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八爷逼宫是这场戏的高潮。这场戏之后,八爷党树倒猢孙散,十三爷也病倒了,去世了,同时雍正皇帝看了八爷的信后,也气得大病,然后驾崩了,电视剧中这些事情好像都安排在雍正当皇帝的最后一年。
关键是八爷在雍正当皇帝之后还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八爷人称“八贤王”,历史上这倒是真胜,因为他善于笼络人心,所以在他周边就有一大批官员围着他团团转。
雍正登基后,八爷表面上是受到重用,被封为廉亲王,封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兼管工部和理藩院。雍正皇帝怎么考虑,也是因为他刚当上皇帝,根基不牢固。八爷在朝廷中人际关系比较好,新政权过渡时。一些人要先稳固一下,八爷和九爷,十爷十四爷等又是死党,如果不把八爷稳住,说不定会弄出什么节外生枝来。
八爷受到皇帝的封赏后,很多官员都来祝贺他。八爷的侧福晋就冷静地说,是福是祸现在还不知道呢,说不定哪一天祸从天降呢。
现在来还原电视剧中八爷逼宫的大概情节:八爷借着雍正整顿旗务和政务的名义,经过雍正同意后,允许八旗旗主带兵进京。说是8旗,其实也只有5位旗主。因为从顺治以后,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是自己领导三旗,称为上三旗,而其他五旗呢,就称为下五旗,五位旗主都是世袭的铁帽子王旗主。这五位旗主分别是:正红旗旗主的后代,镶白旗旗主,镶红旗旗主,正蓝旗旗主,镶蓝旗旗主。努尔哈赤时代,八旗旗主都是建功立业的人。但是到雍正这个时候,其实旗主们也没有实际的权力了,更没有什么军权。电视剧说到这几位旗主是从盛京过来,其实也不是。他们在顺治后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北京城,受到皇帝的监督,生活倒是很富足的。所以八旗旗主带兵进京与八爷党一起逼宫,其实都是子无虚有的事情。
电视剧中,八爷逼宫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和旗主一起到丰台大营夺兵权,就遭到几位副将的质疑,可后来,副将慑于八爷的威严,旗主们带来的副将一起共管丰台大营。这样编演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紧张的氛围,其实这是电视剧的需要。但从一定程度上,也让人们误解,甚至是错会了当时的那段历史。
八爷的能耐如果真有这么大,那么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扭转乾坤,但是他没有,等到雍正皇帝把位置坐稳之后,八爷怎么还会有这个能力呢?
现在我们来看,雍正皇帝手头里有没有兵权呢?
雍正继承大位时,已经45岁了,这个时候的他,各方面是相当成熟。因为之前九子夺嫡这个过程中,激烈程度不可言状,而雍正能够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全身而退,脱颖而出,最后还能获取康熙大帝的信任,说明雍正还是能力超强,而且是有勇有谋有智慧。在这样的激烈争夺中,大阿哥,太子都被监禁起来,八爷也在这场争斗中溃败下来。
历朝历代帝王之术,讲究的是把权力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中,特别是兵权。那么清朝的兵权,按照常规来说,它是由兵部负责。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推举、考核,调发兵役,查验物资,还有军事演习等事务。也就是一个执行的机构而已。努尔哈赤时期,旗主们掌握着极大的兵权,但后来经过清朝历任皇帝的调整,削弱旗主兵力,最后呢,兵权就由皇帝掌握了。
雍正皇帝是怎么来把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1729年,即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开始叫军机房。军机处主要任务是处理军事事务,决策者就是皇帝。军机处是一个怎么样的部门呢?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部门,只是一个临时的部门。康熙的时候把议政的权力从内阁改为南书房,而雍正皇帝那个时候因为用兵西北,所以就在离他睡觉不远的地方,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处,南书房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开始的时候军机大臣就只有十三爷胤祥、张廷玉、蒋廷锡。军机处的这些人员,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他自己精心挑选出来,而且这些军机大臣都是兼职。也就是说,军机处它并不是清朝的一个正式的衙门,它是属于非正式的机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的军机大臣军机处,权力也就紧紧的掌握在皇帝自己的手中。
皇帝下的每一道命令都是由军机处传出,然后按照程序,从兵部甚至直接由军机处传达下去。
这里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个知识点,就是当时清朝前期,兵力主要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八旗兵主要是八旗的男丁,16岁以上的都要来当兵,世袭制。绿营兵呢,当时的情况是清朝入关之后,绿营兵主是明朝降兵为主构成,后来又在新汉兵,因为以绿旗为标志,也是以营的建制为单位,所以叫做绿营兵。八旗兵以骑兵为主,绿营兵主要是步兵为主。这些兵主要是驻扎在各省。普通的维持治安等日常事务,是由地方的驻防将军、都统、总督等说了算,雍正时期,绿营军就由总督指挥。但是要真正对外用兵,他们还应该层层汇报,然后由军机处汇报到皇帝,皇帝拍板决策。
这是就全国而言,那么我们单独来讲京城的防务。
剧中十三爷去夺丰台大营的兵权,还有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其实真正的历史,也并不是这样。历史上没有什么丰台大营,清朝在丰台仅仅是一个哨所而已,那里驻扎的官兵还不到300名,哪里有那么多的兵力啊?西山健锐营在雍正皇帝时期更是看不到,因为西山健锐营是在乾隆时代才成立起来。
那么,雍正皇帝掌握了多少兵力呢?
当时,京城里面最有权力的一个人是隆科多,可他大概在雍正五年的时候就被处理了,也没有留到最后的八王逼宫中。
京城里面驻扎的是八旗步军营和巡捕营两个军队。军事力量大概3万人,由九门提督负责管理。康康驾崩时候,雍正也就是靠着隆科多的大力支持下,登上皇位。登基后,雍正开始时对隆科多也是厚爱有加。
在京城的周围,其实还驻扎着两个特别重要的军队,一个是在密云,一个是在通州,负责京城的安全。这两个地区的官员都是皇帝的心腹,对皇帝说一不二,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大概是6万人马。那可是八爷们无法指挥的部队。
皇宫里的侍卫部队大概也应该有一两千人,人数虽少,但都是从八旗兵中精挑细选。武功厉害,忠诚度也可靠,他们就是负责皇宫的安全,特别是皇帝的安全。雍正在当皇帝之前,已经是领侍卫内大臣之一,他当然懂得手里有兵的重要性。
雍正掌握兵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密折制”,也就是说,他在军队里面也布置了一些人员,相当于特务人员。时刻监视着部队的动向以及官兵的情况,一有状况,这些人立即就把密奏送到军机处,甚至直接给皇帝。雍正通过军机处时时刻刻掌握军队的情况,也就是把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至于八爷,在康熙时期,太子被废后,他从背后怂恿大臣推荐他为太子,遭到了康熙的不满,也遭到了康熙对八爷党的打击。八爷的人缘这么好,甚至比康熙还好,所以康熙哪能任其自由发展呢?那个时候,八爷胤禩的名望威信以及元气都大打折扣了。雍正四年的时候,在大位稳固,雍正皇帝也把八爷胤禩拿下来了。八爷党也早就分崩离散了,哪还有后来的八王逼宫呢?
雍正五年,隆科多就被雍正永远禁锢起来,雍正六年,隆科多去世了。也当然没参与到所谓的逼宫中。
雍正登基后,虽然八爷也是总理王事务大臣,但十三爷胤祥也是,而且还分管户部和兵部,把财政大权和兵权掌控在手中。廉亲王八爷的权力其实都全被架空了,胤祥又是雍正皇帝的铁杆哥们,所以这个兵权最后也落到了雍正的手上,而且死死地控制住了。至于皇宫里面的安全,有图里琛负责,逼宫戏中,图里琛说侍卫被调掉换,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写在最后:
有时候,看电视剧,看文学,看多了看久了,反倒把历史的真实给误解了。所以还是建议一些正史解读的相关电视连续剧,尽可能在历史的真实上进行创作,不要太过分去把时间和人物颠来倒去,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读历史。
首先就没有什么八王逼宫,雍正有没有掌握到兵权,这个回答是肯定,特别是在他登基后,他就慢慢地把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包括对皇宫内的侍卫部队以及京城内的步兵等部队,还有京城外的密云通州两个部队。对军队的监督控制,雍正皇帝也有一套,特别是设立了军机处,本来是属于应急的、临时的部门,起初设想应对西北用兵事务上的处理,没想到后来军机处却成了清朝的重要权力临时机构。
在雍正登基后,八爷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可以跟雍正抗衡。40多岁的雍正,他也深悟兵权对于皇帝的重要性。
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在真正的历史上雍正是掌握绝对兵权的皇帝,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老八胤禩带人逼宫的事件,胤禩组织八王议政逼宫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虚构的情节,下面就来说一说历史上为什么根本就不会存在这件事。
胤禩组织的八王议政逼宫根本就不符合历史上实际情况八王议政逼宫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段高潮戏份,但是这段情节其实是严重不符合历史上实际情况的。
清朝有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旗主大多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他们都是为清朝建立而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所以他们都是世袭的铁帽子王,因此清朝的八旗旗主大多是由铁帽子王世袭而来。
但是清朝自顺治入关统一中国之后,顺治亲政,便开始大力打压这些八旗旗主,顺治是希望强化皇权,淡化八旗旗主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就是大幅削弱他们的权力。
八旗旗主虽是八旗,实际只有五位旗主,顺治在其皇叔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他极其憎恶多尔衮揽权,所以顺治亲政之后剥夺了多尔衮的爵位,并且将多尔衮所统领的正白旗收归自己统领,加上皇帝统领的正黄倩和镶黄旗,所以自顺治之后清朝历代皇帝都是亲自统领三旗,这也被称为上三旗,而其它五旗则被称为下五旗。
因此来说清朝八旗旗主算上皇帝实际只有六人,皇帝一人统领三旗,剩下五人都是世袭的铁帽子王旗主,下五旗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五位旗主的后代在顺治时期基本都是被顺治以极高的荣誉和富贵圈养在北京城,只是富贵闲散王爷,在政治上根本没有太大影响力,而且也没有军权,除了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杰书在康熙时期因为能力卓越和忠厚正直被康熙重用,曾掌军权率军平定三藩之乱外,其他旗主王爷根本没有政治权力和军权。
所以这些旗主王爷虽然名义上是旗主,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更没有军权,和电视剧中从盛京过来还不同,他们都是被圈养在北京城中,时刻受到皇帝的监视,除了一身的富贵和旗主这样超然的高贵身份之外,他们无兵无权还被皇帝监视,只有小心谨慎深恐得罪皇帝还来不及,怎么还敢附和老八胤禩参与八王议政逼宫呢。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下五旗旗主根本不敢去向皇帝逼宫,除非他们是活腻歪了,不然这就是自寻死路的行为。
电视剧中胤禩组织这些旗主王爷逼宫的情节是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因此这只是电视剧中为了戏剧冲突虚构出来的情节。
雍正继位后政治手段极其成熟,立刻就掌握了军政大权电视剧中老八胤禩被封为了总理事务王大臣,看起来还有很大权力,其实历史上并不是如此。
虽然历史上雍正继位之后也是立刻册封了胤禩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但是雍正册封胤禩为廉亲王兼总理王事务大臣实际上是把胤禩架空了。
雍正继位后,册封了他最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兼首席总理王事务大臣,胤祥同时兼管户部和兵部事务,同时还接手了皇宫禁军,可以说财政和军权以及雍正身边的安保部队全部是由胤祥掌管。
这同时雍正还册封胤禩为廉亲王兼总理王事务大臣兼管工部和理藩院,剩下就是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这俩是康熙临终前的顾命大臣,也被新继位的雍正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
这回再来看看职务和权力安排,就能看出雍正继位后看似对胤禩很不错,封王还赋予总理事务王大臣的地位,其实是被雍正架空了。
胤祥手握财政和军权以及禁军权力,基本上就把胤禩压制的彻底没有发挥余地了,胤禩只有工部和理藩院的权力,这就说明胤禩只负责建设和外交之权,相比之下是不是被胤祥压的死死的。
马齐和隆科多都属于忠于康熙遗诏的人,他们俩是忠于康熙拥立的雍正,所以雍正继位后对他们俩也非常好,而且雍正在继位前就对隆科多颇为拉拢,隆科多还是九门提督掌握了北京城的卫戍军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雍正牢牢掌握了北京内外的军权,胤禩根本就没有折腾的机会。
除去北京城内外的军权,包括在前线的军权雍正也没有放弃,雍正继位之后第一时间就下旨召回了在西北前线负责剿灭准葛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的同母十四弟胤禵。
胤禵与雍正虽是同母弟,却是雍正的政敌老八胤禩一党,所以他在西北掌握军权对雍正构成很大威胁,雍正继位后立刻就同意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求和,然后下旨从前线召回胤禵,后来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调派了自己的大舅哥心腹大将年羹尧去西北接替胤禵平叛。
所以胤禩一党最后连西北的军权都没掌握到,雍正继位后立刻就牢牢掌控了北京内外的军权和西北前线平叛的军权,因此这还用解释雍正有没有兵权吗?
历史上的雍正继位时已经45岁,已经是非常成熟了,所以他的政治手段也是非常成熟,他继位之后一系列的动作都是针对像老八胤禩这些不臣服于他的人进行,胤禩当时在朝廷内外深得人心,雍正就故意将他明升暗降,看似重用提拔他,实际将他架空,紧接着雍正派心腹年羹尧和最信任的弟弟胤祥接掌了内外军事大权,同时雍正又称隆科多位舅舅,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雍正这一系列的操作下,雍正继位后,胤禩根本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只能任雍正宰割。
这一点历史上胤禩是看的很透彻,据史书记载,胤禩被封为廉亲王兼总理王事务大臣之后,他的门生故吏就去他的府上给他贺喜,但是胤禩却是愁眉不展,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则对这些人说:有什么可贺喜的,我们夫妻不过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而已了。
从这些记载都可看出胤禩夫妻在雍正继位之后就立刻明白了局势,他们已经基本放弃抵抗了,也不能说是放弃,而是根本没有抵抗的余地,雍正继位后就把胤禩所有的路全部封死了。
至于电视剧中胤禩拉隆科多反水那就更不存在了,雍正继位前一直有一只神秘的特务组织,专门负责监视王公贵族动向,这个组织叫作粘杆处,雍正继位后它们的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雍正继位之后就怕人心不稳,所以利用这个特务组织对王公贵族监视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胤禩根本没有机会去拉拢隆科多反水。
而且历史上的隆科多也不可能被胤禩所拉拢,因为毕竟当时雍正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况且雍正对隆科多及其家族都是非常不错,隆科多没有理由去背叛雍正。
即便之后雍正想对付隆科多也是非常轻松,他在发现隆科多居功自傲之后就像铲除隆科多,他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赐死年羹尧之后就把隆科多的九门提督职位撤换了,所以包括隆科多在内,全都被雍正掌控于手心之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上的胤禩怎么可能组织计划向雍正逼宫,历史上的胤禩是属于随时都能被雍正除掉,只是看雍正心情而已。
雍正赐死居功自傲的年羹尧之后,紧接着就开始着手收拾胤禩,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就将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全部抓了起来,雍正公布了老八胤禩40条罪状,老九胤禟20条罪状,老十四胤禵14条罪状,现将同母弟胤禵圈禁起来,随后雍正又将胤禩和胤禟囚禁起来,将二人改恶名,削除宗籍,最终囚禁折磨致死。
雍正收拾完胤禩,紧接着在第二年就收拾了隆科多,将隆科多罢官夺爵圈禁起来,最后隆科多被圈禁抑郁而亡。
所以历史上雍正收拾年羹尧、胤禩一党、隆科多的时候根本不像电视剧中演了那么久快大结局时才将他们收拾完,可以说雍正继位后到了第四年和第五年就基本将不肯臣服自己的胤禩一党,还有狂妄无忌、居功自傲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全部都收拾干净了。
写在最后看到这些就知道了,真实的历史上那些旗主王爷们不过是摆设,是富贵闲散王爷,根本没有实际权力也没有军权,而老八胤禩在雍正继位之初就彻底被雍正架空,被胤祥压的死死的,没有发挥捣乱的空间,而且雍正继位之后就牢牢的掌控了军政大权。
所以历史上也就根本不存在胤禩组织计划逼宫的事情,真正的历史上雍正是雷厉风行的皇帝,他登基时年龄比较大,政治手段是非常成熟,他很快很稳定的就除掉了居功自傲的年羹尧和隆科多,以及不肯臣服于自己的政敌弟弟胤禩一党。
历史上的雍正根本不可能和胤禩一党一直斗法拖延到最后,不然雍正这十三年就光是内部政治斗争了,哪还有那么大的精力去发展建设国家,他又如何能给乾隆一个泱泱盛世呢。
所以真正的历史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么精彩,雍正继位之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的清理了年羹尧、胤禩一党、隆科多这些人,稳固了自己的皇权统治,只有这样雍正才能用剩下的时间去改革国家积弊问题,最终给儿子乾隆留下了一个盛世的大清国。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的剧情发生在了雍正十二年,这一点从雍正安排诚亲王胤祉和弘时抄八爷的家的时候,贴的封条上可以看到。当然如果放在正史的话,别说八爷党率人逼宫雍正了,他连活都没有活到那个时候,雍正四年的时候,八阿哥胤禩就已经被圈禁致死了,同样的,九阿哥胤禟、隆科多以及他们想要拥立的弘时,也不会出现在逼宫现场,因为他们也没有活到那个时候,他们之中只有十阿哥活到了雍正十二年以后,但是却是在圈禁中度过了整个雍正朝,直到乾隆继位才被放出来。
雍正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并且建立军机处,逐步将军政大权从上书房和议政会议转移到了军机处,日后,军机处替代成为了国家最高的权力执行机构,也就是说凡是国家一切重要事务,都是由军机处直接对接皇帝,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权达到了顶峰,雍正是手握一切军政大权。
而再看看八阿哥胤禩,自雍正朝开始,为了政局的稳定,雍正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随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最终雍正四年(1726年)去世,享年45岁。而从他的爵位和官职可以看出,八阿哥并不掌握兵权,也没有太多关键性的行政权力,初期任命官职完完全全就是怀柔政策的需要。
且放下八阿哥不说,另外两位掌管兵权并且对于雍正登基有着重大功劳的人——年羹尧和隆科多,纵使功劳卓著、纵使手握兵权,不是一样的被雍正逐步拿下,然后处死了,更不要说没有兵权,从前还为政治死敌的八阿哥,雍正一定是处处提防,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的。
除去朝堂上面几位阿哥,还有从关外而来的铁帽子王,他们有没有这个胆量和实力呢,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的时候,抓起的“顾命八大臣”中也有铁帽子王,分别是当时肃亲王和怡亲王,一样处死的处死,削爵的削爵,纵使帽子再铁,在皇权面前依然是无济于事,因为真实历史中这几位王爷断然不敢拼上自己的铁帽子与皇帝作对。
所以,在正史中,八王爷逼宫雍正的事情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
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实际上所谓的八阿哥胤禩策划的“八王议政”并向雍正逼宫,企图分散雍正的皇权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这种事只限于存在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而且也只有电视剧中才会这么演绎,这只是电视剧虚构的情节,请不要当真。接下来详细说说为何历史上会不存在这件事。
从顺治入关之后,清朝皇权就一直在集中强化,八旗旗主的权力基本被淡化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王爷胤禩是策划的联合关外的各旗主王爷以及收买拉拢了掌管京畿卫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向雍正逼宫,建议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由八旗各旗主联合执政。如果这件事成功,那么虽然雍正还保留名义上的皇帝,但实际上皇权就会被胤禩等人分散掉,这是胤禩的一招狠棋,这段戏也是全剧高潮。
不过这段经典历史大剧中的经典高潮剧情其实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清朝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有皇室贵族共同议政的规矩,但是这条规矩在顺治入关之后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顺治幼年登基,但他继位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位之时,双方妥协出来的政治结果。顺治初期,清朝的大权都掌控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这让顺治十分不爽,所以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顺治立刻就对多尔衮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被开棺戮尸,他的睿亲王爵位也被废除。
就像电视剧中跟随胤禩参与逼宫的睿亲王都罗那都是影视剧完全虚构,多尔衮一生只有一女儿,后来过继了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顺治对多尔衮进行政治清算后,多尔博被废除爵位,回归多铎这支宗脉,多尔衮基本绝后。直到乾隆时期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爵位并赋予世袭罔替资格,并且让多尔博的后人继续承袭,所以电视剧中雍正时期根本不可能出现睿亲王。
顺治也是自多尔衮专权吸取了教训,所以他亲政之后开始大力强化皇权,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旗主大多是清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世袭出任旗主,因此对皇权威胁很大,顺治在亲政后大幅削减这些旗主的权力,淡化这些旗主们在政治上的影响。
而且八旗旗主虽然是名义上是八人,实际上只有五人,最初皇帝统领两黄旗,然后六位旗主各领一旗,但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直接收归由皇帝控制,因此自顺治之后两黄旗加正白旗就全都由皇帝亲自统领,也因此两黄旗加正白旗被当时人称为上三旗,而其他五旗则被称为下五旗。
下五旗的旗主也都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因此旗主之位也是世袭罔替,顺治为了淡化八旗旗主对各旗的政治影响,又在旗主之下设立了正副都统,旗主名义上是都统的直属上级,实际上各旗都统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都统的设立就等于变相的架空了旗主权力和政治影响。
而这下五旗的旗主们也大多是被圈养在京城,他们地位尊崇,但是通常只会被皇帝派一些闲差,并不会被赋予实权,所以也只剩下尊崇的旗主地位,每年享受包衣奴才的孝敬而已。真实历史上除了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由于谦恭谨慎深得康熙信任,曾被康熙委以重任,统兵平定三藩之乱外,其他旗主后代基本很少有掌兵权被委以重任。
电视剧中交代这些旗主们都是从关外盛京而来,其实真实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清朝皇帝为了防止皇室宗亲在外有谋权篡位之心,因此自顺治入关后,皇室宗亲基本都被富贵的圈养在京城中,受到皇帝的监视,他们除了一身的富贵和旗主这样超然的高贵身份之外,基本都是无兵无权,他们小心谨慎深恐得罪皇帝还来不及,怎么还敢附和胤禩参与逼宫。
因此真实历史上的八旗旗主们根本不可能敢参与逼宫,他们无时无刻都受到皇帝的监视,如果他们敢参与逼宫那才是真正的活腻歪了,所以胤禩策划八王议政逼宫的事,在历史上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雍正中年继位,行事沉稳,他继位之初就掌控了军权历史上的雍正继位时已经45岁,这个岁数的雍正已经是政治手段极其成熟,行事非常稳重的政坛老手了,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雍正继位后就立刻掌控了军权,并且在他发现胤禩一党不肯臣服于自己时,立刻又控制住了胤禩一党。
雍正继位主要还是得益于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康熙临终前召马齐和隆科多入内接受临终顾命,将雍正托付给了二人。马齐和隆科多在接受康熙临终顾命后,坚决执行康熙遗嘱,拥立雍正继位,康熙驾崩当夜,马齐就担心京城政治局势不稳,因此他立刻命隆科多派护卫京畿的步军统领衙门关闭九门,对京城实行军事戒严,最终在马齐和隆科多的保驾护航下,雍正才顺利继位。
也正是如此,雍正早就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想要把握住皇权,就必须把控住军队。康熙驾崩前夕,雍正的同母弟也是胤禩一党的老十四胤禵率领大军在西北前线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雍正为此特意拉拢了四川总督年羹尧。
年羹尧的四川总督管控着川陕甘三省,胤禵西北大军的后勤军需均由年羹尧提供,而年羹尧的妹妹年氏是雍正后来最宠爱的年妃,因此年羹尧还是雍正的大舅哥,这种关系年羹尧自然是要帮助雍正的了,所以年羹尧出任四川总督就等于掐住了胤禵命脉,也因此雍正继位后才能立刻从西北前线召胤禵回京。
雍正继位后先把胤禵从前线召回就是为了掌控住军权,雍正在军权上十分敏感,他召回胤禵后,最开始是让肃亲王豪格的孙子贝勒延信接替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但是后来雍正发现延信与胤禵关系过于亲密,因此雍正立刻将延信撤职,用亲信年羹尧替代了延信为抚远大将军。
这是雍正对外把控住了军权,对内他更是直接压制得胤禩一党根本无法妄动。雍正继位后立刻册封了胤禩为廉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看似雍正对他封王重用,但实际上这是雍正安抚人心的手段而已,胤禩当时在朝廷上下口碑极好,深得人心,因此雍正上台后不能立刻动他,所以先是将他封王重用以安人心。
可是这个重用真的只是看似而已,雍正继位后任命胤禩、胤祥、马齐、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其中老十三怡亲王胤祥权力最大,因为他是雍正的支持者,所以他的权力最大。
胤祥一人掌控了考试、财、政以及禁卫军四大权力,马齐掌控了行政大权,隆科多则掌管京畿卫戍军权和人事大权,而胤禩只是负责管理理藩院和工部,这就相当于负责外交和工程建设,这两个职位权力肯定是四人之中最弱得了,而且胤祥的权力极大,无形之中胤禩其实是处于在胤祥的牵制之下,基本等于就被架空了。
雍正对隆科多的拉拢和胤祥对雍正的忠诚,可以说雍正继位初期就牢牢掌握了京城内外的军权,在这种情况下胤禩根本就没有折腾的机会。
而且雍正对胤禩一党采取了分割逐个击破的办法,雍正先是从西北召回胤禵,随后又命他去给康熙守陵,之后又让胤禩一党的老十胤誐护送西藏活佛灵龛回归拉萨,再之后又让胤禩一党的老九胤禟去西北前线效力,实际上胤禟是直接被年羹尧所监视控制。
所以就看雍正这一系列的操作,胤禩在雍正继位后就基本被控制住了,他根本没有任何施展空间,只能任雍正宰割。胤禩自己都早已看透,他在被雍正晋封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后,曾经对祝贺他的人就说过:“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从胤禩自己说的这些话来看,就能明白在雍正继位后,他早就已经认栽了,所以历史上的胤禩在雍正继位后根本没有在背后给雍正使坏的空间,就因为雍正已经把胤禩彻底拿捏得死死的了。
而且历史上的隆科多根本就不可能被胤禩收买,在雍正继位初期雍正对隆科多十分拉拢,隆科多因此权势盛极一时,雍正尊其为舅舅,让他在九门提督之职上兼署了吏部,负责官员选拔调动,当时隆科多掌控了人事大权,很多官员都走他的门路寻求升迁,而通过隆科多任命的官员则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佟选”。
所以隆科多根本不可能被胤禩收买,因为隆科多的权力当时已经位极人臣,他再想往上那就只能篡位了,而这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所以隆科多当时是最不可能被收买的人。
隆科多后来受到雍正猜忌也是因为权势过盛,他和年羹尧一样居功自傲,并且他还和年羹尧互相勾结干预人事任免和调动,所以这触犯了雍正大忌。
但是由于隆科多一直身兼九门提督掌管京畿卫戍之职,雍正也一直没轻易动他。雍正在雍正三年(1725年)赐死年羹尧之后,他才准备要收拾隆科多,但是为了不造成政局动荡,雍正先是将隆科多明升暗降,从九门提督之位调走,然后又通过一年多肃清步军统领衙门里隆科多的亲信,才在雍正五年(1727年)对隆科多动手,这一年雍正公布了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将他圈禁起来,最后隆科多抑郁死于圈禁之所。
所以历史上即便是隆科多也都是处于在雍正控制之内,真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下,胤禩都只是处于被雍正随时收拾的情况下,他怎么还有能给雍正制造麻烦的能力。
其实雍正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就像收拾胤禩,这一年雍正最先收拾了胤禩的支持者胤誐,他将胤誐褫夺爵位圈禁起来,但年羹尧延缓了雍正想收拾胤禩的行动。
在这一年下半年,年羹尧居功自傲,嚣张跋扈,让雍正彻底忍无可忍,但是雍正由于十分喜爱其妹年妃,当时年妃身体虚弱,随时可能香消玉殒,因此雍正没有立刻对年羹尧动手,他先将年羹尧罢职贬官,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年底,年妃去世半个多月后,雍正才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了年羹尧。
雍正赐死年羹尧半个多月之后,这就算是腾出手来了,紧接着他就开始对胤禩一党下手,雍正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对外宣布胤禩四十条大罪、胤禟二十八条大罪、胤禵十四条大罪,将三人全部褫夺爵位,雍正最先将胤禵圈禁起来,随即将胤禩和胤禟削除宗籍,并改恶名“阿其那”和“塞思黑”,将二人分别囚禁于宗人府和保定直隶总督府,看好别人是圈禁,而胤禩和胤禟是属于被囚禁起来,环境待遇比圈禁还要差得多,所以两人很快被雍正折磨致死。
写在最后可以说雍正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他在继位之后的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分别将威胁到皇权的年羹尧、胤禩一党、隆科多都整死了,充分体现出雍正政治手段上的快、稳、狠。
所以历史上的胤禩根本不可能像电视剧中那样还策划组织联合八旗旗主向雍正逼宫,历史上的八旗旗主们不过就是摆设,根本没有实权,而且历史上的雍正是极为珍惜时间的人,他在继位后极力推行新政,对康熙时期的弊端进行纠正改革,他根本没有想花太多时间去对付这些政敌,因此雍正继位之后是以快准狠的风格迅速肃清了这些对皇位存有潜在威胁的人,强化稳固了皇权。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上胤禩根本不像电视剧中那般与雍正斗了半辈子,他在雍正继位不久就被很快的肃清了,所以根本不可能给雍正制造逼宫麻烦,而雍正始终掌控着军队,也不会给他这些机会。
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一
真正的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发生八王党逼宫的事件。
清朝建国前后采用的是八旗议政制度,因为当时的满族是有各个独立的部落组成的。虽然努尔哈赤完成了对满族的统一,但重新划分出来的八旗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部落管理模式。因此,对于一些大政方针问题,需要召集八旗的头领来讨论决定。
顺治登基后,企图依靠汉人,废除八旗议政制度,采用汉人的中央集权制度。因为手段过于刚猛,遭到了强烈反抗,最终宣告失败。
康熙接班后,击败了鳌拜一党,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军政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上。其他的王公大臣只有收到皇帝的诏令后才可以处理一些军政事务。
到了雍正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把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京中的各位王爷毫无反抗能力,除了远在西北领兵的十四阿哥胤禵,而在老十四的背后,是雍正的嫡系年羹尧。没多久年羹尧接替是十四阿哥指挥西北战事。
因此八阿哥胤襈在国丧期间早已被限制人身自由,根本不可能对雍正进行逼宫。
二
在皇权专制的年代,只有皇帝才是国家的主人,其他人全是奴才和臣子。
因为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一旦出现被别人操纵的情况,马上就会出现局势不稳。因此皇帝也非常注重对军政权力的控制,尤其是兵权。
清朝同样如此,在清朝中期,最重要的兵是绿营兵。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也就是说他们仅拥有日常的管理权力,而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雍正登基后,更是强化了这一趋势,他专门设置了军机处,由自己的亲信人马掌握军政大权。并且专门强调,凡用兵大事,皆有承皇帝旨意办理。
在青海战事结束以后,雍正着手加强中央集权,重拳打击那些争夺皇位的阿哥们。
八王胤襈被永久关押,并改名为:阿其那,也就是狗的意思。雍正对那些和八王比较亲近的官员尽数罢斥。
在真正的雍正朝中,八王爷党逼宫时,雍正有兵权吗?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里面,对雍正多有美化,其实也对雍正的敌人 们描述的更加强势。电视剧里面的八王爷逼宫,十三爷临危救驾,是艺术的夸张,真实的历史中,八王爷和雍正之间的斗争,远远没有这么波澜起伏。
一切其实在畅春园就定下来了。雍正继位之后,开始为了安定人心,确实也给八阿哥重任,封他为总理王大臣,总览朝纲。但是这仅仅是缓兵之计而已,等到雍正三年之后,雍正皇位稳固了,对八阿哥,九阿哥和十阿哥的一道道圣旨斥责就接踵而来了。
不久之后八王爷就被剥夺了一切职务,后来甚至从皇室里面除名,不久之后就在囚禁中郁闷而死。整个过程就是雍正步步紧逼,八王爷毫无还手之力步步退让直到身死的过程,没有电视剧里面那样千钧一发。
所以在真正的雍正朝,雍正即位不久之后就通过隆科多,年羹尧等一干心腹牢牢的控制了兵权,更没有所谓「关外的铁帽子王」的存在,因为整个清朝的铁帽子王也就十二个,在雍正朝也就是六个,都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子孙。分别是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和郑亲王。雍正又亲口加封了十三阿哥为怡亲王,这些亲王都住在京城内,关外的八旗都是由都统和将军来统管,断然没有在关外一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