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幽门螺杆菌是生长于人体胃窦部的一种螺旋形的微厌氧菌,能够耐受胃内酸性环境,避免被胃酸杀灭,而且难以被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可产生毒素和有毒的酶,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导致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持续的炎症反应还有可能诱发癌变,因此,被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一类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幽门螺杆菌真的需要“赶尽杀绝”吗?其实也不然,大多数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患者不一定要进行根除治疗,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就是胃肠道菌群紊乱的表现,对于低危患者,盲目的杀菌,很容易破坏胃肠道内益生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感染,另一方面,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提高根除率,但事实证明,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无法达到100%,有些患者需要反复治疗,这无疑增加了细菌耐药风险、医疗负担,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目前低危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不推荐进行根除治疗。
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高危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则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此外,幽门螺杆菌与血细胞和血管细胞有相似的抗原,导致免疫系统将血细胞和血管细胞误认为是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这时也应进行根除治疗。
总之,幽门螺杆菌是诱发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的常见致病菌,对于低危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盲目根除幽门螺杆菌会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可能诱发感染加重,还会增加细菌耐药风险、不良反应风险和医疗负担,因此,不推荐进行根除治疗。对于高危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必须进行根除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有选择性的进行根除,避免一味“赶尽杀绝”。
参考文献: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40%~50%,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乃至胃癌的发生,我们要引起重视。那么,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是否都需要进行根治治疗呢?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建议大家积极就医诊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一般来说,对于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无临床症状或合并症的人群,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不必行根治治疗。而对于已经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合并症的人群,则建议行根治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后,多数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常常以无症状感染者的形式存在。而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出现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胃镜下的活检或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我们在检查幽门螺杆菌之前,为了检查的准确度,应停用抗生素和胃药至少一个月。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清淡为主,讲求低盐、低脂、低糖,少吃辛辣刺激等重口味食物,少吃生食。要注意戒烟限酒,最好不饮酒。也要注意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治疗,推荐标准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方案,应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疗程两周,具体方法应听从专业医生指导,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本文由全科扫地僧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开创了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新纪元,其发现者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巴里·马歇尔,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那么,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个问题,中华医学会早在2017年就已经制订了专家共识。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们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经超过50%,全民筛查、全民根治是不现实的,不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来讲,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毋庸置疑的,要不要进行根治治疗的焦点,是那些“健康带菌者”。部分人群,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是胃及十二指肠并无炎症及溃疡,也没有症状,这类人群是否需要行标准的四联疗法根治油门螺杆菌,其实《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已经给出专家意见:如无对抗因素,尽量行根治治疗。
也就是说,假如你健康查体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即便没有相关疾病和症状,若果没有用药禁忌,还是要尽量行根治治疗的。这其实是一种被动性策略,我们不去主动筛查和根治,但每个人一旦发现自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作为个体来讲,你要积极根治。
张医生在线-欢迎你的关注!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当常见,大约40%至60%的人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但多数感染者可无症状,以致部分朋友有这样的疑惑: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与部分肠道微生物不同,幽门螺杆菌并非益生菌,且在特定人群或特殊因素的诱发下,幽门螺杆菌会引起胃十二指肠损害,增加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更重要的是,幽门螺杆菌属于强致癌物,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幽门螺杆菌并不受待见,部分朋友认为,既然是强致癌物,那么一旦发现就应立即根除,但新近统计发现,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这意味着同桌进餐的人群中,可能有半数朋友或家人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如此高的感染率,就面临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感染人数多,根除治疗成本高;二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接下来可能也会再次感染:三是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症状,似乎没有必要行根除治疗。因此,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视情况而定。
若已经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本身会加重胃十二指肠损害,同时可协同其它致病因素加重胃十二指肠损害,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应提高警惕,统计发现不到1%的感染者可能会进展为胃癌。其次是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生,该病变属于胃癌前状态,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可加速其向胃癌进展,因此应根除幽门螺杆菌。此外,若已经出现异型增生,此为癌前病变,对症治疗的同时更应根除幽门螺杆菌。部分患者虽然无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但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会协同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也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已经发生糜烂性胃炎或消化不良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复发风险。由于所有患者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因此普通人群若有意愿根除幽门螺杆菌,依然可获益。
综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否需要行根除治疗应视情况而定,已经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萎缩伴或不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糜烂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患者,应根除幽门螺杆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普通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降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很多朋友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困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不要“赶尽杀绝”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所谓“赶尽杀绝”,当然就是指清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了。想要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最常规的方法就是通过多种药物联用的方式,来尽量的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方式,这种方式并非100%成功,也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和复发风险,到底要不要进行进行根除治疗,确实应该做好健康获益和风险的评估。今天我们的讨论,就从健康获益和评估两个方面来进行。
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健康获益很多朋友想要根治清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基于2个方面的担心,第一,幽门螺杆菌会对胃部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会造成胃部的炎症反应以及消化道溃疡等方面的健康危害;第二,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容易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家人。当然如果如果成功根治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会消除这两方面的担心,不必担心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部发生疾患问题,也不必担心幽门螺杆菌进一步传染给家人。这就是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健康获益了。
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通常需要服用2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通过四联用药的方式来进行14天的服药治疗。因为需要强效杀菌,抗生素的用药剂量还比较大,而这些药物,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比如说有的朋友服用拉唑类药物,会导致身体迅速出现消瘦,有的朋友服用克拉霉素,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情况,这些用药不良反应的风险,都是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过程中值得注意的。
另外,幽门螺杆菌根除,有一定的治疗失败率,通常说来,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评估幽门螺杆菌的地区耐药性,患者用药史,患者身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方案,其根除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可以高达90%以上,但实际生活中,根除失败的例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用药方案不合理,用药依从性不好,患者服药时间记错等等,出现根除失败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有的朋友为了彻底根治,就连续的反复的吃药,这样的做法,除了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以外,也会逐渐的培养体内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对于一次根治失败的情况,是否要进行二次根治,建议一定要请医生严格评估是否真的必要。
根治幽门螺杆菌并不代表不会再次感染重复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即使幽门螺杆菌根治成功了,也一定不能太过大意,由于我国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几率高达69%以上,因此,如果生活上不注意饮食卫生,不注意适度分餐,幽门螺杆菌发生重复感染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探讨,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到底是治还是不治呢?对于这个问题,基于不同的各种情况,发表几点个人的浅见,供大家参考——
1.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65岁以下的成年人,如果有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强适应症,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MALT淋巴瘤等,前两个建议进行根除治疗。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症状的情况下,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都不建议进行根除治疗,老年人,儿童身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交叉,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风险,而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还有一定的成年人转阴几率,完全没有必要急着服药根治。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年人,中青年人无症状者,是否要根治,主要看个人意愿,可以根治,也可以不根治。如果在根治后,能做到保持健康卫生饮食习惯,避免幽门螺杆菌的重复感染,当人可以去治疗,如果做不到,不根治也罢。
4. 很多朋友担心家人间相互传染的问题,但实际的逻辑应该是,如果能够注意饮食健康,适度分餐,就能够避免幽门螺杆菌的家庭传播,而如果不注意,即使根治成功了,仍然有很高的再感染风险,因此,到底要不要根除治疗,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胃部健康情况和药物耐受情况,而控制家庭传播,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分餐习惯。
5.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胃部疾病的产生,绝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个致病因素,因此,不管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管是不是已经根治成功了幽门螺杆菌,对于影响胃部健康的一些可能因素,都应该多注意尽量避免,比如吸烟喝酒,比如过食辛辣,比如长期的焦虑紧张情绪,比如熬夜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同样也会影响胃部健康,想要保证胃部健康,就要全方位的做好胃部的养护调理,而不要仅仅盯着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件事。
看完这篇文章,关于幽门螺杆菌治疗还是不治疗,您自己有了判断了吗?如果还没有,就建议您找个靠谱的医生,结合您的实际情况,仔细的来分析下风险或获益到底哪个大,如果获益大于风险,就尽量的把它“赶尽杀绝”,如果风险比获益大的多,不根治也罢,但在生活中更要注意做好胃部健康养护,减少胃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该不该“赶尽杀绝”?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临床上导致胃部疾病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像胃溃疡,慢性胃炎,甚至是胃癌的发生都是和幽门螺杆菌有所联系的。
但是在生活当中还有一类人虽然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存在,但是自身却没有胃部疾病的发生,那么对于这一类情况时,我们到底该不该对幽门螺杆菌进行赶尽杀绝呢?下面小克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方面的知识: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于这三种不同程度的感染,在临床上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轻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就是说在体检过程当中所发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自身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和症状,胃镜检查多是没有疾病的存在或是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
而对于轻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上主要主张以日常饮食的调养为主,尽量的避免去使用药物,所以对于轻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我们需要在日常饮食当中多加注意即可,比如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于粗糙食物,像辣椒,酒类,大蒜等都是应该去避免的。另外在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应该以蒸煮,软糯的食物为主,避免长期久放的食物和未经加热的生食。
中重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说既存在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且有胃部疾病的存在,如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等,此外患者还会有嗳气,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口臭,反酸等临床表现。
对于中重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防止复发为主,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以四联药物疗法为主,包括有胃黏膜保护药物,质子泵抑制药物和抗生素为主,临床常用方案以:奥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为主。
通常的四联药物治疗时间在10-14天,期间避免随意的停药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此外还需要避免饮酒,抽烟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
我是专注科普健康知识的小克,期待您的点赞和评论,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