空,被太阳撕裂了一个口子,然后这个口子就不断不断的扩大,直到大大的太阳照射进来。
我开始寻找各种关于儿童阅读有关的东西。如何选书、如何给孩子读书,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但凡和阅读有关的信息,我都不放过。
加入卖书的平台:让孩子爱上阅读,就是多为孩子提供可读的书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为孩子买了近千本绘本,价值近万元,小小的房间里到处都是孩子的书,只要有时间孩子都愿意随手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带孩子听故事会:阅读是可以分享的,经常带孩子去参加由图书馆里组织的阅读故事会,孩子很兴奋,在故事会上听到的有时和在家里听妈妈讲的收获不同,小朋友们在一起,常常会有很多新鲜的想法,也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
参加幼儿园的亲子经验分享: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孩子的阅读,有幸参加了由幼儿园组织家长参加的分享会,那次真的让我自己很受益。当一个人默默钻研时,看到的就是自己,而当大家一起的思想碰撞,真的是火花四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阅读技巧,值得学习和思考。
听讲座:现在的大环境都在推崇亲子阅读,很多专家都会开设讲座,尽可能都听,多思考,有时专家的意见能够让人茅塞顿开,解开了很多困惑。
买关于阅读的图书:不放弃自己的阅读,多读多想多思考。现在市面是关于亲子阅读的书籍非常多,只要想读。
打卡其实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开始的,在种种方法和努力下,两岁开始孩子每天都会阅读,绘本的确是适合孩子读的书籍,图多字少,很多情节常常逗得孩子哈哈大笑,有时她自己也会说:妈妈,我想哭了。这些丰富的感情就是读书带给她的。
因为自己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孩子班级的阅读活动由我带头引领大家一起选书、读书,一起阅读打卡。到现在我和孩子已经坚持了五百多天。从最初的我催孩子读,到现在是孩子每天催我读。习惯的养成,孩子的坚持度有时真的比大人高。
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亲子阅读,现在已经是每天的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读书这件事不但要坚持,还要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让孩子逐渐过度到自主阅读。
广度:选书不再以绘本为主,但不反对孩子继续读绘本。很多时候家长会犯得错误就是为孩子选择,而不是让孩子自己选书,要分清谁才是读书的主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多给孩子提供更加的丰富的书籍选择,相信孩子懂得自己的点,会逐渐过渡的。、
深度:绘本是值得反复阅读,有些绘本的深度在两岁读和五岁读是完全不同。孔夫子说:温故而知新。经典的图书能够读出不一样的深度。孩子理解力的增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图书,对深度的要求也越高。让阅读增加孩子的见识,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说有遗憾是在孩子两岁前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很多阅读的黄金期,但是与其懊悔,也为自己庆幸,及时的走回亲子阅读的道路。在孩子幼时,家长多多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多读书,让她的人生多些深度和厚度,未来相信她会自己的路在何方?
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说坚持打卡就能养成的,这和父母的习惯与坚持息息相关。要求孩子爱上阅读不是约束而是自觉。我们家孩子从小爱读书,我从不要求他去打什么卡,而是静下心来,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在享受彼此陪伴的同时,我不仅收获着快乐,还收获着知识。读到好的书本,孩子会分享给我,坚持着要我看他推荐的好书。那我看完手中的书本后,也一定要看孩子推荐的书本,然后探讨这本书里面最值得学习的部分。读了孩子推荐的书,他会很有成就感 ,为他自己找到一本好书而兴奋。然后会带着这种成就,继续去读他喜欢的书。久而久之,阅读的习惯也就自然产生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知道要读书。玩具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我认为父母的样子,藏着孩子的未来。如果哪天工作比较忙碌,没有多的时间看书时,我还会跟我们家孩子说明,为什么妈妈今天没有学习,改天一定会补上。
我们家的书柜放着我和孩子共同的书,大概有几百本了吧。家里的沙发上,床上,到处放着书。我不怕乱,也不去整理,因为孩子喜欢,随着一拿就是书,无障碍的阅读,这样不是更好。
有一天他跑来问我:“妈妈你知道阿富汗巴基斯坦人为什么吃饭时用右手而不用左手”?“那为什么呢?”“哈哈,不知道了吧。因为他们上大号时是用左手洗屁股的。”其实我知道,这样环保的方式,还有印度。分享这样的小事,不是炫耀孩子有多优秀,而是通过阅读学习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还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一起来陪孩子读书吧,因为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日子是有限的。
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其实这种坚持都是家长的功劳。哪个孩子自己会主动每天去坚持阅读,也不能说没有,但是这样的孩子太少了,太太少了。每天的坚持往往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的。但是极少数家庭是坚持不下去的。也许会有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那前提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过让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各个方面都有无数的好处。我们应该让孩子从爱上阅读开始,再一点点的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一起加油吧![耶]
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阅读打卡的目的是坚持阅读,强制自己打破惰性,变成习惯。
可是首先在决定打卡前要确定几件事情:
1、孩子心中的“书”和大人理解的“书”一样吗?大人认为阅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有阅读能力代表有文化才识。大人看见书,会不停的和孩子强调:“你买多少书,妈妈都给你买!“、”你看书,别的不用管“,言外之意,就是”书“是至高无上的万能物品。
孩子心中的“书”只是一个信息渠道,没那么重要,就像吃饭一样不需要被提醒,饭有多重要,不吃有多饿,只是有人吃的多有人吃的少,有的人偏食,需要家长细心助力调整。
2、孩子认为读书没有用,是被迫阅读的吗?很多家长都会一边焦虑的赶着孩子:“别看手机了,快去看书“,一边大人孩子一脸懵的不知道看什么书,只是知道时间用在阅读上,比用在别的事情上,更正确,更有用。
有一些家长会在孩子五六岁就把四大名著摆在书桌上,一句句重复“这是四大名著,特别好看“,但实际上,除了电视剧,家长们有关书籍,翻看过几页也读不下去。
3、在不对的年龄被迫读了名著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了十个学生:“你喜欢看《红楼梦》吗?你是什么时间读的?“。
十位学生有七位,说喜欢《红楼梦》,全部都是高一到高三期间读的。那三位不喜欢《红楼梦》的,两个是在小学被迫读的,还有一个是初一读了一半实在无趣,放弃了。
如果强迫孩子在不恰当的时间读书,会起到相反的结果。
4、阅读兴趣被家长中止在书单,经常看到孩子拿着漫画书哈哈大笑,随即,被母亲大人一把夺走,并塞怀里一沓刚选的书。妈妈还喃喃的说:“别看那些没有用的书,你选选这些好书”。孩子疑惑不敢吭声:“难道书店卖的书,还分好坏?”
孩子心中自然知道没有好坏之分,久而久之,明白了书分两种,一种是“妈妈想让我读的”,一种是“我自己喜欢看的”。
如果家长能够认真思考以上问题,觉得打卡阅读是一个促建的话,我建议“组团读书”。
一项对美国南方某大城市里在校的272名11岁到19岁的的男孩和女孩的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对文学阅读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中向这些青少年提了这样的问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是谁最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父母、友伴,还是最要好的朋友?从回答的结果看,38.9%的学生回答是友伴,33.5%的学生回答是父母,27.6的学生回答是最好的朋友。可见,友伴和最好的朋友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的几个爱读书的朋友,为了让孩子也爱上阅读,会锁定一本书目后,买好几本送给孩子的朋友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交流,对这本书阅读感受可以更深。
全民阅读倡导者聂震宁先生在《阅读力》中提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对于青少年来说,“众读书”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增强阅读乐趣,更可以做好阅读输出,学会深度思考,有效转化,传播才会有更强的内驱力。
为什么结伴读书效果好?1、数量不是关键,思考输出才是获得
很多家长按照书单买了几十套图书,堆在桌子上,让孩子翻阅。孩子也按照父母的意愿看了,可是,一问三不知,几个月后完全想不起来这本书讲的大概内容。其实,何止是孩子,很多成人,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味追求数量,并没有深入思考。
想想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他们那个时代,才有几本书好看?“汗牛充栋”的书简,加起来只怕不过一张光盘的内容。
为什么能成为那么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他们会在脑海里留下空间——思想的空间、梦想的空间、玄想的空间、完成理想的空间。他们在读几十本书之后,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相对的,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没有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作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2、接触更多种类图书
古人说“循循善诱“是有道理的,阅读是习惯的,需要诱导。
●让发展性读者,推荐不同种类的书,先接触,再深入。
●让休眠性读者,调动听觉、视觉、竞争、娱乐意识,激发阅读兴趣点。
●让地下性读者,听到更多种类的图书,接触靠主动他永远不会碰的书类别。
3、各抒己见,学会思考的阅读。
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熟读而精思”在于咀嚼与消化所读的一本书。特别之处在于解码文本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追寻理解,激发思考,深谙文本对于现实生活的隐喻和折射。
4、抱团成长,让阅读更有趣。
在美国,各个中小学都普遍开设了阅读课,并在各年级配备了专业的阅读老师,从阅读书目到阅读方法、读后感各个环节都会给与指导。阅读一本书,和学语文课文有很大的区别,阅读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字、造句,而是一起探讨人生和观点。一个人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走的更远。
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曾经说: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动判断力。”
抱团一起打卡效果显著,现在我正在举办青少年读书会,孩子们共读一本书。限时免费,有需要的,可以关注私信我,免费加入,每晚听书,打卡。你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吗?你是怎么做的?
孩子习惯养成的初期是要靠强制的,所以打卡是必要的,走上轨道以后,打卡成为了一种对个人的挑战,而不是约束了。举我家孩子的例子,我和他近几年一直坚持做几件事,一直在打卡,也成为了良性循环。
1书法学习。他兴趣一般,喜动不喜静,有点强迫学习的意思,每天饺子不主动。学了一年半后,我们约定坚持练字100天,然后我送他喜欢已久的乐高。他决定试试,30天后他自己惊讶居然坚持了一个月,50天后感慨更多,告诉我不用买乐高了,那不重要了。等写完100天,字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同时再也不需要我督促练字了,自己就去了。
2朗读英语。通过朗读英语,能建立起语感,所以朗读非常重要。从他二年级开始,每天在听的基础上朗读分级教程,坚持到现在五年级,单词量,发音和朗读能力在同年级很厉害了。没有捷径,每天听,每天读,到时间他自觉就去做了。
3体育运动。我家孩子一直保持每周10小时体育运动。游泳,篮球,乒乓球,网球……一个学期一般两项,每项都是长期坚持,认真学习,所以比很多同学学的要精一些。
凡事开头难,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跑开了就自然而然了。扶上马需要家长有耐力,不要急躁,任何计划都得按年来,别坚持几天没效果就放弃。
我家娃借助小打卡来记录自己的坚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