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临床使用中有啥差异?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属于抑酸药,主要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K+-ATP 酶(质子泵),发挥抑酸作用,它们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终步骤,具有抑酸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等优点,对于基础胃酸分泌和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酸相关性疾病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但是它们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今天为大家一一说明:
- 酸相关性疾病:在抑酸强度方面,艾司奥美拉唑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排在第二位,而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的抑酸强度相近。在起效时间方面,雷贝拉唑与H+-K+-ATP 酶的结合位点最多,因此起效最快,5分钟可达到最大抑酸效果,其他几种药物的起效快慢顺序为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在抑酸持续时间方面,艾司奥美拉唑持续时间最长,其他几种质子泵抑制剂持续时间相近。因此,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酸相关性疾病时,应优先选择艾司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这两种药物可快速有效缓解胃痛、反酸、烧心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 根除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实验显示,雷贝拉唑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而其他几种质子泵抑制剂的抗菌活性相似,因此,应优先选择雷贝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
- 联合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可抑制动脉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氯吡格雷需要经肝药酶CYP2C19活化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质子泵抑制剂是肝药酶CYP2C19的抑制剂,可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其抑制强度为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因此,如果遇到与氯吡格雷联用的情况,应优先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
- 儿童用药: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用于儿童是安全的,使用时应按照公斤体重计算用量,体重<20kg时,奥美拉唑的用量为10mg,兰索拉唑的用量为15mg,体重>20kg时,奥美拉唑的用量为20mg,兰索拉唑的用量为30mg,其他几种质子泵抑制剂尚无相关临床研究,暂不推荐应用于儿童患者。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根据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为B级,而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为C级,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此外,这几种质子泵抑制剂都可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参考文献: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的药学监护(2013)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临床使用中有啥差异?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以及艾司奥美拉唑属于同一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叫做质子泵抑制剂(PPIs),质子泵能够驱动胃壁细胞分泌氢离子,这也是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阶段,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阻断这一过程,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这几种拉唑类药物有什么区别呢?1.它们上市的时间不同,按照上市时间又分为不同代。奥美拉唑于1988年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于1991和1994年相继问世,这三个拉唑属于第一代PPIs。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于1997年和2000年面世,属于第二代ppIs。
2.不同代的拉唑区别主要是在于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上。第一代起效较慢,需要多次用药后才可以发挥疗效,而且维持时间短,在夜间可能会呈现胃酸大量分泌的状态,第一代受药物受食物影响较大,可能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与吸收。第二代相对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而且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其中雷贝拉唑起效最快,5分钟就可抑制胃酸。
3.治疗同一种疾病,不同药物剂量用药次数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返流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奥美拉唑20mg-40mg/天,兰索拉唑30mg/天,泮托拉唑40mg/天,雷贝拉唑10mg/天,埃索美拉唑20mg/天。这几个药物治疗溃疡治愈率相当,但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能更快改善症状。雷贝拉唑首选用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因为它能够持续昼夜维持抑制胃酸作用。
4.作用持续时间不同。使胃内pH持续>4,埃索美拉唑可持续14h,雷贝拉唑持续12h,奥美拉唑11.8h,兰索拉唑11.3h,泮托拉唑10.1h。
5.抑酸强度不同。埃索美拉唑作用强度最大,然后是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抑酸作用差不多。
欢迎关注无名药师,我会分享更多合理用药知识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临床使用中有啥差异?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和艾斯奥美拉唑都是属于临床上常用的抑酸药物,其也都是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目前被人们广为知晓的应该是以奥美拉唑为主的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的原理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从源头上进行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抑制 ,从而起到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患者的反酸,烧心和胃部疼痛症状,除此之外质子泵抑制剂还可以用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和卓艾综合征的治疗。
以上的五种药物可以大致的分为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和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两类,其中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是以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构成,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的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其价格低廉,更容易被老百姓和一些贫困患者所接受,但是其缺点主要就是起效时间慢,生物利用度不够高,药物持续药效的时间不够长久,而且在和其他药物共同使用的时候,还会和其他药物存在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在安全性方面相比较第二代要差。
而第二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雷贝拉唑,艾斯奥美拉唑,埃索奥美拉唑,相较于第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的缺点就是其价格高昂,尤其是艾斯奥美拉唑和埃索奥美拉唑,但是因为其价格相对要高,所以它的其他方面都是要明显优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的,如抑酸的效果更加的明显,安全性也更高,在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不容易产生其他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所以可以看到的是,在城市中大部分的人群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时都是以雷贝拉唑为主,而农村却是以奥美拉唑为主。
在质子泵抑制剂的选择上,还是应该根据疾病的不同,患者接受程度的不同来进行综合的衡量。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临床使用中有啥差异?
以上这几种药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PIs)即H+/K+-ATP酶抑制剂是一类不可逆型质子泵抑制剂,是消化科常用的一类药物。从第一个奥美拉唑上市以来,以其抗酸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近30年被大量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等各类消化道疾病。
奥美拉唑(Omeprazole ),由阿斯利康制药研发,于1988年被批准上市,商品名为洛赛克。此后阿斯利康通过技术改进,分离出了效果更好的奥美拉唑的异构体艾司奥美拉唑(Esomeprazole),并于2000年批准上市,商品名为耐信。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由武田制药研发,于1991年批准上市,商品名为达克普隆。
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由Nycomed GmbH(已被武田制药收购)研发,于1994年批准上市,商品名为潘妥洛克。
雷贝拉唑(Rabeprazole),由日本卫材制药研发,于1997年批准上市,商品名为波利特。
艾普拉唑(Ilaprazole),由韩国一洋制药研发,于2007年在中国批准上市,丽珠制药获得了其知识产权以及推广销售。商品名为壹丽安。艾普拉唑属于国内的1.1类创新专利药物,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未在国内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还有泰妥拉唑、莱米诺拉唑、右兰索拉唑、瑞戈拉唑、安纳拉唑等。
首先在各类质子泵抑制剂上市后人们渐渐从其特异性、差异性和代谢性等特点把其分为了两代。
第一代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
第二代包括: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
在第一代与第二代差异大致就是:
第一代抑制酸作用不稳定(效果差)、体内作用时间短(体内半衰期短)、起效缓慢、治愈率缓解率个体差异大,有的人用了效果好,而有的人可能就没什么效果了。
而造成第一代差异的原因便是人类的基因多态性,一种CYP2C19基因多态性。由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代谢依赖肝细胞色素P450(主要有两个同工酶CYP2C19和CYP3A4)进行代谢消除。由于存在多态性,有的人CYP2C19是强代谢型,而有的人是弱代谢型,因此代谢存在个体差异。第二代较少依赖肝P450代谢,个体差异小,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少,治疗效果更好。
抑酸作用强度依大约次为: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抑酸作用时间大约依次为: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
PPIs属于不可逆型抑制剂,那么也就有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这便是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该类药物体内代谢特点为不需要集中于胃壁细胞进行活化,便可结合质子泵抑制该酶,迅速升高胃内PH浓度,而解离后的酶可以恢复其活性。与PPI比较其起效更快升高PH更强。目前上市产品有日本武田制药的沃诺拉赞以及韩国Yuhan制药的瑞伐拉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