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对于慢性咽炎的缓解首先要从一般治疗开始,如避免刺激因素、戒除烟酒、注意休息、减少发声等。
与此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下呼吸道疾病,使呼吸道通畅,减少咽部刺激。
一、西药非处方药
1、度米芬:本品为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用其口含片(每片0.5mg)治疗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用法:口含。
2、地喹氯铵:本品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吸附于细菌细胞壁,改变其通透性,从而杀灭多种细菌及真菌,故可用于急、慢性咽炎。用法:口含 。
3、复方地喹氯铵片:本品为抗菌药,每片由地喹氯铵025mg、短杆菌素1mg组成。前者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后者为多肽类抗生素,抗菌谱也较广。二者配伍,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作用,故可用于慢性咽炎。用法:口含。
4、西地碘片:本品活性成分为分子碘,在唾液作用下迅速释放,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杀灭各种微生物,用于慢性咽炎。用法:口含。
5、溶菌酶:本品为一种黏多糖溶解酶,可使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不稳定性多糖类物质断裂成可溶解的小分子而使细菌死亡,用于慢性咽炎。用法:口含。
二、对患者建议
1、慢性咽炎大部分是由鼻咽部其他病转变而来,可能这些病尚未彻底治愈,故除用上述非处方药物外,不排除在医生指导下购买抗生素类药或其他抗菌药。
2、本病症状顽固,不易治愈,故在应用上述非处方药时,应按时且不间断的口含药物,以保持口腔中及咽喉部的药物浓度。
3、含服西药非处方药时,应在口中慢慢溶化,切勿整片吞下,含化后暂勿饮水及进食。
4、消除各种致病因素,积极治疗急性咽炎和邻近病灶(下呼吸道炎症)。
5、减少烟酒和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6、增强体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7、建议患者用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因为非处方药说明书是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的重要依据。
8、何时应去医院就医?
①忠者如发热,体温高于38℃,并无其他感冒症状,则可能为咽喉部链球菌感染,应去医院就医。
②患者如反复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咽部异物感不消失,自觉咽东西不顺利等应去医院检查诊治。
★若本文有帮助,请点赞支持!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慢性咽炎就是咽喉黏膜,上呼吸道,咽喉淋巴组织出现了慢性炎症,患者通常会觉得难受,会感觉总有东西卡在喉咙里但又吐不出来吞不下去,甚至还有疼痛感。为了更好地去缓解或者治疗慢性咽炎,我们先来了解它的病因。
第一,接近咽喉部位的上呼吸道发生了病变。通常患者本身可能患有鼻炎或者口腔炎症,长期没有注意并且治疗导致炎症扩散至咽喉。或者说患者鼻炎导致了呼吸不顺畅,然后养成了长期张口呼吸的习惯,这就会导致咽喉长期处于过度干燥而发生炎症。
第二,周围的生活环境。空气污染,饮食口味过重,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第三,工作导致。比如教师,演讲者,歌唱家等通常需要长期说话,这会导致咽喉干燥,最终发生炎症。
慢性咽炎的治疗或者缓解都是需要长期的,并且需要患者的耐心节制。可以通过利咽喉的药物治疗,比如牛黄喉症胶囊,金嗓子喉宝,当然这只能是短暂的缓解,减轻患者的痛苦。或者也可以考虑短期雾化治疗。
除了需要医生的治疗外,患者自身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好抽烟喝酒,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朋友们一定要克制自己,否则所有的治疗都是白费的。最好给自己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居住在粉尘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的地方,否则会使得病情加重。
建议患者前往正规的耳鼻咽喉科,不要病急乱投医。市场上有很多人会瞄准一些患者受该症折磨太过长久而乱投医,要相信科学,迄今为止还没有科学发现慢性咽炎是可以完全根治的,只能通过长期治疗缓解病情。
指导专家:涂博(头条号:涂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专长:鼻炎、鼻窦炎和鼻中隔疾病的治疗;支撑喉镜下喉显微微创手术治疗喉、声带良性病变等。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谢谢邀请!
慢性咽炎怎么治疗效果最好?这个问题是很多咽炎患者共同心声吧,希望有一种特效药一吃就好;希望有一种特殊治疗,一次就可以处理;也希望有一种偏方及验方,彻底去除咽炎带来各种不适症状。
为了迎合广大患者,各种媒体整天狂轰滥炸宣传各种治疗方法,如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咽炎中成药、咽炎治疗仪、保健品、饮剂、养生保健及推拿等等,数不胜数,感觉每一种都有彻底根治咽炎功效。但很多患者尝试很多治疗方法,有的患者改善症状;有的症状没有缓解;有的反而加重,引起更大不适。这种宣传暗示及治疗下,没有减轻咽炎患者负担,反而加重患者对咽炎恐惧及焦虑情绪。
慢性咽炎确实治疗比较麻烦,也没有特效药。但很多患者通过综合及规范性治疗,大多缓解症状,有的可以治愈。慢性咽炎治疗如下:
- 去除病因:首先戒烟戒酒、改善工作及生活环境。积极治疗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发病,如积极及合理治疗急性咽炎,以免长期不愈发展慢性咽炎;在就是治疗鼻、鼻窦和鼻咽部炎症,很咽炎就是这些部位炎症迁延发展过了;治疗反流性胃食管疾病,很多慢性咽炎就是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部粘膜充血及水肿,引起慢性炎症。
- 生活方式改变: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等,以通过增强自身整体免疫功能状态来提高咽部黏膜局部功能状态。
- 局部用药:平时经常淡盐水漱口,也可以用一些复方硼砂、呋喃西林溶液等含漱;含一些口含片如碘喉片、华素片及溶菌酶口含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可以缓解慢性咽炎的症状。慢性肥厚性咽炎,可用化学药物或电凝固法、低温等离子、冷冻或激光治疗法等等烧灼增生淋巴滤泡。
- 全身治疗:可以用口服一些治疗咽炎中成药,这些中药制剂对慢性咽炎又一定疗效,但不是广告宣传那么玄乎。在就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对这种药物效果好,有的人对那种药物效果好,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也不提倡抗生素治疗。
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咽炎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当出现全身抵抗力减弱,感染病菌反复不愈造成的,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的异物感、瘙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者微痛感,常常有粘稠的分泌物附着在咽后壁上。
患者在晨起时会有刺激性的咳嗽,有些患者会伴有明显的恶心症状。
慢性咽炎在日常生活中还没该如何缓解呢?(1)首先是饮食上的调整,要注意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东西,比如猪蹄、鱼、牛奶、豆类、动物肝脏、瘦肉等。
(2)早晚用淡盐水漱口,漱口后不妨再喝一杯淡盐水,为咽部杀菌、清洁和湿润,改善咽部的环境,预防细菌感染。
另外不要自己乱吃抗生素,因为慢性咽炎并非都是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是药三分毒,抗生素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最好不要自行购买服用。
(3)其次需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这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特别是现在天热了,一整夜开着空调睡觉,一早上醒来整个嗓子感觉都是非常的干燥。如果没有开窗的条件,趁中午休息时间要到户外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
(4)适度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身抵抗力,避免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在污染的环境下长时间停留;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最好不吸烟不喝酒,防止任何刺激物对咽部不利,避免反复的受凉感冒。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实用,那就是少说话多喝水,嗓子就不会那么干燥难受了~
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慢性咽炎不是咽炎,是咽炎西医有的是消炎药,脾胃肺风寒所伤,民间中医几付药的小事,如果用民间医术祛寒除风不用花钱,厨房就是个小药房,原料常有,善学善思考的人很容易明白用什么,🌹🌹🌹🙏
慢性咽炎应该如何缓解?
说起慢性咽炎,我倒是很有经验,因为我自己也曾是一位慢性咽炎患者,借此机会给您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
首先,慢性咽炎都有哪些症状呢?
慢性咽炎为咽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常见,症状易反复发作。我自己症状发作时总是感觉到嗓子里有一个东西没有咳出来,偶尔能够咳出来一些粘稠的分泌物,同时伴有嗓子干燥,严重时会有咽痛扁桃体发炎,头痛,头晕,乏力。由于反复的咳嗽,清嗓子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以至于同事总是觉得我在清嗓子(悲了个催啊!!!)。
其次,慢性咽炎有哪些病因呢?
1.咽部临近的上呼吸道病变 鼻腔,鼻窦,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可直接刺激咽部黏膜,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鼾症或鼻腔,鼻窦及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慢性扁桃体炎,口腔炎等均可导致慢性咽炎,其中,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是导致慢性咽炎的主要病因!
2.气候及地域环境因素 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吸烟喝酒,辛辣刺激食物,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因素等均可导致慢性咽炎。
3.职业因素 特殊的职业,如教师,歌唱家等,嗓子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可导致咽部慢性炎症。
4.其他疾病因素 慢性咽炎可成为其他疾病的伴发症,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此外,维生素缺乏及免疫功能紊乱与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相关。
5.某些情况如吸入过敏源,也会导致变应性咽炎。
最后,我们如何才能缓解慢性咽炎呢?
由于知道了慢性咽炎的病因,那么,缓解慢性咽炎,就有的放矢了。
1.合理的治疗上呼吸道病变,控制炎症的迁延。可根据情况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
2.慢性咽炎患者要注意周围的环境,空气的质量以及避免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脱离有害的环境。
3.职业因素导致慢性咽炎者应注意健康合理的使用嗓子。
4.伴随基础疾病发作的慢性咽炎音控制基础疾病,这种情况下,当基础疾病症状好转时,慢性咽炎也会随之而好转。
5. 过敏因素导致者,如吸入过敏源,可适当抗过敏治疗,但最好是避免接触过敏源。
我自己的慢性咽炎是属于上面的第2种情况,就是空气中的粉尘以及禁食辛辣食物特别敏感,当我对这些情况进行控制之后,我自己慢性咽炎的症状也就好转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