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事实上,名将严颜在归蜀后,之所以会毫无建树,给人一种“销声匿迹”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严颜

严颜本是蜀中名将,在蜀汉内部非常有名气,再加上他资历老,能力强,所以不少蜀汉将领,都是严颜的门生。当年张飞入蜀,走的是山路,而赵云入蜀走的水路,按照常理来说,赵云是肯定比张飞更快,因为山路不好走,且沿途有不少的关隘,这些人稍加抵抗,就会严重拖慢张飞的行军步伐!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走山路的张飞,竟然比走水路的赵云更快地到达预定战场!而这一切的原因,便在于严颜!

严颜是蜀中名将,他率军驻防在巴郡,当时张飞想要强攻巴郡,但遭到了严颜的坚决抵抗,于是张飞使用计谋欺骗严颜,诱使严颜主动出击,最终设伏击败了严颜。面对张飞,严颜不仅不愿下跪,而且还当众斥责张飞,认为张飞进攻益州,乃是不义之举,令张飞大怒!

原文: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

严颜的话,可谓是在戳张飞的脊梁骨,因为张飞进攻益州这事儿,确实干得不地道!原本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是帮他抵抗张鲁的,结果刘备转头就进攻刘璋,这哪里是忠义之举?这完全就违背了刘备仁义的名声!所以张飞怒不可遏,想要诛杀严颜。而面对盛怒的张飞,严颜也丝毫不惧,表示宁死不屈。最终张飞被严颜的气节所感动,决定放了严颜。而在之后的入蜀过程中,也正是因为严颜的劝降,所以沿途关隘纷纷投降,使得张飞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渡过了众关隘,快速的到达了预定战场!

可以说,如果没有严颜相助,即便张飞再勇猛,他也不可能快速地攻克所有沿途关隘!若严颜身死,张飞每经过一个关隘,必定需要一番血战,他根本不可能快速到达战场,拯救刘备的性命!

严颜乃蜀中名将,能力突出,成功帮助张飞突破众关隘,深受张飞和刘备的器重,在刘备成为益州之主后,严颜还被提拔为前将军,显赫一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此之后,严颜就几乎没有什么大作为了,以至于不少人都认为,严颜在投奔刘备后几乎毫无建树,甚至销声匿迹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严颜年纪太大了

严颜虽是蜀中名将,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便是年纪太大,而在战场中,年纪大就意味着风险大,不仅同阵营的猛将会看不上他,而且主公也会在分配作战任务时,倾向于将年纪大的老将调往后方,而不是用于前线作战!

在投降张飞以后,严颜多次参加作战,表现非常不错,尤其是他在汉中之战时和黄忠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连名将张郃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此战严颜的表现非常亮眼,可以说是有勇有谋的典范,然而此战不久之后,严颜就被调往了后方,取而代之的便是张飞和魏延,这其实便是因为严颜的年纪太大了,不太适应一线战场了!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黄忠身上!

黄忠够猛吧?五虎上将之一,长沙之战中单挑关羽一百回合不落下风,后面甚至使用弓箭力压关羽,此等武力令众人惊叹,按照常理来说,黄忠在蜀汉阵营应该是无人不服的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蜀汉阵营看不上黄忠的人不在少数,典型的便是关羽、赵云、魏延三人!

关羽从一开始就看不上黄忠,当年诸葛亮提醒关羽,说黄忠乃是荆州名将,要小心应对,结果关羽认为黄忠不过一介老卒,不足为惧。后来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阵斩曹魏主帅夏侯渊,立下大功,被封为五虎上将,但关羽却认为黄忠不配与自己为伍,可见关羽对黄忠的敌视,他完全就看不上黄忠!

赵云在演义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谁也不得罪,然而在汉中之战中,他却公开质疑黄忠的能力!当时张郃率军进攻蜀军,诸葛亮准备派黄忠前去迎敌,但是赵云却站出来反对,认为黄忠年纪大了,不一定是张郃的对手,希望诸葛亮收回成命!在很多人看来,赵云此举乃是为了大局考虑,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当年赵云可是三十回合就击败了张郃的!赵云竟然会认为黄忠没办法击败他的手下败将,这不是赤裸裸的鄙视吗?

如果说关羽赵云能力太强,他们有资格看不上黄忠,那么魏延的举动,就大大出乎了众人意料!魏延虽然被众人评为五虎之下第一人,但明眼人都知道,魏延也就和张郃同一水平,他和五虎上将的武力相差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武力差距下,魏延却当众挑衅黄忠,想要和黄忠单挑,可见他是多么的看不上黄忠!

总的来说,蜀军阵营对于老将的恶意是比较大的,连黄忠都遭到众人的质疑,更不要说严颜了!而除了众将,其实刘备这个主公,对于老将的能力也是充满质疑的,正是因为他的质疑,所以黄忠才会在夷陵之战中冒险出击,最终重伤而亡!刘备阵营整体都对老将的能力充满质疑,他们自然就会将老将严颜撤下一线战场,让其去后方留守,而留守后方就注定会缺乏战功,所以说严颜就这样逐渐的“销声匿迹”了。

二、蜀汉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中之战,虽然严颜被撤向了后方,但其实他仍然有机会复出,因为只要蜀汉发展势头猛,不断地向外扩张,严颜总会有用武之地,毕竟天下这么大,刘备还是非常缺乏人才领兵作战的!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打破了严颜的机会!

汉中之战,刘备集团爆发出了强劲的战斗力,令曹操生畏,于是曹操决定联合孙权共同图谋荆州,一同对付刘备!按照常理来说,刘备也应该派出使者和孙权联络,争取让孙权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当时的刘备已经飘了,他不仅不派人去联合孙权,反而派关羽去进攻樊城,想要武力威慑孙权,最终引发了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此战前期,关羽势如破竹,打得曹军狼狈不堪,但是此战后期,关羽却遭到了孙权的偷袭,最终被孙权俘虏斩杀!自此,刘备集团不仅损失了关羽这员名将,而且丢掉了整个荆州,这也彻底改变了蜀汉的局势!

在此之前,刘备集团的目标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但经过荆州之事,刘备集团的目标变成为了讨伐东吴,夺取荆州。而夷陵之战又以刘备大败而告终,于是整个蜀汉直接由攻转守严颜彻底失去了复出的机会,只能老老实实地留守后方!

三、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夷陵战败后不久,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控了蜀汉大权。诸葛亮上位以后,改变了刘备的错误策略,主动和东吴联合,共同应对曹魏,貌似严颜复出的机会来了。但是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却再次断却了严颜的希望!

蜀汉内部,其实主要分成三个利益集团,一个是益州本土集团,一个是东州外来集团,还有一个荆州外来集团。诸葛亮治理蜀汉所依靠的主体,便是荆州集团,其次是东州集团,而益州集团则属于被打压的集团。在这种用人策略下,诸葛亮就更加倾向于提拔使用荆州和东州集团出来的人才,而益州的本土人才,则一定程度地受到打压,严颜虽然比较早的投靠了刘备,但他本就是益州本土人,且在益州内部还有一定的名望,这种人诸葛亮自然是不愿意重用的,于是诸葛亮数次北伐,基本都没带上严颜。于是严颜只能留守在蜀汉后方,最终老死于岗位,毫无建树!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之所以毫无建树,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严颜的年纪太大了,能力受到了质疑。二、蜀汉局势发生大变,导致国力骤减,由攻转守。三、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与众不同,严颜益州人的身份,使得他不受重用!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黄忠、严颜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两位老将,两人年龄相当,也都在相距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归顺刘备。但是前者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名垂青史,后者却是默默无闻,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单独的传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个疑问,是《三国演义》给大家带来的错误印象,在历史上,黄忠和严颜有着完全不同的机遇,这导致了他们之间命运巨大的不同。

先来说说黄忠,历史上他的早期记载也很少,只知道他是荆州南阳人,曾是刘表麾下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攸县。中郎将是汉朝低级将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职权、品秩相差很多,前面加称号的如曹丕的五官中郎将、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周瑜的建威中郎将,地位就要高很多。而至于黄忠的中郎将,只能算是刘表帐下的中低级将领。

曹操占据荆州期间,黄忠暂任裨将军,继续留在原岗位,归长沙太守韩玄管辖。但是不久之后,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回北方,刘备亲自领兵南征荆州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望风而降,那么作为韩玄部下的黄忠自然就顺带着成为了刘备的部下。而这时候的关羽,正独自领兵“绝北道”,断绝江陵曹仁的后路,所以历史上压根就没有战长沙,而关羽黄忠两人可能都没有见过。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到,年过中年的黄忠,在荆州依然只是一个没有话语权,随波逐流,郁郁不得志的中低级将领。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和魏延一样迅速的成为刘备的亲信,并随刘备入蜀。

而难得遇到明主,黄忠自然要拼命表现自己。所以在今后的作战中,黄忠表现的格外不要命,《三国志·黄忠传》: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后又在定军山一战中“推锋必进,劝率士卒”,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因为黄忠在汉中之战上的杰出表现,和决定性的作用,才奠定了他“五虎上将”的定位。

黄忠归顺刘备大概是在209年,而严颜被俘是在213年,前后不过四年,两人的结局为何会这么大呢?

严颜的前半生同样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不同的是,刘备入蜀前,严颜已经官至巴郡太守,是刘璋集团内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华阳国志》记载,在刘璋请刘备入益州的过程中,严颜是极力反对的,并说:

“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

意思是独自待在没有出路的山里,却放出老虎来保护自己,其结果自然是反被老虎吃掉。不出其所料,213年,刘备和刘璋决裂,从葭萌关回军攻打刘璋,一路势如破竹。

又为了能加快攻占益州,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溯流而上,准备围攻成都。而诸葛亮等人进军途中,必经的重镇江州,正是是由严颜镇守。《三国志·张飞传》: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段是《三国志》中,关于严颜的唯一一段记载。从中可见,严颜反抗刘备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试想一个说出“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张飞的“义释严颜”,就立刻纳头便拜,誓死效忠的?这是小说里面才有的套路。

但是历史上的张飞,实际是一个粗中有细,有一定谋略的人(或者也有诸葛亮的意见在),对于严颜这种在益州有很大影响力的高级将领,不是说斩就能斩的,尤其是被俘后斩杀,会使其他益州将领加深抵抗的决心。所以张飞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需要注意的是严颜这里的身份是“宾客”。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这类“宾客”,大多名为“客”,实为“囚”。所以,历史上严颜的结果,可能就是被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养老,又怎么会有什么建树呢?这也解释了历史上严颜从此之后再无记载。

从黄忠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严颜之所以后来再无建树,总结来说,

一是黄忠当时只是刘表帐下不得志的中低级将领,所以刘备可以放心的收为己用,甚至重用。但是严颜是刘璋集团内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在益州已经有很大的利益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势力集团,刘备不可能放心委以重任的。

二是,黄忠是跟着老板一起投降的,和刘备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从心理上更好拉拢。而严颜是战败被俘,并且已经表现了“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的决心,如果你是老板,虽然会尊重,但还敢用这种人吗?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这首诗中说的白发巴州年老将就是严颜,赞扬了严颜的忠心与浩气,以及宁死不屈的精神,以三国演义来看,严颜在归蜀后,还是颇有作为的。

严颜只是益州刘璋手下的一员普通将领,与其他投降刘备的将领不同的是:严颜投降是被动的,而像李严、吴懿、法正、张松等人投靠刘备,却是主动的,从道德的角度讲,严颜还有颇有忠义的。

严颜是巴郡太守,据说是蜀中名将,但是年龄比较大了,而且很有骨气,严颜之所以会投靠张飞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张飞敬重君子,而虐待下人。

二是严颜很有骨气,吃软不吃硬。

刘备在益州与刘璋闹翻后,下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荆州军进入益州作战动摇,从荆州往成都去,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当时的巴郡,今天的重庆,而严颜就是巴郡太守,是首当其中要面对诸葛亮、张飞等人的进军。

张飞是三国时期的万人敌,论单打独斗还是军事对战,严颜都不是张飞的对手,严颜打不过张飞只能据城固守,张飞倒也无法攻下城池,张飞真正击败严颜还是靠的计谋,都说张飞是莽张飞,其实张飞一直是个有心计的人。

张飞耍了心眼,故意对外宣称找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巴郡,故意引诱严颜出城决战,结果严颜一中计,就被张飞拿下并俘虏了,严颜虽被俘虏,可是个硬骨头,既没有向张飞请降,也没有半点屈服的意思。

如果张飞硬逼严颜投降,估计严颜与庞德的结局一样,张飞与关羽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关羽看不起君子,而善待士卒,张飞却恰恰相反,张飞是敬重君子,而虐待士卒,经常鞭打士卒,而对士大夫们,张飞则显得非常敬重。

严颜是巴郡太守,怎么说也是益州的一员大官,张飞见严颜如此硬骨头,不肯投降,反而顿生爱慕之心,亲手释放了严颜,奉为上座,并亲自向严颜请教入川之计。

如果严颜不为所动,一心求死,那么严颜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可是在张飞的善待之下,严颜居然完全放弃了之前的忠义,如果这也算忠义的话,那么严颜所谓的忠义,岂不是一个笑话吗?因为一个善待,就能放弃忠义?

其实不然,严颜之所以如此就投靠了张飞,主要有三个原因:

1、张飞善待,严颜报恩。

君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说得简单点就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待我,我一定用同样的方式来报答,用在张飞与严颜身上确实非常合适。

2、刘璋无道,尽失人心。

刘璋无道不是说刘璋没有道义,而是说刘璋没有能力保卫蜀汉这片土地,手下将领纷纷叛逃到刘备处,刘备对于刘璋,显然是更有仁义,更有能力,因此严颜放弃庸主,投靠明主。

3、败军之将,心服口服。

严颜是真刀真枪的败在张飞手下,原本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现在胜军之将的张飞反而恭敬对待严颜,让严颜大为感动,心服口服的那种感动。

严颜在投靠张飞之后,成为张飞的座上宾,并且立下了不少功劳。

首先,从巴郡经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到成都的所有关隘都是严颜管辖,严颜投靠张飞之后成为张飞的前锋,所到之处的蜀军全部投降,都是倚仗着严颜的面子,这是首功一件,让张飞不费吹灰之力,顺利打进成都。

如果张飞要硬攻的话,就算能攻下,也要损失不少人手,这也是严颜的功劳。

其次,严颜熟悉益州道路,在益生活了一辈子,年龄也不小了的严颜,不仅协助张飞顺利进军,而且简单是张飞的活地图,让张飞抄了不少近路,并且还让张飞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成都,协助刘备大破刘璋手下最强大将张任,成功解救了魏延与黄忠,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这一切都是严颜的相助而取得的,刘备为了感谢严颜,还将自已防身用的黄金锁子甲作为奖赏,赏给了严颜,并且封严颜为前将军,这就因功封赏。注意这个前将军,可不是关羽,而是严颜,而且这个时候刘备才刚刚拿下成都,这个时候的严颜官职甚至还高于关羽,这可是极大的荣誉。

最后,严颜以老当益壮的年龄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立有战功,可惜严颜这个时候年事已高,不久就去世了。

严颜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在汉中之战中后期到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将前将军一职封给了关羽,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严老将军应该已经去世了,否则,这前将军一职可是严颜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严颜还是颇为重视的,当然这个重视也是建立在严颜的个人功绩与能力之上的,如果严颜没什么建树,刘备岂能封严颜为前将军?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是这样的,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并未给刘备效力更未投降,他被解除兵权软禁在家。一年后,闻听刘璋投降的消息,严颜悲愤交加、自刎而死,做了真正的断头将军。四百多年后,唐太宗感慨严颜的忠义,追谥严颜为"壮烈将军"。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关于严颜,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成语就是因他而来,这个成语就是“断头将军”,用来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它出自《三国志.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意思就是你们毫不讲理,侵占我们的州郡,我们益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现如今的史书,无论是正史,亦或野史,关于严颜的记载是少之又少,最为详细的大概就是陈寿编著的《三国志》。《三国志.张飞传》载:“(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话说当年刘璋为了应对曹操和张鲁的威胁,就听取法正、张松等人的建议,让人前往荆州去请刘备来益州,助他对付曹操、张鲁。此后,时任巴郡太守严颜听闻此事,痛心疾首的说道“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华阳国志》),就是严颜认为刘璋这般做,无疑是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结果正如严颜所料,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开始全面侵占益州疆土,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同年,张飞率军攻至江州,时任巴郡太守严颜据城而守,誓死不降,但终因寡不敌众,江州失守,严颜被张飞所俘。

被俘后,张飞大声对严颜说道“我大军前来,你怎敢不投降,还敢与我大战”,这时严颜打死都不愿意投降于张飞,他回敬道“你们无理侵夺我们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遂准备将其拖出去斩首示众,此时严颜丝毫不惧,反而是大义凛然的说道“斩首就斩首,你发的什么怒”。

此时张飞听到此,愤怒的心情突然消失了,他被严颜这等豪迈给深深的感动了,遂张飞就将严颜放了,然后将他引为上宾。此后,史书再无严颜的记载,也就是再无史书可载的建树。

按理说严颜能做到巴郡太守的位置,他的能力绝对是不差,再加上张飞这位蜀国君主刘备的兄弟对他很看重,严颜在蜀国的成就应该不会差,可是为何之后的史书中再无他的记载呢?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严颜并未投降蜀国,从《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他虽被张飞所放,并待为上宾,但是它却并未记载严颜投降张飞的事情,史书中写道“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就戛然而止了。试想如果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陈寿不可能不写的,可是他并未写,说明严颜真的没有投降蜀国。

再者以严颜那个连死都不惧怕,都依旧要忠于刘璋的性格,他也断然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因张飞放了他就投降于蜀国。

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严颜并没有投降于蜀国,此后直到刘璋覆灭,严颜也都没有投降蜀国,既然他都没投降,刘备、张飞又怎么会重用他呢?就像徐庶一样,当年徐庶被迫归顺曹操,可是他并非是真正想归顺于曹操的,而曹操也知道,所以自徐庶归顺曹操后,史书中九再也未见其记载,原因就在于曹操并未重用他,而是选择将他冷藏了。

而严颜也是如此,他既然为归顺蜀汉,刘备、张飞自然不敢用他,只能将他雪藏,而没有机会建功立业的严颜,他自然就不能出现在史书中啦,如此也就变的如同普通人一般,只能是毫无建树了。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在正史上严颜并没有什么记载,仅仅是在《三国志·张飞传》里带了一笔,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承托张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此后再未提及。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在演义里严颜归降刘备以后还是立了不少功劳的:

一、协助张飞入川

张飞在巴郡义释严颜以后,严颜感其恩义,归降了张飞。严颜为了答谢张飞的大义,提出自巴郡到雒城一路上的关隘都归自己管辖,主动请缨为先锋,招降沿路川军。在严颜的带领下,张飞这一路大军一路顺风,所到之处望风归顺,抢在诸葛亮之前赶到了雒城。

张飞首先赶到雒城意义重大,当时张任击败了刘备,正在追杀即时撞上了张飞,刘备得以幸免于难。如果没有严颜相助,张飞到的晚一点,刘备就很危险了。所以刘备脱下了身上的黄金锁子甲赐予严颜,以示感谢。

二、招抚益州州郡

刘备夺取雒城以后,命赵云和张飞分兵去招抚周边州郡。其中赵云负责的是外水、江阳、犍为等地,而严颜、卓膺协助张飞招抚巴西、德阳所属的州郡。最后张飞首先完成任务,率先赶回绵竹,应该说严颜在其中也是发挥了不少作用。

三、与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郃被张飞击败以后,曹洪命他戴罪立功,攻打葭萌关。老将黄忠请战去救,因为刘备、诸葛亮担心他年纪太大,黄忠赌气让同样是老将的严颜作为副将,和自己一起出战。

在葭萌关下,严颜和黄忠前后夹击击败了张郃。严颜又献计去夺曹操囤粮的天荡山,黄忠命他先去天荡山埋伏,等黄忠大军到了以后,严颜趁机杀上山放火,并斩杀了天荡山守将夏侯德,又立一功。

在之后的汉中之战,严颜又赶赴阆中,代替张飞、魏延镇守阆中,让张飞、魏延两人率军乘虚夺取了南郑。此后严颜大约因为年纪大了,再未出现,应该说他在演义中总的出场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不过十回,能立下这么多功劳也是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