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有什么好处?
走路是一种最方便的运动锻炼方式,简单易学,成本低,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安全性好,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走路有很多好处,促进血液循环,消耗多余脂肪,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维持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跳动,提高身体对氧的利用率,锻炼心肺功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缓解骨骼疼痛,减少骨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改善精神状态,缓解精神压力,控制三高症,改善脂肪肝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推荐:中国居民每天的运动量应达到6000步,有益于保持身体健康。
走路,不是从卧室走到厨房,也不是日常散步瞎溜达,那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应强调主动的身体活动,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才能有益健康,简单的判断标准为走路时感觉有些用力,呼吸和心跳加快,但不急促,可以讲话,但不能唱歌,即为中等强度,更准确的方法是通过心率来判断,健康和体质较好的人,走路时心率可以控制在120~180次/分,中老年人或慢性病人群,心率应控制在(170-年龄)~(180-年龄),比如50岁,心率在120-130次/分为好,心率可以通过数脉搏来测定,也可以通过佩戴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来测定。
走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每天走6000步,体能较弱的人,可以分三次完成,每次走2000步,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可以降低目标至4000步或5000步,随后再慢慢增加至6000步,甚至10000步。走路时间过长或运动强度过大都会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每次走路时间应控制在30~4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即可,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停止3天以上,之前累计的效果会减弱,甚至消失。走路的姿势正确才能保证运动效果,避免受伤,走路时应抬头挺胸,收小腹,这样有助于呼吸顺畅,预防腰背部肌肉疲劳,摆动双臂,带动身体,能使行走更加轻松,步子不要太大,降低关节损伤的风险,走到最后不要突然停止,逐渐减速慢停,让心跳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
总之,走路是一种方便、简单、经济的运动方式,坚持走路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管条件,增强肌肉力量,预防骨质疏松,缓解精神压力,好处多多。走路应保持中等运动强度,避免过于激烈,循序渐进地开展,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才能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降低关节、肌肉受伤的风险。
走路有什么好处?
走路增强体质,可以锻炼身体。
走路有什么好处?
生命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
①走路最大的好处是在于: 只要你有可以走路的机会,你就不要躺着或者坐着,冥思苦想的时候,在家里来回踱步也比躺在床上和坐着要强。
②午餐和晚餐之后,不要坐着或者躺着,比站着更好的就是慢走一走,记得之前看《曾国藩家书》的时候,提到走路的时候要漫无目的,走到哪儿算哪儿,抱着一种很轻松的心态。
③并把它当成一种每天的习惯,身体会变得更好,心态也是。
走路有什么好处?
在我们生活中,健身的方式有很多种,走路就是其中的一种,既经济又不用付出太多的体力,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
走路的好处走路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新成代谢,提高细胞的活性,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可以避免很多疾病。
所以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患有疾病的人,每天坚持步行45分钟以上都会对我们的身体大有裨益!
走路有什么好处?
走路的好处有哪些?
走路的好处有关节损伤小、心肺消耗少、条件限制少、相对安全等。
1.关节损伤小:相对于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剧烈的活动,走路对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损伤较小,在活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小。对于有膝关节关节炎、膝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可以选择走路进行活动。
2.心肺消耗少:相对于跑步、游泳等心肺功能消耗大的运动,走路对心肺消耗较少,适合大部分的人,包括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轻度的心功能不全、轻度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这些病人可按照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强度。
3.条件限制少:走路运动只需一双合适的运动鞋,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场所,在家、在健身房、在户外都可以进行。
4.相对安全:相对于跑步、骑车等运动,走路的速度较慢,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立即停下来,发生碰撞的风险较低。
进行走路运动时,应穿着舒适的衣物、鞋,选择平坦的道路,在户外走路时注意交通安全,运动量要适宜,避免过度运动,避免中暑或滑倒,运动时有不适感觉可停下来休息,观察身体反应后决定是否需要就医。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孙旗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走路有什么好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