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该如何选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使之不可再生,干扰前列腺素H2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血小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动脉血栓形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可影响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使用时该如何选择?今天孙药师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阿司匹林有上百年的历史,用于心脑血管事件预防领域也有将近50年的时光,因此具有充足的循证证据,既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史、年龄大于50岁等高危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又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的复发,以及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首选药物。
氯吡格雷也有较强的临床循证基础,主要用于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性疾病的复发,氯吡格雷口服后必须经过生物转化,才能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这种生物转化需要肝药酶的参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肝药酶活性就不同,肝药酶活性低的患者,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浓度低,抗血小板作用弱,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前,有条件的患者,应进行基因型检测,慢代谢(肝药酶活性低)的患者不适于选用氯吡格雷。
虽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明确,循证证据可靠,但其可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削弱前列腺素E2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还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从而引起上腹不适、胃灼痛、甚至诱发和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还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症、水杨酸反应和肾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耐受性不佳,因此,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替代。
最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程至少4周,可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的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程为12个月,可有效预防血栓再形成,避免再发心肌梗死,但需要注意,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治疗期间应定期(3 个月)复查血常规和便常规。
参考文献:
阿斯匹林肠溶片说明书
氯吡格雷片说明书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