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有哪些危害?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米的干燥花柱及柱头,其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具有清热,降压,退黄,消肿之功效。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炎,胆道结石,高血压病。玉米须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α-托科醌、β-谷甾醇、豆甾醇和玉蜀黍酸。此外,还含一种挥发性生物碱及挥发油(油中含香芹酚18%)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玉米须具有利尿作用,对正常人有轻度利尿作用,但弱于猪苓和咖啡因,其利尿作用原理主要是肾外性的,与咖啡因不同。与咖啡因合用,有协同作用。
玉米须具有降压作用,玉米须水浸液、乙醇水浸液、乙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有关。玉米须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实验表明,玉米须水煎剂对葡萄糖、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有明显降血糖作用,还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小剂量的玉米须煎剂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玉米须有利胆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促进胆汁排泄,能使胆汁内的有机物和渣质减少,使胆汁黏稠度、比重和胆红质含量降低。人口服玉米须制剂后15~30分钟出现胆囊反射性收缩,胆汁排出增加。此作用比镁盐慢,但较为持久,且不致伴发肠蠕动增加和稀便。玉米须总黄酮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力与联苯双酯接近。玉米须多糖具有清热利胆作用。
玉米须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效。具有抗肿瘤作用,玉米须提取物对肉瘤、肝癌、胃癌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增加吞噬指数、廓清指数及胸腺系数,对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亦有增强作用。玉米须水煎液能减缓免疫器官胸腺的萎缩,从而达到间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玉米须黄酮提取物具有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玉米须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活性,而对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玉米须提取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在临床上,玉米须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有改善肾功能和减轻蛋白尿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以玉水须50g煎汤代茶,饮用量以不超过每日尿量为限度。对于肾性水肿、肝硬化水肿、晚期血吸虫病腹水,以及营养不良水肿均有一定的利尿消肿作用。
玉米须还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玉米须流浸膏可治疗胆囊炎,胆管炎、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以及胆石症,其中以对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和胆管炎的疗效最佳。胆石症服药后发作可获缓解。
在安全性方面,《中华本草》记载玉米须的毒性很小,对兔的致死量约为250mg/kg(静脉注射),在此剂量时对心脏、血压、呼吸、末梢血管、肠肌等无作用,故安全范围较大。玉米须多糖毒性很低,无法测到半数致死量,小鼠对玉米须多糖的最大耐受量为45g/kg。此外,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确认玉米须为安全、无毒的物质。
玉米须有哪些危害?
玉米须的危害有哪些?
玉米须如使用不当或过量食用,可能会出现小便量多、血压或血糖过低等情况。
玉米须味淡性平,入肝、肾经,有利尿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病水肿,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孕期水肿等。此外,现代研究显示,玉米须有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可以降血压;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皂苷类物质,皂苷类物质能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玉米须的每日用量在10~30g为佳,一般没有特殊危害,但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过量应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出现小便量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甚至出现电解质紊乱。另外高血压患者本身适合喝玉米须水来协助降压,但如果过量或长期服用,会导致血压过低。此外,过量使用还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总之,玉米须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马大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玉米须有哪些危害?
玉米须有协助降压的功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